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卵黄囊营养及0~3周龄适宜能量、蛋白质水平的研究

雏鹅卵黄囊营养及0~3周龄适宜能量、蛋白质水平的研究

陈伟亮[1]2003年在《雏鹅卵黄囊营养及0~3周龄适宜能量、蛋白质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雏鹅为试验对象,比较了雏鹅在绝食和采食条件下对卵黄囊营养的吸收与利用,以及不同营养水平(CP:21%;ME:12.18、11.34、10.50MJ/kg)对卵黄囊营养吸收利用的影响,同时设计高、中、低3个能量水平(12.18MJ/Kg、11.34MJ/kg和10.50MJ/kg)和高、中、低3个蛋白水平(21%、19%和17%),构成9个能量、蛋白水平组合的日粮进行0~3周龄雏鹅早期饲养试验,以研究这一阶段雏鹅适宜的能量、蛋白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 1、雏鹅出壳时卵黄囊平均重9.37g,约占初生体重的10.22%,卵黄囊内初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百分含量分别为41.96%、22.51%和28.70%。随着时龄的增加,卵黄囊内初水分含量不断上升,粗蛋白和粗脂肪的百分含量则不断下降。11~59时龄,卵黄囊内燃烧值、粗蛋白、粗脂肪、蛋氨酸及赖氨酸平均每24小时分别减少6.723~7.210Kcal、0.86~0.92g、1.07~1.19g、47.22~49.03mg及65.51~95.71mg。 2、59时龄以内,绝食组卵黄囊内75%以上的营养物质被机体吸收利用,采食组80%以上的卵黄囊营养物质被动用,83时龄以后,绝食条件下卵黄囊重与风干物质重均极显着的高于采食各组(P<0.01),采食加速了卵黄囊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能量水平对卵黄囊营养的吸收与利用有一定的影响,低能日粮有加速卵黄囊吸收与利用的趋势,但各采食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 3、能量和蛋白对雏鹅生长发育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其互作效应也有显着的影响(P<0.05),各效应值的关系为:能量>蛋白>二者的交互作用。本次试验表明低能组的平均体重和日增重要极显着的高于高能组(P<0.01),在能量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体重、日增重随着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同时料肉比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通过二项式回归分别建立体重、日增重对能量、蛋白的回归方程,得出仔鹅。一3周龄的代谢能范围为n .01~n.38MJ吨,粗蛋白的范围为19.65一21.16%,蛋能比为(岁MJ)17.85~18.59。4、供试鹅3周龄末血液中毛水平与仔鹅的体重和增重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而乳的含量与仔鹅的体重和增重相关不显着(P>0.05)。在能量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几厅;的比值随着蛋白质水平的下降而降低。鹅群的体重和日增重与Amy、AKP的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P<0 .01),与COT的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P<0 .01),与GPT呈显着正相关(P<0 .05)。

朱小惠[2]2009年在《开食时间对鹅卵黄囊吸收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刚出壳雏鹅为试验对象,比较在自由饮水的情况下,不同的开食时间对雏鹅卵黄囊营养物质吸收利用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对10周龄仔鹅体尺和屠宰性能的影响,以确定雏鹅适宜的开食时间,从而丰富卵黄囊期雏鹅营养研究,并为鹅饲养业提供一定的参考。试验选择出壳时间集中在4 h内的健康活泼,体重一致的480只扬州鹅,公母各半。根据开食时间分4个处理,开食时间分别设为出壳后12 h、24 h、36 h和48 h,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鹅,公母各半。分别于12 h、36 h、60 h、108 h、156 h、14 d、21 d、28 d和70 d采样,每个重复随机取2只,1公1母,每组8只,称重后采血,解剖。分离血清测定激素T3;156时龄前摘取卵黄囊,测定其中的初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取各内脏器官;取小肠做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测定其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宽度和肠壁厚度;试验期每日记录耗料量,每周末称量体重。研究结果表明:1、各组在不同时龄卵黄囊重、卵黄囊中初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但48 h开食组卵黄囊重,卵黄囊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有大于其余3组的趋势,而卵黄囊中水分的变化是与其它营养成分相反的,48 h开食组初水分有小于其余3组的趋势,而24 h开食组卵黄囊吸收速度有大于其余3组的趋势。