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碳素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容性,碳素,生物,材料,血液,表面,血小板。
生物碳素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李伯刚,康安福,尹光福,郑昌琼[1](2005)在《用表面界面性能评价生物碳素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类金刚石薄膜(DLC)、含硅DLC、石墨、金刚石薄膜(DF)、低温各向同性碳(LTIC)和碳化硅为材料样本,用T型关联度法对其动态凝血时间、血小板消耗率、溶血率和表面能量参数等数据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动态凝血时间与亲水性的表面能量参数呈正相关,与临界表面张力呈负相关,其中与界面张力的关联度最大(0.63),其次为临界表面张力(-0.43);(2)与动态凝血时间的情形刚好相反,溶血率与亲水性的表面能量参数呈负相关,而与临界表面张力呈正相关,对溶血率影响较大的仍然是界面张力(-0.43)和临界表面张力(0.29);(3)与血小板消耗率关联最大的是临界表面张力(0.68),其次为表面张力(0.32);(4)动态凝血时间与血小板消耗率、溶血率之间有较大的负关联度。结果表明:动态凝血时间取决于其表面亲水性和有限润湿的平衡,血小板消耗的基础是材料表面良好的润湿与亲水性,而材料表面的疏水作用和充分的润湿则成为溶血的推动力量;动态凝血时间与溶血率和血小板消耗率之间具有“跷跷板效应”,因而可等效地用动态凝血时间评价生物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证实:以血浆蛋白吸附为先导的血小板黏附、变形而致血栓形成,是生物碳素材料的主要凝血机制;可以临界表面张力为指标评价其血液相容性。本研究为用表面界面性能评价生物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那娟娟,刘彩兵,李伯刚,尹光福,冉均国[2](2004)在《血浆蛋白在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的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研究了叁种生物碳素材料 (石墨、金刚石膜、类金刚石膜 )样品表面吸附血浆蛋白后血浆蛋白构象的改变。结果表明 ,血浆蛋白吸附在材料表面后构象改变程度的相对大小为 ,石墨 >金刚石膜 >类金刚石膜。从吸附血浆蛋白构象改变的角度可以定性地得出 :类金刚石膜的血液相容性优于金刚石膜 ,金刚石膜的血液相容性优于石墨。(本文来源于《四川化工》期刊2004年04期)
那娟娟,尹光福,李伯刚,冉均国[3](2004)在《叁种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的血小板粘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生物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的研究概况 ,研究了血小板在石墨、金刚石膜和类金刚石膜材料表面的粘附行为 ,结果表明 ,血小板粘附后的形态指数大小为 :石墨 >金刚石膜 >类金刚石膜。从一定角度定性地得出 :类金刚石膜的血液相容性优于金刚石膜 ,金刚石膜的血液相容性优于石墨(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04年06期)
那娟娟,李伯刚,尹光福,冉均国,郑昌琼[4](2004)在《3种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表面能量参数,血浆蛋白吸附在碳素材料表面后的构象改变和血小板粘附在碳素材料表面后的形态改变,对3种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生物碳素材料的临界表面张力和界面自由能为:石墨>金刚石膜>类金刚石膜;而极性色散比正好相反;石墨对血浆蛋白构象的改变相对较大,DLC膜相对较小,金刚石膜居中;单位面积石墨表面上粘附血小板的数目远大于金刚石膜表面,而纯的类金刚石膜表面上基本没有粘附血小板。类金刚石膜的血液相容性优于金刚石膜,金刚石膜的血液相容性优于石墨。(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期刊2004年03期)
那娟娟,李伯刚,尹光福,冉均国[5](2004)在《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界面性能与血液相容性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出了叁种生物碳素材料 (石墨、金刚石膜、类金刚石膜 )的表面接触角 ,计算出了它们的表面能量参数。结果表明 ,类金刚石膜表面的界面自由能最低 ,临界表面张力最小 ,极性色散比最高 ;石墨表面的界面自由能最高 ,临界表面张力最大 ,极性色散比最低 ;金刚石膜处于二者之间。因而从表面能量参数的角度可以定性地得出结论 :类金刚石膜的血液相容性优于金刚石膜 ,金刚石膜的血液相容性优于石墨(本文来源于《四川化工》期刊2004年02期)
李伯刚,那娟娟,尹光福,殷杰,郑昌琼[6](2004)在《生物碳素材料表面血小板黏附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生物碳素材料的凝血机制 ,将新鲜抗凝人血离心分离为富血小板血浆 ,在 37℃恒温条件下 ,对类金刚石薄膜 (DL C)、金刚石薄膜和石墨叁种碳素材料进行了血小板黏附实验 ,通过扫描电镜对黏附于材料表面的血小板进行形态观察和计数分析 ,用形态指数描述血小板的变形程度。结果显示 ,DL C表面无血小板黏附 ,而金刚石薄膜和石墨表面均黏附有为数不少、呈 ~ 型重度变形的血小板。血小板的黏附量石墨最多 ,而形态指数则金刚石薄膜更大。经与前期研究和文献报道的对比分析 ,得出叁个主要结论 :(1)蛋白吸附介导的血小板黏附、变形和聚集是生物碳素材料的主要凝血机制 ;(2 )评价生物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血小板变形度比血小板消耗率更有价值 ;(3) DL C的纯度越高 ,血液相容性越好。这些结论对改进和设计新型碳素人工心瓣材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04年01期)
易树,尹光福,郑昌琼,李伯刚[7](2003)在《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界面特性与血液相容性的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在Ti6A14V表面制备类金刚石薄膜 ,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单晶硅片表面上制备金刚石薄膜 ,并选择抛光石墨进行对比。分别对这叁种碳素材料进行表面界面特性表征和血液相容性评价。结果发现 ,色散极性比是决定生物碳素材料抗凝血性能好坏的主要参数 ,表面粗糙度是影响生物碳素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山东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03年02期)
