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脱氢论文_秦梦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脱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杆菌,微生物,简单,羟基,甲基,犁头,可的松。

微生物脱氢论文文献综述

秦梦菲[1](2017)在《不同微生物转化9-氟甾体激素中间体C_(1,2)位脱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甾类药物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9-氟甾体激素,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曲安西龙等是糖类皮质激素,在调节人体正常水盐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原转化异生、体液容量和渗透平衡、抗休克和抗过敏方面有重要作用。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1,4-二烯-3,20-二酮(Ⅳ)是用于生产9-氟甾体激素的关键前体。本研究以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sp.NS413、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MS136和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为出发菌株,通过微生物全细胞转化法以及细胞裂解液转化法以甾体化合物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4-烯-3,20-二酮-21-醋酸酯(Ⅰ)为底物生产9-氟甾体激素的关键前体Ⅳ,针对不同转化体系的反应机制进行研究,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诺卡氏菌普通发酵法转化甾体底物Ⅰ时,如果发酵液中没有甲基-β-环糊精(MCD),反应顺序主要是Ⅰ、Ⅲ(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1,4-二烯-3,20-二酮-21-醋酸酯)、Ⅳ;在发酵液中加入MCD后,反应顺序主要是Ⅰ、Ⅱ(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4-烯-3,20-二酮)、Ⅳ。诺卡氏菌在加入MCD的两相(油相-水相)转化培养基N3中转化5 g/L底物Ⅰ40 h,产物Ⅳ的转化率(64.8%)比无MCD的水相系统(40.7%)提高了59.2%。而诺卡氏静息细胞转化底物Ⅰ只发生C_(1,2)位脱氢反应生成产物Ⅲ,并且诺卡氏菌在一级种液中培养,在无碳源和氮源的发酵培养基转化5 g/L底物Ⅰ10 h,产物Ⅲ的转化率最高,为43.6%。分枝杆菌全细胞转化底物Ⅰ只生成水解产物Ⅱ,而分枝杆菌细胞裂解液能将底物Ⅰ转化为产物Ⅱ和Ⅳ,反应机理为Ⅰ先自发水解为中间体Ⅱ,Ⅱ经KSTD催化发生C_(1,2)位脱氢反应转化为产物Ⅳ。为提高产物Ⅳ的转化率,在分枝杆菌中分别过表达编码KSTD的关键基因:kstD、kstD3和kstD_M,并优化缓冲液pH,结果表明1 g/L底物Ⅰ在pH 7.5的重组菌株MS136-kstD_M细胞裂解液中反应45h,产物Ⅳ的转化率为92.8%,比优化前提高了63.4%。大肠杆菌重组菌株BL21(DE3)-kstD,BL21(DE3)-kstD3,BL21(DE3)-kstD_M细胞裂解液能将底物Ⅰ转化为产物Ⅱ和Ⅳ。相比于分枝杆菌重组菌株MS136-kstD_M(92.8%),BL21(DE3)-kstD_M产物Ⅳ的转化率(79.5%)较低。(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贾蓉,曲东,乔莎莎[2](2013)在《发酵脱氢产氢过程对微生物铁还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发酵型微生物是铁还原菌中的主要类群,但其发酵产氢过程对铁还原的作用尚不清楚,为此采用接种水稻土浸提液混合培养的方法对微生物分别利用葡萄糖、丙酮酸盐和乳酸盐为碳源时,Fe(Ⅲ)还原过程中脱氢酶活性变化、培养体系pH、氢气分压及铁还原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发酵微生物脱氢产氢过程与微生物Fe(Ⅲ)还原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2种水稻土浸提液中的微生物均能够以葡萄糖为优势碳源进行脱氢、产氢及还原氧化铁,Fe(OH)3可以诱导脱氢酶的产生,利用葡萄糖时脱氢酶活性在厌氧培养的4~6 