卵黄囊中营养物质吸收主要集中在12-60时龄,156时龄时98%以上的卵黄囊被吸收;24 h开食组已有85.50%的蛋白质和85.16%的脂肪在12-60时龄内被吸收,而48 h开食组仅有74.39%的蛋白质和75.71%的脂肪被吸收。对卵黄囊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变化比较发现,脂肪含量在各时龄(除12时龄外)均极显着高于蛋白质含量(P<0.01)。2、36时龄时未开食的36 h开食组和48 h开食组体重小于12时龄时的体重,开食后体重才开始增加。0-4 w,48 h开食组体重均小于其余3组。从总体趋势看,48 h开食组消化器官和其它内脏器官(心、肝、胰)的重量都呈现低于其余3组的趋势;脾脏指数整体出现先上升到14日龄达到峰值后再下降的趋势,从总体趋势看,24 h开食组基本呈现最大的趋势;腔上囊指数各组达到峰值的时间不一致,12 h开食组为14日龄,24 h开食组为7日龄,36 h开食组和48 h开食组为21日龄;血清T3浓度是随着日龄的增加呈波浪式变化的,到4 w时出现12 h开食组和48 h开食组低于24h开食组和36 h开食组。3、开食时间不同的各组,小肠各肠段的绒毛高度均出现36时龄小于12时龄的现象,36时龄后呈现波浪式增长的趋势;各组隐窝深度在12-108时龄不论开食与否都是不断增加的,且在该时间段内增加速度较快,108时龄后出现下降,156时龄时开始上升;空肠和回肠绒毛宽度随着时龄的增加而增加,在1 w内增加速度较快;各组肠壁厚度呈现波浪式变化,增加速度较缓和。从总体趋势看,48 h开食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宽度和肠壁厚度的发育要迟于其余3组,由此认为出壳后48 h开食不利于肠道组织形态的发育,从而不利于体重的增加和免疫性能的最佳发挥。4、开食时间不同的各组在5-10周龄时,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但到生长后期出现生长加速的现象,因此10周龄时48 h开食组不呈现最小的趋势。耗料量仅8 w时出现24 h开食组显着小于48 h开食组(P<0.05)的现象,其余时间均差异不显着(P>0.05),9周龄时48 h开食组耗料量才达到最大值。10周龄时,各内脏器官重差异不显着(P<0.05),并没有明显的趋势性,由此认为开食时间对10周龄仔鹅小肠形态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开食时间对10周龄仔鹅屠宰性能有显着影响(P<0.05),48 h开食组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显着小于24 h开食组和36 h开食组(P<0.05),而腹脂率显着大于24 h开食组(P<0.05)。10周龄仔鹅体斜长、龙骨长和胫长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而胸宽24 h开食组显着大于12 h开食组和48 h开食组(P<0.05),但从总体趋势看24 h开食组和36 h开食组体尺指标大于12 h开食组和48 h开食组。综合本试验结果可知,24 h开食组卵黄囊中营养物质的吸收速度最快,而48 h开食组吸收最慢。开食时间对雏鹅早期的生长发育有影响,本试验建议开食时间为出壳后24-36 h。

刘记强[3]2009年在《日粮纤维对固始鸡生长发育、消化生理和盲肠微生物定植规律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探讨了固始鸡对日粮中粗纤维的耐受水平及其耐粗饲机理,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人畜争粮”矛盾,保持家禽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叁高一低”优质、绿色、健康禽产品的需求和固始鸡的品种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全收粪法和指示剂法在测定固始鸡粗纤维消化率中的差异性,探讨了采用指示剂法替代全收粪法测定固始鸡高纤维日粮中相关养分消化率的可行性;第二部分研究了日粮不同纤维水平对0~8周龄固始鸡体重、体尺、内脏器官发育、免疫器官发育、肠道形态结构、血清生化指标、盲肠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日粮纤维水平对盲肠微生物定植规律的影响。具体试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随机挑选26只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24周龄纯系固始公鸡,在其饲粮中添加9%的松针粉(日粮粗纤维含量经实际测定为4.7%),先后分别采用全收粪法、外源指示剂(TiO_2)法、内源指示剂(4N-AIA)法测定其粗纤维消化率,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在测定粗纤维消化率时有差异,内源指示剂(4N-AIA)法的测定值高于全收粪法,全收粪法的测定值高于外源指示剂(TiO_2)法,但3种方法的测定值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采用全收粪法测得TiO_2回收率平均为97.2%;AIA回收率平均为102.7%。相关性分析表明,采用全收粪法、外源指示剂(TiO_2)法和内源指示剂(4N-AIA)法所测得鸡的粗纤维消化率呈极显着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68、0.971和0.971。在测定鸡日粮中养分消化率时可以采用指示剂法代替全收粪法。第二部分:选取同批孵化的健康固始鸡慢羽纯系雏鸡1 15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48只,公母各半,分别饲喂含粗纤维2.51%(对照组)、3.4796(试验Ⅰ组)、4.58%(试验Ⅱ组)、5.57%(试验Ⅲ组)、6.68%(试验Ⅳ组)、7.79%(试验Ⅴ组)的日粮,饲养期8周。