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跃(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1)
【中图分类号】R6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8-0188-02
【摘要】目的讨论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先诊断并治疗。结论疼痛发作期治疗方法近似于急性胰腺炎的处理,间歇期对症处理。注意去除病因如禁酒、解除梗阻、降血脂等。轻度腹痛可口服镇痛药,如ASP等非甾体药;而顽固持续性痛可应用吗啡、可待因等,但应避免长期使用,以防成瘾性的发生.
【关键词】慢性胰腺炎治疗
慢性胰腺炎是指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胰腺组织和功能的持续性损害,其病理特征为胰腺纤维化。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上腹疼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为主要症状,可并有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胰腺实质钙化,胰管结石,胰腺假性囊肿形成。
[病因及发病机制]
慢性胰腺炎病因多样,在我国以胆道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等最为多见,其次为慢性酒精中毒。另外尚有遗传因素、免疫因素、胰腺外伤及代谢性疾病,还有一部分分类不明,属特发性胰腺炎。
[诊断]
1.症状
(1)腹痛:腹痛为最常见的症状,见于60%~100%患者,疼痛多因饮酒、饱食、高脂肪或劳累诱发,多为钻痛或钝痛,腹痛局限于上腹,可向背部、左或右季肋部放射,前倾坐位或屈膝侧卧位可减轻。疼痛常较剧烈,迅速加剧并持续较长时间,随病情进展疼痛期渐延长,间歇期缩短,最终可全天腹痛。部分患者随胰腺外分泌功能丧失,疼痛可减轻或消失。
(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吸收不良、发育障碍、食欲减低、餐后上腹饱胀、不耐受油腻食物,甚至出现脂肪泻,长期腹泻可出现夜盲、出血倾向。
(3)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糖尿病表现如多饮、多食、消瘦。
2.体征主要是上腹部压痛,多数压痛轻微,与临床疼痛程度不符,当并发假性囊肿时腹部可触及包块。
3.实验室检查
(1)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测
1)Lunch试验:用标准的Lunch试餐刺激胰液分泌,以特制的十二指肠管收集十二指肠液,以测定胰蛋白酶的浓度,慢性胰腺炎时应<6U/L。
2)BT-PABA试验:口服BT-PABA后收集6小时的尿测定其浓度。
3)促胰液素试验:用一定量的外源性促胰液素刺激胰腺,收集规定时间内的胰液,测定其分泌总量、碳酸氢盐和胰酶浓度,直接了解胰腺外分泌功能。
(2)吸收功能测定
1)大便脂肪测定:定量脂肪餐后收集大便,测便脂肪含量。
2)维生素B:吸收试验。
(3)胰腺内分泌功能检测:测血清CCK、血浆胰岛素、胰多肽水平。
(4)血、尿淀粉酶:在急性发作期可增高。
4.影像学检查
(1)腹部平片:不敏感,在病变小时难以发现,但对胰腺钙化、假性囊肿形成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可显示沿胰腺分布的钙化斑点、结石或局限性肠管扩张,在钡餐造影时可见十二指肠圈扩大、受压、变形。
(2)腹部B超:是用于慢性胰腺炎诊断的重要手段,可显示胰腺形态、结构、与周围组织关系,以及相邻器官病变。慢性胰腺炎B超表现为胰腺增大、边界不清,胰管扩张、粗细不均,胰腺钙化或胰管结石,胰腺假性囊肿,有时可见脾静脉狭窄、血流不畅。
(3)腹部CT:比B超和腹部平片能更好地发现胰腺问题,如细小的钙化和结石,并能明确区别胰腺囊肿和胰腺蜂窝织炎。
(4)腹部MRI:胰腺显示较为清晰,无X线的影响,可有条件时选用。
(5)逆性胰胆管造影(ERCP):是慢性胰腺炎最有价值的诊断手段,在诊断同时可进行括约肌切开或梗阻部位放置支架等治疗。
[鉴别诊断]
1.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与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相似,但急性胰腺炎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而慢性胰腺炎以胰管扩张、胰腺结石、钙化为特征。发作间期急性胰腺炎外分泌功能正常,而慢性胰腺炎外分泌功能持续降低。
2.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腹痛有周期性、节律性,应用抑酸药物可明显好转,结合影响学检查,临床不难鉴别。
3.胆石症与慢性胰腺炎常互为因果,鉴别需依靠B超、ERCP及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测。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
1.腹痛疼痛发作期治疗方法近似于急性胰腺炎的处理,间歇期对症处理。注意去除病因如禁酒、解除梗阻、降血脂等。轻度腹痛可口服镇痛药,如ASP等非甾体药;而顽固持续性痛可应用吗啡、可待因等,但应避免长期使用,以防成瘾性的发生。
2.吸收不良饮食控制,适当限制脂肪的摄入,但同时应供给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补充胰酶,胰酶在一定的酸碱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故应使用肠溶胰酶制剂,并应用抑酸药。
3.假性囊肿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如囊肿较大,6周以上无缩小趋势,应引流。
4.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如控制不满意,再用胰岛素。
[并发症]
1.局部并发症黄疸、脾静脉栓塞、假性囊肿。
2.全身并发症营养不良、糖尿病。
参考文献
[1]李兆申.慢性胰腺炎内镜治疗[J].胰腺病学杂志,2004,12(4):193-194.
[2]张小勇.胰腺炎现代治疗[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0:25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