d出现最大峰值,利用丙酮酸盐和乳酸盐时脱氢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培养的15 d和21~22 d,脱氢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与最大铁还原速率Vmax显着负相关、与最大反应速率对应的时间TVmax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脱氢产氢过程中产生的H+导致培养体系pH的变化是影响铁还原过程的主要原因,培养体系pH与体系氢气分压及Fe(Ⅱ)累积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微生物利用不同碳源产氢时,利用葡萄糖的产氢能力最高,丙酮酸盐次之,乳酸盐最低。Fe(OH)3的加入增加了氢气的消耗量,培养体系氢气分压与Fe(Ⅱ)累积量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谢松霖,郑书香,何军邀,王普,王荣柱[3](2011)在《离子液体介质中17α-羟基-16β-甲基孕甾-4,9(11)二烯-3,20-二酮微生物脱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亲水性离子液体/Tris-HCl缓冲液混合溶剂体系中简单节杆菌催化甾类化合物17α-羟基-16β-甲基孕甾-4,9(11)二烯-3,20-二酮(简称HMPDD)的C1,2脱氢生成17α-羟基-16β-甲基孕甾-1,4,9(11)叁烯-3,20-二酮(简称HMPTD)的反应过程,通过细胞相容性和对反应影响的研究,选择了[EMIM](L)-Lac作为用于该体系的离子液体,并对离子液体体积分数、初始底物质量浓度、菌体质量浓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含体积分数为0.3%的[EMIM](L)-Lac的Tris-HCl缓冲液(0.05mol/L,pH 7.5)体系中,当菌体干重质量浓度为13.1g/L,底物质量浓度为4g/L时,简单节杆菌催化HMPDD脱氢反应16h的转化率可达89.9%,较Tris-HCl缓冲液介质中的脱氢转化率提高10%,且反应时间缩短了8h.(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李久红[4](2010)在《微生物催化环氧黄体酮羟化脱氢过程新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作为甾类激素药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一般采用以天然的甾体化合物为原料,利用化学法和微生物转化法相结合的合成工艺,其中利用微生物法进行转化的C_(11)-羟化反应和C_(1,2)-脱氢反应是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C_(11)位上羟基的引入对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的抗炎活性是必不可少的,而C_(1,2)位置导入双键后,能成倍地增加其抗炎作用。本文以环氧黄体酮为原料,对黑根霉11α-羟化反应、短刺小克银汉霉菌11β-羟化反应、简单节杆菌C_(1,2)-脱氢过程进行了优化,研究了甾类药物生物催化的新工艺。首先在黑根霉11α-羟化反应过程中,确定了最佳pH,优化了培养基碳源,并建立了添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水溶液悬浮投料方式,在3.7L发酵罐的放大实验中,投料浓度高达15g/L时,转化率可达49.2%,且催化过程稳定。其次证实了短刺小克银汉霉菌具有11β-羟化能力,但该反应副产物较多,催化过程不稳定。对其转化工艺中的操作参数,如pH、转速、接种量、培养基等进行了优化,在10L发酵罐的放大实验中,投料浓度为2g/L时,11β-羟化产物得率可稳定在35%。对简单节杆菌的脱氢过程进行了新工艺研究。建立了吐温-80乳化投料方式,并用响应面法进行了优化;构建了水/正己烷两相反应体系;研究了NaCS/PDMDAAC微胶囊固定化简单节杆菌细胞培养;利用固定化简单节杆菌,在气升式反应器中采用水/正已烷两相反应体系进行了脱氢过程,结合吐温-80乳化投料的最优添加物,反应2h即能达到97.54%的高转化率,5批次重复投料实现了半连续化生产,每批次的转化率都在95%以上。最后尝试将催化性能稳定的黑根霉和简单节杆菌进行混合发酵培养,采用静息细胞转化工艺,实现了环氧黄体酮一步羟化和脱氢反应,确立了工艺条件磷酸缓冲溶液的最佳pH值为6.0,最适宜的投料浓度为2g/L,多批次的重复实验结果表明该混合发酵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1-01)

