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禧年,送什么作纪念?(论文文献综述)
干天全[1](2021)在《先生已去,记忆如昨——追忆余光中、洛夫、流沙河先生》文中研究表明余光中、洛夫、流沙河先生近五年内相继去世,他们的音容笑貌在我心里记忆如昨,借《华文文学评论》一隅刊发三篇昔年短文,以表对三位先生的深切怀念与追思。隔岸无妨动心弦——纪念余光中先生 和大陆许多读者一样,是20世纪80年代广为流播的《乡愁》这首诗让我知道台湾诗人余光中的。1983年流沙河先生送给我他编着的《台湾诗人十二家》,其中一家是余光中,读了他的诗和沙河先生的评价,对他敬意大增。
洪再新,方小雅[2](2021)在《苏立文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研究与收藏的先行者》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中国艺术的收藏是同时期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禧年之初,国内外市场都张开双臂,激情饱满地拥抱已经逝去的百年中留下的艺术品——这在此前25年让人匪夷所思。1当今艺术市场之所以格外出彩的原因之一,在于长期以来古代中国艺术研究和近百年现代艺术研究之间的一道巨大的鸿沟。20世纪上半叶起,中国古代艺术几乎所有重要门类的国际收藏都迅速地扩大了规模。20世纪初以来,这些收藏的图录,
周凡夫[3](2020)在《《说唱张爱玲》:“进念”结合科技打造张爱玲传奇》文中研究表明今年9月是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100周年诞辰和25周年逝世纪念,这当是今年大中华文化界的一件大事。香港进念·二十面体特别制作《说唱张爱玲》以作纪念,原计划于6月初搬上舞台。然因疫情影响,剧场仍未开放,《说唱张爱玲》便改以网上直播形式进行,首先在进念油管(You Tube)频道播出MV版,相隔一周后又播出了剧场版,两个版本的影片在进念的油管频道只保留24小时。也就是说,11月底将在剧场正式公演的会是《说唱张爱玲》的第三个版本。
张志辉[4](2020)在《山西绛县太阴寺金代法澍大椅研究》文中指出现存山西运城绛县张上村太阴寺大雄宝殿主体建筑为金代,其中陈设一具大型金代木雕卧佛像,已为公众所知。殿内还有一尊法澍和尚塑像,安置于一张木制髹漆带脚踏四出头式大椅上,当地人传塑像与大椅同为元代所制。笔者经调查发现,大椅座面下墨书确切年款,为金承安己未年(承安四年,1199年)。更为重要的是,该椅造型、结构、榫卯等均为实用器做法,是目前所知年代较早的传世木椅,亦是罕有的明代以前传世纪年款木质家具。本文对法澍大椅的现状、造型、榫卯结构及用途予以介绍和讨论,并希望引起文物保护和家具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
贺安成[5](2020)在《安成回忆录之九 “田园宰相”王憨山》文中研究表明毫无疑问,在湖南美术史乃至当代中国美术史上,都有王憨山的一席之地!王憨山一生坎坷,他在绘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在有了一定的名气后,由于客观和主观的诸多因素,创作受到一定影响,尤其社会风气对于艺术的侵蚀,也在王憨山身上得到了一定的反映。王憨山的前半生很艰苦,创作了许多佳作,出名以后的一些作品,则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贺安成先生的回忆文章,不仅有助于后人更加全面公正的评价王憨山其人其艺,而且对于当下中国美术创作的某些不良习气,具有一定警示作用。欢迎广大读者探讨。
倪志俊[6](2020)在《《我的四个外公》导演阐述》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时间节点,中国人口总量依然处于世界首位。其中,老年人口占据总人口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上升,比重不断加大,由此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引起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养老问题牵涉多个主体,需要多层保障,多方携手联动,是个大的社会议题。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由于文化水平低、交通不便、谋生技能单一且低级等原因,发展落后尤其是经济发展不足,导致养老问题得不到有效重视,养老水平低下问题突出,相关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并落实解决。作者从农村养老问题进行切入,采用的是“真实电影”的纪录片制作模式,试图通过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立体的方式呈现出一幅幅真实且触动心弦的农村图景,希望能够尽可能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现出现阶段农村养老的真实情况。