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土石坝论文_杨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土石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石,防渗墙,廊道,支座,波束,荷载,塑性。

高土石坝论文文献综述

杨彪[1](2019)在《高土石坝廊道与防渗墙定向支座连接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的混凝土廊道以及防渗墙的压应力变化比较复杂。文章对深厚覆盖层廊道与防渗墙设计体系的受力特点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提出廊道和防渗墙之间的定向支座连接形式。同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分析刚接与定向支座的连接形式对防渗墙应力变形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定向支座形式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允许防渗墙自由伸入廊道内。这与防渗墙刚接廊道顶端相比,可以有效减少上部坝体自重情况,而经过廊道传递到防渗墙的压应力也会减少,对防渗墙顶端蓄水前所受压应力较有利,能够有效防止防渗墙水在较大压力作用下,产生比较大的拉应力。对定向支座连接形式在高土石坝廊道以及防渗墙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将坝体填筑到一定程度时,使廊道与防渗墙顶端嵌固起来,提高防渗墙自身的稳定性以及廊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9年19期)

欧念芳,李阳[2](2019)在《基于ABAQUS的地震荷载作用下高土石坝心墙动力响应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土石坝心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基础建立数值模型,根据材料对坝体分级施加荷载,并建立人造地震波模拟地震荷载,分别从模态、应力分布、拱效应和加速度时程曲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沿坝高靠近2/3坝高位置处附近,心墙受力较为集中,拱效应达到最小值0.27,容易出现横向裂缝;在地震过程中,坝顶加速度时程曲线震荡幅度明显大于坝底位置,同时震荡的时间也较长;心墙在坝顶位置加速度达到最大值4.98 m/s~2。(本文来源于《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徐晗,饶锡保,陈云,杨昕光,潘家军[3](2019)在《高土石坝廊道与防渗墙定向支座连接型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在深厚覆盖层上的高土石坝,混凝土廊道与防渗墙的应力变形性状十分复杂,针对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防渗体系的受力特点,提出对廊道与防渗墙之间可设置定向支座连接型式,并开展了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刚接、定向支座两种不同的连接型式以及定向支座接头嵌固时机对防渗墙应力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定向支座型式的主要优点是在完建期允许防渗墙能自由伸入廊道,与防渗墙顶端刚接廊道的传统结构型式相比,能充分减小上部坝体的巨大自重经过廊道传递给防渗墙的压应力;防渗墙顶端蓄水前受到一定的压应力是有益的,可避免防渗墙在水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拉应力;提出对于定向支座连接型式,应在坝体填筑到一定高度后将廊道与防渗墙顶端嵌固起来,使得蓄水后防渗墙的拉压应力处于合理范围内。(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8期)

王刚,韦林邑,魏星,张建民[4](2019)在《高土石坝心墙水力破坏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心墙是高土石坝防渗体系的关键部位,在高库水压力的作用下,心墙可能产生水力破坏从而造成过量渗漏乃至溃坝的严重后果。预防心墙水力破坏的关键在于揭示心墙中初始渗漏通道的产生机理和条件。水力劈裂曾被广泛认为是心墙中初始渗漏通道的产生原因,简要回顾了土石坝黏土心墙水力劈裂研究的进展,讨论了水力劈裂理论在解释土石坝黏土心墙水力破坏机制方面的不足。近年来,在心墙压实黏土的剪切渗流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发现严重超固结的压实黏土在剪切后会形成高渗透性剪切带的试验事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土石坝黏土心墙水力破坏的剪切渗透弱面机制。触发剪切渗漏弱面的应力条件较传统水力劈裂判别的应力条件更容易满足,并且预测的渗漏位置更符合工程实际,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更重视高渗透性剪切带的评价和处置。(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伍文锋,税思梅[5](2019)在《长河坝特高土石坝首次蓄水期安全监测资料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河坝水电站土石坝最大坝高242. 50 m,坝基河床覆盖层厚60~70 m,河床覆盖层主要为粗粒土,渗透性强。坝体采用散粒材料筑坝,本构关系复杂,首次蓄水期间的安全稳定尤为重要。原型观测的变形、渗流渗压、沉降、应力等安全监测资料直接反映大坝的运行状态,是评价建筑物安全稳定的基础。长河坝首次蓄水期间,通过对安全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并从量级、时间、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实测值和反演分析计算值评价大坝安全状态的方法,最终掌握了大坝首次蓄水期的运行状态,为指导工程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水电站设计》期刊2019年02期)

