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型恒星论文_张立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晚型恒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恒星,双星,动平衡,多普勒,动量矩,局部,大气。

晚型恒星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云[1](2017)在《晚型恒星磁活动的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具有较深对流层和快速自转的晚型恒星来说,存在类太阳活动现象,如恒星黑子、谱斑和耀斑等事件。我们利用地基和空间望远镜所获得完整的光变曲线或分光光谱资料对部分晚型恒星样本(RS CVn型食双星、小质量食双星、M型恒星等)进行分析研究,获得部分晚型恒星的恒星黑子参数和色球活动性质,同时收集其他(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8)

曹东涛[2](2017)在《晚型恒星外层大气磁场活动的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型恒星中普遍存在着类太阳磁场活动现象,预示着在这些晚型恒星较深的对流区内存在与太阳类似的磁场发电机行为。我们选择了叁颗活动性较强的晚型恒星作为观测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对V711 Tau和UX Ari的长期高色散分光监测,研究它们的磁场活动规模、色球活动区的结构和迁移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对SZ Psc的密集采样观测,探测和研究它的冕层星珥活动事件。V711 Tau是一个周期约为2.84天的RS CVn型双谱分光双星系统,它是由一颗K1型亚巨星和一颗G5型主序星组成的。我们分析了从1998年到2004年期间使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2.16米光学望远镜及其附属的折轴阶梯光栅光谱仪获得的V711 Tau八个时段的高色散分光观测数据。利用综合光谱减技术,对光谱覆盖的形成于色球层不同高度的活动指标Caii IRT(λ8498、λ8542和λ8662)、Hα、Nai D1&D2和He i D3谱线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纯色球活动发射的强度,进一步证实了V711 Tau具有非常强烈的色球活动。系统的色球活动发射主要是由K1型亚巨星贡献的,同时G5型子星也具有一定活动性。我们还探测到了V711 Tau的两次光学耀斑事件。K1型亚巨星的色球活动发射强度随位相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自转调制现象,说明在其表面存在色球活动经度带。除了2004年2月的观测外,其色球活动主要是由间隔180度的两个活动经度带主导。V711Tau的色球活动强度还具有长期的活动变化特征。通过和相近时段的测光光变曲线相比较,我们发现V711 Tau色球活动区和光球层黑子活动区在空间结构上是相互连接的。UX Ari是由一颗K0型亚巨星和一颗G5型主序星组成的RS CVn型双星系统,周期约为6.44天。为了探测UX Ari的光学耀斑事件和对其色球活动进行研究,我们分析了从2001年到2004年期间使用2.16米光学望远镜获得的UX Ari五个时段的高色散分光观测数据。利用综合光谱减技术对色球活动指标Caii IRT(λ8498、λ8542和λ8662)、Hα、Na i D1&D2和He i D3谱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UX Ari的色球活动是非常剧烈的,并且色球活动发射主要来自于系统的K0型亚巨星。在观测中,我们探测到了UX Ari的四次光学耀斑事件。当光学耀斑发生的时候,耀斑活动的指示计Hei D3谱线是发射的,同时Hα和Caii IRT谱线也具有很强的发射,Na i D1&D2谱线具有较强的填充发射或者在其线心存在明显的反转发射特征。通过对光学耀斑释放能量的估算,我们发现这四次光学耀斑事件是非常剧烈的,尤其是2002年12月16日发生的这次耀斑事件。此外,除了2004年11月探测到的光学耀斑事件外,UX Ari的光学耀斑多发生在系统两颗子星分得比较开的位相上(即0.25位相和0.75位相附近)。UX Ari色球活动强度还表现出明显的自转调制,以及长期变化特征。SZ Psc是一个叁合星系统,其两颗主要的子星K1型亚巨星和F8型主序星构成一个周期约为3.97天的RS CVn型双星系统。为了探测SZ Psc的恒星星珥活动事件,我们于2011年10月24日和25日利用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2.4米光学望远镜及其附属的丽江系外行星探测器(LiJET)在其普通光谱模式(DEM)下对它进行了时序的高色散分光观测。利用综合光谱减技术,我们对色球活动指标Caiiλ8498、λ8542、Hα、Nai D1&D2、Hei D3、Mg i b triplet和Hβ谱线进行了分析。在两个晚上的观测中,色球活动指标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活动特征。在第一个晚上的观测中,Hei D3谱线是吸收的,同时在Hα、Hβ以及其他色球活动指标的剩余光谱中有额外的吸收特征存在;吸收特征相对于系统K1型亚巨星的逐渐蓝移和强度的逐渐增强,表明我们探测到了高度逐渐增加的恒星星珥活动事件;另外,该恒星星珥是和第二个晚上的耀斑事件有联系的活动星珥。在第二个晚上的观测中,Hei D3谱线是发射的,并且其他色球活动指标也具有很强的发射,表明SZ Psc发生了剧烈的光学耀斑事件;由于时间窗口限制,我们没有观测到完整的耀斑过程,只是观测到了其缓变相的一部分;伴随着光学耀斑的逐渐衰减,在色球活动指标(尤其是Hα)谱线轮廓的蓝翼上出现了耀斑后环造成的吸收特征。因此,我们探测到SZ Psc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一系列的磁场活动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期刊2017-06-01)

