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损伤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损伤,脑损伤,颅脑,脊髓,障碍,重症,脑室。
损伤后论文文献综述
沈龙彬,欧阳辉,杨承佑,林珍萍,牟志伟[1](2019)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促醒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促醒疗效。方法: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将我院康复科、神经外科56例重症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意识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试验组(n=28)。试验组按频率3Hz的rTMS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假r TMS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周5天,rTMS时间20min,共治疗20次。治疗前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量表评估,脑电图(EEG)、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患者能否从VS/UWS进入微弱意识状态(MCS)。结果:共55例患者完成试验。①治疗组GCS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②治疗组CRS-R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③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或α波波幅增高(P<0.05);④上肢SSEP波间潜伏期缩短,出现N20波或波幅增高(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帮助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患者从VS/UWS进入MCS,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杨修玲,闫凡香[2](2019)在《早期运动康复护理对膝半月板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运动康复护理对膝半月板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56例膝半月板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及延迟康复组,各28例。早期康复组于术后立即开始行康复护理,延迟康复组于术后3个月后开始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早期康复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91.5±5.24)分,高于延迟康复组的(83.0±3.8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组优良率85.7%,高于延迟康复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半月板损伤后早期系统的运动康复护理可最大限度地防止肌肉萎缩,有利于半月板的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34期)
罗飞,黄巍,林洪,张明升,汤志辉[3](2019)在《基于IKK2/NF-κB信号通路探讨虫草素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IκB激酶2/核因子κB(IKK2/NF-κB)信号通路探讨虫草素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0只SD大鼠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盐酸纳美芬,20.0 mg·kg~(-1))、虫草素低、中、高剂量组(20.0,40.0,80.0 mg·kg-1),每组2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盐酸纳美芬组及虫草素各剂量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1次/d,持续1周,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与等体积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测定大鼠认知功能,制作海马病理切片,测定海马组织IKK2、NF-κB mRNA及蛋白水平,测定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IKK2、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IL-4、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经过原平台位置的次数、原平台象限停留的时间显着降低(P<0.05);正常对照组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完整,结构正常,染色清晰,核呈卵圆形位于中央;模型组海马区可见大量坏死神经元,且细胞脱失现象明显,细胞核固缩;虫草素低、中剂量组坏死神经元细胞减少,但神经元疏松紊乱,细胞核固缩,脱失现象明显;盐酸纳美芬组、虫草素高剂量组海马区见少量坏死神经元细胞,且神经元细胞结构较为完整,神经元细胞核呈卵圆形位于中央,分布均匀。与模型组比较,盐酸纳美芬组、虫草素各剂量组逃避潜伏期、IKK2、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IL-4、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经过原平台位置的次数、原平台象限停留的时间显着升高(P<0.05),且虫草素各剂量组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虫草素低、中剂量各检测指标与盐酸纳美芬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虫草素能减轻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虫草素可通过抑制IKK2、NF-κB 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炎性因子IL-4、IL-6、TNF-α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9年12期)
吕威,何艳斌,陈炎,郭叶群,虞容豪[4](2019)在《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意识障碍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6个月时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较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入院时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游离叁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并将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患者的GO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判断预后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FT_3、FT_3/FT_4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较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_3、FT_3/FT_4与GOS评分呈正相关(r=0.542,P<0.05;r=0.40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T_3、FT_3/FT_4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7、0.794。结论 FT_3、FT_3/FT_4与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预后相关,对判断意识预后有一定的评定价值。(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黄腾立,郑宪友[5](2019)在《脊髓损伤后自我修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损伤(SCI)是导致人群残疾及躯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是临床难题。SCI发生后,在复杂的信号转导通路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调控下,多种细胞相互作用并参与受损区域局部的损伤反应及自我修复。该文就参与SCI诱导的炎症反应、自我修复的主要细胞与信号转导通路及其细胞与分子调控机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孙冬玮,韩超[6](2019)在《超早期面体针疗法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后昏迷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超早期面体针疗法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后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外科急救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超早期面体针疗法,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的苏醒率及苏醒时间,同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及疗程结束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评分情况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苏醒率及苏醒时间上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和对照组GCS评分在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 <0.05),同时观察组GCS评分在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和疗程结束后均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和对照组NSE浓度在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 <0.05),同时观察组NSE浓度在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和疗程结束后均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超早期面体针疗法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昏迷具有脑保护作用,可有效发挥促醒作用。