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弯斜桥梁的几何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肖金辉[1](2019)在《超宽斜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力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城市高架立交结构具有宽幅、斜交和弯曲等特点,这易导致宽幅斜交箱梁桥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其中荷载和环境作用引起的超宽斜弯整体式连续箱梁桥剪力滞效应、效应横向分布、温度效应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分析。本文基于依托工程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航站楼B匝道高架桥,其具有超大宽度(横桥向径向宽度54m)、斜交(最大斜度24)、曲线(圆曲线半径227.5m)等结构特点,研究超宽斜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力学特性。本文研究目的:早龄期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和应变的时变规律;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温度场的长期变化规律;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各部位纵、横桥向应变和挠度的长期演变规律;结合有限元分析,揭示超宽斜弯连续箱梁的力学特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早龄期水化热现场试验,分析混凝土箱梁的温度和应变时变规律;基于有限元模型构建,揭示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水化热温度场特性。主要结论:由于弯曲且横向宽度大等,箱梁十个箱室的温度场存在明显差异;二次浇筑导致混凝土二次升温,温升速率远大于温降速率;箱梁跨中、3/4跨、墩顶截面混凝土纵、横向应变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2)基于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温度场长期观测试验数据,从横桥向与竖向两个角度分析超宽箱梁温度场演变规律。主要结论:春季(3月到5月)箱梁跨中、3/4跨截面曲线内侧温度呈正弦变化,曲线外侧温度变化幅度较小但温度高于内侧;夏季(7月到9月)箱梁各截面曲线内侧和外侧温度变化大体相同;箱梁墩顶截面春、夏季温度呈正弦变化,曲线内侧温度略高于外侧;混凝土箱梁竖向温差可达7℃。(3)通过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受力特性长期试验,分析箱梁跨中、3/4跨、墩顶截面的应变和挠度数据,揭示箱梁挠度和应变长期演变规律。主要结论:箱梁跨中截面曲线内侧和外侧的纵向压应变高于中间,但成桥状态时横向应变小于中间测点;3/4跨箱梁截面曲线内外两侧纵向压应变低于中间,但横向应变高于中间测点,且中间测点横向应变分布较为集中;箱梁墩顶截面曲线两端纵向应变远大于中间测点,纵向应变变化幅值大于跨中截面和3/4跨截面,曲线两端横向应变大于中间测点;三个箱梁截面挠度变化大体一致,呈现下挠趋势。(4)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有限元梁格模型、实体模型,计算其整体结构长期挠度和应力等力学效应,分析纵桥向和横桥(径)向效应及剪力滞分布时变规律等。主要结论:由于箱梁弯曲和斜交等,横梁曲线外侧支反力高于曲线内侧;曲线外侧挠度大于内侧,证明箱梁宽度较大和弯曲特征带来的影响较大;各横梁、腹板、底板在施工完成后处于压应力状态,纵桥向和横桥向应力分布存在一定规律;中横梁呈现明显的剪力滞效应。本文通过对现场试验大量数据分析,以及结合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揭示超宽斜弯连续箱梁的力学特性,有助于优化超宽斜弯连续箱梁理论计算和设计,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立交枢纽工程、机场航站楼进离港立体交通综合枢纽工程等建设项目。
张航[2](2016)在《连续梁桥墩顶水平转体施工监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墩顶转体施工指桥梁上部结构在非设计轴线位置建设好后利用安装在墩顶上的球铰转体就位的一种施工方法。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采用常规墩底转体的方法会对既有路线的基础造成破坏,还会中断交通,此时墩顶转体施工方法刚好能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为了确保桥梁墩顶转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性,必须监控整个桥梁的施工过程,使桥梁最终的应力状态和线形均符合设计要求。本论文通过对某连续梁桥墩顶转体施工监控技术的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采用有限元程序对悬臂浇筑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各个施工阶段的理论挠度与应力数据,为主梁的线形监控提供参考依据。(2)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对桥墩进行实体单元分析,得到桥墩在转体过程中空间受力情况。(3)通过球铰转动测试不平衡力矩方法,得到转体称重试验方案和配重方案,经计算得到了牵引力及其它转体过程参数。(4)合理制定转体就位和防超转措施;分析主梁线形监控理论,并制定了转体施工过程中转体速度、竖向振幅、球铰底部局部混凝土应力、主梁刚体位移的监测方案。