闫宏亮[3](2014)在《银河系晚型恒星中的铜元素丰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观测表明,银河系中的铜元素(Cu)随银河系演化的趋势明显异于其他铁族元素,且表现出多种特征。基于这些结果可以推断多种核合成机制对Cu有贡献。到目前为止,它们所贡献的比例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非局部热动平衡效应(NLTE)对Cu丰度确定的影响还不清楚,这被普遍认为是解决Cu元素争议的重要钥匙之一。我们利用高分辨率高信(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7)

施建荣[4](2014)在《晚型恒星中重要元素的非局部热动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型恒星,是指恒星光谱序列中的F、G和K型星。通过研究晚型恒星中元素丰度的分布模式,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银河系早期形成的历史等信息。因而,目前世界各国天文界都广泛关注该领域研究。尽管现在我们并不能直接测定一百多亿年前银河系早期的化学元素丰度,但却可以通过确定贫金属恒星的大气化学成分来了解银河系(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品牌》期刊2014年05期)

张立云[5](2013)在《基于郭守敬望远镜恒星光谱库研究大样本晚型恒星的色球活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We present chromospheric activity of late-type stars based on the stellar spectrum survey of the 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LAMOST,also called Guo Shou Jing telescope).Using the chromospheric active indicator of the H alpha line,we have found 6391active stars from 99741 M samples.Then,we also revised the fraction of active stars as a function of(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3-10-28)

曹东涛[6](2013)在《晚型恒星磁活动的高色散分光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型恒星大气存在类似太阳磁场活动的现象,如光球层的黑子,色球层的谱斑、耀斑,以及冕层的星珥活动等。通过对晚型恒星磁活动的观测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天体磁活动现象的认识,而且使我们更加了解恒星磁场形态、以及磁场活动区的迁移情况。在报告中(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3-10-28)