研究了日粮不同纤维水平对0~8周龄固始鸡体重、体尺、内脏器官发育、免疫器官发育、肠道形态结构、血清生化指标、盲肠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日粮纤维水平对盲肠微生物定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2、4、6、8周龄时试验各组与对照组固始鸡体重没有显着差异(P>0.05)。(2)在2、4、6、8周龄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胫长差异不显着(P>0.05);在6周龄和8周龄时,试验组与对照组间胫围、胸宽、胸深、体斜长、龙骨长、骨盆宽、胸角差异不显着(P>0.05)。(3)在2、4、6、8周龄时固始鸡各肠段长度、大多数内脏器官重和器官指数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仅部分内脏器官和器官指数存在组间差异。肌胃、肝脏、胰脏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一定程度的代偿性生长,但器官重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日粮纤维水平对固始鸡肠道各段长度的影响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没有出现代偿性生长。(4)在4周龄和8周龄时,试验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绒毛高度均随日粮中粗纤维含量增加而增加,隐窝深度随日粮粗纤维含量增加而降低,盲肠的绒毛高度随日粮纤维含量增加而增加。在2、4、6、8周龄时对试验组各肠段的电镜扫描可见,肠道表面绒毛捧列整齐,粗纤维水平对固始鸡小肠绒毛的表观形态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且试验日粮的粗纤维水平对小肠绒毛没有造成明显的损伤。(5)在同一周龄时,除6周龄时试验Ⅳ组的盲肠纤维素酶活性低于试验Ⅲ组外,固始鸡的盲肠纤维素酶活性随日粮粗纤维水平的提高而显着提高或呈提高趋势,而且随着周龄的增大,对照组和试验各组固始鸡的盲肠纤维素酶活性均提高显着。(6)4周龄时随着日粮粗纤维水平提高,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血糖浓度除试验Ⅱ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外,其他各组与对照组均差异不显着(P>0.05);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试验组均比对照组高且差异显着(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甘油叁酯含量、总胆固醇含量、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8周龄时随日粮粗纤维水平提高,除谷草转氨酶活性试验Ⅲ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外,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尿素氮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血糖浓度、总胆固醇、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7)除在4周龄时胸腺指数试验Ⅱ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在6周龄时法氏囊指数试验Ⅱ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在8周龄时脾脏指数试验Ⅱ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外,其余各周龄时试验组与对照组免疫器官指数差异均不显着(P>0.05)。(8)在2、4、6、8周龄时,随着日粮纤维水平提高,固始鸡盲肠微生物16S rDNA的V_3区PCR扩增产物的DGGE图谱条带数增加,同一周龄时随日粮纤维水平的增加,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显着增加或呈增加趋势,日粮纤维促进了与纤维分解相关的细菌的增殖;同组固始鸡随着日龄的增加,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但无显着差异,在2周龄时盲肠已建立结构复杂且相对稳定的微生物种群。本研究提示,固始鸡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对日粮中粗纤维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在消化吸收器官没有出现明显的代偿性生长的情况下,即可从高纤维日粮中获取所需营养物质,维持血液中营养物质浓度没有出现显着变化,而且对体重和体型发育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可能是固始鸡适应长期的粗饲条件,消化吸收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异,可以充分消化吸收高纤维饲粮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要。可以在其日粮中添加较高水平的粗纤维以降低生产成本。固始鸡对粗纤维的耐受阈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夏晨[4]2014年在《添加黑麦草和苜蓿草粉的全价颗粒饲料对鹅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鹅是以饲喂青绿饲料为主的草食家禽。