(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双岭,孔妍,唐祎周,李晓宁[7](2019)在《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48例予膀胱训练治疗;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记录2组排尿日记情况;观察2组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 75%,对照组总有效率83. 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日平均排尿次数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日平均单次排尿量升高(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日平均排尿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日平均单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充盈期逼尿肌压、残余尿量均降低(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均高于对照组(P <0. 05),充盈期逼尿肌压、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生理职能、生理功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精力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 <0. 05)。结论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能够改善患者排尿功能。(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08期)
朱开鑫,侯立军[8](2019)在《脑损伤后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发病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PSH)对脑损伤患者预后影响较大,目前对于PSH的发病机制研究还不透彻。本文回顾了PSH的病因,包括创伤性脑损伤、缺氧性脑损伤、脑血管相关的脑损伤、颅脑感染、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和其他一些较少见的病因。本文还介绍了有关PSH发病机制的癫假说、断连假说和新提出的神经内分泌假说,为PSH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琳[9](2019)在《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程度脑积水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程度脑积水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11月期间在郑州市第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积水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腰大池腹腔分流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手术。2个月后对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和分析患者有关脑部神经功能评分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的术后感染、分流管堵塞、小脑扁桃体下疝发生的概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个月的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OS评分以及脑神经功能恢复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应用于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积水的患者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罗光云,赵丽娟,秦雪琴,王丽芬[10](2019)在《复方龙胆合剂对小鼠激光损伤后皮肤屏障功能修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方龙胆合剂对于小鼠皮肤激光损伤后屏障修复的作用。方法选择40只BALB/c小鼠,将小鼠背部脱毛后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其他30只使用Q开关1064激光机,以5 Hz频率、3 mm光斑、6 J能量照射脱毛区,构建激光损伤皮肤模型。将激光损伤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模型组小鼠不做处理,对照组小鼠单一使用基质涂抹,实验组小鼠在基质涂抹的基础上每日灌胃给药复方龙胆合剂。分别在干预后6,24,48 h,7,14 d测试小鼠皮肤含水量、经皮失水量、小鼠皮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ELISA法检测皮肤组织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蛋白表达,RT-QPCR检测皮肤中表皮抗菌肽S100a8、S100a9、MyD88以及IL-6的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和对照组在皮肤含水量和经皮失水量的比较中无显着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皮肤含水量显着高于模型组、经皮失水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实验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较强。模型组和对照组皮肤中MyD88、IL-6的蛋白水平以及S100a8、S100a9、MyD88以及IL-6的mRN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而实验组皮肤中MyD88、IL-6的蛋白水平,S100a8、S100a9、MyD88以及IL-6的mRNA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复方龙胆合剂可以促进小鼠皮肤激光损伤后屏障功能的恢复,其作用和炎症抑制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21期)
损伤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康复护理对膝半月板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56例膝半月板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及延迟康复组,各28例。早期康复组于术后立即开始行康复护理,延迟康复组于术后3个月后开始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早期康复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91.5±5.24)分,高于延迟康复组的(83.0±3.8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组优良率85.7%,高于延迟康复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半月板损伤后早期系统的运动康复护理可最大限度地防止肌肉萎缩,有利于半月板的功能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损伤后论文参考文献
[1].沈龙彬,欧阳辉,杨承佑,林珍萍,牟志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促醒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2].杨修玲,闫凡香.早期运动康复护理对膝半月板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
[3].罗飞,黄巍,林洪,张明升,汤志辉.基于IKK2/NF-κB信号通路探讨虫草素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师.2019
[4].吕威,何艳斌,陈炎,郭叶群,虞容豪.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9
[5].黄腾立,郑宪友.脊髓损伤后自我修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9
[6].孙冬玮,韩超.超早期面体针疗法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后昏迷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9
[7].刘双岭,孔妍,唐祎周,李晓宁.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9
[8].朱开鑫,侯立军.脑损伤后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发病机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9
[9].王琳.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程度脑积水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9
[10].罗光云,赵丽娟,秦雪琴,王丽芬.复方龙胆合剂对小鼠激光损伤后皮肤屏障功能修复的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