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地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农地,重金属,黄土高原,信贷,土地利用,贷款。
农地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林耀奔,叶艳妹,刘书畅,杨建辉[1](2019)在《不同农地整治措施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农地整治措施对土壤细菌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农地整治措施下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种群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细菌多样性来看,实施农地整治的样点土壤细菌多样性显着提高;(2)从细菌种群结构来看,实施田块归并、平整土地、筑造沟渠以及土壤培肥等措施有效提高了甲基暖菌属(Methylocaldum)、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脱硫线菌属(Desulfonema)等有益菌属的丰度;(3)通过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酸碱度、铜和铅含量是影响农地整治区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结构的重要因素。该研究证实了农地整治对提高土壤细菌多样性和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作用,也为农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1期)
宋亚辉,艾泽民,乔磊磊,翟珈莹,李袁泽[2](2019)在《施肥对黄土高原农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和C∶N∶P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作为试验用地,试验共设氮肥(N)、磷肥(P)、有机肥(M)、氮肥+磷肥(NP)、有机肥+氮肥(MN)、有机肥+磷肥(MP)、有机肥+氮肥+磷肥(MNP)、有作物不施肥(CK)和无作物不施肥(BL)9个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2011—2013年连续施肥3年,于每年的10月份获取土壤样品供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施肥显着影响表层(0—20 cm)和表下层(20—40 cm)土壤碳、氮、磷含量,其中,MP肥配施均能显着提高表层和表下层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其CK处理相比分别显着增加了26.9%~55.2%,24.0%~57.5%,10.4%~42.5%。相比于表层土壤,表下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受施肥年限的影响更为明显。农地施肥显着影响土壤C∶P和N∶P,以单施M肥或MN配施最为显着;MP肥配施则显着提高了表下层土壤C∶P,为14.2%~18.8%。施肥年限对农地表下层土壤C∶N∶P的影响更为明显,NP或MN肥配施时影响最大。表层与表下层土壤C∶N∶P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单施M肥时二者之间的差异最为显着,分别达到14.5%~16.2%,56.6%~71.9%,46.5%~52.2%。施肥对农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C∶N和N∶P有显着影响,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土层土壤影响不一致,且随施肥年限增加而变化,总的来说MN或MP配施变化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李振东,朱彦光,陈晓冰,甘磊,张宗急[3](2019)在《桂北岩溶区典型农地土壤优先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桂北岩溶区的3种典型农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形态学、数理统计以及分形理论等方法,对岩溶区玉米地、花生地和水稻田的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供水条件下,玉米地土壤水流运动形成的染色形态由大面积的块状变为树枝状,土壤在20—40 cm深度范围内存在较多侧向孔隙通道,染色形态表现为由树枝状又变为较小的团块状,而花生地和水稻田的土壤水流运动形成的染色形态均由大面积的块状变为指状,但花生地水分以优先流形式入渗时还伴有一定程度的侧向运移,呈现指状染色形态中夹有较小的团块状染色形态,水稻田指状染色形态中无明显团块;玉米地的平均基质流深度达5.55 cm,是花生地的1.18倍,优先流发生时间相对花生地滞后,水稻田的平均基质流深度仅为2.36 cm,其最先发生优先流现象;玉米地的平均总染色面积比、优先流比和湿润锋迹线的分形维数(32.09%,71.59%和1.34)是花生地的1.40,1.04,1.05倍,水稻田的平均总染色面积比、优先流比和湿润锋迹线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2.55%,62.03%和1.26,均小于玉米地和花生地,表现为玉米地优先流发育程度最大,其次为花生地,水稻田优先流发育程度最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成琦[4](2019)在《陕西长武王东沟流域农地土壤剖面矿质氮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不同树龄和土地类型的苹果园,以及不同地貌类型的农田,分析了硝态氮、铵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不同树龄果园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为科学施肥、减少硝态氮的淋溶与累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王东沟流域土壤剖面矿质氮分布有着较大的变异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剖面矿质氮累积与分布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别。调查区域0-300cm土层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范围0.7-587mg/kg,平均值107mg/kg。标准差为141,变异系数为1.31。其中果园0-300cm土层土体矿质氮含量范围0.7-587mg/kg,平均值153mg/kg,标准差为150.3,变异系数为0.98。而农田0-300cm土层土体矿质氮含量范围为0.94-67mg/kg,平均值9.75mg/kg,标准差为12,变异系数为1.23。从苹果园矿质氮含量和累积量上来看,都要比农田矿质氮累积严重的多,而且苹果园硝态氮累积深度深与农田。果园施肥水平高,经常采用灌溉和深施肥料,导致其各土层硝态氮含量与累积量远远高于农田,并且累积深度更深。(2)不同地形的农田矿质氮含量与累积量有明显差异,铵态氮含量较为稳定,差异不明显,玉米塬地60-300cm平均硝态氮含量为17.3mg/kg,比玉米坡地60-300cm平均硝态氮含量(10.7mg/kg)高出6.6mg/kg。