黄勇[3](2014)在《基于概率的合肥城市高架桥抗震性能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地震作用会导致桥梁结构的易损性及其破坏的严重后果,现役的大量桥梁,有一部分还是根据旧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在抗震设计方法和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迫切需要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不同程度的抗震加固。同时,城市高架桥具有多跨、曲线匝道多、高低墩不齐等特点,使得桥梁的抗震评估更为复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已经全面转向基于概率的抗震设计方法,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理论,是未来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合肥市处于地震带上,随着城市交通基础建设的发展,城市高架桥的地震安全性评定日益严峻。本文将以全概率理论为基础、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理论,进行合肥市城市高架桥的抗震评估。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选择合理的地震波,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对不同地震危险性水平下的特定工程需求参数(EDP)进行预计,并建立起相应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EDP危险性曲线。对算例桥梁的破坏状态进行了详细的量化定义,通过基于概率的能力需求比法进行了概率地震破坏分析,得到了各主要构件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充分显示了基于概率的城市高架桥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的优越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详细介绍了基于概率的抗震性能评估框架(PBEE),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步骤。2.讨论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PSHA)的计算过程,通过PSHA方法,获得了合肥市包河大道工程场地在四种超越概率水平下的目标谱和地震危险性模型。在此基础上,选择了合理地震波作为输入地面运动,为下一步概率地震需求分析打下基础。3.采用所选择的四组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波,以合肥市包河大道某桥为对象,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获得桥梁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采用“Stripe”方法建立桥梁的地震需求模型(PSDM)和地震需求参数(EDP)概率危险性曲线。4.对算例桥梁的桥墩、支座和落梁等破坏状态进行了详细的量化定义,并根据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概率地震破坏分析,得到了各主要构件的地震易损性曲线。
王兰,王明[4](2013)在《曲线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曲线梁桥常见的结构形式,基于ANSYS建立了四种不同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每种模型都对应曲率半径从100m到无穷大(直线)10种情况,计算研究了曲线梁桥的地震响应规律。分析了曲率半径的变化对曲线梁桥自振特性的影响,曲率及不同支座类型对曲线梁桥地震响应的变化关系,从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梁才[5](2012)在《半整体式无缝化斜桥受力性能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城市立交道路网系统和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发展,人们对路线的线型、走向以及行车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斜桥的建造比重越来越大。半整体式全无缝桥梁取消了桥面伸缩缝和路桥构造接缝,梁体的伸缩变形由加筋接线路面来吸收,具有行车舒适、耐久性好、维护费用低、抗震性能好等一系列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研究这种新型半整体式全无缝桥梁在斜交桥上的应用将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阐述了无缝桥梁的技术特征和国内外无缝桥梁的发展,论述了将半整体式无缝化桥梁应用于斜交桥梁中的重要意义。(2)借助有限元工具分析了不同斜交角下无缝桥梁受力、变形性能以及裂缝分布规律,论证了无缝桥梁在有效吸收温度变形的同时接线路面钢筋应力和裂缝宽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无缝桥梁的有效工作。同时发现斜交角的存在对无缝主梁的受力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对台后搭板和接线路面的影响很小。(3)分别比较无缝桥和常规有伸缩缝桥梁这两种结构形式的一些主要受力性能,从理论上说明了无缝桥梁具有更强的抵抗平面位移和转动的能力、更小的角隅内力峰值以及更光滑的内力影响面。