朱学亮[7](2007)在《晚型恒星大气中锂元素非局部热动平衡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i元素是能在大爆炸中形成的少数几种元素之一,它在研究宇宙的形成历史、核合成理论、恒星的内部结构与演化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初始Li丰度的确定将会对大爆炸理论、宇宙重子密度,甚至对中子的种类给出限制条件。因此研究恒星大气中的Li丰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Li的电离势很低,即使在冷星大气中,极大多数Li也处于电离状态,因此易受非局部热动平衡(NLTE)的影响。特别是对富Li恒星而言,其NLTE不容忽视,所以很有必要研究Li在这类恒星中的NLTE效应的大小。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Li元素在天体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Li主要的形成和衰竭机制。除了大爆炸核合成理论(SBBN)外,形成~7Li元素的其它可能机制有:宇宙线导致的核分裂、超新星或新星爆发、AGB星和T Tau星。不过这些都需要理论和观测的进一步证实。恒星表面Li衰竭的机制主要有:质量损失、对流超射、微观扩散、自转等。我们综述了盘族、晕族和星团中恒星Li丰度研究的最新进展。第二部分主要讨论Li的NLTE效应。分析了研究Li的NLTE效应的必要性,介绍了影响其大小的几种主要机制:共振线散射和光子损失、光子吸入、紫外过电离、红外过复合、束缚-束缚抽运以及与H原子和H~-的非弹性碰撞。接下来综述了Li原子模型的发展历史,及太阳、贫金属恒星和盘星中Li的NLTE效应的研究现状。第叁部分详细报告了我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基于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光谱资料,我们确定了9颗富Li冷星的大气参数(有效温度T_(eff),表面重力log g,金属丰度[Fe/H],微观湍流速度ξ_t)。其中,采用拟合H_α线翼的方法确定恒星的有效温度,其优点是不受星际消光和色指数误差所带来的影响;确定表面重力log g时,采用了Hipparcos卫星的距离数据。我们用谱线综合的方法确定了样本星的铁和Li丰度,并分析了样本恒星在考虑及没有考虑电荷交换反应情况下A(Li)偏离LTE的大小。并与前人得到结果做了比较。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无论考虑还是没有考虑电荷交换反应,NLTE修正对我们的样本星都不大(≤0.1dex),且修正量都为负值。2.NLTE修正量有随恒星表面Li丰度降低而减小的趋势。3.对富金属恒星,有没有考虑电荷交换反应对确定Li丰度几乎没有影响。但对贫金属恒星,可能有必要考虑电荷交换反应。而且考虑了这一效应后,会得到更低的Li丰度。4.恒星表面的Li丰度与其质量有相关性。当其质量小于1.2 M_⊙时,其表面Li丰度有下降的趋势。第四部分总结了得到的结论并展望了将来的工作。(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4-10)

