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缺氧好氧论文-温雪梅

交替缺氧好氧论文-温雪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替缺氧好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BR,脱氮除磷,生活污水,缺氧-好氧交替

交替缺氧好氧论文文献综述

温雪梅[1](2019)在《SBR法缺氧(静置)/好氧多级交替模式下处理生活污水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学校中水站实际生活污水进行研究,采用多级缺氧(静置)-好氧交替的方式运行SBR反应系统,旨在对SBR处理生活污水时的运行模式及条件等进行深入研究,探寻脱氮除磷的最佳处理模式。试验研究考察了六种不同运行模式(R1~R6)的脱氮除磷性能,逐级优化最终筛选出R6为最佳运行模式,其工况条件为缺氧(1.0h)-静置(0.5h)-好氧(3.0h)-缺氧(2.0h)-好氧(0.5h)-缺氧(2.0h)-好氧(0.5h)-闲置排水(1.0h)-缺氧(1.5h)。运行模式为四级缺氧(静置)-好氧交替运行,并设置了不同于传统生物处理方式的静置段;选择了周期末先排水再缺氧的搅拌的方式。在R6运行模式下,COD、氨氮、总氮、总磷的进水平均值分别为395mg/L、78mg/L、118mg/L、9.9mg/L,出水平均值分别为30mg/L、0.2mg/L、39mg/L、0.5mg/L,去除效果平均值分别为92.4%、99.7%、67%、84.8%。(1)其中设置的静置段磷酸盐释放量最高达21.0mg/L,去除率为84.8%,出水为0.5mg/L,磷酸盐出现了继续释放的现象,在缺氧段之后仍然出现了“类似厌氧段”的现象,除磷率平均可提高20%;磷酸盐出水值降低与优先排水有直接的关系,在周期末先闲置排水再缺氧搅拌,排出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磷酸盐和硝酸盐,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2)R6脱氮效果达67%,出水TN值为39mg/L,出水硝酸盐浓度平均为0.2~0.8mg/L,亚硝酸盐积累量为6.0mg/L以上;随着缺氧(静置)-好氧频繁的交替运行,有效降低了出水硝酸盐和TN的含量,其脱氮方式包含:有前置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内源反硝化。(3)出水中硝酸盐和总氮的数值差距还是较大的,推测原水中的惰性有机氮成分要高一些。(4)去除TP的方式主要为传统除磷形式,也极有可能发生了DPAOs的反硝化除磷现象。(5)脱氮理论估算值与试验结果差距较大,分析原因主要是多级交替的运行模式不同与SBR的典型运行模式,其微生物的生长状况与机制不同,造成脱氮除磷的机理也有所不同,且试验采用实际生活污水,水质会有所波动。(本文来源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期刊2019-06-01)