为此,作者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且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考察,在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探索求真。前期经过大量的调查走访、实地考察;中期的拍摄采访、筛选剪辑;后期的不断修改完善。用平行叙事的方式牵引着两条故事线,明线展现农村老人“生活之辛”的苦,暗线凸显苦中作乐“吾心可期”的甜。在苦与乐交织的日常琐碎背后,他们渴求的是怎样的精神家园。本片的四个主人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也是作者的四个外公。相似的起点,差异化的人生,近似的人生终点。四个外公,四种境遇,四种生活,四种憧憬。我的四个外公年龄跨度在时间上超过二十年,是一段较长的时间阶段。在叙事时间的处理上采取两手抓的叙事逻辑。在以“年”为单位的叙事时间段内结合持续性的线性时间和存在于意识形态中的绵延性时间。物理时间的线性与绵延时间的持续性共同构筑本片的客观现实生活与主观内心活动。在持续性的线性时间表现中,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串连点,辅以意象在线性时间中的季节性变化。意象季节性的变化也与主人公的人生时间相呼应,使得叙事结构更加严谨。此外时间分体性的运用,使得本片主人公不同人生阶段的实则是对应关系,不同主体各异的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是一代又一代的循环。
冯雪儿[7](2018)在《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华语励志歌曲意象研究 ——以传唱度高的92首华语励志歌词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歌词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语言载体,是一种可以广泛传播的文化形式,其意象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华语励志歌曲是指用华语作词的能激励和鼓舞人们积极向上面对困难的歌曲,具有教育性,它能够触发听众的情感并引发他们的思考,使听众从中得到激励,积极向上地面对困难逆境及未来。华语励志歌曲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价值诉求:1981-1990时间段的励志歌曲主题多以个体奋斗作为人生价值;1991-2000时间段的励志歌曲带有明确的梦想激励色彩,且带有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明确导向性;2001-2010时间段的励志歌曲更具个性化和年轻化,主题多为超越自我,实现梦想;2011至今的励志歌曲,不仅具有文化的导向,主题还更明确。不同时期的励志歌曲在人造事物类意象的选取上有极大的差异。同时,各时期的文化特点也同样影响着励志歌词意象的选择。文章以网易云音乐APP为语料库,以在热门歌单中出现频率60%以上,并且歌曲评论数999条以上,做为传唱度高的标准,选取了92首华语励志歌曲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十年为分期,将歌曲的发行日期分为1981-1990、1991-2000、2001-2010、2011至今四个时间段,分析和探索不同时期的励志歌词意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反映的文化心理,以及励志歌词意象对文化造成的影响。论文以华语励志歌曲中的意象为切入点,分成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华语励志歌曲的概况。从励志歌曲的概念出发,对励志歌曲进行界定,再对华语励志歌曲进行年代划分,分析华语励志歌曲的历时内容和表现形式。第二章对意象的概念及其在歌曲中的作用进行简单说明,以年份为坐标归纳整理气象景观类、植物动物类、人体相关类和人造事物类四大类意象的使用特点。第三章分别从词汇的结构特点和词汇表义的特点分析华语励志歌曲中各时期表示意象的词汇特点。最后一章分别从表意象的词汇构词特点的文化阐释、词汇意义与意象联系的文化阐释、意象选取的文化阐释来归纳励志歌曲中的意象与文化的关系:意象的分布规律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影响着歌词意象的选择;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励志歌词意象也会对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熊心路[8](2018)在《湖南省名人纪念园林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新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民族精神忽视、文化传承氛围缺失等文化问题凸显,研究名人纪念园林,可以作为联系景观功能与内在文化与精神的媒介。