单红光[8](2003)在《晚型恒星磁活动与恒星自转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第一章中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对晚型恒星的磁活动与恒星自转向的相关性研究方面的成果,在第二章中对两种不同的发电机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和分析,同时在第叁章中从理论和观测方面简要地描述了晚型恒星的角动量演化方面的研究。由于前人采用的恒星样本、磁活动和自转参量的不同,以及观测资料的限制,晚型恒星的磁活动与恒星自转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因此,我们收集了晚型恒星的色球和冕球活动的指数以及恒星自转方面研究发表的大量的观测资料并结合Hipparcos卫星的观测结果,对晚型恒星的磁活动与恒星自转间的相关性进行细致的研究。在第四章我们给出了晚型恒星的磁活动指数和自转参量的计算及样本的总体信息。 在第五章中,我们采用不同的磁活动指数研究了晚型恒星磁活动与恒星自转参量(自转周期、Rossby数)、磁活动与恒星色指数以及恒星磁活动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大样本分析显示晚型主序恒星的色球活动与恒星自转参量的研究晚型主序恒星的色球活动与恒星自转参量间的关系表现出对恒星光谱型的依赖。对于A—早F型主序恒星的色球活动水平也随自转周期呈线性下降趋势,随Rossby数却呈上升趋势。A—早F型主序恒星的自转周期和恒星对流区的随色指数的分布明显地影响着这些恒星的色球活动行为。而M型主序星的色球活动水平基本上随自转参量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并且M型主序星的色球活动水平在色指数较大时趋于饱和。从M型主序星的自转周期的和恒星内部对流区随色指数的分布来看,M型主序星的色球活动行为与αΩ发电机理论的预期有明显的差异。从主序星的角动量与以色球活动指数为指标的磁动量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α~2Ω发电机可能是M型主序星磁场产生的主要机制。对于介于早F型和M型之间的主序星,色球活动的水平基本上随恒星自转参量的增大而下降。通过主序星的色球活动对恒星色指数不同依赖关系的研究,我们分析了Vaughan—Preston间隙产生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恒星的年龄在这一间隙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演化恒星的色球活动与恒星自转周期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但是细致分析显示演化恒星色球活动水平随恒星自转周期间的分布对恒星光谱型和恒星表面有效温度有很强的依赖,并对这些现象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 晚型主序星的冕球活动也表现出对恒星光谱型的依赖性。分析结果显示F型主序星的冕球活动在光谱型F5附近存在拐点。这一拐点的出现可能是F型主序星的对流区的变化影响形成的,也可能是F型主序星在F5附近存在较差自转的上限形成的。对不同光谱型的主序星的统计研究显示G、K、M型主序星的冕球活动基本上随色指数的增大而下降。但是M型主序星的冕球活动是随色指数的增大而下降,这与M型主序星色球活动的行为相反。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主序星的色球与冕球间存在的能量平衡和转移以及加热机制不同产生的。此外,统计结果也显示,M型主序星中强冕球活动的样本占总的M型主序星样本比率明显地高于G、K型主序星。主序星的角动量与以冕球活动指数为指标的磁动量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M型主序星的角动量与磁动量间的关系偏离了其它类型的主序星的总体线性关系。与主序星色球活动的研究相比,尽管数据点的弥散使这种偏离不是十分的明显,仍然能够对主序星色球研究中的结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由于样本的不完备对演化恒星冕球活动与恒星自转间的分析,没有新男得到二者间十分可靠的相关性。演化恒星的磁冕球活动在色指数和自转周期的分布上都显示出冕球磁活动存在上限的现象,并且对冕球磁活动上限的拟合表明在色指数B一V为1.0附近和自转周期!og尸为1.75附近出现拐点。这些拐点的出现可能是演化恒星的色球、冕球的能量平衡和加热机制引起的。 我们通过对大样本恒星的统计分析分别得到了晚型主序星磁活动与恒星自转参量间以及磁活动与恒星色指数之间更广泛意义的数值关系。 在第六章中,我们对晚型主序星和演化恒星的色球、冕球磁活动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主序星的色球与冕球磁活动指数存在着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而演化恒星的则表现出较弱的相关性。晚型主序星和演化恒星色球与冕球磁活动指数相关性差异进一步支持了对演化恒星的冕球磁活动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即演化恒星的冕球活动与色球活动行为的差异是恒星色球、冕球的能量平衡和加热机制不同产生的。M型主序星在演化恒星的冕球活动与色球活动行为的差异则是由于M型主序星的色球与冕球间存在的能量平衡和转移过程产生的。 在第七章中,我们讨论了晚型恒星的自转周期的分布、恒星年龄对晚型恒星磁活动的影响以及晚型恒星的角动量演化。晚型主序恒星的自转周期、磁活动与恒星年龄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而晚型演化恒星不论是演化恒星的磁活动还是自转周期以恒星年龄10”年为分界点表现出随年龄不同的规律。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质量的恒星的不同的演化历程和演化状态。对晚型恒星角动量演化的分析显示晚型恒星的角动量演化基本上是守恒演化。但处于演化晚期的巨星和超巨星,由于星风的增大,恒星角动量的演化会不守恒。(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期刊2003-08-01)