孙洪伟,陈翠忠,吴长峰,赵华南,于雪[2](2018)在《交替好氧/缺氧运行模式对生物脱氮效能及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实际生活废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SBR工艺好氧/缺氧(O/A)和缺氧/好氧(A/O)运行模式对生物脱氮性能、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及其组分(蛋白质PN、多糖PS和核酸DNA)的影响.结果表明,O/A和A/O运行模式下,SBR工艺均获得了高效稳定的NH_4~+-N去除,去除率分别为97.5%和98.0%,且硝化速率与NH_4~+-N负荷呈现较好正相关性.交替缺氧/好氧运行模式对于EPS影响,A/O模式下EPS产量略高于O/A模式下,且运行模式对TB-EPS及其组分(PN、PS和DNA)产量无显着影响,但A/O模式下LB-EPS及其组分(PN和PS)产量均高于O/A模式下,倍数介于1.38~1.56之间.2种模式条件下,PS是TB-EPS和EPS的主要组分,而PN是LB-EPS的主要成分.EPS含量与污泥沉降性能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储建松[3](2016)在《交替厌/缺氧—好氧膜法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南方城市生活污水具有低C/N、C/P的水质特性,传统工艺处理C/N、C/P比较低的污水时氮、磷很难同时达标。反硝化除磷工艺具有良好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同时能节约碳源、降低污泥产量。本课题针对C/N、C/P比较低的城市生活污水,以现有的A2N双污泥工艺为基础,提出一种新改进的双污泥脱氮除磷工艺,即交替厌/缺氧-好氧膜法反硝化除磷工艺(A2N-MBR),并以乙酸为碳源启动反应器,研究A2N-MBR工艺长期连续运行对于污染物的处理效果。进而考察了不同碳源种类(乙酸、丙酸、乙酸丙酸混合(1:1)、葡萄糖)对于A2N-MBR工艺稳定运行脱氮除磷效能以及菌群结构的影响。(1)将驯化好的反硝化聚磷菌接种到厌/缺氧反应器中,分别以乙酸、丙酸、乙酸丙酸混合(1:1)、葡萄糖为碳源启动反应器,结果表明:以乙酸、丙酸、乙酸丙酸混合(1:1)为碳源时,TP浓度为6.6-6.8mg/L,保持进水N/P比分别为8.8、6.1、6.8,A2N-MBR工艺效能最优,出水TP浓度均为0.5mg/L左右,除磷率大于92%,TN低于12.5mg/L,脱氮率大于77%。出水COD,NH3-N和TN均能达到国家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而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系统对COD、NH3-N、TN的去除率依次约为91%、94%、73%,出水COD、NH3-N、TN浓度分别为20mg/L、2.4mg/L、11.4mg/L,但总磷去除效果较差,除磷率约为58.6%,出水TP浓度达到2.6 mg/L。(2)在乙酸为碳源系统中,p H和ORP的变化与COD的消耗、TP的释放有较好的正相关性,p H和ORP可以指示厌氧释磷结束的终点,同时ORP还能作为缺氧吸磷的控制参数。(3)乙酸、丙酸为碳源时,硝酸盐消耗量与磷的吸收量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单位硝酸盐吸磷量分别为1.21mg P/N,1.04mg P/N;当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时,乙酸碳源系统比值为1.0mg P/N(初始NO2--N浓度为20mg/L),丙酸碳源系统在NO2--N浓度为20mg/L时,缺氧吸磷受到明显抑制。(4)通过对乙酸、丙酸、乙酸丙酸混合(1:1)和葡萄糖四种碳源系统稳定时除磷效果的分析,乙酸碳源系统厌氧释磷量最大,葡萄糖系统最少。丙酸碳源系统厌氧释磷、缺氧吸磷时间最短,四种碳源系统厌氧平均释磷速率分别为4.60 mg P/g MLSS·h、2.75 mg P/g MLSS·h、2.59mg P/g MLSS·h、0.78mg P/g MLSS·h。单位碳源的释磷量(P/C)分别为0.17、0.12、0.13、0.03。缺氧平均吸磷速率分别为7.3 mg P/g MLSS·h、6.45mg P/g MLSS·h、6.02mg P/g MLSS·h、2.54mg P/g MLSS·h。(5)A2N-MBR系统内微生物菌群分析表明,厌氧、缺氧种泥样品具有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其次是乙酸为碳源的系统污泥。乙酸碳源系统污泥相比其它碳源系统更加接近于种泥,共有比例达到35.8%。种泥与不同碳源系统污泥样品在门级别上均以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为主导。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是各样品污泥中最丰富的门,不同碳源系统污泥中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Chloroflexi、Chlorobi四种门的比例均高于90%。在属级别上,不同碳源系统污泥中与聚磷有关的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与Dechloromonas所占比例较大,乙酸、丙酸、乙酸丙酸混合、葡萄糖碳源系统污泥样品中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所占比例分别为38.7%、20.7%、34.4%、21.5%。而与聚糖菌有关的Candidatus Competibacter在乙酸、丙酸、乙酸丙酸混合、葡萄糖碳源系统中的比例依次增大,分别为1.3%、1.5%、2.0%、3.8%。(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储建松,张传义,吴启威,何士龙,毛缜[4](2016)在《交替式厌/缺氧-好氧双膜反硝化除磷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某污水处理厂A~2/O工艺中的活性污泥为种泥,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对象,考察了交替式厌/缺氧-好氧双膜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启动与运行特性,并采用高通量测试技术分析系统除磷污泥的菌群结构。通过60天的启动试验,系统内反硝化聚磷菌占聚磷菌总数的比例由21.3%提高到94.4%,出水磷在0.6mg/L左右。通过逐步增加进水氨氮的方法运行2个月,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稳定。在进水P浓度为6.4mg/L,保持进水N/P比为8.8,交替厌/缺氧-好氧双膜反硝化除磷工艺效能最优,可达0.12kg N/(m~3?d)和0.018kg P/(m~3?d),出水总磷(TP)0.8mg/L,总氮(TN)12mg/L,出水COD、NH_3-N和TN达到国家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周期试验中,p H值、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值)均可作为厌氧释磷的控制参数,ORP也可指示缺氧吸磷的终点。典型周期内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消耗量与磷的吸收量基本呈线性关系。系统内污泥多样性约为种泥的0.5倍,在"门"、"属"分类级别上分别以Proteobacteria、Xanthomonadales-nobank为主。(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6年03期)