从总体上看,由于台后结构的加入弱化了斜交无缝桥梁的斜桥受力特征,其总体静力受力性能相对于常规伸缩缝斜桥更接近于正交桥。(4)针对斜桥在地震作用下常见的主梁位移和梁端碰撞、落梁等震害,通过对斜交桥梁进行地震时程分析,比较和分析了不同斜交角的无缝和有缝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支座变形、主梁位移和转角,结果表明无缝斜桥具有更优良的抗震性能。以上研究为无缝化桥梁在斜桥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说明无缝化斜交桥改善了结构的受力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雷[6](2011)在《连续梁桥平转施工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路网密度明显增加,新建桥梁与现有公路、铁路的立体交叉问题日益常见。为了减少上行桥梁施工对下行交通(特别是铁路运行)的影响,采用平转施工的连续梁桥越来越多。连续梁桥平转施工时,转体段一般采用支架现浇的方法进行制作,其合理分段长度及支架拆除方式对结构的影响、转体过程的安全及稳定监测等问题,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依托山西省交通厅2010年科技计划“大跨度超万吨级连续箱梁桥转体关键技术研究”及长平高速公路微子立交桥平转工程做了如下工作:①针对转体段分段支架施工,分析了不同分段长度对主梁受力性能的影响,计算和比较了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预应力张拉效应及主梁应力和位移随分段长度变化的规律。②在现浇梁与底模支架之间不同摩阻系数、不同模板约束的条件下,计算了预应力筋张拉时主梁的应力和位移,分析和讨论了梁体有效应力与上述多种因素的关系,提出了降低底模支架摩阻力的措施。③分析了支架现浇施工过程中支架受力的变化过程,讨论了一次拆架和分节段拆架对桥梁施工监控的影响;研究和比较了依托工程不同拆架方式下主梁受力、主梁位移、支架受力,讨论了各种拆架方式的利弊,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拆架方案,并在依托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④通过对微子立交桥转体过程的监测与分析,提出转体过程的控制要点和注意事项。
王爽[7](2009)在《斜桥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道路等级的提高和人们对行车舒适性的追求,斜桥在桥梁建造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一般情况下,建造斜桥不仅能缩短桥长,节省材料,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能增加路线及桥梁的美观性。目前,由于斜桥数量的增多,斜桥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例如:桥面板或梁体容易出现各种裂缝,桥梁上部结构容易发生整体旋转,桥梁支座经常由于横向位移过大而遭到破坏等等。由于弯扭耦合等作用的存在,使得斜桥在力学性能上明显区别于正桥。在各类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常常需要修建各种类型的桥梁,尤其近几年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胶东调水工程等国家大型调水工程的相继开工建设,桥梁工程逐渐成为水利工程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中的斜桥数量已占到了全部桥梁数量的80%左右,这些斜桥的修建不但能够使整个线性美观流畅、方便当地居民通行,而且能够节省投资,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国内的正桥理论已发展得非常完善,弯桥方面也有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为斜桥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明确提出“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可见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桥梁又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各种类型的斜桥。本文总结了目前比较实用的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斜桥上部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和移动荷载分析,利用各种荷载组合情况下的计算结果,得出斜桥布置和计算合理性的原则,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对今后的桥梁建设有着很大的工程实际意义。
张志伟[8](2008)在《山区高速公路螺旋展线方案与线形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向山区纵深延伸,当采用自然展线无法克服路线控制点间的高差时,因螺旋展线具有更好的线形条件和满足山区高速公路线形指标的潜能,开始受到重视。但螺旋展线在山区高速公路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山区高速公路选线中如何运用螺旋展线、把握技术指标、保障行车安全,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定义了螺旋展线的概念,归纳出了螺旋展线的特征,分析了适合螺旋展线的有利地形,并根据山区高速公路螺旋展线路段特殊的自然条件和路线特点,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适用于螺旋展线路段特殊自然条件下的路线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这一指标体系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方案评价方法,从技术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等方面论证了螺旋展线在山区高速公路中的合理性。