杨玉芬[5](2009)在《甾类化合物11β-羟基甲羟孕酮微生物脱氢新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底物4-烯-6α-甲基-3,20-二酮-11β,17α-二羟基孕甾(即11β-羟基甲羟孕酮)的C_(1,2)位脱氢是合成甲基泼尼松龙的关键步骤之一。与化学方法相比,采用微生物法脱氢,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专一性强以及转化率高等优点。由简单节杆菌催化11β-羟基甲羟孕酮C_(1,2)位脱氢反应过程如下:针对甾类药物微生物脱氢反应中遇到的底物在水相中的低溶解性,以及产物(或底物)抑制作用,本文对简单节杆菌催化的11β-羟基甲羟孕酮脱氢新工艺进行了研究,以微乳体系或含离子液体体系为反应介质,对体系组成及工艺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对以微乳为反应介质的体系的组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接以菌体培养液作为水相;采用7%(体积分数)的95%乙醇溶解底物投料;水相中加入4 g/L的Tween-80作为表面活性剂;豆油作为油相加入水相,加量为10 g/L。由吐温-80/乙醇/豆油/培养液组成的简单微乳体系在33℃最适反应温度下,当底物浓度为4 g/L时,微乳体系中的脱氢转化率为88.6%,较水相直接投料转化提高了66.2%。构建了Tris-HCl缓冲液/甲苯两相体系,在两相体系的水相中引入亲水性离子液体作为共溶剂,对5种亲水性离子液体[Bmim](L)Lac、[Bmim]BF_4、[Emim]BF_4、[Hmim]BF_4、[Bmim]OTF的研究发现:[Bmim](L)Lac作为共溶剂加入水相,对菌体的生长活性、菌体内脱氢酶活性及底物在水相中的溶解性都有较大的提高;[Bmim](L)Lac的最适加量为水相缓冲液的2%(w/v);当水相菌体含量为50 g/L,底物浓度10 g/L时,在含2%[Bmim](L)Lac的水-甲苯两相体系中,生物转化16 h,底物11β-羟基甲羟孕酮的脱氢转化率可达80.9%。对亲水性离子液体体系中11β-羟基甲羟孕酮的脱氢反应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离子液体的阴阳离子对脱氢反应的影响,发现水相中加入2%[Bmim]BF_4和10g/L乳酸钙,游离菌体细胞对底物的脱氢转化率为80.2%,达到了与2%[Bmim](L)Lac相同的水平;以海藻酸钙/聚乙二醇固定化得到的细胞在上述反应体系中底物的脱氢转化研究表明:固定化细胞的最适添加量为1.00 g/mL;转化时间以16h为宜;当底物浓度10 g/L,脱氢转化率达到87.12%。(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9-05-01)