韩慧超[6](2019)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高土石坝动力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高土石坝正在西部地区建设或规划中,其中许多位于发震断裂带附近,可能会遭遇近断层地震动。近断层地震动是指发生在距断层20km以内的,包含长周期的速度脉冲和永久的地面位移,在地震的初始就产生较高的能量会引起结构严重的破坏,因此对大坝造成巨大威胁。目前,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高土石坝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很少,缺乏对其充分的认识,不利于大坝抗震安全评价和极限抗震能力分析。因此,本文针对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高土石坝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理进行分析,针对近断层特性,建议了修正的大坝加速度分布系数,建立了坝坡地震滑移预测模型。并且,通过大坝的动力弹塑性分析,阐明了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大坝动力响应分析应考虑地震的不对称性。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200m级的高面板堆石坝开展动力有限元计算,研究脉冲型与无脉冲型地震动对大坝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型地震动对大坝加速度有一定影响,但对最大位移和面板应力影响较大,会在较低的位置造成更大程度的面板损伤,对面板堆石坝的抗渗不利。(2)分别对不同高度的面板坝进行有限元动力分析,分析规范谱人工波与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大坝的加速度反应差异。提出了修正大坝的加速度分布系数,即:坝高H<150m与H≥150m大坝的坝顶加速度放大系数am分别取3.5(7度)、3.0(8度)、2.5(9度)和3.5(7度)、3.0(8度)、2.0(9度)。(3)引入了耦合土体软化的大坝坝坡地震滑移计算方法,研究脉冲型与无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300m级心墙坝的坝坡稳定性和地震滑移变形。结果表明,由于长周期的速度脉冲,可以使大坝在短时间产生较大的滑动,其对土体软化有较大影响。同时,脉冲效应对大坝滑移的影响比安全系数更加显着,仅通过安全系数判断坝坡稳定性是不合理的。(4)针对不同高度的高土石坝的坝坡稳定进行分析,发现近断层地震动下的坝坡滑动位移值与参数PGV/PGA、Arias强度和PGD的相关性较高,采用这叁个参数与InD建立了大坝的滑动位移预测模型,可对近断层区域的高土石坝坝坡稳定进行快速评估和预测,便于抗震加固方案的设计和优化。(5)联合筑坝材料的广义塑性模型和混凝土的塑性损伤模型开展面板堆石坝的动力弹塑性破坏性态分析。结果表明,脉冲型地震动的脉冲效应对大坝永久变形和面板损伤影响显着,且影响效应随着PGV/PGA的增大而增大。同时,研究了近断层地震动的不对称性对大坝位移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波正、反向输入产生的位移有一定差异,其中水平位移的差异尤为显着。近断层区域大坝的动力反应分析中如不考虑地震动的不对称性,可能会低估地震对大坝的破坏。(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魏匡民,陈生水,李国英,米占宽[7](2019)在《高土石坝动力弹塑性与黏弹性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黏弹性方法和弹塑性方法用于分析土石坝动力性状时存在的结果差异,分别以沈珠江动力模型和静、动统一的广义塑性模型为例,同等条件下对比研究2种方法在加速度反应、坝体位移历史、震后残余变形、防渗体应力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弹塑性方法得到的坝顶区加速度放大系数较黏弹性方法略小,但中下部坝体加速度放大效应更强;(2)由于黏弹性方法坝体位移过程不包含地震残余分量,所以与弹塑性方法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3)黏弹性方法采用经验公式估算的坝体残余变形规律与弹塑性方法结果较为一致,但弹塑性方法计算的坝体震缩现象与实际震害更为吻合;(4)黏弹性方法计算的面板破坏型式主要为面板顶部区域的拉伸破坏,而弹塑性方法的计算结果为面板中部区域的受压破坏,这主要是由于黏弹性方法未包含地震残余位移分量导致,其计算的面板动应力失真,弹塑性方法可有效克服黏弹性方法的缺陷。(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练继建,刘丹,刘昉[8](2019)在《高土石坝异型水舌雾化的数值反馈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挑流雾化随机喷溅数值预测模型的深化认识和实践应用,阐述了高土石坝泄流雾化典型特征,优化了异型水舌和复杂地形的建模方法,并应用于去学水电站的雾化反馈预测。反馈结果显示:最大雨强2.55 mm/h的测点在数值预测的2.00 mm/h雨强包络线内,其余4个实测值小于2.00 mm/h的测点均在数值预测的2.00 mm/h雨强包络线外。预测结果表明:雨强为10.00 mm/h的雾化暴雨防护区,推荐防护范围纵向至计算域x坐标641.64 m,横向范围为计算域y坐标-136.98~295.00 m;风向SSE、风速13.70 m/s的自然风是加剧右岸雾化扩散的最不利风场,推荐自然小雨界值0.42 mm/h为村庄选址区控制雨强,迁址在计算域内x坐标795.60 m下游。研究成果可用于工程泄流雾化危害的科学防控,有助于丰富高土石坝泄流雾化安全防控理论与技术。(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朱伟玺,马俊[9](2019)在《多波束联合遥控水下机器人在高土石坝水下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土石坝坝前淤积、坝后冲淤和水下坝面等检测存在水下环境复杂、具有隐蔽性等难题,运用多波束探测系统进行全覆盖、多角度地扫描,并联合遥控水下机器人对异常区域重点详查,进一步探查确认异常区域的空间分布,建立检测区域的叁维模型。对坝体水下部分进行量化分析和精度评估后,可为评判建筑物缺陷等级和制定修复计划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某土石坝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该技术对淤积、冲坑和破损面积等水下检测的结果是可靠、合理和有效的。(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9年04期)

