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研究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研究

江勇[1]2003年在《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加筋混凝土结构形式,它不需要预留孔道、穿筋、灌浆等复杂工序,简便了操作,加快了施工进度。无粘结预应力筋摩擦力小,且易弯曲成各种形状,特别适合建造需用复杂的连续曲线配筋的大跨度楼盖和屋盖。随着对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性能的研究,无粘结材料供应充足和轻型张拉千斤顶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粘结预应力楼盖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普及,无粘接砼结构的优点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作为设计与施工人员,在无粘结预应力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中,在充分发挥无粘结预应力作用地同时,应该注意尽可能减少无粘结预应力筋对柱截面削弱的影响。本试验以开洞比例为主要变化参数,并综合考察开洞形式、配箍、预应力的影响,通过13个节点实验的结果和理论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削弱面积的比例小于30%时,节点承载能力影响不大。2、孔道间距不能太小,相同开洞比例时,洞口数量多,半径小的形式承载能力稍高。3、实际工程中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张少坤[2]2007年在《无粘结预应力砼框架边节点抗震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自重轻、施工方便等优点,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针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尤其是边节点的抗震试验研究较少;这阻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推广应用。本文进行了3个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边节点和1个普通混凝土框架边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件的主要设计参数是梁中预应力和节点核心区配箍量。通过对滞回曲线、钢筋应变等的分析,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边节点的力学和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价。通过对相同轴压比下,不同梁中预应力和不同核心区配箍节点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它们对节点力学和抗震性能的影响,完善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边节点的抗震构造措施。结合相关试验数据,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柱边节点的计算理论进行了验证,提出了新的节点强度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程度较好。本文还对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传力模型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本文研究表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边节点的滞回曲线呈梭形,滞回环饱满且稳定,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可以在二级抗震结构中应用。其核心区构造配箍直径与普通混凝土相同,但箍筋间距可以增大。在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边节点的抗剪强度时,预应力提供的抗剪强度分项建议采用0.6Npe。

朱孝辉[3]2017年在《混凝土框架节点滞回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的震害和试验研究表明:框架节点是框架结构抗震中的薄弱环节之一。节点核心区的剪切变形以及梁纵筋在节点区的粘结滑移是节点非线性分析的关键问题。本文在研究混凝土框架节点受力特点的基础上,阐述宏观力学模型的受力机理,利用弹塑性有限元软件OpenSees中已有的梁柱节点单元,建立混凝土框架节点计算模型。对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框架节点进行非线性滞回分析,分析了一批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完成的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框架中节点的滞回曲线,作者最后对影响框架节点滞回性能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一些可用于指导混凝土框架节点设计的结论和建议。具体完成的主要内容有:(1)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混凝土框架节点研究现状和节点区的受力机理进行了论述,总结国内外混凝土框架节点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非线性分析的现状。并提出现有框架节点滞回性能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2)系统阐述了基于宏观力学模型的混凝土框架节点的非线性分析理论。详细介绍基于斜压杆模型的节点核心区剪切应力应变骨架曲线参数确定方法。通过分析钢筋粘结滑移和节点核心区的剪切变形两个主要因素对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框架节点的滞回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基于OpenSEES软件的混凝土框架节点有限元模型,对重庆大学傅剑平的混凝土框架中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进行了数值计算,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良好,从而验证了该有限元模型的适用性和可靠性。(3)基于OpenSEES软件建立了考虑非预应力钢筋粘结滑移和节点核心区的剪切变形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对新西兰学者Park、东南大学唐九如和福州大学陈勇的预应力混凝土试验节点进行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良好,利用该有限元模型可以较好地计算得到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滞回曲线,为预应力框架节点设计计算提供一条简便的途径。(4)通过分析影响混凝土框架节点和预应力框架节点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即轴压比、剪压比、配箍特征值和预应力度,设计了 26个混凝土框架节点和5个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从极限承载能力、位移延性和耗能能力3个方面对其滞回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为了使得混凝土框架节点具有足够的延性,建议混凝土框架节点的配箍特征值不宜超过规范[44]川中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公式的计算值,同时,建议剪压比不宜超过0.3;轴压比超过0.5时对抗剪的有利影响降低;为了使得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具有足够的延性,作者建议预应力度不宜超过0.75。