多花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中不仅含有较高粗蛋白,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等营养成分,是很好的青饲料。本试验拟通过添加不同比例黑麦草和苜蓿草粉制成的全价颗粒饲料对鹅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为草粉在鹅生产上的应用以及有效利用牧草资源提供试验依据。选择1日龄、体重相近(出壳时间和体重基本一致)、健康的扬州鹅(公母各半)540只,将其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对照组、4个不同水平黑麦草草粉添加组(H1-H4组)和4个不同水平苜蓿草粉添加组(M1-M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为期10周,分0-3周、4-6周和7-10周3个阶段,其中每阶段草粉添加水平分别为2%、4%、6%和8%,8%、12%、16%和20%,12%、16%、20%和24%。结果如下:1.与对照组相比,黑麦草草粉和苜蓿草粉组提高了3、6和10周龄扬州鹅末重(P>0.05);提高3周龄和10周龄扬州鹅平均日采食量(P<0.05),其中黑麦草草粉组中的H3组最高,苜蓿草粉组中的M4组最高;提高6周龄和10周龄的平均日增重(P<0.05),其中黑麦草草粉组中的H3组最高,苜蓿草粉组的M3组最高,但料重比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黑麦草草粉组中的H3组最小,苜蓿草粉组中的M4组较小。黑麦草和苜蓿草粉组提高了鹅腿肌重(P<0.05),提高了3周和10周鹅的屠体重(P>0.05),提高了6周和10周鹅胫骨重和降低了腹脂重(P>0.05),其中黑麦草草粉组的H3组效果最好,苜蓿草粉组的M3组效果最好;但屠体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和腿肌率差异不显着(P>0.05);黑麦草和苜蓿草粉组对鹅胸肌和腿肌中粗蛋白、肌苷酸、粗脂肪和水分无显着影响。2.与对照组相比,黑麦草和苜蓿草粉颗粒饲料具有提高3、6和10周龄鹅血清TP和HDL的含量,提高6周和10周鹅血清中TC的含量,降低了鹅血清中GLU、ALP、TG和LDL的含量的作用,其中黑麦草组的H3组效果最好,苜蓿组的M3组效果最好。3.与对照组相比,黑麦草和苜蓿草粉组提高了鹅肝重、脾重和肌胃重(P<0.05),增加了空肠、回肠和盲肠的长度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肠壁厚和绒毛高(P>0.05),其中黑麦草组的H3组效果最好,苜蓿草组的M3组效果最好;但胃pH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添加黑麦草草粉和苜蓿草粉的全价颗粒饲料能够提高鹅的生产性能并改善血液生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0-3、4-6和7-10周龄鹅的饲粮中草粉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6%、16%和20%。

李新[5]2010年在《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语有云“牧以畜为体,畜以饲为天”,饲料对于牲畜的重要作用正如食物之于人类,不可轻忽。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之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动物营养学正是一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回顾总结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国驯养动物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积累了许多畜禽饲养方面的经验,其中不乏饲料选择与如何喂养的内容,这在古代农书中多有涉及。然而,那只是建筑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积累,并非以科学试验为依据,所以还称不上动物营养科学。回顾我国动物营养科学史,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如今已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二叁十年代开始到1949年的肇始与奠基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第叁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转折与蓬勃发展阶段。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与外患并存之际,晚清以来的衰颓局面未见好转,频繁的战争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民生凋敝,国家经济几近破产;就是在危机之中,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也由此备受重视。而较之中国传统的基于感性经验的畜牧饲养方式,西方利用科学试验得来的现代技术,对于增产增收效果更好,动物营养科学恰是近现代科学畜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这门科学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成长起来。