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春(山东铝业公司医院山东淄博255069)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174-02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ieplanarreconstruction,MPR)及曲面重组(curvedplanarreconstruction,CPR)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资料。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2岁。46例均行MSCT扫描,用MPR、C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观察。结果阑尾增粗、管壁增厚39例,合并阑尾结石11例,回盲部增厚9例,右下腹阑尾区及盲肠周围脂肪层出现索条状、云絮状高密度影33例,右侧侧锥筋膜增厚16例,右侧腰大肌缘模糊13例,阑尾周围脓肿6例。结论MSCTMPR及CPR可以直接显示阑尾及其周围情况,是诊断急性阑尾炎一种可靠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临床怀疑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应尽快行MSCT检查。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三维重建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急腹症。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能够准确诊断急性阑尾炎,但是大约有33%的急性阑尾炎病人由于发病时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而容易被误诊[1]。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多层面重组(multipieplanar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组(curvedplanarreconstruction,C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急性阑尾炎的准确诊断率有了显著提高。回顾性分析4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MSCTMPR、CPR表现,旨在探讨MS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搜集4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CT与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16~73岁,平均年龄36.2岁。46例患者均有腹痛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31例,右下腹肌紧张21例,右下腹反跳痛14例,右下腹扪及包块4例,伴发热19例,恶心呕吐7例,白细胞总数升高45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31例。
46例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包括第三腰椎水平至盆腔上部或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上缘。所有病例均采用薄层重建,用常规腹部窗宽、窗位在横断位连续观察基础上用MPR、C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观察。
结果
4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MSCT表现为:阑尾管腔扩张、管壁增厚、管壁外缘模糊、管径增粗39例;11例增粗的阑尾管腔内可见结石;9例表现为末端回肠及盲肠顶部管壁广泛或局限性增厚;33例右下腹阑尾区及盲肠周围脂肪层密度增高出现索条状、云絮状高密度影;16例右侧侧锥筋膜增厚,右侧结肠旁沟可见液体密度;13例右侧腰大肌缘模糊,右侧腰大肌脂肪间隙密度增高;6例表现为阑尾区一个或几个团块影,块内可见低密度、气泡,团块周围可见条带状模糊影。
图1横轴位示阑尾管径增粗,内可见高密度粪石,周围可见“脂肪条纹征”图2曲面重建示阑尾冗长,内可见结石,结石远端脓肿形成,内可见气泡图3斜矢状位示阑尾增粗、水肿,周围脂肪层密度增高图4斜冠状位示盲肠末端管壁增厚,阑尾管壁增厚、管径增粗,右侧腰大肌缘模糊
讨论
阑尾是从盲肠下端后内侧壁延伸出的一条细管状器官。一般长约为5~7cm,也偶有长达20cm或短至1cm者,在CT上正常的阑尾直径一般不超过6mm[2]。阑尾的位置主要取决于盲肠的位置,因盲肠解剖变异很大,阑尾位置常随盲肠的位置改变,就使将近1/3急性阑尾炎患者的疼痛部位不在右下腹麦氏点,临床表现不典型,此时普通CT往往难以显示病变,为诊断增加了难度,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急性阑尾炎的影像诊断,传统x线检查帮助甚微。B超诊断有一定帮助,但是因阑尾位置不固定、肠道内容物及气体干扰而常常不易显示影响急性阑尾炎的诊断。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但因其检查时间较长、患者不能耐受而造成了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局限性。MSCT扫描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三维后处理功能强大,一次屏气覆盖大范围扫描,消除了因呼吸运动所产生的层面重叠、漏层及伪影,通过MPR、CPR在横断位重建图像的基础上,任意截面截取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角度的斜面及曲面重组图像,以确定阑尾的位置,从不同角度整体观察阑尾的走向、粗细、长短、周围渗出与粘连情况,非常方便直观,对于诊断急性阑尾炎有着极大的帮助。Malone等认为即使不做肠道准备和非增强扫描,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准确率也能达到93%,灵敏度可达到87%,特异性可达到97%[3]。
