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恐怖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恐怖主义,邪教,行政执法,东南亚,反恐怖,中东地区,伊斯兰。
当代恐怖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逸群[1](2019)在《联合国对当代中东恐怖主义的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极端主义威胁加剧,而中东则成为全球受极端组织威胁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极端主义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对中东地区构成巨大威胁的同时也严重危害到了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因此,通过国际合作进而实现对恐怖主义的治理便显得十分必要。就目前来说,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治理模式主要有叁种,分别是单边主义、多边主义和新多边主义即全球治理,其中全球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更有利于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作为国际组织中最具权威性的联合国在其中更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联合国义无反顾的挑起了全面打击恐怖主义的大旗,它的独特性、合法性和协调性使其不可能被其他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替代。《联合国宪章》赋予了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职能,而联合国自身也采取各种措施治理恐怖组织。联合国对中东恐怖主义的治理机制主要包括采取各种制裁措施和设置相应的治理机构。制裁措施根据恐袭事件的危害程度,从轻到重分为道义层面、立法层面和行动层面,危害程度越大,联合国采取的制裁措施越严厉。治理机构则是联合国根据联大、安理会和秘书处各自的特点,分别下设了不同的机构,各个机构都有特定的使命和具体的措施。它们彼此互通有无、相互协调,在促进和保障联合国打击中东恐怖主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国在治理中东恐怖组织过程中奠定了治理恐怖主义国际法的基础、削弱了中东恐怖组织力量以及成为应对恐怖主义危机最重要的多边平台。但是国际社会在联合国反恐框架中充满着矛盾与冲突、妥协与合作,国家间的利己主义思想和不信任感,制约了联合国在相关活动中的影响。尤其是其治理机制缺乏强制性、执行机构效率低和会员国反恐认同基础差等自身局限性,以及恐怖主义根源难以消除、国家主权与联合国反恐问题存在悖论和反恐过程中出现人权问题等深层次困境,使联合国在协调国际社会治理恐怖组织的过程中受到限制,也使联合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杨然[2](2019)在《俄罗斯当代纸媒报道中的“女性恐怖主义”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说起恐怖主义,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起类似“爆炸”、“纵火”、“杀人”、“劫持人质”等一系列词汇,会不自觉地对它们及其所指代的相关画面产生恐惧心理。绝大多数人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广播,网页推送等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与恐怖主义相关的所有信息。笔者发现,近年来,以“女性作为恐怖活动的最终执行者”为主题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俄罗斯大众传播媒介中,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女死士”、“女沙希德”、“女活炸弹”、“黑寡妇”等新词。这些新词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高频率及社会大众对其接受的现状,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女性恐怖分子参与执行恐怖活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本文拟从新闻传播与社会观点的塑造为出发点展开研究。现实意义:过去二十多年来,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日益严重,俄罗斯亦深受其害。恐怖主义势力不断增强并成为21世纪人类最大的威胁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女性参与恐怖活动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特别的关注。尽管女性参与执行恐怖活动这一事实在俄罗斯历史上并非绝无仅有,然而时过境迁,对恐怖主义和对人道主义价值的理解一直在改变,这些都要求学者更积极地来研究这一主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对某一社会性事件的了解主要建立于媒体的报道,通过阅读媒体报道,普通大众很自然的会在自己的意识I中创造出事件所对应的“主角”及其形象,从而形成对该事件的社会观点。故而,解读媒体播报,分析研究俄罗斯大众传媒对参与恐怖活动的女性的报道,对我们全面理解这一社会现象十分有必要。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所选主题较现实。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内对女性恐怖主义这一主题的研究并不多,涉及到具体的关于俄罗斯大众媒体对参与恐怖主义活动的女性角色报道的分析则更少。所以,本论文研究的设定,算是对国内学术空白的一点小小的补充。本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女性恐怖分子及其所参与的恐怖活动在俄罗斯大众传媒中的文本再现,揭示俄罗斯大众传媒与俄罗斯女性恐怖主义之间的某种关联。本论文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如下:—确定恐怖主义的实质,明确女性恐怖主义的特殊性;——分析俄罗斯历史上参与恐怖活动的女性的特点;一厘清大众传媒在社会意识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女性恐怖分子的媒体形象具体化;—分析俄罗斯大众传媒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俄罗斯大众传媒中对女性参与恐怖活动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过报道的纸媒文献。本论文的理论意义:研究成果能对研究女性参与恐怖主义活动这一社会现象以及分析大众传媒和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有所裨益。本论文的实践意义:为解决信息传播及国家安全的相关问题提供理论助力。本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是:描写、对比研究、语言学分析、历史对比和统计分析法。由于本论文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作者还采用了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文结构:论文由前言,主要内容,结语和参考文献组成。在前言中介绍了选题的现实意义,明确了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理论及实践意义。第一章《女性恐怖主义概念的理论基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明确了“恐怖主义”及“女性恐怖主义”的内涵(1.1),分析了俄罗斯女性参与恐怖事件的历史演变过程(1.2)。第二章《俄罗斯大众传媒在阐释女性恐怖分子时的角色扮演》分析了大众传媒在形成社会观点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2.1),明确了本论文所选择的分析材料来源的科学性(2.2)。在第叁章《主导分析:女性参与恐怖事件的媒体播报》中,具体分析了在报道过程中形成的普通大众对女性恐怖分子的理解和认知:即“女死士”——女性恐怖分子的相同命运;“黑寡妇”——失去爱人的复仇者;“沙希德”——身着黑纱的宗教狂徒。在第四章《纸媒对女性恐怖主义现象报道策略》中从现实角度分析了俄罗斯女性恐怖分子的社会心理状态(4.1),指出大众传媒在播报过程中的聚焦与忽视现象(4.2)。在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7)
