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角论文_魏宝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颌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下颌,锥形,弧形,平面角,导板,神经管,小舌。

下颌角论文文献综述

魏宝山[1](2019)在《下颌角及升支区颌骨囊肿口内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下颌角及升支区颌骨囊肿口内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24例下颌角及升支区患者,设为观察组,采取口内入路组方法,对患者的囊肿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感染发生几率。结果观察者的囊肿直径为(4.81±0.39)、术中出血量为(123.67±10.9)和术后感染率为(4.16%)。结论口内入路手术治疗颌角及升支区颌骨囊肿时并无任何异常,值得积极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0期)

于洪泉,王桂权,于智涌,邓生玉,刘金超[2](2019)在《观察耳后切口下颌角弧形截骨在面部轮廓整形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在面部轮廓整形中采用耳后切口下颌角弧形截骨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双侧下颌角肥大患者,均采取双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治疗,其中1例患者同时进行颧骨缩小,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18例患者中, 17例患者取得良好的切口愈合效果,且有效改善面部外形情况,面部轮廓匀称,双侧保持对称;1例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出现一侧血肿的情况,经过再次治疗后两侧保持对称。有1例下颌角肥大患者矫正手术后第2天因引流管侧孔脱出,在左侧下颌角处发现血肿,经过再次的加压包扎以及止血药治疗后,血肿情况得到稳定,患者拆线后再进行热敷理疗,手术完成后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在面部轮廓整形中采用耳后切口下颌角弧形截骨能够使得患者的面下部正面与侧面外观得到有效改善,且切口较为隐蔽,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23期)