葛翔,龚万本,王海清,关怡新,姚善泾[6](2006)在《6α-甲基可的松C_(1,2)微生物脱氢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简单节杆菌对6α-甲基可的松C1,2位脱氢,考察了脱氢反应温度、pH值以及底物的投料浓度和方式对底物转化率的影响,得到了较好的反应条件为脱氢反应温度33℃,pH值7.0~7.2,拟结晶投料方式增加底物的投料浓度。在3.7 L发酵罐中进行脱氢反应初步放大试验,得到了菌体生长及底物转化率曲线。利用遗传算法对培养基组成进行了优化,在摇瓶培养中当投料浓度为1.0%时,底物的转化率提高到94.51%。(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06年04期)

王普[7](2004)在《甾体药物中间体HMPDD的C_(1,2)位微生物脱氢工艺和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炎甾体激素药物的母核在C_(1,2)位置导入双键后,能成倍地提高其抗炎活性。与化学方法相比,采用微生物法脱氢,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专一性强(包括结构专一性和立体专一性)以及转化率高等优点,已成为甾体激素药物生产中的重要反应之一。 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即16β-甲基-9α-氟氢化泼尼松(16β-methyl-9 α-fluoroprednisolone),是目前糖类皮质激素中作用最强的药物之一,其抗炎作用是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的35倍,比强的松高10倍,是地塞米松的2.5倍,且副作用小。倍他米松的生产,一般采用剑麻或薯蓣皂素为合成的起始原料。在合成路线中,17α—羟基—16β—甲基—孕甾—4,9(11)—二烯—3,20—二酮(简称HMPDD),经微生物脱氢生成17α—羟基—16β—甲基—孕甾—1,4,9(11)—叁烯—3,20—二酮(简称HMPTD),是关键反应之一。该反应可由简单节杆菌催化实现。反应式如下: 论文在对我国甾体药物工业的现状,微生物转化技术在甾体药物生产中的应用,甾体激素的微生物脱氢研究进展,以及新技术的开发等方面加以全面综述的基础上,针对HMPDD生物转化脱氢的研究报道很少,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的转化率偏低等问题,就HMPDD生物转化脱氢的菌种选育,甾体脱氢酶产酶条件,生物转化新工艺以及生物转化的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对适用于HMPDD生物转化脱氢的微生物菌种进行了选育。从实验室收集、保藏的15株简单节杆菌中,通过摇瓶转化的方法,进行菌种的初筛,并经过菌种的分离、纯化,得到转化率较高的2-76菌株。以该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诱变处理,并结合Cs~(137)-γ射线辐照的复合诱变处理方法,选育得到了较佳正变株Q4-2-51,其摇瓶发酵的转化率达86.63%,较原始菌株提高了8%。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该诱变株经群体连续传代方式考察,遗传性能比较稳定。 研究中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的组成,考察了Q4一2一51菌株产幽体脱氢酶的较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的较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0.4%,玉米浆1.2%,蛋白陈0.3%,KHZPO40.2%。简单节杆菌产幽体脱氢酶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20%,培养基初始pH 7.0,摇瓶装量100 ml/250 ml。HMPDD可诱导菌体产酶,其较适加量为0.05 g/L,且诱导物以在菌体生长初期加入为好。金属离子cuZ十和Fe3+明显抑制菌体产酶,zn2+和Fe2+对产酶的抑制作用较弱,c犷+和Mg2+则对产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如泡敌或吐温一80,对产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论文还就HMPDD的微生物转化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较佳的转化工艺条件:接种量巧%,摇瓶装量为100 ml/250 ml,培养基初始pH7.0一7.5,诱导物加量O.05g/L。试验中选用乙醇作为HMPDD的增溶介质,其最适加量为7%(v/v)。研究中还探讨了水析投料法促进微生物脱氢反应的机理。较适的底物投料浓度为0.7%,并且HMPDD以一次性投料为好。转化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钻、外源电子受体(辅酶I、辅酶11、维生素K3)或表面活性剂吐温一80,对转化率的提高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论文首次将培养液稀释转化新工艺,应用于简单节杆菌催化的HMPDD脱氢过程。研究开发的稀释转化新工艺中选用无菌水为稀释介质,当稀释比为1:1(v/v)时,HMPDD的转化率与不稀释的原工艺(对照)相近,故能大大减少转化反应中作为生物催化剂的菌体用量,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此外,还考察了采用超声波分别处理微生物菌体、投料后的菌悬液以及HMPDD底物(水析料)对转化结果的影响。结合底物超声波处理的培养液稀释转化新工艺,可使摇瓶发酵转化率高达92.54%。研究发现,超声波处理能有效地使底物颗粒细化,提高固体颗粒的比表面积,进而提高底物的溶解速率,起到强化传质的作用。 论文分别采用10L罐、3OOL罐和3T罐,对HMPDD的微生物脱氢工艺进行了逐级放大试验。10L罐小试中发现,提高转化阶段的通气量,有利于提高转化速率,缩短转化周期,提高转化得率。转化30h的HMPDD脱氢转化率可达86.54%。采用300L罐进行了叁个批次的转化试验,控制菌体生长和转化阶段的通气量分别为0.4 VVm和0.3 VVm,搅拌转速为200 r/min,24h时的平均转化率达到80.32%。3T罐发酵时,控制菌体生长和转化阶段的通气量分别为0.25VVm和0.2 VVm,搅拌转速为200:/min,六个批次的平均转化率为84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HMPDD生物转化反应的放大过程中虽存在一定的放大效应,但并不严重。摘要 本文首次研究了简单节杆菌游离细胞催化HMPDD脱氢的反应动力学。考察了不同投料方式下HMPDD晶体的粒径大小和分布,幽体脱氢酶的稳定性,以及底物浓度和酶量等对转化反应初速度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并从实验数据回归分析,得到了有关的动力学参数。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表明,提出的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HMPDD的微生物脱氢过程。动力学研究结果为调控转化条件,提高脱氢酶的催化活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街体的生物转化过程不同于常规的发酵过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1-01)

