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本构模型论文-隋永强,高磊,王晓凡,王园园,刘前进

材料本构模型论文-隋永强,高磊,王晓凡,王园园,刘前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材料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轮胎,橡胶材料,单轴拉伸,本构模型

材料本构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隋永强,高磊,王晓凡,王园园,刘前进[1](2019)在《橡胶材料本构模型辨识方法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橡胶材料辨识的数学公式推导,利用MATLAB软件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建立一种橡胶材料本构模型辨识编程计算方法,并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辨识工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Abaqus软件辨识工具,该计算方法使用条件较简单,拟合精度较高,可以满足大多数单轴拉伸试验数据的辨识与仿真需求,证实了利用MATLAB程序进行橡胶材料辨识方法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轮胎工业》期刊2019年12期)

乔巍,姚卫星,马铭泽[2](2019)在《复合材料残余应力和固化变形数值模拟及本构模型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不同固化本构模型,建立了预测复合材料构件残余应力/应变和固化变形的叁维数值模型。该模型由热化学分析模块和热力分析模块构成,考虑了热化学耦合、材料性能的各向异性、化学收缩及黏弹性等因素。基于线弹性、黏弹性和Path-dependent叁种典型的本构模型,预测了构件的残余应力/应变及固化变形。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并重点研究了不同本构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黏弹性本构模型最佳,对构件的残余应力/应变及固化变形的预测结果均较好; Path-dependent本构模型次之,对构件的残余应变和固化变形的预测结果较好,但对构件的残余应力的预测结果稍差;线弹性本构模型最差,除了对构件的残余应变和较薄构件的固化变形的预测结果较好外,其他预测结果都较差。(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24期)

崔涛,何浩祥,闫维明,钱增志,周大兴[3](2019)在《混杂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受压损伤本构模型及试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混杂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HFRCC)的单轴受压损伤本构模型及损伤演化规律,采用统计方法和能量法对掺有PVA-PP混杂纤维和PP-钢纤维的HFRCC材料损伤本构模型进行了推导。通过引入损伤变量修正系数优化了统计损伤模型,采用能量法分别基于SIR模型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推导了HFRCC材料损伤本构模型及各参数的计算公式并讨论了其物理意义,同时设计了单轴受压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采用统计方法得到的本构曲线在应变较大时与试验结果偏差较大,引入损伤修正系数后计算结果更准确;基于SIR模型的能量法的计算简便,结果精确度高且在应变较大时仍能反映试件的残余应力。本研究采用的两种方法均能较好地反映该种材料受压损伤的发展规律,可在工程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20期)

王晓明,郑东,吴荣兴,王海林,黄丽莉[4](2019)在《类橡胶材料变形直到破坏的显式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直接、显式的方法提出一个多轴可压缩应变能弹性势来模拟类橡胶材料受载荷直到软化破坏的变形行为.首先,我们提出一个多轴可压缩应变能函数;其次,通过特定的不变量,该多轴应变能函数在单轴拉伸,平面应变和等双轴拉伸叁个基准实验的情况下,可以退化为各自的单轴形函数形式;再次,我们显式给出带有软化破坏特性的形函数;最后,模型结果和试验数据可以精确匹配,同时可以预测材料临近破坏以后,接下来的变形行为.(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19年02期)