其次,根据高速公路螺旋展线的线形特点,研究了隧道内外的平纵线形设计指标。这些指标对于高速公路螺旋展线具有指导意义。并在确定高速公路螺旋展线线形指标的基础上,研究了螺旋展线的线形设计原则以及线形设计方法,对螺旋展线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创造性建议。最后,根据螺旋展线路段的线形特点,对《指南》中的评价方法进行细化,对其不足进行补充。提出了基于运行速度的螺旋展线路段安全性评价方法,并提出了考虑长大纵坡路段、隧道路段的安全性评价方法,使运行速度的评价方法能够适用于螺旋展线路段,提高螺旋展线路段的安全性。
王兰[9](2007)在《曲线梁桥的减隔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立体交通系统的发展,对桥梁的功能和美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曲线梁桥的应用日益普遍。在对曲线梁桥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时,考察曲线梁桥的地震响应特点,针对不同隔震支座在曲线梁桥上的应用特点,以及对曲线梁桥隔震设计相关方面的研究,对于日益发展的曲线桥梁的抗震设计与设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曲线梁桥常见的结构型式,基于ANSYS建立了四种不同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每种模型都对应曲率半径从100m到无穷大(直线)10种情况,计算研究了曲线梁桥的地震响应规律。分析了曲率半径的变化对曲线梁桥自振特性的影响,曲率及不同支座类型对曲线梁桥地震响应的变化关系,不同地震波对于采用隔震支座的曲线梁桥结构响应的影响,铅芯橡胶支座的动力参数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从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曲线梁桥的振动模态与支承连接方式及连接刚度密切相关,且在曲率半径较小时变化显着,曲率半径较大时基本不变,同一模型的各阶振型可能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曲线梁桥的各地震响应最大值与曲率半径及支承方式密切相关,各模型的响应量均是在曲率半径较小时变化较明显。对于梁桥的横向地震计算,特别是曲线梁桥的横向地震计算,应建立全桥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构的地震响应对于地震波的特性非常敏感,各地震波的计算结果之间离散性明显,结构设计应尽量多的选取类似场地土的多条地震波,并偏安全取响应量的最大值作为设计参数。铅芯橡胶支座通过改变结构的自振频率和增大阻尼可以有效地降低墩的响应。在弹性范围内随着铅芯橡胶支座屈服应力的增大,梁体位移随之减小,但是考虑铅芯橡胶支座以后结构的自振频率有可能落到了共振区域或者附近,在设计中应考虑此种情况可能性。随着铅芯橡胶支座屈服应力的增大,墩的响应逐渐增大。
李海军[10](2006)在《桥梁检测技术的探讨》文中指出桥梁在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桥梁的检测是保证桥梁安全运营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我国目前桥梁结构检测情况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列举了桥梁结构检测的方法。
二、弯斜桥梁的几何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弯斜桥梁的几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超宽斜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宽幅箱梁桥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1.2.2 斜弯箱梁桥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依托工程概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早龄期水化热现场试验 |
2.1 引言 |
2.2 现场试验方案 |
2.2.1 试验对象 |
2.2.2 测点布置及传感器编号 |
2.2.3 试验设备 |
2.3 箱梁早龄期温度场试验结果分析 |
2.4 箱梁早龄期应变时变规律试验结果分析 |
2.4.1 测点处横向应变变化规律 |
2.4.2 测点处纵向应变变化规律 |
2.5 箱梁早龄期水化热数值模型分析 |
2.5.1 水化热分析理论和方法 |
2.5.2 数值模型建立 |
2.5.3 温度场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温度场长期观测试验 |
3.1 引言 |
3.2 温度场长期观测试验方案 |
3.2.1 试验对象及测点布置 |
3.2.2 试验设备 |
3.3 温度测点试验数据 |
3.3.1 横隔板温度 |
3.3.2 底板温度 |
3.3.3 顶板温度 |
3.4 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3.4.1 同时刻不同测试断面 |
3.4.2 同时刻同一测试断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受力特性长期试验 |
4.1 引言 |
4.2 现场试验方案 |