虽然当时此方面的科研教育机构乃至学会组织等还大都蕴含在大畜牧之中,但无疑已作为大畜牧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及,甚至专门成立这方面的专门系组从事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对于科学畜养风气的形成颇有助益,同时也为此后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管理经验,为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受国内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我国动物营养科学虽走了些弯路,但也有曲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终于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开始了蓬勃发展的第叁阶段。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专业正式设立并发展完善,1980年成立了专业学会,1989年本专业学术刊物创刊发行,至此,一个学科独立的叁个标志已经全部具备。30多年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上的普遍应用,使得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国人民膳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下,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经过百年发展,终于取得了现在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它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将会使人们对动物营养科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希望。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常量到微量,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组织,从表观到内涵,从单因子对比到多因子互作的深入发展。由描述为主的科学向控制科学转变,由“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已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趋势,中国自不能例外。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动物营养科学还是要根据国情,在继承传统,重视当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论文正是以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之后分别从组织机构、相关书刊、人才队伍以及科研内容和成果等方面对中国动物营养学在20世纪前、后5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曹向阳[6]2010年在《不同纤维水平日粮对固始鸡血清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和消化生理的影响》文中认为按单因素试验设计,将体重相近的0周龄健康的固始鸡慢羽纯系24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成2处理组(饲粮纤维水平:雏鸡2.5%、3.5%;育成鸡2.9%、4.7%;公鸡2.2%、4.0%;母鸡2.6%、5.2%),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进行40周的饲养试验。研究在等能量等蛋白条件下,日粮不同纤维水平对固始鸡血清生化指标、生产性能、消化生理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世代固始鸡慢羽纯系对粗纤维消化率的差异性,并探讨血清生化指标和体脂沉积的相关性及日粮纤维对不同世代固始鸡消化生理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血清生化指标:试验组公鸡血清中钾(K)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母鸡血清中的葡萄糖(GLU)的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但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球蛋白(GP)、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UA)、钠(Na)等测定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无论是公鸡还是母鸡都没有显着差异(P>0.05)。生产性能:试验组公鸡体尺性状中的胫围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母鸡的胫长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公、母鸡的屠宰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母鸡胸肌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公鸡腿肌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纤维水平对蛋品质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但是蛋黄胆固醇浓度试验组比对照组降低了14.25%。