易树[8](2003)在《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界面特性与血液相容性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碳素材料以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减摩耐磨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的生物医用材料。生物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考虑到植入材料与血液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材料的表面,因此人们试图通过对生物材料表面界面特性进行表征,探讨这些参数与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关系,从而为材料设计中构成成分的选择和材料制备中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的控制提供依据。 本文就是通过对生物碳素材料的表面特性表征和血液相容性评价,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来探讨这些表面参数和血液相容性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寻求影响生物碳素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首要因素,并对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界面特性对其血液相容性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 本文利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粒子束增强沉积技术(PⅢ-IBED)制备了类金刚石薄膜,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MPCVD)制备金刚石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和润湿角检测技术监测生物碳素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含氢量、杂化比和表面能量等性质,利用体外动态凝血时间、血小板消耗率和溶血率对所制备的生物碳素材料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 为了探讨在众多的表面界面参数中,哪些是主要参数,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参数对血液相容性影响大,哪些参数发挥的影响小;哪些参数对结果起到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界面特性与血液相容性的关系强化作用,哪些参数对结果加以抑制。所以最后本文首先定性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从机理上对这些表面界面参数对血液相容性的影响做了分析和探讨,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定量的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本文得到结论如下: (a)类金刚石的厚度与Sp,的含量成正比,厚度增加sp,成分增加。氢原子的引入有利于sp3结构的形成。 (b)邓氏关联度不宜用于分析多目标决策的因素分析问题,本文采用的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能够克服邓氏关联度的缺陷,用于多目标决策因素分析得到较好的效果。 (c)含氢量是影响生物碳素材料抗凝血性能的首要因素。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界面特性与抗凝血性能的关联程度依次是: 含氢量>界面张力>色散极性比>表面粗糙度>杂化比习隋界表面张力 (d)表面粗糙度是影响血小板粘附或者凝聚的首要因素。生物碳素材料对血小板粘附或聚集影响程度依次为: 表面粗糙度>临界表面张力>色散极性比>界面张力>杂化比>含氢量 (e)界面张力是影响红细胞的首要因素。生物碳素材料对溶血率影响程度依次为: 界面张力>杂化比>表面张力>含氢量>色散极性比习临界表面张力 (f)纤维蛋白原向生物碳素材料表面转移电子的能力是另为一个需要来表征和评价的重要表面参数 (g)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的生物碳素材料应该具有以下性质:表面张力极性分量高、光滑表面、含氢量和sp3成分适当,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在一定的血液相容性区域。(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3-05-10)
冉均国,周勇,郑昌琼,尹光福,刘晓波[9](1987)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沉积生物碳素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在石墨和金属基体上辉光放电等离子热裂解甲烷各种因素对沉积碳膜质量和沉积速率的影响。研究得出,碳膜的沉积量与沉积时间、沉积速率与气体流量、甲烷浓度、射频功率呈线性关系;沉积膜质量与基体在等离子体场中所处位置有关。 采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化检测技术对等离子体沉积碳膜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碳膜为各向同性结构。经检定该膜具有良好的不溶血性和化学稳定性。同时测定了膜的表面张力和密度等物理性能。初步判断等离子体沉积的碳膜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1987年03期)
生物碳素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研究了叁种生物碳素材料 (石墨、金刚石膜、类金刚石膜 )样品表面吸附血浆蛋白后血浆蛋白构象的改变。结果表明 ,血浆蛋白吸附在材料表面后构象改变程度的相对大小为 ,石墨 >金刚石膜 >类金刚石膜。从吸附血浆蛋白构象改变的角度可以定性地得出 :类金刚石膜的血液相容性优于金刚石膜 ,金刚石膜的血液相容性优于石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碳素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伯刚,康安福,尹光福,郑昌琼.用表面界面性能评价生物碳素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可行性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
[2].那娟娟,刘彩兵,李伯刚,尹光福,冉均国.血浆蛋白在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的吸附研究[J].四川化工.2004
[3].那娟娟,尹光福,李伯刚,冉均国.叁种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的血小板粘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4
[4].那娟娟,李伯刚,尹光福,冉均国,郑昌琼.3种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4
[5].那娟娟,李伯刚,尹光福,冉均国.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界面性能与血液相容性关系研究[J].四川化工.2004
[6].李伯刚,那娟娟,尹光福,殷杰,郑昌琼.生物碳素材料表面血小板黏附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
[7].易树,尹光福,郑昌琼,李伯刚.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界面特性与血液相容性的关系的研究[J].山东生物医学工程.2003
[8].易树.生物碳素材料表面界面特性与血液相容性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
[9].冉均国,周勇,郑昌琼,尹光福,刘晓波.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沉积生物碳素材料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