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悲情论文-李歌

生命悲情论文-李歌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命悲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沈从文,张爱玲,自由主义作家,生命悲情体验

生命悲情论文文献综述

李歌[1](2017)在《浅论自由主义作家独特的生命悲情体验——以沈从文和张爱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主义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对来说处于边缘的地位,他们有着不同于左翼作家的审美追求与创作特色,他们在左翼文学的攻击下艰难地捍卫着自己心灵的园地。自由主义作家们对于人生秉持着独特的悲情体验,这种体验对他们的审美与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7年07期)

杨迎[2](2016)在《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价值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下层文士所作,这组诗揭露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事实,反映了下层人民在这样的环境下失忆徘徊、苦苦挣扎,以及下层文士对生死、生存价值作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质疑。本文意在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特征,通过对其内容和情感上的把握来分析东汉末年下层文士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人生价值追求。(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11期)

刘琦[3](2016)在《一首充满古典悲情的生命绝唱——评蒋韵小说《妹妹上花楼》》一文中研究指出《妹妹上花楼》是蒋韵的短篇小说,作者以生命悲情与追寻为主题,以死亡为表征去言说内心的独特体验。该篇小说独具一格的是题材的选取,以湖南江永地区的"女书"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为故事叙述背景,从而建构起了充满诗意和古典气息的诗化小说,展现了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审美追求。(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赵竹[4](2015)在《《古诗十九首》中的悲情意蕴与生命觉醒》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诗十九首》是汉末下层文人集体创作的文人五言诗,其内容多呈现出浓重的悲情意蕴,使诗歌形成一种悲凉、哀怨的艺术风格。实际上,古诗中这种悲情的意蕴正是汉末知识分子生命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环境,士人失去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传统的儒家价值体系逐渐淡化,士人开始对生命发出追问和思考,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士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无论对于文学的个性化还是思想解放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梧州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赟,蒋韵[5](2015)在《生命悲情、死亡与精神家园——作家蒋韵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一开始,我就是轰轰烈烈一群人之外的形单影只的一个。我是我自己的旗帜,尽管被高原的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但破碎的旗帜也是旗。它猎猎地飘扬也自有它的一点壮烈之处。"——摘自蒋韵《我给我命名》张赟(以下简称张):蒋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访问!您从事写作很早,1979年发表的《我的两个女儿》被视为新时期山西"伤痕文学"的代表作,您的文学道路算到今天有叁十五年了。这叁十多年(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罗艳梅[6](2014)在《论归有光圹志散文的生命悲情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归有光的文章以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而闻名,在他的文章中有一类与众不同的文章——圹志(葬志)。在这类文章中,有《女二二圹志》、《寒花葬志》这两篇都不足200字的短文却是归有光写尽生命悲情的典范。其中归有光没有大发感慨,而是在平淡间将生命之活与生命之死作了对比,愈悲情而愈悲情,使得悲情被最大地凸显。(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4年02期)

[7](2013)在《华美的悲情与生命的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独与女性 孙频:您好,蒋韵老师。冒昧地说,在对您所有的评论中,我看到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就是“孤独”。您被誉为是一个孤独的作家,是游离在文坛主流之外的,忧伤柔弱而曲高和寡,您怎样看待这种孤独?或者说这种所谓的游离状态对您是否有过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3-11-06)

成小晟[8](2013)在《陈独秀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一文中研究指出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叁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叁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叁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叁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本文来源于《幸福(婚姻)》期刊2013年08期)

一润[9](2013)在《舐犊情深,悲情父母自制呼吸机为儿子延续生命》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分钟手工捏动呼吸球18次,一个小时是1080次,一天是25920次,一个月就是近80万次,那漫长的5年呢?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上郑乡干坑村的付敏足夫妇,为了延续车祸导致重伤的儿子,自制简易呼吸机,连续5年不停地手工捏动呼吸球,不抛弃,不放弃,演绎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人间真情……(本文来源于《妇女生活》期刊2013年07期)

朱凯旋[10](2013)在《生命悲情的体验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思聪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杰出的女性画家。她致力于用艺术突破对客观表象的浅层图像式阐释,展开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同时注重深挖现实题材中的情感性因素,强调个人感情的注入,这些立足于情感表现的艺术创作展现着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新探索。周思聪的作品中总是蕴涵着深沉真挚的悲悯情怀,这尤其体现在其经历“文革”之后的艺术创作上。她在这个时期中的作品,无论是出于对民族历史命运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存际遇的表现,都融入了她对生命本真的体悟,凸显着悲情。这段时期的创作也是周思聪艺术生涯中的创作高峰。这些作品作为她的代表作影响深远,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论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周思聪文革之后的“悲情”水墨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周思聪对绘画形式语言的运用,并结合相关史料,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论文第一章分析周思聪形成“悲情”水墨画面貌的诸多因素,分别从萌生悲情的内因、促发悲情的外因、悲情艺术道路的确立叁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二章从创作内容所表现出的国难民生之“悲”、女性体验之“悲”、自然风物之“悲”叁个不同角度,理清周思聪映射着自我心路历程的水墨画所关注的表现题材。论文重点在第叁章对“悲情”水墨画的绘画形式语言分析上。对生命“悲情”的深刻体悟促成了周思聪水墨艺术中自我意象的积极建构,通过对构成艺术作品的造型、笔墨、色彩、构图等元素的具体分析,详细探讨了周思聪水墨作品的形式语言特征。第四章论述了周思聪水墨艺术的学术价值及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24)

生命悲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下层文士所作,这组诗揭露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事实,反映了下层人民在这样的环境下失忆徘徊、苦苦挣扎,以及下层文士对生死、生存价值作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质疑。本文意在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特征,通过对其内容和情感上的把握来分析东汉末年下层文士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人生价值追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命悲情论文参考文献

[1].李歌.浅论自由主义作家独特的生命悲情体验——以沈从文和张爱玲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

[2].杨迎.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价值追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

[3].刘琦.一首充满古典悲情的生命绝唱——评蒋韵小说《妹妹上花楼》[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赵竹.《古诗十九首》中的悲情意蕴与生命觉醒[J].梧州学院学报.2015

[5].张赟,蒋韵.生命悲情、死亡与精神家园——作家蒋韵访谈[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罗艳梅.论归有光圹志散文的生命悲情书写[J].语文建设.2014

[7]..华美的悲情与生命的厚度[N].山西日报.2013

[8].成小晟.陈独秀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J].幸福(婚姻).2013

[9].一润.舐犊情深,悲情父母自制呼吸机为儿子延续生命[J].妇女生活.2013

[10].朱凯旋.生命悲情的体验与超越[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标签:;  ;  ;  ;  

生命悲情论文-李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