其他测定指标均没显着差异(P>0.05)。消化生理:试验组公鸡内脏器官重都比对照组轻(除肌胃重外),且脾脏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母鸡心脏重、肝脏相对重、脾脏重、脾脏相对重、肌胃相对重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心脏相对重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公鸡十二指肠长、十二指肠指数、盲肠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公、母鸡消化道酶活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纤维素酶活性试验组公鸡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母鸡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公、母鸡的各肠段绒毛长度均长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试验组公鸡十二指肠绒毛宽度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母鸡十二指肠隐窝深度、绒毛宽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母鸡十二指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公鸡盲肠隐窝深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母鸡盲肠绒毛宽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生化指标与体脂沉积的相关性:对照组母鸡的腹脂率与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负相关(P<0.05);试验组公鸡的腹脂率与总蛋白、白蛋白显着正相关(P<0.05);试验组公鸡的皮下脂肪厚与谷草转氨酶显着负相关(P<0.05);试验组公鸡的皮下脂肪厚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显着正相关(P<0.05);试验组母鸡肌间脂肪宽与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显着正相关(P<0.05);对照组公鸡肌间脂肪宽与谷丙转氨酶显着正相关(P<0.05);试验组母鸡胸肌含脂率与谷草转氨酶、葡萄糖均极显着负相关(P<0.01);对照组公鸡胸肌含脂率与总蛋白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球蛋白显着负相关(P<0.05);试验组公鸡腿肌含脂率与谷丙转氨酶显着负相关(P<0.05),与谷草转氨酶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葡萄糖显着正相关(P<0.05);其他相关性均不显着。不同世代比较:F2代固始鸡对粗纤维的消化率显着低于F3代、F4代(P<0.01),F3代和F4代固始鸡对粗纤维的消化率比较稳定,没产生显着差异(P>0.05)。F2代固始鸡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氯(Cl)的含量极显着低于F3代固始鸡(P<0.01);F2代固始鸡血清中钙(Ca)、钠(Na)、钾(K)含量、胸深、胸角、肝脏、脾脏、肌胃重量及脾脏相对重显着低于F3代固始鸡(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着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固始鸡能适应长期的粗饲条件,可以充分消化吸收高纤维日粮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要。在保持日粮等能量等蛋白质水平的情况下,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粗纤维对固始鸡血清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和消化生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屠宰性能,对于提高鸡的屠体品质,促进肠道发育,刺激小肠绒毛的生长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在配合固始鸡饲料时可考虑适当提高其饲粮的纤维水平或选择使用更高纤维含量的饲料原料。

王金全[7]2004年在《小麦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机理及木聚糖酶在肉仔鸡小麦日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研究了小麦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机理和小麦日粮添加木聚糖酶对肉仔鸡养分回肠消化率的影响以及木聚糖酶与肉仔鸡代谢能之间的当量关系。 试验一 研究了小麦NSP和木聚糖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免疫、消化器官发育和血液代谢激素水平的影响。试验采用360只AA肉仔鸡随机分成叁组,分别对应玉米基础日粮对照组,小麦基础日粮组和小麦基础日粮添加木聚糖酶组。结果表明,小麦基础日粮组肉仔鸡28日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降低8.23%(P<0.05),饲料转化效率降低22%(P<0.01),平均日采食量显着增加(P<0.01);加酶后平均日增重提高9.12%(P<0.05),饲料转化效率提高10.87%(P<0.05),平均日采食量呈现降低趋势(P>0.05)。