4.2.1 试验对象 |
4.2.2 测点布置及传感器编号 |
4.2.3 试验设备 |
4.3 箱梁受力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箱梁纵桥向应变分析 |
4.3.2 箱梁横桥向应变分析 |
4.3.3 箱梁挠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宽斜弯连续箱梁力学特性数值分析 |
5.1 引言 |
5.2 梁单元有限元分析 |
5.2.1 梁格法计算理论 |
5.2.2 超宽斜弯连续箱梁设计参数 |
5.2.3 梁格法有限元模型建立 |
5.2.4 有限元模型验证 |
5.2.5 计算结果分析 |
5.3 横梁有限元分析 |
5.3.1 横梁计算理论与方法 |
5.3.2 横梁模型建立 |
5.3.3 有限元模型验证 |
5.3.4 计算结果分析 |
5.4 实体单元有限元分析 |
5.4.1 实体模型建立 |
5.4.2 有限元模型验证 |
5.4.3 计算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2)连续梁桥墩顶水平转体施工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桥梁转体施工技术概况 |
1.1.1 转体施工方法简介 |
1.1.2 墩顶水平转体施工方法的出现 |
1.2 墩顶转体的发展优势 |
1.3 国内转体施工监控研究现状 |
1.4 国外转体施工监控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连续梁桥墩顶水平转体施工工艺 |
2.1 工程概况 |
2.1.1 总体布置 |
2.1.2 主要技术标准 |
2.1.3 主梁构造 |
2.2 转体主墩施工 |
2.3 墩顶转动体系施工 |
2.3.1 主要技术指标 |
2.3.2 球铰安装要点 |
2.3.3 下球铰和滑道及支撑骨架安装 |
2.3.4 下转盘预留槽口混凝土浇筑 |
2.3.5 下球铰销轴安装 |
2.3.6 滑块安装 |
2.3.7 上球铰安装 |
2.3.8 上转盘撑脚及临时支撑安装 |
2.3.9 上转盘混凝土浇筑 |
2.4 临时支墩的搭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体桥施工监控有限元仿真计算与分析 |
3.1 主梁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1 计算参数 |
3.1.2 施工过程的模拟 |
3.1.3 计算结果分析 |
3.2 转体桥墩局部应力分析 |
3.2.1 目的及意义 |
3.2.2 技术背景 |
3.2.3 有限元模型 |
3.2.4 荷载计算 |
3.2.5 计算结果输出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续梁桥墩顶转体施工监控关键技术 |
4.1 墩顶转体施工原理 |
4.2 悬臂梁墩顶现场平衡称重试验 |
4.2.1 转体梁平衡称重的意义及目的 |
4.2.2 转体梁平衡称重的原理和方法 |
4.2.3 转体梁平衡称重时球铰摩擦系数和偏心距的计算 |
4.2.4 称重试验参数和千斤顶测点布置 |
4.2.5 纵桥向梁体发生倾斜时的配重方案 |
4.2.6 平衡转体配重方案 |
4.3 转动体牵引力的计算 |
4.4 转体速度与转体时间计算 |
4.5 转体过程参数表 |
4.6 转动前的准备工作 |
4.7 试转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连续梁桥墩顶转体过程施工监测 |
5.1 主梁线形的监控 |
5.1.1 几何变形控制 |
5.1.2 立模标高的理论计算 |
5.1.3 线形监控的实施 |
5.2 主梁应力监测 |
5.3 正式转体 |
5.3.1 转动体就位控制措施 |
5.3.2 转体就位后固定主梁 |
5.3.3 转体施工控制措施 |
5.3.4 转体过程测控措施 |
5.4 转体过程监测方案 |
5.4.1 球铰底部集中受力区的应力监测 |
5.4.2 主梁刚体位移监测 |
5.4.3 转动速度监测 |
5.4.4 转体加速度和竖向振幅的监测 |
5.4.5 转体过转解决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3)基于概率的合肥城市高架桥抗震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理论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理论 |
2.1 概述 |
2.2 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 |
2.3 PEER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理论框架(PBEE) |
2.4 PBEE 的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合肥城市高架桥工程场地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
3.1 概述 |
3.2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过程(PSHA) |
3.2.1 基本假定 |
3.2.2 PSHA 的基本步骤 |
3.2.3 地震危险性降解过程 |
3.3 建立工程场地的地震危险性曲线 |
3.3.1 合肥市包河大道高架桥工程场地条件 |
3.3.2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
3.3.3 建立地震危险性曲线 |
3.4 实际地震波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肥城市高架桥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
4.1 概述 |
4.2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 |
4.2.1 PSDM 建立方法 |