李荣贵[8](2003)在《有机溶剂/水两液相体系中甾体微生物C_(1,2)脱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次采用有机溶剂/水两液相体系,研究了简单节杆菌(Arthrobacter simplex)游离细胞和固定化细胞对17α—羟基—16β—甲基—孕甾—4,9(11)—二烯—3,20—二酮(HMPDD)的C_(1,2)脱氢。 测定了HMPDD和17α—羟基—16β—甲基—孕甾—1,4,9(11)—叁烯—3,20—二酮(HMPTD)在十二种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和乙酸丁酯对HMPDD和HMPTD的溶解度较大,其中,乙酸乙酯对HMPDD和HMPTD的溶解度最大,分别为39.7g/L和87.5g/L,乙酸丁酯其次,分别为32.6g/L和53.4g/L。随后,考察了这五种溶剂对简单节杆菌存活率的影响,在这五种溶剂中,二甲苯对简单节杆菌细胞的影响最小。最后,比较了这五种溶剂与水组成的两液相体系(两相体积比为1:1)中,游离简单节杆菌细胞对HMPDD的C_(1,2)脱氢,发现在以乙酸丁酯为有机相的两液相体系中,HMPDD的转化率最高,为51.8%。 在乙酸丁酯/水两液相体系中,研究了影响简单节杆菌游离细胞对HMPDD转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底物浓度、维生素K_3加量、转化时间、摇床转速等因素对HMPDD的转化率有很大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对游离细胞转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HMPDD的转化率达生物化工硕士论文摘要到了73.3%,较未优化前有显着提高。 在乙酸丁酉旨水两液相体系中,研究了简单节杆菌固定化细胞对HMPDD的转化。通过四种固定化方法的综合比较,最终选择了海藻酸钙包埋法。对固定化条件、固定化细胞增殖时间、增殖培养基中的磷酸盐浓度以及固定化简单节杆菌细胞对HMPDD的转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 此外,为了满足分析的需要,根据HMPDD和HMPTD的光学性质,构建了一种简便的HMPTD含量测定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3-05-01)

陈希杨[9](2002)在《格氏物简单节杆菌微生物脱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氏物是合成倍他米松的重要中间体,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即16β-甲基-9α-氟氢化泼尼松(16β-Methy1-9α-fluoroprednisolone),是目前糖类皮质激素中作用最强的药物之一。其抗炎作用是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的35倍,是地塞米松的2.5倍。 倍他米松的合成一般采用剑麻或薯蓣皂素为起始原料,在合成路线中C_(1,2)的脱氢采用简单节杆菌进行,其反应式如下: 本文首先对甾体药物工业现状、甾体药物生产新资源的开发、微生物转化在甾体药物转化中的应用、甾体激素的微生物脱氢研究进展及新技术的开发进行全面综述,并进行了展望。 对实验室保藏的简单节杆菌通过初筛后并进行菌种的分离纯化,获得一株转化率较高的菌株02-7-6-14,以此为出发株进行菌种选育。采用紫外诱变,并结合CS~(137)-γ射线辐照复合诱变处理,获得较佳诱变株Q2-2-2-1。应用于格氏物脱氢反应,转化率为86.54%,转化率比出发株02-7-6-14提高了5%左右,且遗传性状稳定。 本文考察了培养基组成及环境因子对该诱变株产脱氢酶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条件优化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0.4%,玉米浆1.2%,蛋白胨0.3%,KH_2PO_40.2%。产酶最适条件为:接种量20%,发酵初始培养基pH7.0~8.0,摇瓶装液量为100ml/250ml,诱导物加量为5mg/100ml,在培养期初期加入格氏物(诱导物)对产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金属离子Cu~(2+)和Fe~(3+)对产酶有很大的的抑制作用,Zn~(2+)和Fe~(2+)对产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o~(2+)和Mg~(2+)对产酶有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摘要一定的促进作用。表面活性剂泡敌和吐温80对产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洗衣粉和SDS对菌体生长和产酶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本文对转化工艺条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确定了发酵工艺的基本条件:接种量为 20%,装量为 100 ml/250 ml叁角瓶,培养基初始 pH为 7刀~7.5,诱导物加量为 10 mg/L发酵液,试验中选用乙醇D5%)作为格氏物的增溶介质,其加量为7%,投料浓度为0.7%。合适浓度的氯化钻、外源电子受体(辅酶I、辅酶*、维生素K/和吐温80对转化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首次将培养液稀释新工艺应用于格氏物简单节杆菌脱氢反应。试验中选用无菌水为稀释介质,当稀释比为1:1时,其转化率与原工艺相近,所以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实验中还考察了超声处理菌体。投料后的发酵液及底物(稀释介质中析出后)对转化结果的影响。结合培养液稀释工艺,将底物在无菌水中析出并经超声处理后投料,转化率高达92.54%。发现超声处理能有效使底物颗粒细化,提高固体颗粒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底物的溶解速率,起到强化传质的作用。 在 10 L罐中进行小试,发现转化过程中提高通气量,转化速率加快,转化周期可以缩短。在该 10 L罐小试中,采用该诱变株转化率达到 86.7%左右。 本文首次采用简单节杆菌游离细胞进行了格氏物脱氢反应动力学研究。其中包括酶稳定性试验,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酶量对转化初速度的影响。由此建立了该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及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并经线性回归得出反应动力学参数,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提出的动力学模型能较合理的描述该转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2-05-01)