纪念性园林作为一种特殊和重要的景观类型,不仅是满足基本的园林景观功能的重要场所,更是传递精神文化的重要空间,是人物事件精神和文化重要的载体。因而深入探究纪念性园林的景观要素要在具体情境中并以何种方式存在,从而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是纪念园林需要探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湖南省名人纪念性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湖南地区的名人纪念性园林的实地调研,对湖南地区名人纪念性园林分类的并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围绕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塑造与公众感知存在障碍问题,分析了“纪念性景观的第二功能:‘所指’和’他指’的功能难以统一”、“纪念性景观内涵认识的模糊化”、“纪念园林价值取向的片面化”等存在的感知障碍问题。对选取的调研地区及参观人群的感受进行调查,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名人纪念性园林中各个组成要素划分成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层等层次,对各项景观要素进行评价,结合相关的专家打分与意见,得到客观的纪念景观评价指标权重,并通过Fuzzy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进行实证运用,从而为合理科学解决纪念性园林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根据其评价等级,进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名人纪念性情感表达的分类及纪念内涵缺失、空间要素组织单一,部分存在欠缺、公众参与感差,与景观互动性差”等主要问题,针对不足,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提出的“丰富其组织要素在表达纪念情感与内涵方式、多样化的空间序列运用,完善其空间组织、增设与公众互动的景观新方式”优化策略,为名人纪念性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方向。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对湖南名人纪念性园景观调查进行探究:第一部分,分析了纪念性园林在景观层面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结合相关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提出了运用实地调研方法的可行性,并对相关研究对象进行界定,阐述了文章用到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针对湖南近现代名人数全国最多且出类拔萃、现存名人纪念园林数量居全国第一,提出了景观调查选取样地原则,选择了符合条件的20个纪念性园林进行评价,并提取相关调研要素,并逐一概述和分析这20个名人纪念园,结合对参观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和提炼纪念园林传递信息要素,对现存问题进行总结和提出策略。第三部分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湖南省内名人纪念性园林综合评价,结合相关50位专家的打分值,得出了各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并通过Fuzzy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各个权重排序,结果表明各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第一是构成要素,第二是空间结构,第三是空间形态,第四是环境要素,第五是社会感知,说明在纪念性园林景观表达中其构成要素、空间结构和环境要素的更重要。并对以新构建的纪念性园林评价方法对湖南省内典型名人纪念性园林进行实例评价,验证了评价可行性,得出了调研的名人纪念性园林的评价等级。第四部分,结合对参观者的问卷调查及名人纪念性园林的现状调查及评价进行分析,对现存问题“景观与情感的分离、空间营造的单一化、公众与景观互动性弱”问题进行总结。第五部分,针对不足,提出了优化策略:多重手法表达名人纪念情感,完善景观空间结构景观与情感相融合,纪念空间结构的重塑,增设与观众互动景观。第六部分,总结与归纳论文