4.2.2 PSDM 的优化标准 |
4.3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方法(PSDA) |
4.3.1 基于“Stripe”方法的概率地震需求预计 |
4.3.2 对于完全破坏/倒塌概率的考虑 |
4.4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过程 |
4.5 建立 EDP 危险性曲线 |
4.6 合肥地区城市高架桥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
4.6.1 桥梁有限元模型及结构动力特性 |
4.6.2 实际地震波的选择 |
4.6.3 算例桥梁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
4.6.4 建立算例桥梁的 EDP 危险性曲线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肥城市高架桥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
5.1 概述 |
5.2 城市高架桥地震易损性曲线 |
5.2.1 计算方法 |
5.2.2 合肥市包河大道高架桥的地震易损性曲线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所选地震波资料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半整体式无缝化斜桥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无伸缩缝桥梁结构的产生 |
1.1.2 斜交无缝桥的产生动因 |
1.2 传统斜桥的发展概况和体系特点 |
1.2.1 斜梁桥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 |
1.2.2 斜桥的特点 |
1.3 无缝化斜桥的研究进展 |
1.3.1 传统无缝桥梁的分类 |
1.3.2 新型半整体式全无缝桥梁的研究 |
1.3.3 斜型无缝化桥梁的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斜交全无缝桥梁温度受力性能研究 |
2.1 带预压缝的全无缝桥梁温度变形理论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1 计算软件选用及技术要点 |
2.2.2 模型初始数据 |
2.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4 模型的加载和求解 |
2.3 温度变形分析 |
2.3.1 主梁梁端位移 |
2.3.2 搭板末端位移 |
2.3.3 接线路面板位移 |
2.4 主梁内力分析 |
2.5 支座反力分析 |
2.6 搭板和接线路面内力分析 |
2.6.1 搭板内力 |
2.6.2 接线路面板内力 |
2.7 温度作用下搭板和接线路面相对滑移及裂缝分布和钢筋应力 |
2.7.1 接触状态 |
2.7.2 裂缝分布 |
2.7.3 钢筋应力分布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缝化斜桥与传统斜桥性能对比分析 |
3.1 平面内位移 |
3.1.1 平面位移的产生 |
3.1.2 平面位移理论计算 |
3.1.3 平面位移的有限元计算 |
3.1.4 小结 |
3.2 角隅局部受力 |
3.3 内力影响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斜交无缝桥梁抗震分析 |
4.1 斜交桥震害 |
4.2 结构模型 |
4.2.1 结构参数和假定 |
4.2.2 地震动的输入 |
4.3 结构动力特性 |
4.4 时程分析结果 |
4.4.1 支座计算结果 |
4.4.2 梁端碰撞力 |
4.4.3 梁端角点位移和平转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连续梁桥平转施工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连续梁桥概述 |
1.2 国内外转体施工发展概况 |
1.2.1 国外转体施工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内转体施工的发展历程 |
1.3 连续梁桥平转施工的发展前景 |
1.4 连续梁桥平转施工中的关键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连续梁桥平转施工的关键工艺 |
2.1 转动体系施工 |
2.1.1 转动支撑的形式 |
2.1.2 磨心(中心球铰)支撑结构体系施工 |
2.2 转体主墩施工 |
2.3 墩梁临时固结措施 |
2.4 现浇箱梁施工 |
2.4.1 转体段支架现浇的特点及优点 |
2.4.2 支架的制作与安装 |
2.4.3 现浇箱梁混凝土的浇筑 |
2.4.4 预应力施工 |
2.4.5 支架的拆除 |
2.5 依托工程介绍 |
2.5.1 总体布置 |
2.5.2 主要技术标准 |
2.5.3 主梁构造 |
2.5.4 转动体构造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转体段不同分段长度对主梁受力的影响研究 |
3.1 一般平转施工连续梁转体段分段长度的确定 |
3.1.1 一般连续梁桥分段长度的确定 |
3.1.2 国内平转施工梁桥转体段分段长度的典型实例 |
3.1.3 依托工程转体段分段长度变化情况介绍 |
3.2 不同分段长度对转体悬臂段影响分析 |
3.2.1 连续梁转体悬臂段应力计算的意义 |
3.2.2 分析模型的建立 |
3.2.3 不同分段长度对转体段应力的影响 |
3.2.4 不同分段长度对转体段位移的影响 |
3.2.5 不同分段长度对桥梁施工监控的影响 |
3.3 不同分段长度下砼收缩徐变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
3.3.1 砼收缩徐变的机理性质及影响因素 |
3.3.2 不同分段长度下收缩徐变效应对主梁的影响 |
3.4 不同分段长度对预应力张拉效应的影响 |