王康伟[5](2015)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式生物滤池脱氮、除磷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磷是微生物生长必须的营养物质,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诱因。厌氧(缺氧)/好氧交替式生物滤池(AABF)不仅具有同时脱氮除磷功能,同时大量节约碳源。本研究采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式生物滤池处理含氮磷废水,利用动态投加碳源方式提高系统除磷、回收磷效果,提高AABF厌氧释磷、好氧吸磷,脱氮效率;研究氨氮和硝态氮进水浓度对AABF不同位置释磷、除磷的影响及其在反应器内的分布规律。探索利用GC-MS检测生物膜中PHAs的最佳方法,并分析动态投加碳源激发释磷的运行方式对AABF脱氮、除磷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动态投加碳源后AABF的TP、TN去除率有明显提高,动态投加碳源后AABF中的生物膜体内合成了大量PHAs,主要用于PAOs除磷的PHB占PHAs的比例有明显提高,PHAs和PHB占细胞干重也有提高,生物膜中的PHAs和PHB浓度均明显提高,说明动态投加碳源对于AABF中的生物膜储存PHAs有显着作用。(2)氨氮和硝态氮的进水浓度对AABF释磷有较大影响,配制四种含氮进水条件:低氨氮、高氨氮、低硝态氮、高硝态氮,AABF释磷和吸磷变化为:低氨氮进水时AABF释磷量最高,达到40±2mg·L-1,高氨氮进水时释磷量次之,为35±1.8mg·L-1。加入硝态氮后,AABF释磷量明显降低,且硝态氮浓度越高,释磷量越低,预计当进水硝态氮浓度高于40mg·L-1时,AABF在缺氧段的缺氧吸磷能力会大于好氧吸磷能力。(3)AABF中低氨氮、低硝态氮、高硝态氮进水时,好氧最终出水磷浓度维持在3.5±0.18mg·L-1左右;高氨氮进水条件下AABF出水磷浓度为4.5±0.22mg·L-1左右。氮源种类和浓度对AABF吸磷速率的影响为:低氨氮、高氨氮、低硝态氮、高硝态氮四种进水条件下吸磷速率依次降低。(4)氨氮在AABF内的去除率较高,低、高浓度的氮源进水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最低出水浓度为0.15mg·L-1、1.5±0.5mg·L-1;高硝态氮进水时总氮的去除率最高,为78%,低氨氮、高氨氮、低硝态氮进水条件下总氮去除率依次降低,最低为47%。(5)建立了GC-MS分析AABF生物膜中PHAs的合适方法。将生物膜消解、萃取分步进行更有利于准确检测PHAs组分和浓度。检测结果表明,生物膜中含量最多的PHAs为聚3-羟基丁酸,出峰时间为4-6分钟,内标为苯甲酸出峰时间为8分钟;PHAs占细胞干重在动态投加碳源前后分别为1-10%和12-30%。(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5-05-26)

高春娣,王惟肖,李浩,焦二龙,彭永臻[6](2015)在《SBR法交替缺氧好氧模式下短程硝化效率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BR法以实际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交替缺氧好氧的运行模式实现了短程硝化的快速启动.在不同的缺/好氧时间比条件下考察了短程硝化的启动时间、污染物处理效果以及氨利用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缺氧/好氧时间比为1:1和2:1条件下,分别用了31,55d使得两系统的亚硝酸盐积累率达到90%,短程状态稳定.氨氮去除率达到95%以上,COD出水在50mg/L以下,总氮去除率提高20%,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有所提高.由全程到短程的转变期间,系统氨利用速率分别提高了67.5%和89.8%,同时提高了短程硝化的效率.期间,污泥沉降性较好,污泥容积指数稳定在60~80m L/g.(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高春娣,李浩,焦二龙,王惟肖,王淑莹[7](2015)在《交替好氧缺氧短程硝化及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完善交替好氧缺氧短程硝化研究,以低ρ(COD)/ρ(TN)实际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2组SBR反应器,考察了交替好氧缺氧短程硝化的实现及其特性.结果表明:在温度(24±2)℃、污泥龄为35 d且不限制溶解氧的条件下,以不同的好氧缺氧时间比运行的2组反应器均实现了稳定的短程硝化,出水的亚硝酸盐积累率达90%以上,氨氮质量浓度接近0 mg/L,硝酸盐质量浓度在2 mg/L以下;以交替好氧缺氧模式运行200 d后,2组反应器比氨氧化速率分别是普通好氧缺氧模式的2倍和1.8倍,在不影响出水水质的情况下,显着减少了曝气时间,降低了曝气能耗;交替模式运行的反应器污染物去除效果良好,氨氮去除率达100%,COD去除率在80%左右,TN去除率高于普通好氧缺氧模式的去除率,达70%.(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张昭,李冬,曾辉平,周利军,曾涛涛[8](2013)在《交替好氧/缺氧下城市污水部分亚硝化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常温(16.4~25.5℃)及限氧(DO<0.80 mg/L)条件下,以处理城市污水的A/O除磷工艺出水为原水,采用中试规模(1.2 m3)的推流式反应器进行部分亚硝化试验。控制稀释率为2.26~3.37 d-1,调整4个格室的DO分别在(0.40~0.60)、(0.25~0.45)、(0.05~0.10)、(0.40~0.60)mg/L和(0.10~0.20)、(0.60~0.80)、(0~0.05)、(0~0.05)mg/L,均能实现部分亚硝化且效果稳定,亚硝化率超过95%,氨氧化率稳定在55%左右,出水NO-2-N/NH+4-N平均值为1.08。交替好氧/缺氧条件下,在较长的运行时间(180 d)内,反应器的总氮损失小于5 mg/L,未有厌氧氨氧化现象发生。FISH定量分析表明,氨氧化菌(AOB)占总菌群的比例为44%,亚硝酸盐氧化菌(NOB)为7.8%,AOB在整个菌群中占主导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3年23期)