倪佳[4]2016年在《基于OpenSEES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结构存在相对滑移一直是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OpenSEES软件,分别基于材料的本构模型和截面的恢复力模型,对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非线性滞回分析。其中,基于材料本构模型的非线性分析程序,采用对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筋分别单独建模,再通过自由度耦合的方式来模拟混凝土结构与无粘结预应力筋之间的相对滑动和预应力大小的不断变化;而基于截面恢复力模型的非线性分析程序,直接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作为非线性梁单元整体建模,再通过截面恢复力模型定义单元的截面属性,无需进行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的迭代计算。此外,本文利用OpenSEES软件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具体完成的主要内容有:(1)简要概述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的现状,提出针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区的应用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2)系统阐述了基于纤维截面柔度法的梁柱单元的非线性分析理论,介绍了OpenSEES软件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选取合理的材料本构模型,实现了沈聚敏的部分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的非线性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基于纤维截面柔度法的梁柱单元理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3)基于OpenSEES软件建立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唐昌辉、六车熙和苏健的试验梁进行了非线性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分析程序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4)基于上述有限元模型,利用OpenSEES软件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综合配筋指标0ξ是影响结构极限承载力、位移延性的主要因素,预应力度λ是影响结构耗能能力的主要因素。随着0ξ增加,结构极限承载力增加,延性下降;而结构耗能能力随λ增大而减小。(5)建立了对称配置无粘结预应力筋混凝土梁的截面弯矩—曲率滞回模型,并植入到OpenSEES软件的二次开发平台中,实现对称配置无粘结预应力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滞回分析,获取了基于OpenSEES软件研究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恢复力模型的一种方法。

马军卫[5]2018年在《新型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当前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平面布置灵活、适用面广、建造速度快等显着优点,是工业化建筑的一种重要结构形式。本文在常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通过拟静力试验与数值分析,研究该新型结构的抗震性能,为其工程应用提供依据。论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基于对现有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和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拆分、装配方案的研究,提出了“灌浆套筒连接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和“U形筋连接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两种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2)进行了2组共计144个钢筋约束浆锚搭接连接接头试件的拉伸试验,2组试件分别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和高应力反复拉压试验。试验中综合考虑了纵向钢筋直径、纵向钢筋搭接长度、箍筋配筋率、混凝土强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钢筋约束浆锚搭接连接构造简单、施工方便,连接性能可靠。(3)提出了一种内嵌锥状体的新型灌浆套筒,该套筒利用低合金无缝钢管加工而成,通过在套筒筒体两端分别嵌固一个锥状体,并在对应于锥状体的套筒两端部位将套筒筒体进行滚压处理,使套筒的内径由里向外逐渐缩小,同时在套筒筒体上设置抗剪螺栓,大大增加了灌浆料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强度,达到了减小钢筋锚固长度、降低材料成本的目的。完成了4组共计12个新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单向拉拔试验,对该新型接头的承载力、残余变形、钢筋锚固段粘结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采用该新型套筒的预制柱的拟静力试验,验证了该新型灌浆套筒的连接可靠性。(4)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的受力性能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鉴于高宽比、轴压比、截面配筋率和混凝土强度是影响预制装配式剪力墙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故对上述因素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随高宽比的增大而减小,延性随高宽比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受剪承载力随轴压比的增大而增大,延性随轴压比的增大而减小;受剪承载力随截面配筋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延性持续减小;受剪承载力随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而增大,但增幅减缓。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给出了预制装配式剪力墙各参数取值的建议。(5)完成了2榀1/2比例两层两跨灌浆套筒连接装配式(其中1榀为全装配式,另1榀为半装配式)框-剪结构子结构模型试件和1榀同等现浇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对比研究了结构的破坏模式、滞回性能、刚度退化、位移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灌浆套筒连接全装配式框-剪结构与同等现浇、同等半装配式框-剪结构的破坏模式基本相同,梁端塑性铰长度减小、位置外移,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较好的刚度特性。灌浆套筒连接全装配式框-剪结构的屈服荷载、峰值荷载、极限荷载均略大于同等现浇结构的相应值,延性略小于同等现浇结构,加载过程中耗能较为平稳,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基于试验结果,给出了灌浆套筒连接全装配式框-剪结构的相关设计建议。(6)完成了2榀1/2比例两层两跨U形筋连接装配式(其中1榀为全装配式,另1榀为半装配式)框-剪结构子结构模型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对比研究了结构的破坏模式、滞回性能、刚度退化、位移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U形筋连接全装配式框-剪结构与同等现浇、同等半装配式框-剪结构的开裂荷载相当,破坏过程和最终破坏形态基本相同;灌浆套筒、约束浆锚可有效传递钢筋应力;U形筋连接全装配式框-剪结构的整体性良好,其屈服荷载、峰值荷载、极限荷载均略大于同等现浇框-剪结构的相应值,位移延性系数较同等现浇框-剪结构的略低。在加载大部分阶段,U形筋连接全装配式框-剪结构的耗能都优于同等现浇框-剪结构。基于试验结果,给出了U形筋连接全装配式框-剪结构的相关设计建议。(7)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上述两种全装配式混凝土框-剪结构试件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有限元参数分析表明,单纯提高后浇段混凝土强度不能显着提高结构的承载力;梁端箍筋间距对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的承载力影响不大;随着轴压比(n_F/n_W)的增大,全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承载力增大,而延性降低,极限位移减小。根据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给出了两种全装配式框-剪结构上述各参数取值的建议。(8)对预制剪力墙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预制剪力墙水平接缝、竖向接缝的受剪承载力等进行了研究,结合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了新型全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方法,以便于该类结构进行推广应用。