兰迪,刘思彤[3](2019)在《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重大发展变化及其应对策略——以“基地”组织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尚处在"蛰伏期","基地"组织仍是我国目前难以忽视的巨大威胁。"基地"组织的发展变化受到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自身面对国际反恐怖力量打压下的结构转型与策略调整,二是其与"伊斯兰国"之间"合作—竞争—再合作"的关系变化。"基地"组织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基地"组织的网络化、分散化的组织结构与本土化、"独狼"化的行为模式给诸多恐怖组织以"灵感"仿效;第二,"基地"组织与日渐衰落的"伊斯兰国"可能出现合流的趋向,从而形成国际恐怖主义的合力,进一步加大对国际社会安全的冲击力度。"基地"组织的发展变化将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严峻威胁。在应对以"基地"为首的国际恐怖组织的"转型"与"合流"问题上,必须坚持"预防与惩治并重""治标与治本兼顾"的总体治理思路。(本文来源于《山西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红梅,王顺安[4](2019)在《论当代邪教恐怖主义及其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邪教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犯罪的一种特殊类型。这种类型恐怖主义犯罪由邪教组织实施,是严重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极端邪教犯罪。邪教恐怖主义的雏形是邪教犯罪,邪教犯罪的严重程度达到极为恐怖、极端、暴力的程度时,最终就演变为恐怖主义犯罪。当代邪教犯罪逐渐走向恐怖主义的趋势日益加强。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因各国针对邪教、邪教犯罪、邪教恐怖主义犯罪的认定和所持态度不统一,所以国际上加强国际法和国家间协作打击治理邪教恐怖主义极为困难。虽然我国不是邪教恐怖主义犯罪的重灾区,但是面对国际化的邪教犯罪,寻求一个国际性的和符合我国的打击与预防邪教犯罪、邪教恐怖主义犯罪的方案仍然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陕西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冰怡[5](2018)在《当代世界恐怖主义及其全球治理对策——基于2017年以来欧美多次恐怖袭击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恐怖主义历来猖獗,恐怖袭击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也持久地影响国际政治、公民自由和经济。以往的恐怖活动,多发生在中东和北非地区,近年来,恐怖活动开始呈现向外蔓延的趋势,亚洲、美洲的恐怖主义活动日益增加的同时,欧洲也成为恐怖袭击的重灾区。2017年,欧美发生多起恐怖袭击,搅动英美,重创法国,并持续威胁欧美其他国家。目前国际社会对安全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密切,甚至超过了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全球国家积极寻求当代恐怖主义的全球治理对策,中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8年05期)
杨山林[6](2017)在《当代恐怖主义的类型与反恐怖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村的全面构建给各国带来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带来了挑战。在这些挑战中,恐怖主义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挑战,不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多不利因素,而且给国家的整体利益、国家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不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深入建设,尤其是在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至于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变得越来越猖獗,对世界的和平发展构成了威胁,恐怖主义已经成为目前各国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兰迪[7](2016)在《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社会因素之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冷战时代,两极格局的轰然崩塌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对峙,也顺带打破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均势,从而令固有的民族、种族、宗教等社会矛盾得以凸显。全球化下的经济发展失衡、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文化观的紧张对立,加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兴风作浪给部分地区和人民塑造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与观念困境,从而促使部分人口由不满、愤懑走向极端、激进,并最终选择了恐怖主义的反叛道路。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与宗教原教旨主义思潮在全球的适时兴起则为极端势力的反叛主张与暴力行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与正当化证明,国际恐怖主义的犯罪浪潮由此产生。(本文来源于《北京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红[8](2016)在《当代中国反恐怖主义行政执法体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恐怖主义作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对国家治理构成挑战。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反恐怖主义也应当纳入法治轨道。对恐怖主义的防范和对尚未构成犯罪的恐怖活动进行惩处,需要一套权责分明、程序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在行政执法机构方面,有关国家机关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应当注意相互配合协作。在行政执法程序方面,国家机关应当遵守正当程序原则,注重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在行政执法中的公私合作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的作用,建立联动配合机制,同时政府应当对这些主体进行适度的监督。(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秦承明[9](2016)在《当代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地域性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9·11"恐怖袭击以来,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美国在全球掀起一场反恐大战。然而,随着塔利班政权的覆灭,基地组织的大本营被摧毁,许多基地组织成员逃往东南亚。东南亚作为一个整体,其地域性对恐怖主义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意在从地区角度,分析当代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地域性特征。(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6年09期)
