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人民医院四川江油621700
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患者经过大量输血治疗后其血液检验指标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了解与分析研究。方法 对52例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进行大量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后血清钾(K+)、血清钠(Na+)、血清钙(C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等基本指标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结果 输血治疗前后患者K+和Na+以及FIB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输血治疗后,其PLT与Ca++水平降低,PT与APTT有所增加,与输血治疗前相应指标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结论 对于大量输血治疗患者进行血液检验指标以及影响因素的监测,有利于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与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具有较为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大量输血治疗;血液检验指标;影响因素
引言
治疗肿瘤患者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方法,由于手术治疗方法需要进行开刀,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大,且肿瘤组织侵袭患者的大血管,需要进行切除,造成患者大量失血,对此术后需要对肿瘤手术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本文主要分析肿瘤手术患者大量输血之后部分血液检验指标变化情况,为患者做好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因突发性失血而进行大量输血治疗(24h内输注红细胞的总量均超过10U,且采用新鲜冰冻血浆以进行辅助),且排除存在血液性疾病、肝功能衰竭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等相关疾病的52例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为17~86岁,平均(48.2±5.21)岁;疾病类型方面:25例为外科创伤出血,11例为产科出血,手术中出血以及急性消化道出血各8例。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在输血前后24h内实施血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与电解质检测,检查仪器:血小板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凝血四项检查采用血凝仪,肝肾功、电解质采用生化分析仪器进行检查。
2结果
2.1大量输血后比较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结果显示,大量输血后,血小板计数(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输血前比较明显减少,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输血前相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著(P<0.05)。
2.2大量输血后比较患者血清电解质的浓度。结果显示,血清Na+与Cl-差异不明显(P>0.05),血清K+、Ca2+、Mg2+的浓度与输血前相比明显下降,组间差距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大量输血后比较患者的肝功能的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大量输血后血清总蛋白(TP)较输血前明显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有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但血清总胆红素(TBIL)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酸中毒、低体温与凝血功能障碍多是大量输血患者导致死亡的三联症状。相关研究显示,大量输血会致使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肿瘤患者多数处在高凝的状态,强凝血功能肿瘤患者通过大量输血之后,凝血功能会改变。本研究发现输血治疗后患者体内Ca++的水平降低,此种现象可能与枸橼酸盐的影响下血清结合钙逐渐增加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相应的补充钙剂。此外,患者体内K+的水平出现一定的增加,该现象可能与库存血保存时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库存血保存时间的增加,血钾含量逐渐增加,而大量失血患者其肾脏的正常排钾功能发生变化,因此导致了K+水平的增加。当丢失大量K+的红细胞悬液输入患者体内后,其机体会吸钾排钠,因而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当钾离子重新分布并取代氢离子后,会经由肾脏排除体外,从而钾离子的浓度得以降低。进行输血治疗后,若PLT与APTT以及PT出现异常变化,则表示凝血功能出现障碍。相关研究报道指出,失血以及止血的相关过程中,血小板以及凝血因子出现较大的损耗,而血浆由于库存的原因可能存在凝血因子失活,输血过程亦存在稀释性减少的可能。血液制品通常为低温保存,当快速输入时会致使患者体温降低,血小板出现功能障碍及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发生可能性高。但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可以较为有效的保持FIB水平。
参考文献
[1]尚晶,齐涛,和安娜,等.64例输血不良反应病历输血病程记录情况的调查[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5):439-440.
[2]黄春妍,魏曾珍,谭金哲,等.360例紧急输血预案病例的输血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4):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