导读:本文包含了弹性腔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脉搏波,心血管仿真,弹性腔,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弹性腔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昊,伏全海,徐礼胜,刘佳,何殿宁[1](2014)在《基于血管弹性腔模型的脉搏波发生器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脉搏波中包含着人体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已有的脉搏波检测设备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有很大帮助。为实现对脉搏波检测设备性能指标的测试,需要获得准确的波形;然而,现有的信号发生器不能提供精确对应多种生理、病理状态的脉搏波输入信号。本文基于弹性腔理论设计了一种脉搏波发生器,对心血管系统进行建模,得到四种不同阻力条件下波形输出,同时添加噪声选择、设置信噪比(SNR)等功能。由于需要系统具有便携、动态响应好、可扩展性强、低功耗等特点,所以本文采用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作为硬件开发平台,在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开发流程下,完成了脉搏波生成算法设计、外围存储器及用户接口控制。通过液晶屏和触摸屏,用户可通过输入关键参数设定想要的脉搏波,在液晶屏上显示波形,同时输出低电压电压模拟信号。本文设计的脉搏波发生器结构简单,为脉搏波的教学与科研以及采集与诊断设备的检测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徐礼胜,刘佳,何殿宁,王昊,关德君[2](2014)在《基于双弹性腔模型与整心动周期脉搏波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同时也为进行心脏辅助装置的设计及评价提供有利的工具,提出了基于双弹性腔模型和整心动周期脉搏波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估计方法,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Levenberg-Marqurdt算法对实测脉搏波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动脉系统的模型参数,即人体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外周阻力、动脉顺应性和血流惯性).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结合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建立的左心与动脉系统耦合的动力学电路模型得到的仿真结果与人体实测脉搏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性.用该方法估计的参数结果符合生理参数范围,且效果优于传统的舒张期估计方法,其中主动脉顺应性参数的估计结果误差降低了50%,参数带入模型得到的仿真结果与实测脉搏波之间的误差也降低了20%左右.(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邵建华[3](2012)在《血管中的弹性波与脉搏波弹性腔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动脉中弹性波以及脉搏波弹性腔模型的讨论,给脉象的分析增加了客观化的指标。中医的脉象与心血管系统血液的脉动流和脉搏波的传播规律密切相关,研究脉搏波在动脉中的传播规律,尤其是研究桡动脉处脉搏波的相关生理信息和参数,对中医四诊中脉诊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郭维,刘光达,焦阳,杨宇[4](2012)在《基于脉搏波信号和血管弹性腔模型的动脉血压连续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满足健康监护中的连续测量血压的要求,研究并实现一种基于脉搏波信号和血管弹性腔模型的动脉血压拟合计算方法。方法利用自制的穿戴式人体生理参数监测系统收集测试对象的脉搏波信号、心电信号以及血压数据。根据心电信号与脉搏波信号的时间关系,推导出收缩压和脉搏波传导时间的回归分析方程,而舒张压的测量,则是通过脉搏波的波形系数分析以及血管单弹性腔模型的参数计算完成。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血压测量结果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为(0.51±0.74)kPa([384±5.54)mmHg],达到了美国医疗仪器促进协会建议的(0.665±1.064)kPa([5±8)mmHg]标准。结论结合脉搏波信号和弹性腔模型可以估算人体血压值,为连续血压测量提供了新的实现方法。(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2年01期)
刘静纨,陈建慧,罗志昌[5](2001)在《人体微循环弹性腔模型与模型参数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定量分析容积脉搏血流与微循环的关系 ,首先建立起一个微循环的弹性模型腔 ,并把它加到原来的双弹性腔模型上 ,组成一个扩大的心血管双弹性腔模型。然后通过对不同年龄人群微循环输入输出的实际检测 ,估计出不同年龄人群的微循环模型参数。应用该模型及不同的模型参数可以计算出不同微循环生理状态下的容积脉搏血流 ,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01年02期)
魏华江,李晓原,林红,巫国勇[6](1998)在《用血液流动的双弹性腔模型对正常人与心肌疾病患者舒张期肱动脉压力的计算及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血液流动的双弹性腔模型分析计算了正常人与心肌疾病患者舒张期肱动脉压力的频谱、功率谱、相位谱,并与压力曲线相比较。结果表明:谱分析能从不同的角度较好地判别二者压力间的差异,从而为用双弹性腔模型研究心血管疾病患者舒张期动脉压力提供一个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魏华江,李晓原,林红,巫国勇[7](1998)在《用血液流动的双弹性腔模型分析计算正常人与主动脉功能不全患者舒张期肱动脉压力的功率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血液流动的双弹性腔模型分析计算了正常人与主动脉功能不全患者舒张期肱动脉压力的功率谱,并与压力曲线相比较,结果表明功率谱能更明显地判别二者压力间的差异,从而为用双弹性腔模型研究心血管疾病患者舒张期动脉压力提供一个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1998年02期)