唐昌辉[6]2003年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和型钢混凝土柱的试验与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型钢混凝土结构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设计理论。全文分为五章: 1、通过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归纳总结,评述了型钢混凝土结构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已有成果和发展水平,对影响结构性能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完成了16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在试验中,量测了梁的变形、曲率、应变、无粘结筋的应力增量等关键数据,观察了梁的裂缝分布、破坏形态,并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延性等基本力学性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3、为填补空白,完成了18根不同长细比的型钢混凝土轴心受压柱静力荷载试验,为这类构件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完成了8根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和4榀型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数据对指导工程设计和修订规范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试验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柱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论文还提出了型钢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的截面设计方法,较之已有方法有简便实用的特点。 4、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本文试验研究的梁、柱、框架等进行了非线性分析。考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型钢混凝土柱等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构造非协调梁柱单元,提高了分析精度;混凝土的本构关系中,引入卸载路径和再加载路径,使得分析程序可以追踪包括下降段在内的结构全过程力学行为,以及反复荷载下结构的滞回特性。对于在非线性方程的求解,本文也有新的体会。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的非线性分析方法是可行的。 5、对混凝土轴心受压柱和偏心受压柱进行了可靠度分析。提出对于普通钢筋混凝土与型钢混凝土轴心受压柱,可采用相同的稳定系数,并具有基本相同的可靠度水准。通过Monte—Carlo模拟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构件抗力均值和标准差,考虑荷载效应中轴力和弯矩的相关性,采用验算点法计算了钢筋混凝土和型钢混凝土偏心受压柱的可靠指标并分析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现用钢量超出某一值后,随着用钢量增加,柱的可靠指标下降;荷载效应中的轴力和弯矩不完全相关或不相关时,柱的可靠指标下降。

赖伟山[7]2014年在《新型预制装配式消能减震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性能差、抗震效果不理想等不足,限制了该结构体系在建筑工程中的大规模运用。为了提高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保护其相对薄弱的框架节点,减缓及避免此类框架结构―弱节点‖破坏模式的形成,提出了一种在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中布置扇形铅粘弹性阻尼器的新型结构体系。为深入了解新型预制装配式消能减震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抗震性能以及减震效果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国内外有关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的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型预制装配后浇整体式消能减震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并对其节点构造形式进行了设计。(2)对布置了扇形铅粘弹性阻尼器的新型预制装配式消能减震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整体减震效果和节点内力变化情况。经受力分析表明:扇形铅粘弹性阻尼器改善了预制装配式结构梁柱节点受力性能,提高节点承载力和刚度,增强整体结构耗能减震能力。(3)针对该新型预制装配式消能减震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特点,设计了普通预制节点试件和新型预制节点试件,并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节点破坏模式、滞回曲线、延性、强度和刚度退化程度、耗能性能及钢筋应变变化情况等抗震性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附加扇形铅粘弹性阻尼器的新型预制节点的滞回曲线饱满,在耗能能力、极限承载力和位移延性方面大大高于普通预制节点,节点核心区应变量相对减少,实现了―强节点弱构件、强剪弱弯‖性能要求。(4)在初步验证新型节点有效性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两组普通预制框架节点和新型预制框架节点,通过试验研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在不同轴压比作用下新型预制节点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轴压比作用下,普通预制节点和新型预制节点的耗能能力和刚度得到一定的提高,极限承载力和刚度及强度退化程度基本相同,但其位移延性明显降低。设计了普通现浇框架节点和新型现浇框架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验证了附加扇形铅粘弹性阻尼器的普通现浇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现浇框架节点的刚度、极限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等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其滞回曲线饱满平滑,耗能性能良好,但相比新型预制节点其滞回环较为狭长,阻尼器主要起了类似―掖撑‖提供刚度的作用。