李英莉[9](2016)在《寻找与救赎 ——消费社会理论语境下的凯鲁亚克“在路上”系列小说研究》文中提出上个世纪50年代,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一经出版,就震动了当时的美国文坛,被《纽约时报》誉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之作和“垮掉一代”的圣经。从此,《在路上》这部小说成为了通向自由、理想和生命之路的象征。凯鲁亚克在二战以后走上美国文坛,战后的美国尽管面临着冷战、战后重建等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但是获胜的美国,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增长,消费增加,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消费社会”时代。它强调花销和占有物质,并不断破坏着强调节约、俭朴、自我约束和谴责冲动的传统价值体系。当生产不是为了需要,而仅仅是为了消费时,消费社会带来了公共话语和思维方式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无疑会影响文学创作,使文学创作展现出新内容。对凯鲁亚克的研究不能无视美国“消费社会”崛起这一时间点,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关注凯鲁亚克的小说,目的就是把凯鲁亚克还原到他所在的社会背景中,考察凯鲁亚克“在路上”系列小说在这一背景下展现出的美国文化中的新意象。消费社会的逻辑在鲍德里亚看来是一个消失了象征的存在。传统的物品具有意义功能和象征功能。在消费社会中,传统的物品变成了纯粹功能性的物品,符合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它们可以随意组合和拆卸。消费者消费的物品不是其本身而是符号,符号代表着差异。人们就是在消费符号的意义上消费着一切,包括自己本身。“消费社会”理论为凯鲁亚克小说的研究,尤其是《在路上》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在路上》这部小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由、开放、反叛这样的话语框架中,小说中主人公的行为往往被框进传统与现代,束缚与反抗的二元对立中。在消费社会的理论视角下研究凯鲁亚克的小说会发现,凯鲁亚克并非在写反抗,相反,他迎合了一个新时代的价值观。本文从“建国”和“立人”两个角度分析了凯鲁亚克“在路上”系列小说。首先,从建国的角度上来说,凯鲁亚克希图在二战之后,发现美国的新价值。凯鲁亚克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镇与城》可以看成是《在路上》的序幕,美国的小镇价值观不足以应付二战后美国人的精神渴望,凯鲁亚克通过一家两代人的价值冲突,展现了美国小镇道德观的消逝以及城市价值观对小镇价值观的接管。小镇青年开始走出小镇,上路去寻找他们心目中的美国。上路是寻找的开始,路也是开放的视野。在消费社会理论下重读《在路上》会发现,凯鲁亚克通过对城市的叙事,展现了新的美国社会形态,这个美国是小镇价值观消逝以后出现的新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充斥着汽车、毒品和性,这些文化符号较为充分地展现了美国的消费社会景观和美国新的价值观,即流动性、变化性、符号性。凯鲁亚克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常被评论者视作反抗的急先锋,如果把小说中的主人公放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会发现,以迪安为代表的人物不是主流社会的反叛者,而是凯鲁亚克塑造的一个美国新英雄。20世纪50年代,美国传统意义上的天国道德已经被淘汰,人世间的俗念开始恣意妄为了。美国文化已转向享乐主义,它注重游玩、娱乐、炫耀。这些主人公从生产的主人公变成了消费的主人公,他们身上体现着技术威能的神话。凯鲁亚克试图通过“在路上”去发现美国,漫游带来了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生活方式的融合,但是,所谓的融合不过体现了美国意识形态的霸权。霸权很隐蔽,它往往隐藏在反抗的外衣下,展现出霸权,需要建立两个模型,一个模型是分子生物学的模型——双螺旋结构。第一个螺旋是认同符号价值的螺旋,这一螺旋由迪安的主人能指和萨尔对迪安的认同所体现出来的拜物教逻辑共同完成的,第二个螺旋是消费、享乐的螺旋,这一螺旋是以酒精、女人等反抗、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构成的。这两个螺旋互相缠绕、相互反对,透过双螺旋结构能够发现,凯鲁亚克对美国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支撑着双螺旋结构的核心。第二个模型是拓扑学的模型——莫比乌斯环。