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先进塑性成形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奥氏体,技术,残余,弯曲,高技术,管件。
先进塑性成形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光瀛,马鸣图,张宜生,罗荣[1](2015)在《超高强塑性汽车构件的先进热成形处理AHFT深加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新一代汽车对轻量化、节能和抗冲撞安全的需求,开发了一种新型先进热成形处理(AHFT)技术,以制造强塑积达15~30GPa·%的超高强塑性汽车构件。基于先进高强度钢AHSS塑性化热处理技术和残余奥氏体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在传统热冲压成形后随即控制淬火冷却速率和温度,并进行贝氏体等温淬火处理(AT)或淬火-碳分配-回火处理(Q-P-T),使热成形淬火构件获得超高强度(抗拉强度不小于1.0GPa)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型的F-TRIP钢、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型的B-TRIP钢、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型的M-TRIP(或Q-P)钢,可以显着提高热成形超高强度构件的伸长率和强塑性。这种先进热成形处理AHFT技术,可以采用22MnB5、TRIP钢、Q-P钢和Q-P-T钢为基础的化学成分,通过传统热连轧宽带钢机组或者短流程CSP薄板坯连铸连轧机组,生产热轧超薄(1.2~2.0mm厚)酸洗板作为原料。先进热成形处理AHFT技术与短流程CSP相结合,生产超高强塑性汽车构件,是高效、节能、环保的短流程深加工技术,可以显着缩短汽车构件的整体制造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减少汽车构件制造过程中和汽车使用过程中的CO2排放,并拓宽热成形构件产品的种类及其强度和塑性级别范围。(本文来源于《轧钢》期刊2015年03期)
曾元松,李志强[2](2003)在《连接管件的先进塑性成形技术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 3种先进的连接管件成形技术 ,即小弯曲半径管内压推弯成形技术、球形管接头的胀形成形技术和管件的内径滚压成形技术 ,对其基本成形过程进行了描述 ,并通过铝合金、不锈钢和钛合金管件的成形试验获得了主要工艺参数对成形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采用这些方法成形所需的连接管件是非常有效的(本文来源于《金属成形工艺》期刊2003年03期)
杨合,林艳,孙志超[3](2000)在《面向21世纪的先进塑性加工技术与管成形研究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塑性加工技术,能够使材料实现成形和改性,在材料加工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市场竟争、知识经济和绿色制造兴起的新态势下,塑性加工技术既面临严峻挑战又充满机遇.面向21世纪,迫切需要发展先进塑性加工技术,使塑性加工产品朝着轻量化、高强度、高精度、高效、低消耗以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涉及材料学.力学、机械与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具有技术密集、高增值、高技术甚至知密集的特点,是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也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支柱技术,在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00-06-30)
先进塑性成形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 3种先进的连接管件成形技术 ,即小弯曲半径管内压推弯成形技术、球形管接头的胀形成形技术和管件的内径滚压成形技术 ,对其基本成形过程进行了描述 ,并通过铝合金、不锈钢和钛合金管件的成形试验获得了主要工艺参数对成形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采用这些方法成形所需的连接管件是非常有效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进塑性成形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李光瀛,马鸣图,张宜生,罗荣.超高强塑性汽车构件的先进热成形处理AHFT深加工技术[J].轧钢.2015
[2].曾元松,李志强.连接管件的先进塑性成形技术试验研究[J].金属成形工艺.2003
[3].杨合,林艳,孙志超.面向21世纪的先进塑性加工技术与管成形研究发展[C].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