秦承明[10](2015)在《当代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历史文化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东南亚恐怖主义日益猖獗,东南亚地区已成为继中东、南亚之后全球恐怖主义的第叁大高发区。历史文化因素作为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基础因素,对当代东南亚恐怖主义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文章即是以东南亚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切入点,来探讨当代东南亚恐怖主义日益猖獗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5年20期)
当代恐怖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说起恐怖主义,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起类似“爆炸”、“纵火”、“杀人”、“劫持人质”等一系列词汇,会不自觉地对它们及其所指代的相关画面产生恐惧心理。绝大多数人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广播,网页推送等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与恐怖主义相关的所有信息。笔者发现,近年来,以“女性作为恐怖活动的最终执行者”为主题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俄罗斯大众传播媒介中,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女死士”、“女沙希德”、“女活炸弹”、“黑寡妇”等新词。这些新词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高频率及社会大众对其接受的现状,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女性恐怖分子参与执行恐怖活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本文拟从新闻传播与社会观点的塑造为出发点展开研究。现实意义:过去二十多年来,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日益严重,俄罗斯亦深受其害。恐怖主义势力不断增强并成为21世纪人类最大的威胁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女性参与恐怖活动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特别的关注。尽管女性参与执行恐怖活动这一事实在俄罗斯历史上并非绝无仅有,然而时过境迁,对恐怖主义和对人道主义价值的理解一直在改变,这些都要求学者更积极地来研究这一主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对某一社会性事件的了解主要建立于媒体的报道,通过阅读媒体报道,普通大众很自然的会在自己的意识I中创造出事件所对应的“主角”及其形象,从而形成对该事件的社会观点。故而,解读媒体播报,分析研究俄罗斯大众传媒对参与恐怖活动的女性的报道,对我们全面理解这一社会现象十分有必要。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所选主题较现实。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内对女性恐怖主义这一主题的研究并不多,涉及到具体的关于俄罗斯大众媒体对参与恐怖主义活动的女性角色报道的分析则更少。所以,本论文研究的设定,算是对国内学术空白的一点小小的补充。本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女性恐怖分子及其所参与的恐怖活动在俄罗斯大众传媒中的文本再现,揭示俄罗斯大众传媒与俄罗斯女性恐怖主义之间的某种关联。本论文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如下:—确定恐怖主义的实质,明确女性恐怖主义的特殊性;——分析俄罗斯历史上参与恐怖活动的女性的特点;一厘清大众传媒在社会意识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女性恐怖分子的媒体形象具体化;—分析俄罗斯大众传媒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俄罗斯大众传媒中对女性参与恐怖活动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过报道的纸媒文献。本论文的理论意义:研究成果能对研究女性参与恐怖主义活动这一社会现象以及分析大众传媒和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有所裨益。本论文的实践意义:为解决信息传播及国家安全的相关问题提供理论助力。本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是:描写、对比研究、语言学分析、历史对比和统计分析法。由于本论文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作者还采用了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文结构:论文由前言,主要内容,结语和参考文献组成。在前言中介绍了选题的现实意义,明确了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理论及实践意义。第一章《女性恐怖主义概念的理论基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明确了“恐怖主义”及“女性恐怖主义”的内涵(1.1),分析了俄罗斯女性参与恐怖事件的历史演变过程(1.2)。第二章《俄罗斯大众传媒在阐释女性恐怖分子时的角色扮演》分析了大众传媒在形成社会观点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2.1),明确了本论文所选择的分析材料来源的科学性(2.2)。在第叁章《主导分析:女性参与恐怖事件的媒体播报》中,具体分析了在报道过程中形成的普通大众对女性恐怖分子的理解和认知:即“女死士”——女性恐怖分子的相同命运;“黑寡妇”——失去爱人的复仇者;“沙希德”——身着黑纱的宗教狂徒。在第四章《纸媒对女性恐怖主义现象报道策略》中从现实角度分析了俄罗斯女性恐怖分子的社会心理状态(4.1),指出大众传媒在播报过程中的聚焦与忽视现象(4.2)。在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恐怖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王逸群.联合国对当代中东恐怖主义的治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杨然.俄罗斯当代纸媒报道中的“女性恐怖主义”现象[D].山东大学.2019
[3].兰迪,刘思彤.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重大发展变化及其应对策略——以“基地”组织为中心[J].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
[4].李红梅,王顺安.论当代邪教恐怖主义及其预防[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9
[5].张冰怡.当代世界恐怖主义及其全球治理对策——基于2017年以来欧美多次恐怖袭击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8
[6].杨山林.当代恐怖主义的类型与反恐怖主义[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7].兰迪.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社会因素之解构[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6
[8].张红.当代中国反恐怖主义行政执法体制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秦承明.当代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地域性特征分析[J].青春岁月.2016
[10].秦承明.当代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历史文化因素[J].法制与社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