徐诗伟,徐清,法幼华[10](2000)在《甾体1,4-脱氢和11α-羟基化反应的两种不同微生物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Two kinds of micro organism, Arthrobacter sp. AX86(1,4 dehdrogenator)and Absidia sp. A28(11α hydroxylator)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Two different fermentation techniques were performed to accomplish the multiple conversional reactions for producing 16β methyl 11α,17α,21 trihydroxy 1,4 pregnadiene 3,20 dione(Ⅲ)from 16β methyl 3β,17α,21 trihydroxy 5α pregnane 20 one 21 acetate(I):1)To produce product(Ⅲ)by means of a two step fermentation method which were independently performed first by Arthrobacter and next by Absiaia, and 2)the product was obtained by a sequential fermentation system of aforesaid two micro organisms in a single fermentor without isolation of the intermediates from the mixture.Our results showed that in both fermentation systems high yield of product was obtained.However,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simplicity,shorter duration of fermentation cycle and efficient yield of product,the second method is better than the first one.(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0年05期)

微生物脱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发酵型微生物是铁还原菌中的主要类群,但其发酵产氢过程对铁还原的作用尚不清楚,为此采用接种水稻土浸提液混合培养的方法对微生物分别利用葡萄糖、丙酮酸盐和乳酸盐为碳源时,Fe(Ⅲ)还原过程中脱氢酶活性变化、培养体系pH、氢气分压及铁还原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发酵微生物脱氢产氢过程与微生物Fe(Ⅲ)还原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2种水稻土浸提液中的微生物均能够以葡萄糖为优势碳源进行脱氢、产氢及还原氧化铁,Fe(OH)3可以诱导脱氢酶的产生,利用葡萄糖时脱氢酶活性在厌氧培养的4~6 d出现最大峰值,利用丙酮酸盐和乳酸盐时脱氢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培养的15 d和21~22 d,脱氢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与最大铁还原速率Vmax显着负相关、与最大反应速率对应的时间TVmax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脱氢产氢过程中产生的H+导致培养体系pH的变化是影响铁还原过程的主要原因,培养体系pH与体系氢气分压及Fe(Ⅱ)累积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微生物利用不同碳源产氢时,利用葡萄糖的产氢能力最高,丙酮酸盐次之,乳酸盐最低。Fe(OH)3的加入增加了氢气的消耗量,培养体系氢气分压与Fe(Ⅱ)累积量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脱氢论文参考文献

[1].秦梦菲.不同微生物转化9-氟甾体激素中间体C_(1,2)位脱氢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

[2].贾蓉,曲东,乔莎莎.发酵脱氢产氢过程对微生物铁还原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

[3].谢松霖,郑书香,何军邀,王普,王荣柱.离子液体介质中17α-羟基-16β-甲基孕甾-4,9(11)二烯-3,20-二酮微生物脱氢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1

[4].李久红.微生物催化环氧黄体酮羟化脱氢过程新工艺研究[D].浙江大学.2010

[5].杨玉芬.甾类化合物11β-羟基甲羟孕酮微生物脱氢新工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6].葛翔,龚万本,王海清,关怡新,姚善泾.6α-甲基可的松C_(1,2)微生物脱氢反应的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6

[7].王普.甾体药物中间体HMPDD的C_(1,2)位微生物脱氢工艺和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

[8].李荣贵.有机溶剂/水两液相体系中甾体微生物C_(1,2)脱氢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

[9].陈希杨.格氏物简单节杆菌微生物脱氢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2

[10].徐诗伟,徐清,法幼华.甾体1,4-脱氢和11α-羟基化反应的两种不同微生物转化[J].生物工程学报.2000

论文知识图

盐浓度突然改变时微生物脱氢一2留体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反应位点表1...各隔室中DHA浓度变化各隔室中辅酶F420浓度变化化合物JWH-09-A的EI-MS谱图及其结构式S28未处理(左)与处理(右)的结核杆菌H...

标签:;  ;  ;  ;  ;  ;  ;  

微生物脱氢论文_秦梦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