张英琦,乐贵高,马大为,冯国铜[5](2019)在《适配器新型基体材料热-粘-超弹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描述导弹适配器新型基体材料PU2531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率下的热-粘-超弹本构模型。利用准静态单轴压缩实验装置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获得不同温度不同应变率下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压缩应力-应变响应规律;建立了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含温度效应项的粘-超弹本构模型,根据实验结果拟合了本构模型中的相关参数;编写了用户子程序VUMAT,单轴压缩实验结果与数值解模型结果吻合度较高,验证了所建立的本构模型及用户子程序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周琳[6](2019)在《金属材料新的动态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材料广泛运用在国防工业和民用工程中,了解金属结构在强载荷作用下的响应和破坏对武器和防护结构的设计和安全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金属材料在大变形、高应变率、高温等复杂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力学行为,建立一个能够描述金属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力学行为的动态本构模型和失效准则变得十分重要。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对Johnson-Cook(JC)本构模型和失效准则的精确性进行了评估。将JC本构模型和失效准则的预测结果和2024-T351铝合金、6061-T6铝合金、OFHC铜、4340钢、Ti-6A1-4V钛合金、Q235软钢这六种金属材料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JC本构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描述中低应变率和中低温度范围内Mises材料的力学行为,对于非Mises材料在较高应变率和较高温度条件下真实应力-真实应变关系的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得较差;JC失效准则没有考虑Lode角对断裂应变的影响,不能准确预测金属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失效行为。采用JC本构模型和失效准则对平头弹正撞2024-T351铝合金靶板进行数值模拟,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差别较大,进一步说明JC本构模型和失效准则有较大的缺陷。(2)在分析现有金属材料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金属材料新的动态本构模型,该模型由强度模型和失效准则组成。强度模型考虑了 Lode角(准静态拉伸、剪切应力状态的真实应力-真实应变关系)、应变率和温度等因素对强度的影响;失效准则考虑了应力叁轴度、Lode角、应变率和温度等因素对断裂应变的影响。强度模型提出了新的动态增强因子表达式,且可以由已知某塑性应变处的动态增强因子求解得到另外任意塑性应变处的动态增强因子;基于实验观察到的不同应变率下的真实应力-真实应变曲线是近似平行的,提出了新的应变硬化项和应变率效应的耦合形式;提出了新的非线性函数来描述温度效应。失效准则的准静态部分只需要光滑圆棒拉伸实验和纯剪切实验来标定其两个材料参数。(3)对金属材料新的动态本构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验证。模型预测结果与许多的金属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从准静态条件下的真实应力-真实应变关系(拉伸和剪切)、应变率效应、温度效应、失效准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发现新本构模型可以准确地描述金属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不同应变率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力学行为和破坏。(4)采用数值模拟方式对金属材料新的动态本构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进一步验证。通过单单元模型的数值模拟验证了数值仿真结果的有效性;对准静态2024-T351铝合金光滑圆棒和缺口圆棒单轴拉伸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观察的杯锥形貌一致;对平头弹和球头弹撞击2024-T351铝合金靶板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观察到的弹体残余速度以及穿透模式吻合得很好。(5)利用建立的金属材料新的动态本构模型对平头弹撞击不同厚度Q235软钢单层靶板动态响应和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预测的弹体残余速度以及弹道极限均和实验结果较为吻合,数值模拟预测单层靶从伴随整体变形的简单剪切破坏转变为局部化绝热剪切破坏的临界厚度在6-7mm之间,这与理论预测的H_c为6.2mm相一致。在单层板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对平头弹撞击Q235钢双层靶板和叁层靶板的动态响应和破坏了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弹道极限和比能的分析,得出靶板总厚度小于H_c时,双层靶板的抗侵彻性能比总厚度相同的单层靶板略高一点,当靶板总厚度介于H_c~2H_c时,双层靶板抗弹性能比总厚度相同的单层靶板大幅度提高,间距为单层板厚度的等厚间隙双层靶板的抗侵彻性能总体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周琳,王子豪,文鹤鸣[7](2019)在《简论金属材料JC本构模型的精确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JC模型预测结果与6种金属(2024-T351铝合金、 6061-T6铝合金、OFHC无氧铜、4340高强钢、Ti-6Al-4V钛合金和Q235软钢)在不同应变率及温度下的实验数据,对JC本构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关键评估。为了进一步评估其精确性,采用JC本构模型和失效准则对平头弹正撞2024-T351铝合金靶板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比较。结果表明:JC本构模型只适用于中、低应变率和温度下的Mises材料,对非Mises材料该模型预测的剪切应力-应变曲线和失效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差;同时,JC本构模型的精度随应变率和温度的提高而降低,特别是在高应变率条件下利用实验得到的动态增强因子进行相应数值模拟时,所得计算结果与弹道穿透实验结果不一致,说明其表达式(即准静态应力-应变关系×动态增强因子)是不恰当的。(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亚妮,王大平,李梁[8](2019)在《材料本构模型对轨道交通产品吸能装置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在高速变形过程中,采用98号材料本构模型来模拟材料真实的应力应变曲线,仿真计算的变形结果与实际的变形的结果接近。而在静压的变形过程中,无论是24号材料本构模型还是98号材料本构模型,对变形结果几乎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10期)