陈勇[8]2002年在《无粘结预应力砼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进行了两个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柱节点试件(一个中节点、一个边节点)在竖向荷载和低周反复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试验研究,通过对这两个试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的分析,研究了节点的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延性和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并根据裂缝的开展、钢筋应变的发展情况等,分析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 本文还对框架中节点进行了非线性全过程分析,程序中考虑了核心剪切变形对节点试件变形的贡献。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夏训成[9]2009年在《火电厂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火力发电厂主厂房除氧煤仓间具有竖向荷载大、横向跨度大的特点,其常规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国内外并不多见。而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应用于有特殊生产工艺要求的工业建筑中,其抗震性能还存在一定争议,亟待研究。本文以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平面框架模型拟静力加载试验和空间框架模型振动台试验,同时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拟静力加载试验。选取一榀多层单跨预应力混凝土平面框架为研究对象,根据试验结果研究了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态,绘制了结构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及应变变化曲线,分析了能反映结构延性性能的位移延性系数、梁端曲率、转角及塑性铰的出铰顺序等延性指标,对框架在地震下的破坏机制进行了分析。2.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选取多层单跨预应力混凝土空间框架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叁种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反应。根据试验现象分析了结构的破坏特征,推算出原型结构的周期和振型,分析了扭转对结构的影响程度,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分析了结构刚度下降幅值、层惯性力分布、加速度时程和位移时程。3.采用叁维实体单元建立空间框架模型,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动力时程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做对比,重点了解了该类结构在小震和大震作用下的反应,将分别采用平面框架模型与空间框架模型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4.在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预应力混凝土工业厂房框架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影响该类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的设计和构造措施提出了相关建议。综上所述,通过对预应力混凝土工业厂房框架结构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了其抗震性能,提出了针对该类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本文的研究可为该类结构的应用及工业行规的制定提供参考。

陈明政[10]2006年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塑性内力重分布与弯矩调幅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结构在设计中传统的弹性计算方法与其在受力过程中呈现出的明显非线性特性之间是严重不协调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内外某些规范根据比较成熟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弯矩调幅规定和大量预应力连续梁的试验研究成果,也采用弯矩调幅设计方法来考虑预应力超静定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的非线性。但是,这些调幅建议比较适用于预应力连续梁,要将其用于结构形式和荷载形式均较复杂的预应力框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因此,本文以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框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非线性全过程分析,揭示了其塑性内力重分布规律,最后提出了适用于预应力框架的弯矩调幅设计建议。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①介绍了平面柱网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主次梁结构体系中的大跨度预应力主梁结构方案和大跨度预应力次梁结构方案;探讨了解决大跨度预应力框架顶层边节点构造复杂问题的叁种方法,即顶层柱施加预应力法、顶层边节点先铰后刚法和顶层边节点“梁强于柱”法;讨论了预应力框架中的次弯矩、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弯矩调幅设计问题。②完成了10榀接近足尺预应力框架的试验研究,揭示了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ξ、预应力度λ、初始次弯矩M_(sec)、水平荷载作用、柱轴压比、截面配筋特征对预应力框架塑性内力重分布的重要影响规律。③编制了基于两阶段(张拉阶段和加载阶段)受力分析的预应力框架非线性分析程序,该程序采用分层有限元模型,从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出发,在非线性迭代过程中运用弧长控制法,在刚度矩阵中同时考虑了结构中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的影响。④用本文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对T.Y.Lin在1955年做的两根7.5m跨度的两跨预应力连续梁和本文10榀预应力试验框架进行了非线性全过程分析,验证了本文非线性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⑤用本文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对单层单跨预应力框架作了大量非线性全过程分析,进一步研究了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ξ、预应力度λ、张拉控制应力σ_(con)、初始次弯矩M_(sec)、柱梁线刚度比、水平荷载作用、截面配筋特征、框架柱轴压比等对预应力框架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影响规律。⑥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规范对预应力超静定结构弯矩调幅设计建议,并分析了

参考文献:

[1].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研究[D]. 江勇. 合肥工业大学. 2003

[2]. 无粘结预应力砼框架边节点抗震试验研究[D]. 张少坤. 北京工业大学. 2007

[3]. 混凝土框架节点滞回性能研究[D]. 朱孝辉. 湖南大学. 2017

[4]. 基于OpenSEES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分析[D]. 倪佳. 湖南大学. 2016

[5]. 新型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马军卫. 东南大学. 2018

[6].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和型钢混凝土柱的试验与研究[D]. 唐昌辉. 湖南大学. 2003

[7]. 新型预制装配式消能减震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赖伟山. 广州大学. 2014

[8]. 无粘结预应力砼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陈勇. 福州大学. 2002

[9]. 火电厂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夏训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10].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塑性内力重分布与弯矩调幅的研究[D]. 陈明政. 重庆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