小麦基础日粮组肉仔鸡脾脏、胸腺和法氏囊的相对重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木聚糖酶后叁种免疫器官的相对重量增加(P>0.05)。当免疫器官的相对重量降低时,肉仔鸡的死淘率上升,反之则死淘率明显下降。小麦基础日粮增加了肉仔鸡胰脏(33%P<0.05)和其他消化器官(P>0.05)的相对重量,加酶后胰脏相对重量降低13%(P<0.05),其它消化器官相对重量呈现降低趋势(P>0.05)。小麦基础日粮组肉仔鸡肠道食糜黏度增加53%(P<0.05),加酶后黏度降低30%(P<0.05)。肉仔鸡肠道食糜黏度的变化伴随着其消化器官相对重量的变化。小麦基础日粮使肉仔鸡血液胰岛素浓度明显降低(P<0.05),加酶后胰岛素浓度上升(P>0.05),其他激素浓度在各日粮处理之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 试验二 研究了小麦麸皮水提取戊聚糖(WEP)和碱提取戊聚糖(AEP)对肉仔鸡内源氮及氨基酸分泌的影响,目的是探讨小麦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机制。试验采用60只35日龄的AA肉仔鸡随机分成叁组,分别对应纯合日粮对照组,纯合日粮加4%AEP或4%WEP试验组,共叁个处理。试验采用酶解酪蛋白和超滤(EHC/Ultrafiltration)的方法区分内源和外源氮。结果表明,肉仔鸡纯合日粮中添加小麦麸皮提取戊聚糖WEP和AEP明显增加了肉仔鸡内源氮和氨基酸的分泌(P<0.05),其中AEP对促进肉仔鸡内源氮和氨基酸分泌的作用更大。纯合日粮添加4%AEP组和4%WEP组肉仔鸡内源氨基酸分泌量分别是对照组分泌量的3.42倍和2.71倍(P<0.05),添加4%AEP组比添加4%WEP组肉仔鸡内(?)氨基酸分泌量增加了26%(P>0.05)。说明小麦非淀粉多糖显着性的增加了肉仔鸡内源氮的分泌,这是非淀粉多糖抗营养作用的又一重要原因。 试验叁 研究了小麦NSP和木聚糖酶对肉仔鸡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90只AA肉仔鸡随机分成叁组,对应叁种日粮处理(同试验一)。研究方法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法和PCR-DGGE两种方法,针对肠道内几种微生物的数量和优势菌的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NSP有增加肠道微生物数量的趋势,其中显着增加了回肠和盲肠厌氧菌总数以及盲肠粪链球菌的数量(P<0.05);然而,PCR-DGGE结果显示,小麦NSP降低了肠道内微生物种群的数量(P<0.05)。添加木聚糖酶对回肠和盲肠的微生物数量以及种群数量有影响,但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小麦中含有的大量非淀粉多糖作为微生物发酵的底物对肠道厌氧微生物产生了增值的效应,然而这种增值效应却抑制了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导致肠道内微生物种群数量发生改变。 试脸四研究了非淀粉多粉对肉仔鸡脂类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针对小麦NSP和木聚糖酶对肉仔鸡血清脂质水平以及肝脏HMG一COA还原酶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120只AA肉仔鸡随机分成叁组,分别对应叁个日粮处理(同试验一)。结果表明,小麦 NSP有降低肉仔鸡血清总胆固醇、磷脂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趋势(P>0.05),加酶后明显提高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甘油叁脂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叁个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小麦NSP有降低肉仔鸡肝脏HMG一COA还原酶基因mRNA表达的趋势(P>0.05),加酶后表达量升高,超过对照组,但叁个日粮处理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小麦NSp对肉仔鸡脂类代谢的影响不显着,只表现出降低血清脂质水平和肝脏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一COA还原酶基因表达的趋势。添加木聚糖酶对肉仔鸡血脂水平有显着性的提高。 试脸五研究了木采粉醉对肉仔鸡小麦日摧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回肠表砚消化率的影响及其与肉仔鸡回肠表观代谢能之间的当1关系.试验设4种日粮小麦水平30%,40%,50%和60%,4种木聚糖酶添加量。m留kg,sm留kg,10 mg/吨和1 sm叭g,组合成16种日粮处理,将1 120只AA肉鸡随机分成16个组,随机分配到16种日粮处理中。试验结果表明:日粮小麦水平越高,肉鸡的生产性能越差,添加木聚糖酶提高了肉仔鸡的生产性能(I一42日龄),并且酶的添加量越高,生产性能的提高幅度越大。与4一6周相比,肉仔鸡木聚糖酶的添加效果在!一3周更加明显。木聚糖酶对肉仔鸡AME的提高幅度随着日粮中小麦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其范围在1.23%一8.犯%之间,平均为5.2%。肉仔鸡AME的提高与肠道食糜勃度的降低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提高都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其中回肠AME〔Y)与肠道食糜勃度(x)之间的回归方程是:Y一5.092一l.293x(RZ一0.816)。回肠AME(v)与脂肪(x!)、淀粉(xZ)、