且60-300cm范围的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540kg/hm~2(塬地)和335kg/hm~2(坡地),塬地累积量是坡地的1.61倍。对于相同树龄不同地形果园土壤铵态氮累积量分别为坡地(23龄果园199.1kg/hm~2)>梁地(23龄果园189.9kg/hm~2)>塬地(23龄果园57kg/hm~2)。但由于铵态氮含量较低,因而对土壤剖面矿质氮的分布与累积影响较小。塬地与梁地土壤硝态氮含量没有显着差异,但均高于坡地果园。0-4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5875kg/hm~2(坡地)、13738kg/hm~2(梁地)、14705kg/hm~2(塬地),其大小趋势塬地>梁地>坡地。(3)王东沟流域果园0-600cm土层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变幅大,且不同树龄之间矿质氮含量有很大差异,普遍出现深层土壤矿质氮累积现象。在不同树龄果园土壤剖面内,各土层之间的铵态氮含量少且稳定,对土壤矿质氮分布影响较低。坡地果园中,不同树龄果园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0-200cm、200-400cm处分布有明显差异,18龄果园0-2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和200-400cm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相似,而23、32龄果园0-2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占0-400cm总累积量的比例为41%和38%,表现出果园随着树龄的增长土壤硝态氮逐渐深层累积的特征。硝态氮累积量随着果园树龄的升高而增长,在坡地果园中32年树龄硝态氮累积量>23龄>18龄;梁地果园中28龄果园>23龄果园;塬地果园中23龄>18龄>14龄。(4)随着果园种植年限的增加,0-300cm土层贮水量没有显着差异,可能是因为降水补给到该土层的原因,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在300-600cm的土层处,14、23、32龄果园贮水量均差异显着(p<0.05),300-600cm土层处贮水量大小分别为14龄果园>23龄果园>32龄果园。(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袁杰,曹广超,鄂崇毅,刁二龙,曲聪聪[5](2019)在《30年放牧草地和耕作农地土壤矿物、颗粒组成及磁性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对青海湖北部近30年未变耕地和草地进行采样,对采集样品土壤矿物组成、机械组成及磁化率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土壤矿物组成种类基本相同,都由原生矿物石英和钠长石,次生矿物方解石、斜绿泥石、白云母及其它少量白云石和菱铁矿组成,其中耕地土壤除石英含量显着(P <0.05)大于草地外,方解石、钠长石、斜绿泥石及白云母平均含量都小于草地;耕地土壤磁化率均值(54.33×10~(-8) m~3 kg~(-1))明显大于草地(46.11×10~(-8) m 3 kg~(-1))且两类用地土壤磁化率在剖面上以20 cm为界,界上两者差异不大,界下两者差异显着(P <0.05);两类用地土壤机械组成存在显着差异(P <0.05),其中耕地土壤砂含量明显大于草地,而粉砂和黏粒含量则明显小于草地。在不受人为影响或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背景下,青海湖区域土壤将趋于同质性,而放牧模式较耕作模式是该区域较理想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倩月,吕开宇,张怀志[6](2019)在《农地流转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吗?——基于4省种粮大户测土结果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我国农地"叁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是否会影响对土地的投资,进而影响土壤肥力?故客观评价当前农地流转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显得迫切而重要。[方法]利用2015年黑龙江、河南、浙江、四川4省种粮大户家庭特征和农地肥力数据,并与2007年测土配方数据作比对,分析两期土壤肥力的变化;进而深入分析了农地流转对转入地土壤肥力的影响;最后从有机肥施用的角度,探讨了种粮大户改善土壤肥力的行为。[结果] 4省样本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没有因为流转而出现下降,反而整体上得到了提升:家庭层面,大户两块地(自有地与转入地)的肥力差异呈现随经营时间的增加而缩小的趋势(年均缩小0. 21g/kg),且规模越大自有地与转入地的肥力差异越小(规模每增加1hm~2,差异将缩小0. 045g/kg);有机肥施用上,大户在转入地上的有机肥施用概率也并没有显着低于其自有地。[结论]在近10年,农地流转并未造成4省样本地区农地肥力出现恶化,且规模经营有利于农地肥力的改善,大户不会对转入地歧视。据此,提出引导农地合理流转、激励耕地保护型投资和发挥大户模范带头作用等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02期)
耿韧,张光辉,洪大林,李振炜[7](2019)在《黄土高原农地草地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沿降水梯度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团聚体稳定性是表征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与坡面水文过程及侵蚀过程密切相关,为探明黄土高原团聚体稳定性(aggregatestability,MWD)沿降水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该论文在黄土高原沿降水梯度布设了7个采样点,测定每个采样点农地、草地和林地的MWD。结果表明,农地MWD沿降水梯度自南向北呈逐渐减小趋势;草地和林地MWD变化趋势比较相似且无显着差异(P=0.233),最南端宜君的MWD小于稍北富县的MWD,之后向北大体呈减小趋势。农地、草地和林地MWD空间变化特征除受土壤有机质、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影响以外,农地的MWD与土壤机械组成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而草地和林地的MWD与根系质量密度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37)。非线性回归表明,农地MWD可以用土壤中值粒径和年均降水量模拟,而草地和林地MWD可用土壤有机质、根系质量密度和年均温模拟。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水文及侵蚀过程的区域变化规律具有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8](2018)在《江苏银行探索创新“叁农”金融服务》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和“叁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优势,扶持农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聚力精准扶贫。今年6月末,江苏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323.81亿元,较年初新增147.(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8-08-17)