通过分析凯鲁亚克小说中频现的毒品和性的意象揭示它们背后的意义,对毒品的使用,对性的开放证明了新美国的力量,但这只涉及到了毒品和性的一层意义,另一方面,毒品和性带来的迷醉实际上说明的却是缺失,这两个意义将组成一个完整的莫比乌斯环,它意味着,在这个消费社会里,永无止境的不是快感而是创伤,这才是凯鲁亚克写作毒品和性的最终目的。写作《镇与城》和《在路上》这两部小说的时候,凯鲁亚克正值青春,他笔下的美国也是一个青春的美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转,凯鲁亚克“在路上”系列小说也有了变化,后期的小说,例如《荒凉天使》、《孤独旅者》、《大瑟尔》等,已经从对美国民族身份的建构转向了主体自我的认知,如果说民族身份的建构更多是向外的,那么,对主体的认知则是向内的。这涉及到了分析凯鲁亚克小说的另一个层面——“立人”。消费社会的逻辑带来了主体存在的深渊。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中的“主体”,是一个伪主体,是被符号化了的命名包裹着的一个“空无”,主体不是被语言询唤,就是成为镜像主体,主体向死而生,凯鲁亚克通过不同名字的“我”的行动来寻找“我是谁”的答案——我是空无,这是主体存在的深渊。面对主体存在的深渊,凯鲁亚克设计了救赎之路。他采用的策略有三,一是以怀旧作为直面主体存在的深渊的策略,怀旧最终走向在消费社会中确立意义。第二个策略,凯鲁亚克通过对消费社会中死亡和死亡感的体验,用焦虑反向呼唤可以循环进生命循环中的死亡,凯鲁亚克写死亡,写的是一种奢侈,在生命受实用性支配的系统中,死亡是唯一的替代办法。策略之三,用寻根制止焦虑,这里,凯鲁亚克寻找的根生长在城市中而非在乡村中。城市像鸦片一样吸引着主人公,对城市的思念是城市人优越性的体现,是他们把握世界能力的证明。寻找本身成了现代人的身份证。从对消费社会景观的认同到对消费社会符号化人的质疑,凯鲁亚克一直在用他的小说揭示符号化的魔鬼面具,但是他却被大众文化符号化了。他被封为“垮掉之王”,他的生活方式成为了流行和时尚,他被媒体聚光、展现、售卖,他成了反叛的代名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凯鲁亚克被美国60的年代文化所改写,在跨文化交流中,也被中国式的接受。
刘仁刚[10](2015)在《在建行:追梦年代,鲜活细节——一位“老建行”32年的难忘记忆(10)》文中指出追梦年代,鲜活细节,在刘仁刚眼里很多都历历在目。此系列文章只是他所经历事件中的一小部分,但足以折射出建行变迁的背景和个人成长的轨迹,足以表达一名老员工对建设银行的赤诚和感恩之心。第四十六回破天荒,赴港营销扩业务开眼界,逐家拜访遇名流受时任行长指派,我组成了一个短小精悍的营销团队,去香港营销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嘉里集团、香格里拉(亚洲)这
二、千禧年,送什么作纪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千禧年,送什么作纪念?(论文提纲范文)
(3)《说唱张爱玲》:“进念”结合科技打造张爱玲传奇(论文提纲范文)
浓厚的“张爱玲味道” |
聚焦“情”字考验演技 |
中西音乐虚实影像 |
(4)山西绛县太阴寺金代法澍大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澍大椅与法澍塑像现状 |
二法澍大椅造型 |
1. 搭脑[7]和扶手 |
2. 靠背板 |
3. 牙板 |
4. 腿足与横枨 |
5. 脚踏 |
三法澍大椅榫卯结构 |
1. 座屉榫卯 |
2. 座屉与腿足间榫卯 |
3. 牙板榫卯 |
4. 飘肩、透榫和木楔 |
四法澍大椅用途 |
1. 法澍生前使用 |
2. 僧人禅坐用椅 |
五结语 |
(6)《我的四个外公》导演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行业应用情况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手段 |
(六)、可行性分析 |
(七)、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的四个外公》创作缘起 |
第一节 主人公的选择 |
(一)、留守养 |
(二)、残疾养 |
(三)、务工养 |
(四)、务农养 |
第二节 创作主题的探寻 |
(一)、生来为农 |
(二)、人到老年 |
(三)、老来何养 |
第二章 《我的四个外公》创作过程 |
第一节 主题概述 |
第二节 人物建构 |
第三节 创作切入点 |
第四节 伦理叙事 |
第五节 以情动人 |
第三章 《我的四个外公》叙事手段 |
第一节 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客观叙事 |
第二节 影片结构-多重线索,交叉叙事 |
(一)、外部结构:以时间为主线多重线索交叉叙事 |
(二)、内部结构:层层递进叙事结构 |
第三节 叙事语言-视听结合,忠于现实 |
(一)视觉:忠于现实的客观记录 |
(二)听觉:同期声和解说的有效结合 |
第四节 时空范围-叙事的场域 |