徐晗[8]2016年在《胚蛋给养二糖对朗德鹅小肠早期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研究胚蛋注射给养二糖对朗德鹅生产性能和小肠早期发育的影响。试验选取300枚朗德鹅种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叁个重复,每个重复50枚。采用变温孵化,在孵化第24天进行胚蛋注射。试验组注射1.5ml蔗糖25g/L,麦芽糖25g/L,NaCl7.5g/L混合营养液,对照组不注射。通过测定朗德鹅小肠重量变化、小肠黏膜形态变化、早期生产性能、小肠粘膜二糖酶活性以及二糖转运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1反映胚蛋给养二糖对朗德鹅早期生产性能和小肠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朗德鹅小肠早期发育规律为:出壳当天,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高度显着高于E23(P<0.05),1d空肠绒毛高度是E23的4.08倍,有显着性差异(P<0.05),出壳24h内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隐窝深度分别增加30.29%、120.27%和89.41%。到28d,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重量与出壳当天相比分别增加19.07倍、24.14倍和23.45倍(P<0.05)。经胚蛋给养二糖后,二糖对空肠发育规律的影响符合小肠发育规律。出壳当天,注射组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比对照组增加20.57%,绒毛宽度增加16.11%;1d注射组空肠H/C是对照组比值的1.46倍,7d时,H/C注射组与对照组相比增加34.19%,二糖使试验组空肠绒毛增宽12.26%(P<0.05);2周龄,注射二糖后隐窝深度降低16.84%,绒毛宽度却比未注射组增加12.26%;21d时,二糖注射组空肠绒毛高度增加了19.18%(P<0.05);到28日龄,对照组空肠重量是出壳当天重量的25.13倍,试验组重量是出壳当天的25.35倍(P<0.05)。2、胚蛋给养二糖可以提高1~14d朗德鹅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提高了16.32%(P<0.05),同时降低了朗德鹅雏的料重比。在15~28d,胚蛋给养二糖可以使朗德鹅雏平均日增重提高5.65%。3、胚蛋给养二糖对空肠二糖酶活性和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1d试验组的空肠蔗糖酶比活力比对照组增加了49.01%,有产生显着影响的趋势(0.05≤P<0.1);7d时,蔗糖酶比活力达到最大,随着日龄的增加,比活力逐渐降低,注射组麦芽糖比活力增加22.33%(P<0.05);到试验结束时,蔗糖酶比活力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有产生显着差异的趋势,试验组麦芽糖酶比活力是对照组的1.24倍。7 d空肠SI基因、SGLT1基因、GLUT2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试验组比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42.05%、77.31%、81.48%(P<0.05),综上,胚蛋给养二糖可以改善朗德鹅生产性能,促进小肠生长和小肠粘膜形态变化,提高空肠二糖酶活性以及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说明孵化后期胚蛋注射二糖有利于朗德鹅小肠发育,促进小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朗德鹅出雏品质。

参考文献:

[1]. 雏鹅卵黄囊营养及0~3周龄适宜能量、蛋白质水平的研究[D]. 陈伟亮. 扬州大学. 2003

[2]. 开食时间对鹅卵黄囊吸收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D]. 朱小惠. 扬州大学. 2009

[3]. 日粮纤维对固始鸡生长发育、消化生理和盲肠微生物定植规律的影响[D]. 刘记强. 河南农业大学. 2009

[4]. 添加黑麦草和苜蓿草粉的全价颗粒饲料对鹅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夏晨. 扬州大学. 2014

[5]. 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D]. 李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6]. 不同纤维水平日粮对固始鸡血清生化指标、生产性能和消化生理的影响[D]. 曹向阳. 河南农业大学. 2010

[7]. 小麦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机理及木聚糖酶在肉仔鸡小麦日粮中的应用研究[D]. 王金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8]. 胚蛋给养二糖对朗德鹅小肠早期发育的影响[D]. 徐晗. 吉林农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雏鹅卵黄囊营养及0~3周龄适宜能量、蛋白质水平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