陈玉成,杨志敏,陈庆华,管宏友,肖广全[9](2018)在《农地土壤重金属修复的路径与技术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从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出发,结合正在开展的各类农地土壤重金属研究与示范科研项目,厘清了农地、农产品产地、耕地、污染治理、污染修复、风险管控、土壤源解析、农产品源解析等几组容易混淆的概念。其次在技术可操作、经济可承受、风险可接受的原则下,阐述了优先保护、安全利用、治理修复和严格管控等4种农地土壤重金属修复路径。最后,对比分析了农地土壤重金属修复路径选择的适应范围(污染重金属种类、污染严重程度、污染范围面积、土地利用方式)和筛选指标(修复高效性、修复快速性、修复稳定性、修复低耗性、修复成熟性、修复友好性);在此基础上,将农地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归纳为控增量、扩容量、削存量、降活性、避吸收、阻转运等6大类20多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8-05)
余中奎,贾龙全,王豪[10](2018)在《渝黔高速公路綦江段两侧农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渝黔高速公路綦江段沿线,设置6个农地区域进行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监测,并进行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渝黔高速公路綦江段邻域土壤表层As、Cd、Cr、Cu、Hg、Ni、Pb、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40,0.24,59.37,21.81,0.064,25.41,24.75,68.81mg·kg-1;水平方向上,土壤随着高速公路的外延,As、Cr、Ni、Zn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Hg则反之,Cd、Cu、Pb相对稳定;垂直方向上,重金属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即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以表层土为基础,可以确定项目区实际安全种植距离为远离高速公路150 m左右。土壤样品Cd部分超标,超标率为17.65%。(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8年19期)
农地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和C∶N∶P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作为试验用地,试验共设氮肥(N)、磷肥(P)、有机肥(M)、氮肥+磷肥(NP)、有机肥+氮肥(MN)、有机肥+磷肥(MP)、有机肥+氮肥+磷肥(MNP)、有作物不施肥(CK)和无作物不施肥(BL)9个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2011—2013年连续施肥3年,于每年的10月份获取土壤样品供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施肥显着影响表层(0—20 cm)和表下层(20—40 cm)土壤碳、氮、磷含量,其中,MP肥配施均能显着提高表层和表下层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其CK处理相比分别显着增加了26.9%~55.2%,24.0%~57.5%,10.4%~42.5%。相比于表层土壤,表下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受施肥年限的影响更为明显。农地施肥显着影响土壤C∶P和N∶P,以单施M肥或MN配施最为显着;MP肥配施则显着提高了表下层土壤C∶P,为14.2%~18.8%。施肥年限对农地表下层土壤C∶N∶P的影响更为明显,NP或MN肥配施时影响最大。表层与表下层土壤C∶N∶P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单施M肥时二者之间的差异最为显着,分别达到14.5%~16.2%,56.6%~71.9%,46.5%~52.2%。施肥对农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C∶N和N∶P有显着影响,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土层土壤影响不一致,且随施肥年限增加而变化,总的来说MN或MP配施变化更为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地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林耀奔,叶艳妹,刘书畅,杨建辉.不同农地整治措施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2].宋亚辉,艾泽民,乔磊磊,翟珈莹,李袁泽.施肥对黄土高原农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李振东,朱彦光,陈晓冰,甘磊,张宗急.桂北岩溶区典型农地土壤优先流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成琦.陕西长武王东沟流域农地土壤剖面矿质氮分布特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袁杰,曹广超,鄂崇毅,刁二龙,曲聪聪.30年放牧草地和耕作农地土壤矿物、颗粒组成及磁性特征比较[J].土壤通报.2019
[6].张倩月,吕开宇,张怀志.农地流转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吗?——基于4省种粮大户测土结果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7].耿韧,张光辉,洪大林,李振炜.黄土高原农地草地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沿降水梯度的变化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9
[8]..江苏银行探索创新“叁农”金融服务[N].新华日报.2018
[9].陈玉成,杨志敏,陈庆华,管宏友,肖广全.农地土壤重金属修复的路径与技术选择[C].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2018
[10].余中奎,贾龙全,王豪.渝黔高速公路綦江段两侧农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南方农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