(一)、农村--叙事时空 |
1.同质重复的循环时间观念 |
2.异质重复的循环时间观念 |
(二)、时间--叙事逻辑 |
1.时间绵延性与线性结合 |
2.时间分体性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创作手记 |
(7)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华语励志歌曲意象研究 ——以传唱度高的92首华语励志歌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五、语料来源及说明 |
第一章 华语励志歌曲概况 |
第一节 华语励志歌曲的界定 |
第二节 华语励志歌曲概况 |
第二章 各时期华语励志歌曲的意象的分类及使用特点 |
第一节 意象的概念及其在歌曲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各时期华语励志歌曲的意象分类及使用特点 |
第三章 华语励志歌表意象词汇的特点 |
第一节 表意象词汇的结构特点 |
第二节 表意象词汇的表义特点 |
第四章 华语励志歌曲中的意象与文化的关系 |
第一节 华语励志歌曲中表意象的词汇构词特点的文化阐释 |
第二节 华语励志歌曲中的词汇意义与意象联系的文化阐释 |
第三节 华语励志歌曲中意象选取的文化阐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湖南省名人纪念园林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塑造与公众感知存在障碍 |
1.1.2 湖南有“伟人故里”之称,湖南历史名人纪念园林倍受关注 |
1.1.3 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纪念性园林发展提供基础 |
1.2 研究目的 |
1.3 论文研究对象及相关定义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相关定义界定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1.4.1 相关研究综述 |
1.4.2 相关理论基础 |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5.1 研究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2 湖南省内名人纪念园林景观研究 |
2.1 调研背景 |
2.1.1 调研方法概况 |
2.1.2 调研对象的选择 |
2.2 名人纪念性园林调查基本情况 |
2.2.1 感知问卷的分析与设计 |
2.2.2 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 |
2.2.3 历史名人类纪念园 |
2.2.4 要素对比分析 |
2.2.5 调研结果 |
3 湖南名人纪念性园林景观评价 |
3.1 评价方法 |
3.1.1 AHP层次分析法 |
3.1.2 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
3.2 景观评价体系模型的初步架构 |
3.2.1 评价因子的确定 |
3.2.2 评分标准的确定 |
3.2.3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3.2.4 AHP-Fuzzy综合评价模型的评价计算方式 |
3.2.5 名人纪念性园林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模型结构图(图3.5) |
3.3 名人纪念性园林景观评价过程与结果 |
3.3.1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式 |
3.3.2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 |
3.3.3 权重结果分析 |
3.4 湖南名人纪念性园林景观评价体系实证运用 |
3.4.1 选取样地景观评价过程 |
3.4.2 综合评价结果 |
3.4.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 湖南名人纪念性园林既存问题剖析 |
4.1 景观与情感的分离 |
4.1.1 纪念情感和内涵缺失 |
4.1.2 情感意境无深意 |
4.1.3 空间要素表达乏味 |
4.2 空间营造的单一化 |
4.2.1 空间要素组织雷同 |
4.2.2 空间序列部分缺失 |
4.2.3 营造空间手法局限 |
4.3 公众与景观互动性弱 |
4.3.1 参观指引流线简单 |
4.3.2 感官体验方式单一 |
4.3.3 互动性景观缺乏 |
5 湖南名人纪念性园林优化策略 |
5.1 景观与情感相融合 |
5.1.1 边界的合理运用 |
5.1.2 水体的多样化设计 |
5.1.3 材料的多元化运用 |
5.1.4 植物的意境营造 |
5.2 纪念空间结构的重塑 |
5.2.1 完善空间序列 |
5.2.2 优化体验空间 |
5.2.3 多元营造空间 |
