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作用距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距离,作用,干扰,超声,超声波,大气,包络。
大作用距离论文文献综述
范有臣,赵洪利,孙华燕,郭惠超,赵延仲[1](2015)在《主被动复合激光距离选通探测系统最大作用距离的推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被动复合激光距离选通探测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包括可见光/红外系统的最远探测距离和激光系统最远成像距离,分别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建立函数表达式,分析了探测器灵敏度和发射功率、激光发射角及大气能见度对最大作用距离的影响,并搭建了532 nm YAG激光器和860 ns固体激光器两套距离选通实验系统,仿真分析系统最远作用距离分别为11.2 km和5.5 km,采用YAG激光器分别对15.7 km、10.9 km、13 km目标成像,采用固体激光器分别对1.3 km、5.1 km、6 km目标成像,通过对比验证了系统的最远距离,实验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的最远作用距离与实际最远作用距离基本相符,最远作用距离函数能够反映系统的实际性能,可以作为系统评价的基本参考,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5年S1期)
王忆锋,刘萍[2](2014)在《论红外成像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用距离是描述军用红外成像系统整机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作用距离可以分为探测距离、识别距离和确认距离,其中以探测距离最大。根据红外成像系统、地球曲面和目标之间的几何关系,介绍了一种基于MATLAB的对地观察红外成像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计算方法。该值取决于整机所在高度、地球半径和目标高度。整机的实际探测距离或者对待研整机提出的作用距离指标不应该大于此值。(本文来源于《红外》期刊2014年12期)
史豪杰,邢清华,刘付显[3](2010)在《基于最大作用距离损耗的雷达间电磁兼容度量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雷达间相互干扰的情况,提出一种用雷达最大距离损耗系数来度量雷达间的电磁兼容程度,并以此建立了雷达间的电磁兼容模型。该模型在不需要设备进行试验的情况下,可以较好地估算雷达间的电磁兼容程度。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出提高雷达间电磁兼容程度的几种可行途径。(本文来源于《现代防御技术》期刊2010年06期)
潘仲明,简盈,王跃科[4](2006)在《大作用距离超声波传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了谐振频率为24.5kHz的新型气介超声测距传感器,其作用距离超过了32m。该传感器是由径向-厚度耦合谐振模式的超声波换能器、推挽变换器和具有高信噪比的时间-增益可变接收器所组成的。其中,作为超声波发送器的推挽变换器能够为阻抗为475Ω的换能器负载提供峰-峰值超过400V的交变电压。建立了基于NI6024E数据采集控制卡和PC机的超声波测距平台,采用超声波发送信号与回波信号的包络相关来估计声波的射程时间,提高了超声波测距系统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简盈[5](2004)在《大作用距离超声测距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作用距离超声测距技术在现场机器人、车辆自动导航以及车辆避障与车辆安全预警系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以增大超声测距系统的作用距离为主要目标,对超声换能器的机械结构、驱动电源、接收电路和信号处理算法等各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设计且成功实现了大作用距离超声测距系统。 首先,文章研究了压电效应及压电超声换能器,设计了一种大作用距离超声换能器。 其次,文章通过理论推导计算,设计了一种新型超声换能器驱动电源,一种单电源、带AGC的回波接收电路,扩大了超声信号处理的动态范围。利用NI数据采集卡搭建了超声测距系统。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超声测距系统的性能,文章深入探讨了自适应时延估计算法,分析了这种测距算法的优点和缺点,对这种算法进行了理论仿真与实验。并运用变步长自适应延时算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软件仿真,得出了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与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4-10-01)
李钦富,郭秀梅[6](2004)在《天基红外传感器最大作用距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天基红外传感器基于点源机制的最大作用距离估算方法。并对计算模型中各参数之间的物理联系以及参数对作用距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可以为天基红外传感器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电子科学技术评论》期刊2004年03期)
伍成林,罗华锋,李东兵[7](2003)在《关于雷达实测最大作用距离大于雷达视距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雷达微波传播理论和大气折射原理 ,在理论上对某型雷达在某海域进行对海单项试验时出现的最大作用距离大于雷达视距现象予以分析 ,确认了试验数据的可信度 ,并提出了一些进一步验证试验数据的建议 ,供系统总体设计部门参考 .(本文来源于《战术导弹技术》期刊2003年05期)
喻戈阳,宋小全,曹宁生,李军[8](2003)在《雷达模拟系统最大作用距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雷达模拟系统作用距离在雷达干扰效果评估试验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雷达干扰试验中雷达模拟系统最大作用距离的设计原则,提出了在不同干扰试验模式下,作用距离的试验要求和计算方法,完成了在满足干扰试验历经信干比变化过程的条件下,雷达模拟系统发射机功率和天线增益的设计。(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韩彦中,王斧,赵熙林[9](2002)在《微光夜视仪在不同大气环境下的最大作用距离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微光夜视仪最大作用距离S的计算模型,以及大气衰减系数K的数据拟合,提出了计算S的实用公式。利用计算或实验室测量的夜视仪分辨率α,即可模拟出用于描述微光夜视仪在不同大气环境下的最大作用距离的叁维图形。(本文来源于《红外》期刊2002年09期)
王红军,赵宏[10](2002)在《噪声干扰条件下雷达最大作用距离的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对数方法推导出干扰条件下的雷达最大作用距离的求解公式 ,并以此公式为基础分析了特殊体制雷达在干扰条件下对雷达最大作用距离的影响。对分析全程电子对抗干扰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02年04期)
大作用距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用距离是描述军用红外成像系统整机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作用距离可以分为探测距离、识别距离和确认距离,其中以探测距离最大。根据红外成像系统、地球曲面和目标之间的几何关系,介绍了一种基于MATLAB的对地观察红外成像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计算方法。该值取决于整机所在高度、地球半径和目标高度。整机的实际探测距离或者对待研整机提出的作用距离指标不应该大于此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作用距离论文参考文献
[1].范有臣,赵洪利,孙华燕,郭惠超,赵延仲.主被动复合激光距离选通探测系统最大作用距离的推算[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
[2].王忆锋,刘萍.论红外成像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J].红外.2014
[3].史豪杰,邢清华,刘付显.基于最大作用距离损耗的雷达间电磁兼容度量新方法[J].现代防御技术.2010
[4].潘仲明,简盈,王跃科.大作用距离超声波传感技术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6
[5].简盈.大作用距离超声测距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6].李钦富,郭秀梅.天基红外传感器最大作用距离分析[J].电子科学技术评论.2004
[7].伍成林,罗华锋,李东兵.关于雷达实测最大作用距离大于雷达视距的分析[J].战术导弹技术.2003
[8].喻戈阳,宋小全,曹宁生,李军.雷达模拟系统最大作用距离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3
[9].韩彦中,王斧,赵熙林.微光夜视仪在不同大气环境下的最大作用距离的估算[J].红外.2002
[10].王红军,赵宏.噪声干扰条件下雷达最大作用距离的估计[J].现代雷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