顾盛宏[9](2003)在《晚型恒星的类太阳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回顾了晚型恒星的类太阳活动研究的发展历史,评述了这个领域当前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确立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在论文的主要部分,首先,我们描述了两颗晚型类太阳活动恒星Ⅱ Peg和UX Ari的为时叁年的分光光谱观测,给出了观测过程中的仪器条件和一些参数,说明了观测图像数据的处理流程,重点阐述了用IRAF软件包处理阶梯光栅光谱的方法、步骤和一些要点,得到了能用来做进一步分析计算的一维归一化光谱。然后,借助多普勒成像技术得出了这两颗恒星的光球黑子活动区的结构,利用综合光谱减技术计算了它们的色球活动指标。最后,我们对这些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给出了对这两颗恒星的叁年分光观测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Ⅱ Peg从1999-2001这叁年中的主要黑子活动区一直在高纬(60度左右)地区;在2001年主要黑子群切换到了另一个活动经度,与原来的活动经度分开大约半个自转周,这个事件与该系统的长期黑子活动趋势不符,可能是由于发生在2000年9月的强烈光学耀斑事件引起的。Ⅱ Peg的色球活动很强烈,有明显的自转调制现象,在我们观测的每个自转周里都有耀斑事件发生,且这样的耀斑事件是贯穿整个色球层的。该系统的光球活动和色球活动是相互联结的,光学耀斑和黑子活动区在空间上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说明这些活动源于同一个磁流管。UX Ari在2000年的主要黑子活动区分布在高纬、中纬和低纬地区,其中,高纬和中纬地区的黑子群长期存在。它的色球活动强烈,存在明显的自转调制现象,该双星系统在两个方照处的强烈色球活动可能源自色球活动本身和子星间质量转移活动之间相互耦合的结果。UX Ari的黑子活动区和色球活动高态在空间上是一一对应的,应该是由同一个磁流管联结起来的两类活动事件。 在论文的最后部分,我们对这个研究领域未来的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列出了几个有发展潜力的研究课题,结合我们目前的研究状况,给出了切合实际的长远研究计划。(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期刊2003-04-01)

翟迪生[10](1992)在《晚型恒星中的类太阳活动(Ⅲ):恒星的耀发及其物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经典耀星和RS CVn型双星中的耀发现象作了综述。在总结有关耀发的观测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各种有关耀发的物理模型作了分析,并与包括近年来用多波段对耀发的监测在内的观测作了比较。许多研究者认为,恒星的耀发类似于太阳白光耀发,它的光学辐射是类黑体的,来自较深的色球层和一定的耀发面积。本文亦从类太阳活动的观点,讨论了有关耀发能量释放的过程和加热机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天文学进展》期刊1992年02期)