5.3 增设与观众互动景观 |
5.3.1 引导公众参与 |
5.3.2 增强景观互动 |
5.3.3 丰富景区活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讨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讨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参观者对湖南名人纪念性园林内涵感知情况调查问卷 |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寻找与救赎 ——消费社会理论语境下的凯鲁亚克“在路上”系列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凯鲁亚克研究综述 |
1.1 国外的研究情况 |
1.2 国内的研究情况 |
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
3.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简述 |
第1章 上路的梦想:寻找一个“新美国” |
1.1 美国小镇道德观的困境 |
1.1.1 城市风尚对小镇价值观的侵袭 |
1.1.2 战争对小镇道德观的摧毁 |
1.2 小镇人物对建设一个“新美国”的实践与思考 |
1.2.1 小镇老辈人对传统的坚持 |
1.2.2 小镇青年的建国使命 |
第2章 路上的发现(Ⅰ):美国消费社会的新意象 |
2.1 在路上的新意象:美国消费社会价值观的确立 |
2.1.1 汽车:消费美国的文化符号 |
2.1.2 视觉化城市:新空间的晕眩 |
2.2 迪安,一个美国新英雄的诞生 |
2.2.1 消费时代的新英雄 |
2.2.2 被消费的迪安 |
2.3 西部,美国精神的变形 |
2.3.1 凯鲁亚克小说中西部的死与生 |
2.3.2 符号化的西部 |
第3章 路上的发现(Ⅱ):美国消费社会的真相 |
3.1 萨尔的追随:意识形态双螺旋的建立 |
3.1.1 追随迪安:对意识形态的积极回应 |
3.1.2 酒精、毒品和女人:对意识形态的反向认同 |
3.2 快感幻象:关于美国式创伤的莫比乌斯环 |
3.2.1 致幻剂下的男性主人公:美国式的孤独 |
3.2.2 女性身体的丰盛:一个展现出来的社会脆弱 |
第4章 路上的觉知:消费社会的主体认知 |
4.1 消费社会的主体真相 |
4.1.1 被语言询唤的空无主体 |
4.1.2 拒绝认知主体真相的原因 |
4.2 你到底想要什么 |
4.2.1 是主体的欲望还是他者的欲望 |
4.2.2 欲望幻象的防御机制 |
第5章 路的可能性:寻找主体的救赎之路 |
5.1 怀旧:避免主体深渊的策略 |
5.1.1 贫民窟的浪漫 |
5.1.2 童年的情感 |
5.1.3 寻根的矛盾性 |
5.2 死亡:以神圣跨越主体的深渊 |
5.2.1 被驱逐的死亡 |
5.2.2 神圣的献祭 |
5.3 不彻底的救赎 |
5.3.1 主体异化的宿命 |
5.3.2 他者之死 |
第6章 消费社会中的凯鲁亚克和他的小说 |
6.1 消费社会下被符号化的凯鲁亚克 |
6.1.1 媒体对凯鲁亚克的再塑造 |
6.1.2 中国对凯鲁亚克的跨文化阅读 |
6.2 《在路上》的影像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千禧年,送什么作纪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生已去,记忆如昨——追忆余光中、洛夫、流沙河先生[J]. 干天全. 华文文学评论, 2021(00)
- [2]苏立文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研究与收藏的先行者[J]. 洪再新,方小雅. 新美术, 2021(03)
- [3]《说唱张爱玲》:“进念”结合科技打造张爱玲传奇[J]. 周凡夫. 歌剧, 2020(09)
- [4]山西绛县太阴寺金代法澍大椅研究[J]. 张志辉. 文物, 2020(07)
- [5]安成回忆录之九 “田园宰相”王憨山[J]. 贺安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05)
- [6]《我的四个外公》导演阐述[D]. 倪志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华语励志歌曲意象研究 ——以传唱度高的92首华语励志歌词为例[D]. 冯雪儿.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8(12)
- [8]湖南省名人纪念园林景观设计研究[D]. 熊心路. 重庆大学, 2018(04)
- [9]寻找与救赎 ——消费社会理论语境下的凯鲁亚克“在路上”系列小说研究[D]. 李英莉. 吉林大学, 2016(03)
- [10]在建行:追梦年代,鲜活细节——一位“老建行”32年的难忘记忆(10)[J]. 刘仁刚. 当代金融家,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