急性阑尾炎是因阑尾管腔阻塞和细菌感染而引起的阑尾化脓性炎症。早期急性阑尾炎阑尾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发生炎性水肿,阑尾不同程度肿胀。此时用MSCTMPR、C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可直接观察到阑尾管腔扩张,管壁增厚,密度接近或略高于临近肌肉组织,外壁边缘模糊,管径增粗,直径大于6mm,明显者可以超过14mm以上;本组管壁直径大于6mm者39例,其中管壁直径大于14mm者8例;增厚的阑尾壁有时表现为不同密度分层的同心圆样结构称为“晕圈征”,本组有7例出现此征象。有时阑尾腔内可有结石,表现为增粗的阑尾腔内单个或多个结节状高密度影,本组11例出现;阑尾结石阻塞管腔不但使阑尾腔内粘液聚集,还能使阑尾粘膜损伤,导致阑尾腔内细菌侵入阑尾壁引发阑尾炎,阑尾内出现钙化和阑尾石对于阑尾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2],其发生率10%~43%[4],本组约占23、9%。这些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直接征象,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征象,可作出初步诊断。阑尾的炎症常累及回盲部,引起回盲部炎性改变。CT表现为末端回肠及盲肠顶部管壁广泛或局限性增厚,本组9例;阑尾开口处漏斗状狭窄形成“箭头征”,此征象诊断特异性达100%[4],但较少出现,本组仅有4例出现此征象,不足1/10。随着炎症发展和加重,炎症可向周围蔓延、扩展,引起盲肠、阑尾周围的炎性改变。包括:MSCT表现为右下腹阑尾区及盲肠周围结缔组织模糊,周围脂肪密度增高,脂肪内出现条索状、云絮状高密度影,形成“脂肪条纹征”,本组33例出现;右侧侧锥筋膜增厚形成“慧尾征”,右侧结肠旁沟可见液体密度,本组有16例;右侧腰大肌缘模糊,腰大肌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形成“腰大肌征”,本组13例出现此征象。急性阑尾炎炎症进展引起阑尾血运障碍,使阑尾发生坏死,常导致阑尾穿孔,在其周围形成脓肿。MSCT表现为阑尾区一个或几个团块状高密度影,团块内可见低密度、气泡,团块周围可见条带状模糊影。本组有6例急性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脓肿。这些是急性阑尾炎MSCT表现重要、可靠的间接征象,有助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
临床上除急性阑尾炎外,非起源于阑尾的右下腹疼痛并不少见,许多右下腹部及盆腔疾病可引起酷似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临床上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总体准确度约为80%,即使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手术中阴性阑尾炎的阑尾切除率也高达13%~29%[5]。腹腔内脂肪是CT扫描中体内的天然对比物质,阑尾因其周围常有肠系膜脂肪包绕,MSCT薄层重建及MPR、C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阑尾的位置,便于观察阑尾、盲肠及周围脂肪间隙内的多种病理变化,其准确率接近于手术所见,能够正确诊断急性阑尾炎,大大降低了临床上阑尾手术的阴性率,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阑尾手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MSCT已经逐渐取代超声成为急性阑尾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综上所述,MSCT快速扫描,MPR、C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多方位、直接显示急性阑尾炎的直接和间接征象,在急性阑尾炎诊断方面有明显优势,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是急性阑尾炎可靠的、无创的首选影像学检查,临床怀疑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应尽快行MSCT检查。
参考文献
[1]BrinbaumBA,WilsonSR.Appendicitisatthemillennium.Radiology,2002,215(2):337—348.
[2]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15-1017.
[3]MaloneAJ,wolfCR,MalmedAS,eta1.Diagnosisofacuteappendicitis:valueofunenhancedCT[J].AJR,1993,160(3):763—769.
[4]RaoPM,WittenbergJ.McDowellRK.eta1.Appendicitis:useofa~owheadsignfordiagnosingatCT[J].Radiology,1997,202(2):363—368.
[5]WongSK,ChanLP.HelicalCTimagingofclinicallysuspectedappendicitis:correlationofCTandhistologicalfindings[J].ClinRaoliol,2002,57(8):74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