3.4.1 预应力损失计算及有效预应力 |
3.4.2 Midas Civil 2010 预应力损失计算原理 |
3.4.3 不同分段情况下预应力损失的计算结论 |
3.5 现浇梁与底模支架摩阻力对梁体有效应力的影响研究 |
3.5.1 现浇梁与底模支架摩阻力的假定 |
3.5.2 现浇梁与底模支架摩阻力对主梁的应力影响分析 |
3.5.3 不同摩阻效应对主梁的变形影响分析 |
3.5.4 不同摩阻效应对预应力张拉的影响分析 |
3.5.5 降低现浇梁与底模支架摩阻效应的措施 |
3.6 转体 T 构段长节段浇筑时其他效应分析 |
3.6.1 长节段浇筑时未预压支架异常沉降效应引起的裂缝分析 |
3.6.2 长节段浇筑与支架拆除的关系分析 |
3.6.3 长节段施工顶底板龄期不同对主梁受力影响分析 |
3.7 转体段一次性现浇施工的可行性综合分析 |
3.8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转体段支架拆除方式及其影响分析 |
4.1 依托工程支架拆除出现的特殊问题 |
4.2 支架现浇施工中主梁和支架受力的变化过程分析 |
4.3 支架拆除方式对主梁应力影响分析 |
4.3.1 支架拆除方式对转体段应力的影响 |
4.3.2 支架拆除方式对主梁应力监控措施的影响分析 |
4.4 支架拆除方式对主梁位移影响分析 |
4.4.1 支架拆除方式对转体悬臂段累计位移影响分析 |
4.4.2 支架拆除方式对线形控制的影响 |
4.5 不同支架拆除方式下支架受力分析 |
4.5.1 一般碗扣式支架受力分析过程 |
4.5.2 分节段落架与一次同时落架的支架受力比较与分析 |
4.5.3 一次不同时拆架时不同落架顺序下支架受力分析 |
4.5.4 几种拆架方式下支架受力总结 |
4.6 不同支架拆除方式的技术经济总比较 |
4.7 转体段分段支架施工中支架拆除要点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转体过程的监测与分析 |
5.1 转体过程施工要点 |
5.1.1 转体施工的基本原理 |
5.1.2 转体结构的牵引力计算及设备配置 |
5.1.3 转体速度和转体时间计算 |
5.1.4 转体过程参数表 |
5.1.5 转体前施工准备 |
5.1.6 试转 |
5.1.7 正式转体 |
5.2 主梁脱架过程悬臂端位移变化监测 |
5.2.1 监测目的 |
5.2.2 测试方法 |
5.2.3 监测结果与分析 |
5.3 转体T 构不平衡力矩测试方法及现场配重设计 |
5.3.1 不平衡力矩测试的原理与计算方法 |
5.3.2 三种测试方法比较及应用局限性说明 |
5.3.3 本桥转体不平衡力矩测试分析结果及配重方案 |
5.4 转体过程中梁体临时固结应力监测 |
5.4.1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
5.4.2 测试结果 |
5.5 转动速度监控测量 |
5.5.1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
5.5.2 测试结果 |
5.6 转体加速度和竖向振幅监测 |
5.6.1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
5.6.2 测试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斜桥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斜桥的发展和运用 |
1.2 斜桥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斜桥的计算分析 |
2.1 概述 |
2.2 整体斜板桥的受力特点和构造 |
2.3 整体式斜板桥的计算 |
2.4 斜梁桥的受力特点与实用计算方法 |
第三章 斜桥在水利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
3.1 概况 |
3.2 工程任务和规模 |
3.3 工程总体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
3.4 工程地质概况 |
3.5 桥梁工程布置 |
3.6 桥梁总体设计原则 |
3.7 桥梁抗震设防标准 |
3.8 桥梁上部结构方案选定 |
第四章 斜桥的应用研究 |
4.1 斜桥的应用实例 |
4.2 斜桥的应用特点分析 |
4.3 桥梁移动荷载时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山区高速公路螺旋展线方案与线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螺旋展线的应用情况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 |
第二章 螺旋展线路段方案合理性研究 |
2.1 螺旋展线的适用条件 |
2.1.1 山区地形、地质、气候对公路的影响 |
2.1.2 适合螺旋展线的有利地形 |
2.2 螺旋展线方案评价研究 |
2.2.1 山区高速公路路段方案评价指标的建立 |
2.2.2 方案评价方法的确立 |
2.2.3 螺旋展线方案合理性影响因素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螺旋展线路段线形指标与组合研究 |
3.1 螺旋展线路段平面指标研究 |
3.1.1 螺旋展线平面基本形式 |
3.1.2 螺旋展线最小圆曲线半径研究 |
3.1.3 螺旋展线平面线形组合研究 |
3.2 螺旋展线路段纵断面指标研究 |
3.2.1 纵坡及坡长指标 |
3.2.2 竖曲线指标 |
3.2.3 纵断面线形安全性设计 |
3.3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
3.3.1 平、纵面线形连续性研究 |
3.3.2 满足驾驶员视觉、心理上的平纵组合 |
3.3.3 螺旋展线路段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思路 |
3.4 小结 |
第四章 螺旋展线路段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 |