晚型恒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型恒星中普遍存在着类太阳磁场活动现象,预示着在这些晚型恒星较深的对流区内存在与太阳类似的磁场发电机行为。我们选择了叁颗活动性较强的晚型恒星作为观测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对V711 Tau和UX Ari的长期高色散分光监测,研究它们的磁场活动规模、色球活动区的结构和迁移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对SZ Psc的密集采样观测,探测和研究它的冕层星珥活动事件。V711 Tau是一个周期约为2.84天的RS CVn型双谱分光双星系统,它是由一颗K1型亚巨星和一颗G5型主序星组成的。我们分析了从1998年到2004年期间使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2.16米光学望远镜及其附属的折轴阶梯光栅光谱仪获得的V711 Tau八个时段的高色散分光观测数据。利用综合光谱减技术,对光谱覆盖的形成于色球层不同高度的活动指标Caii IRT(λ8498、λ8542和λ8662)、Hα、Nai D1&D2和He i D3谱线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纯色球活动发射的强度,进一步证实了V711 Tau具有非常强烈的色球活动。系统的色球活动发射主要是由K1型亚巨星贡献的,同时G5型子星也具有一定活动性。我们还探测到了V711 Tau的两次光学耀斑事件。K1型亚巨星的色球活动发射强度随位相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自转调制现象,说明在其表面存在色球活动经度带。除了2004年2月的观测外,其色球活动主要是由间隔180度的两个活动经度带主导。V711Tau的色球活动强度还具有长期的活动变化特征。通过和相近时段的测光光变曲线相比较,我们发现V711 Tau色球活动区和光球层黑子活动区在空间结构上是相互连接的。UX Ari是由一颗K0型亚巨星和一颗G5型主序星组成的RS CVn型双星系统,周期约为6.44天。为了探测UX Ari的光学耀斑事件和对其色球活动进行研究,我们分析了从2001年到2004年期间使用2.16米光学望远镜获得的UX Ari五个时段的高色散分光观测数据。利用综合光谱减技术对色球活动指标Caii IRT(λ8498、λ8542和λ8662)、Hα、Na i D1&D2和He i D3谱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UX Ari的色球活动是非常剧烈的,并且色球活动发射主要来自于系统的K0型亚巨星。在观测中,我们探测到了UX Ari的四次光学耀斑事件。当光学耀斑发生的时候,耀斑活动的指示计Hei D3谱线是发射的,同时Hα和Caii IRT谱线也具有很强的发射,Na i D1&D2谱线具有较强的填充发射或者在其线心存在明显的反转发射特征。通过对光学耀斑释放能量的估算,我们发现这四次光学耀斑事件是非常剧烈的,尤其是2002年12月16日发生的这次耀斑事件。此外,除了2004年11月探测到的光学耀斑事件外,UX Ari的光学耀斑多发生在系统两颗子星分得比较开的位相上(即0.25位相和0.75位相附近)。UX Ari色球活动强度还表现出明显的自转调制,以及长期变化特征。SZ Psc是一个叁合星系统,其两颗主要的子星K1型亚巨星和F8型主序星构成一个周期约为3.97天的RS CVn型双星系统。为了探测SZ Psc的恒星星珥活动事件,我们于2011年10月24日和25日利用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2.4米光学望远镜及其附属的丽江系外行星探测器(LiJET)在其普通光谱模式(DEM)下对它进行了时序的高色散分光观测。利用综合光谱减技术,我们对色球活动指标Caiiλ8498、λ8542、Hα、Nai D1&D2、Hei D3、Mg i b triplet和Hβ谱线进行了分析。在两个晚上的观测中,色球活动指标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活动特征。在第一个晚上的观测中,Hei D3谱线是吸收的,同时在Hα、Hβ以及其他色球活动指标的剩余光谱中有额外的吸收特征存在;吸收特征相对于系统K1型亚巨星的逐渐蓝移和强度的逐渐增强,表明我们探测到了高度逐渐增加的恒星星珥活动事件;另外,该恒星星珥是和第二个晚上的耀斑事件有联系的活动星珥。在第二个晚上的观测中,Hei D3谱线是发射的,并且其他色球活动指标也具有很强的发射,表明SZ Psc发生了剧烈的光学耀斑事件;由于时间窗口限制,我们没有观测到完整的耀斑过程,只是观测到了其缓变相的一部分;伴随着光学耀斑的逐渐衰减,在色球活动指标(尤其是Hα)谱线轮廓的蓝翼上出现了耀斑后环造成的吸收特征。因此,我们探测到SZ Psc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一系列的磁场活动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型恒星论文参考文献

[1].张立云.晚型恒星磁活动的观测研究[C].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2].曹东涛.晚型恒星外层大气磁场活动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17

[3].闫宏亮.银河系晚型恒星中的铜元素丰度[C].中国天文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4].施建荣.晚型恒星中重要元素的非局部热动效应研究[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4

[5].张立云.基于郭守敬望远镜恒星光谱库研究大样本晚型恒星的色球活动(英文)[C].2013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文集.2013

[6].曹东涛.晚型恒星磁活动的高色散分光观测研究[C].2013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文集.2013

[7].朱学亮.晚型恒星大气中锂元素非局部热动平衡效应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8].单红光.晚型恒星磁活动与恒星自转相关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

[9].顾盛宏.晚型恒星的类太阳活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

[10].翟迪生.晚型恒星中的类太阳活动(Ⅲ):恒星的耀发及其物理模型[J].天文学进展.1992

论文知识图

表面相对色指数(b-r)分布的灰度图工Ncom「651: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星,光谱...一3星系团A2255中成员星系的恒星质量M....在SFU里的IRTS望远镜3 系统处理界面(a)晚型M、L、T和Y矮星数目的直方图

标签:;  ;  ;  ;  ;  ;  ;  

晚型恒星论文_张立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