魏华江,李晓原,林红,巫国勇,粱志坚[8](1998)在《用血液流动的双弹性腔模型对正常人与主动脉功能不全患者舒张期防动脉压力的计算及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血液流动的双弹性腔模型的基本分析结果,给出一个对血管系统正常与非正常人的舒张期压力进行频谱、功率谱、相位谱计算的方法,并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从谱图的角度,对心血管系统正常与非正常人的舒张期压力的谱图进行分析比较,及其谱图与其压力曲线的分析比较,为临床诊断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生物医学工程》期刊1998年01期)
庄永基[9](1997)在《复外周阻力弹性腔模型——活体动脉顺应性测量的重新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与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血液总和流动近似为定常流的已知基本实验观察事实矛盾,动脉系统的弹性腔模型理论的传统的描述方程,和在此基础上推导的动脉顺应性C的传统活体检测的计算方法都是错误的。因此,本研究引入复数型外周阻力R_μ+jwL_μ取代传统的实数型外周阻力R,用于描述入口为脉动压力波、流量波,出口为近似定常流的血管床复数型外周阻力弹性腔模型,导出了新的弹性腔模型的微分方程。本研究对新方程略作简化,建立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动脉顺应性C(p)的新的活体测量计算方法,并推导了简化的顺应性的近似计算公式,讨论了在相应的特定条件下与传统模型动脉顺应性的计算公式的差别。(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1997年04期)
魏华江,李晓原,林红,巫国勇[10](1997)在《用血液流动的双弹性腔模型分析计算正常人与心肌疾病患者舒张期肱动脉压力的相位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血液流动的双弹性腔模型分析计算了正常人与心肌疾病患者舒张期肱动脉压力的相位谱,并与压力曲线相比较,结果表明相位谱能更明显地判别二者压力间的差异,从而为用双弹性腔模型研究心血管疾病患者舒张期动脉压力提供一个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1997年04期)
弹性腔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同时也为进行心脏辅助装置的设计及评价提供有利的工具,提出了基于双弹性腔模型和整心动周期脉搏波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估计方法,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Levenberg-Marqurdt算法对实测脉搏波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动脉系统的模型参数,即人体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外周阻力、动脉顺应性和血流惯性).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结合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建立的左心与动脉系统耦合的动力学电路模型得到的仿真结果与人体实测脉搏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性.用该方法估计的参数结果符合生理参数范围,且效果优于传统的舒张期估计方法,其中主动脉顺应性参数的估计结果误差降低了50%,参数带入模型得到的仿真结果与实测脉搏波之间的误差也降低了20%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弹性腔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昊,伏全海,徐礼胜,刘佳,何殿宁.基于血管弹性腔模型的脉搏波发生器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设计与实现[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4
[2].徐礼胜,刘佳,何殿宁,王昊,关德君.基于双弹性腔模型与整心动周期脉搏波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估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
[3].邵建华.血管中的弹性波与脉搏波弹性腔模型[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
[4].郭维,刘光达,焦阳,杨宇.基于脉搏波信号和血管弹性腔模型的动脉血压连续测量方法[J].医用生物力学.2012
[5].刘静纨,陈建慧,罗志昌.人体微循环弹性腔模型与模型参数估计[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1
[6].魏华江,李晓原,林红,巫国勇.用血液流动的双弹性腔模型对正常人与心肌疾病患者舒张期肱动脉压力的计算及谱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1998
[7].魏华江,李晓原,林红,巫国勇.用血液流动的双弹性腔模型分析计算正常人与主动脉功能不全患者舒张期肱动脉压力的功率谱[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8
[8].魏华江,李晓原,林红,巫国勇,粱志坚.用血液流动的双弹性腔模型对正常人与主动脉功能不全患者舒张期防动脉压力的计算及谱分析[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1998
[9].庄永基.复外周阻力弹性腔模型——活体动脉顺应性测量的重新讨论[J].振动与冲击.1997
[10].魏华江,李晓原,林红,巫国勇.用血液流动的双弹性腔模型分析计算正常人与心肌疾病患者舒张期肱动脉压力的相位谱[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