4.1 线形连续性评价 |
4.1.1 评价指标 |
4.1.2 评价标准 |
4.1.3 评价方法 |
4.2 线形安全性评价 |
4.2.1 评价指标 |
4.2.2 评价标准 |
4.2.3 评价方法 |
4.3 视距安全性评价 |
4.3.1 评价指标 |
4.3.2 评价标准 |
4.3.3 评价方法 |
4.4 连续长大纵坡安全性评价 |
4.4.1 连续长大上坡安全性评价方法 |
4.4.2 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性评价方法 |
4.5 螺旋展线隧道及隧道洞口接线段安全性评价 |
4.5.1 螺旋展线隧道洞口接线段事故成因 |
4.5.2 隧道及隧道洞口连接段安全评价标准 |
4.5.3 隧道洞口连接段安全评价方法 |
4.6 小结 |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主要结论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曲线梁桥的减隔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桥梁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发展 |
1.2.1 分析方法的发展 |
1.2.2 设计理念的发展 |
1.3 结构振动控制的发展 |
1.3.1 主动控制 |
1.3.2 被动控制 |
1.3.3 混合控制 |
1.4 曲线桥梁地震反应研究现状及设计现状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1 曲线梁桥的结构特点 |
1.5.2 曲线梁桥的研究意义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减隔震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
2.1 隔震的原理及常见装置 |
2.1.1 隔震机理 |
2.1.2 隔震方法与常规方法的比较 |
2.1.3 隔震常用装置 |
2.2 隔震设计的常用方法 |
2.2.1 概念设计—隔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
2.2.2 数值设计—隔震桥梁的设计计算方法 |
2.2.3 细部构造设计—影响隔震效果的重要因素 |
2.3 隔震设计的影响参数 |
2.4 各国隔震桥梁的应用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NSYS模型的建立 |
3.1 数值分析方法 |
3.2 铅芯橡胶支座的滞回耗能特性和动力参数 |
3.2.1 铅芯橡胶支座的特征强度 |
3.2.2 铅芯橡胶支座屈服前后刚度 |
3.3 结构的模拟方式 |
3.4 阻尼确定和地震波输入 |
3.4.1 阻尼矩阵的形成 |
3.4.2 地震荷载的施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曲线梁桥的地震响应分析 |
4.1 概述 |
4.2 曲线桥计算图示及地震波的输入方向 |
4.3 曲率半径的变化对于曲线梁桥自振特性的影响 |
4.4 曲线梁桥的地震响应随曲率的变化 |
4.4.1 关于地震波的输入方向 |
4.4.2 曲线梁桥地震响应随曲率的变化规律 |
4.4.3 桥墩横向地震力计算分析 |
4.4.4 不同地震波对曲线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铅芯橡胶支座动力参数的研究 |
5.1 选定屈服剪力和屈服前刚度,变化屈服后刚度 |
5.1.1 确定相关参数 |
5.1.2 动力时程分析计算结果 |
5.2 选定屈服剪力和屈服后刚度,变化屈服前刚度 |
5.2.1 模态分析 |
5.2.2 动力时程分析计算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桥梁检测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表观的检查分析与评价 |
2 现有桥梁承载力检测方法 |
2.1 分析计算法 |
2.2 荷载试验法 |
2.3 实物调查比较法 |
3 桥梁健康检测 |
3.1 桥梁健康检测与桥梁结构动力性能评价 |
3.2 桥梁健康检测与传统意义上的检测有很大的区别 |
3.3 健康检测的基本内容 |
4 结束语 |
四、弯斜桥梁的几何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宽斜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力学特性研究[D]. 肖金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2]连续梁桥墩顶水平转体施工监控技术研究[D]. 张航. 湖南科技大学, 2016(03)
- [3]基于概率的合肥城市高架桥抗震性能评估[D]. 黄勇.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7)
- [4]曲线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分析[J]. 王兰,王明. 公路, 2013(01)
- [5]半整体式无缝化斜桥受力性能分析[D]. 梁才. 湖南大学, 2012(02)
- [6]连续梁桥平转施工关键问题研究[D]. 张雷.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 [7]斜桥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王爽. 山东大学, 2009(S1)
- [8]山区高速公路螺旋展线方案与线形研究[D]. 张志伟. 长安大学, 2008(08)
- [9]曲线梁桥的减隔震研究[D]. 王兰.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 [10]桥梁检测技术的探讨[J]. 李海军.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