梁建涌[10](2019)在《复杂环境下高土石坝沥青混凝土心墙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沥青混凝土心墙在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力学行为,以室内试验为基础,开展了沥青混凝土在两种剪切角度、叁种试验温度及五种应变速率下的剪切力学性能研究.通过试验分析,得到了复杂环境下剪切应力-温度-应变速率-角度四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当剪切角度、温度及速率相同时,沥青混凝土的剪切应力-应变曲线呈叁阶段变化特征;当角度和速率相同时,温度越高,沥青混凝土的剪切应力越低而应变越大,即有呈弹性向塑性变化的趋势;当温度和剪切速率相同时,角度越大,剪切应力越小;相同剪切角度、温度时,剪切应力随剪切速率增大均呈幂函数型增长.(本文来源于《江西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高土石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土石坝心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基础建立数值模型,根据材料对坝体分级施加荷载,并建立人造地震波模拟地震荷载,分别从模态、应力分布、拱效应和加速度时程曲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沿坝高靠近2/3坝高位置处附近,心墙受力较为集中,拱效应达到最小值0.27,容易出现横向裂缝;在地震过程中,坝顶加速度时程曲线震荡幅度明显大于坝底位置,同时震荡的时间也较长;心墙在坝顶位置加速度达到最大值4.98 m/s~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土石坝论文参考文献

[1].杨彪.高土石坝廊道与防渗墙定向支座连接形式研究[J].智能城市.2019

[2].欧念芳,李阳.基于ABAQUS的地震荷载作用下高土石坝心墙动力响应特性分析[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19

[3].徐晗,饶锡保,陈云,杨昕光,潘家军.高土石坝廊道与防渗墙定向支座连接型式研究[J].人民黄河.2019

[4].王刚,韦林邑,魏星,张建民.高土石坝心墙水力破坏机制研究进展[J].水利水电技术.2019

[5].伍文锋,税思梅.长河坝特高土石坝首次蓄水期安全监测资料分析[J].水电站设计.2019

[6].韩慧超.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高土石坝动力响应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7].魏匡民,陈生水,李国英,米占宽.高土石坝动力弹塑性与黏弹性分析方法比较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8].练继建,刘丹,刘昉.高土石坝异型水舌雾化的数值反馈预测[J].水利水电技术.2019

[9].朱伟玺,马俊.多波束联合遥控水下机器人在高土石坝水下检测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快报.2019

[10].梁建涌.复杂环境下高土石坝沥青混凝土心墙力学性能研究[J].江西水利科技.2019

论文知识图

高土石坝地震加速度动态分布系...部分高土石坝及瀑布沟水电站宽级...国外部分高土石坝宽级配心墙土...1 部分高土石坝及瀑布沟电站心墙...国外高土石坝冰碛土心墙料的颗...每座大坝加速度分布图示

标签:;  ;  ;  ;  ;  ;  ;  

高土石坝论文_杨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