石明岩,罗琦,郑海良,刘嘉宇,张伟成[9](2013)在《交替好氧缺氧生态陶粒混凝土生物膜反应器脱氮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粉煤灰陶粒为粗集料,研制出新型生态陶粒混凝土填料,采用间歇曝气方式,构建了交替好氧缺氧生态陶粒混凝土生物膜反应器(Ecological Ceramsite Concrete Biofilm Reactors,简称ECCBR).以实际城市污水为进水,在水温为25~30℃、进水pH为7.0~7.5、DO浓度为2.5~3.0 mg·L-1、进水COD浓度为106~205 mg·L-1、进水氨氮浓度为12.4~22.9 mg·L-1、进水总氮浓度为19.5~30.6 mg·L-1的条件下,对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脱氮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COD、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78.6%~91.8%、83.4%~93.6%和63.4%~73.8%,污染物去除主要集中在反应器的前中部;SOUR、生物膜干质量和生物膜厚度呈现沿廊道递减的规律,平均每块填料下降比率分别为0.81%、1.3%和1.05%,单位质量填料的微生物活性则沿廊道上升,末端较前端增加了51.5%,表明反应器具备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王少坡,刘媛,于静洁,魏天兰,孙力平[10](2012)在《交替缺氧/好氧CAST工艺污染物去除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模拟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反应器,对交替缺氧/好氧模式下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行期间系统内有机物的去除率稳定,出水COD小于40 mg/L,COD平均去除率为91.7%;NH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9%、72.4%,出水TN以NO3--N为主;系统的除磷性能良好,磷酸盐的平均去除率为90.6%。此外,出水COD、TN和TP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要求。(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交替缺氧好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实际生活废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SBR工艺好氧/缺氧(O/A)和缺氧/好氧(A/O)运行模式对生物脱氮性能、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及其组分(蛋白质PN、多糖PS和核酸DNA)的影响.结果表明,O/A和A/O运行模式下,SBR工艺均获得了高效稳定的NH_4~+-N去除,去除率分别为97.5%和98.0%,且硝化速率与NH_4~+-N负荷呈现较好正相关性.交替缺氧/好氧运行模式对于EPS影响,A/O模式下EPS产量略高于O/A模式下,且运行模式对TB-EPS及其组分(PN、PS和DNA)产量无显着影响,但A/O模式下LB-EPS及其组分(PN和PS)产量均高于O/A模式下,倍数介于1.38~1.56之间.2种模式条件下,PS是TB-EPS和EPS的主要组分,而PN是LB-EPS的主要成分.EPS含量与污泥沉降性能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替缺氧好氧论文参考文献

[1].温雪梅.SBR法缺氧(静置)/好氧多级交替模式下处理生活污水性能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9

[2].孙洪伟,陈翠忠,吴长峰,赵华南,于雪.交替好氧/缺氧运行模式对生物脱氮效能及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3].储建松.交替厌/缺氧—好氧膜法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4].储建松,张传义,吴启威,何士龙,毛缜.交替式厌/缺氧-好氧双膜反硝化除磷工艺[J].化工进展.2016

[5].王康伟.厌氧(缺氧)/好氧交替式生物滤池脱氮、除磷特性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5

[6].高春娣,王惟肖,李浩,焦二龙,彭永臻.SBR法交替缺氧好氧模式下短程硝化效率的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15

[7].高春娣,李浩,焦二龙,王惟肖,王淑莹.交替好氧缺氧短程硝化及其特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

[8].张昭,李冬,曾辉平,周利军,曾涛涛.交替好氧/缺氧下城市污水部分亚硝化的实现[J].中国给水排水.2013

[9].石明岩,罗琦,郑海良,刘嘉宇,张伟成.交替好氧缺氧生态陶粒混凝土生物膜反应器脱氮性能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王少坡,刘媛,于静洁,魏天兰,孙力平.交替缺氧/好氧CAST工艺污染物去除特性[J].环境工程学报.2012

标签:;  ;  ;  ;  

交替缺氧好氧论文-温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