刘海健,崔海涛,张宏建,单勇峰,项英[9](2019)在《粒子分离器鼓包柔性复合材料的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预测可变形粒子分离器鼓包复杂工况的力学行为,得到柔性帘线/橡胶复合材料结构的变形特性模型,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建立了一种考虑帘线/橡胶之间剪切应变能的帘线/橡胶复合材料本构模型,通过ABAQUS的UANISOHYPER_INV接口编写各向异性超弹性材料的本构子程序,形成有效的帘线/橡胶复合材料的变形行为预测方法。结合橡胶材料Mooney—Rivilin本构模型,基于大变形不可压缩方法处理橡胶试验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单轴拉伸试验数据,得到橡胶材料的参数C10=-0.27MPa与C01=1.12MPa;在橡胶超弹性本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帘线/橡胶复合材料的各向超弹性本构模型,并通过单轴拉伸试验拟合帘线和剪切应变能的参数;并进行单轴拉伸试验验证帘线/橡胶复合材料的各向超弹性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拉伸变形量在20%内,数据吻合较好,进一步证明所建本构模型的准确性,为可变形粒子分离器鼓包有限元仿真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张占立,鲁欣,倪艳光,单瑞虎[10](2019)在《轴承材料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描述往复载荷下轴承材料的特性,利用Lemaitre损伤理论,将损伤耦合到本构方程中,建立了能较好模拟轴承材料性能的耦合损伤本构模型。利用完全隐式返回映射算法求解本构方程,并推导出与本构方程相对应的一致性切线刚度矩阵。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用户子程序接口UMAT进行二次开发,利用FORTRAN编程语言编写了耦合损伤本构模型的子程序。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程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本构模型可以正确地模拟轴承材料的塑性变形。(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3期)

材料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评价不同固化本构模型,建立了预测复合材料构件残余应力/应变和固化变形的叁维数值模型。该模型由热化学分析模块和热力分析模块构成,考虑了热化学耦合、材料性能的各向异性、化学收缩及黏弹性等因素。基于线弹性、黏弹性和Path-dependent叁种典型的本构模型,预测了构件的残余应力/应变及固化变形。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并重点研究了不同本构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黏弹性本构模型最佳,对构件的残余应力/应变及固化变形的预测结果均较好; Path-dependent本构模型次之,对构件的残余应变和固化变形的预测结果较好,但对构件的残余应力的预测结果稍差;线弹性本构模型最差,除了对构件的残余应变和较薄构件的固化变形的预测结果较好外,其他预测结果都较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材料本构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隋永强,高磊,王晓凡,王园园,刘前进.橡胶材料本构模型辨识方法改进[J].轮胎工业.2019

[2].乔巍,姚卫星,马铭泽.复合材料残余应力和固化变形数值模拟及本构模型评价[J].材料导报.2019

[3].崔涛,何浩祥,闫维明,钱增志,周大兴.混杂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受压损伤本构模型及试验验证[J].材料导报.2019

[4].王晓明,郑东,吴荣兴,王海林,黄丽莉.类橡胶材料变形直到破坏的显式本构模型[J].力学季刊.2019

[5].张英琦,乐贵高,马大为,冯国铜.适配器新型基体材料热-粘-超弹本构模型研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9

[6].周琳.金属材料新的动态本构模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7].周琳,王子豪,文鹤鸣.简论金属材料JC本构模型的精确性(英文)[J].高压物理学报.2019

[8].刘亚妮,王大平,李梁.材料本构模型对轨道交通产品吸能装置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影响研究[J].科技风.2019

[9].刘海健,崔海涛,张宏建,单勇峰,项英.粒子分离器鼓包柔性复合材料的本构模型研究[J].推进技术.2019

[10].张占立,鲁欣,倪艳光,单瑞虎.轴承材料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标签:;  ;  ;  ;  

材料本构模型论文-隋永强,高磊,王晓凡,王园园,刘前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