刘思宇,吕长胜[3](2019)在《下颌角肥大的矫正术式及常见并发症》一文中研究指出形态良好的下颌是维持面部协调的关键元素,下颌角整形也是面下部整形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颌角肥大属于下颌骨的常见畸形,主要表现为向后向下突出或外翻的下颌角所导致的下面部宽大。下颌角肥大可手术矫正,常用术式包括下颌角全层截骨术、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截骨术、下颌角截骨联合下颌角外板劈开截骨术,以及下颌角截骨联合其他截骨术等,各术式有各自的适应证。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开始应用于下颌角肥大的手术治疗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和3D打印技术可针对不同患者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还可制作用于术中截骨和定位的手术导板,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下颌角肥大的矫正术式及常见并发症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立峰,史婧怡,屠军波,侯成群,虎小毅[4](2019)在《下颌神经管在下颌角区的位置特征及其在下颌角骨折微创治疗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量下颌神经管在下颌角区的位置特征,初步探讨其在下颌角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拍摄CBCT的无颌骨病变的成年人100例,测量下颌角区下颌神经管距外斜线的距离(L1)、下颌神经管距下颌角点的距离(L2)及下颌神经管距颊侧骨皮质的距离(W3),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下颌神经管的位置规律及不同性别间的差异。结果下颌角区下颌神经管距外斜线平均距离为(14.37±2.12) mm,神经管处颊侧骨皮质平均厚度为(4.79±1.30) mm,下颌神经管距下颌角点的距离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下颌神经管距外斜线及颊侧骨皮质距离不存在性别间的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下颌神经管距外斜线的距离基本恒定,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神经管与颊侧骨皮质间距离短,微创治疗下颌角骨折时,为避免下牙槽神经损伤,内固定螺钉与外斜线间距离应不少于17 mm。(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艳[5](2019)在《3D打印个性化钛板用于下颌角骨折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下颌角骨折是常见的一种颌骨骨折类型。下颌下切口充分显露骨折断面后坚强内固定是常规的手术方法,该方法不仅在面部遗留瘢痕,而且容易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口腔内手术入路配合穿颊器的手术方法减小了面部手术瘢痕,但是操作复杂并且手术时间较长。上世纪70年代Champy提出了张力带理论,采用沿着下颌骨外斜线张力带区域使用单一钛板进行坚强内固定的方法,完全采用口内切口,避免了面部瘢痕,面部美观效果良好。但是很多学者认为该方法只适用于有利型和轻度移位的下颌角骨折,对于不利型和严重移位的下颌角骨折应该增加下颌下缘固定。此外,研究也发现该方法固位的稳定性差,并且导致较高的术后感染发生。因此,如何扩大张力带固定的适应症并且提高钛板固定骨折断端后的稳定性有待解决。我们设想,通过3D打印个性化钛板,对钛板厚度、宽度和长度等参数进行个性化设计,让钛板以足够力量可以提高张力带固定术后的骨稳定性。此外,张力带固定的外斜线区域骨表面不平整,钛板塑形非常困难,钛板和骨表面的紧密贴合直接影响固位的稳定性,而3D打印的个性化钛板可以做到钛板与骨面的严密贴合。因此,设计3D打印的个性化钛板可能会扩大张力带固定手术的适应症,并且有望解决张力带固定后不稳定这一问题。[目的]应用3D打印个性化钛板固定下颌角骨折,分析不同咬合状态下下颌骨及下颌角骨折断层的应力分布、应力大小及位移等,探讨足以维持骨折稳定且能最大限度降低应力遮挡率的合适钛板大小,为临床治疗下颌角骨折提供参考。[方法]CT扫描下颌骨得到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叁维建模软件,获得叁维重建下颌骨,导入逆向建模软件Geomagic Design X及Geomagic Studio,完成下颌骨实体化,然后导入UGNX 10.0,在叁维下颌骨模型上设计下颌角骨折线,骨折裂隙为1.0mm,单一小型接骨钛板沿外斜线行坚强内固定,钛板孔径2.0mm,宽度为4.0mm,孔间距6.0mm,桥距12.0mm,钛钉长6.0mm。按内固定的钛板长度不同将其分为4孔组和6孔组两种;根据钛板厚度不同又分别分为0.2mm组、0.4mm组、0.6mm组、0.8mm组、1.0mm组、1.2mm组、1.4mm组、1.6mm组、1.8mm组和2.0mm组,共20组;根据骨折愈合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骨折发生当时、骨折愈合1月和骨折愈合3月3个不同时期;根据咬合工况的不同,模拟正中咬合和健侧磨牙咬合2种情况。将其分别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分析正常下颌骨及下颌角骨折时骨折断层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计算应力遮挡率。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表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当钛板长度、宽度、孔径、孔间距、桥距、钉长及愈合时间相同时,随着钛板厚度的增加,骨折断层的最大位移值越来越小;当钛板长度、宽度、厚度、孔径、孔间距、桥距及钉长相同时,随着骨折愈合时间的增加,骨折断层的最大位移值逐渐减小;当钛板长度、宽度、孔径、孔间距、桥距及钉长相同时,随着钛板厚度的增加,骨折断层的最大应力值越来越小,钛板应力遮挡率越来越大,0.2mm组钛板应力遮挡率最小,随着钛板厚度的增加应力遮挡率逐渐增加,2.0mm组钛板应力遮挡率最大;当钛板长度、宽度、厚度、孔径、孔间距、桥距及钉长相同时,随着骨折愈合时间的增加,骨折断层的最大应力值逐渐增大,钛板的应力遮挡率逐渐减小。统计学分析显示最大位移值与钛板厚度、愈合时间、咬合工况之间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与长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应力遮挡率与厚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与愈合时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而应力遮挡率与咬合工况和长度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3D打印个性化钛板的稳定性与钛板厚度以及骨折愈合的时间相关。钛板孔径为2.0mm,宽度4.0mm,孔间距6.0mm,桥距12.0mm时,钛板越薄、愈合时间越短,则最大位移值越大,说明钛板固定的稳定性越差,且钛板厚度为1.0mm时,最大位移值趋于稳定,说明钛板厚度为1.0mm时,钛板固定的稳定性趋于稳定;3D打印个性化钛的应力遮挡率与钛板厚度、骨折愈合的时间以及咬合方式相关,当钛板孔径为2.0mm,宽度为4.0mm,孔间距6.0mm,桥距12.0mm时,钛板越厚、愈合时间越短、正中咬合时,应力遮挡率越大。个性化设计的3D打印钛板模拟固定下颌角骨折时,1.0mm厚的钛板既可以提高张力带固定术后的骨稳定性,又能最大限度降低应力遮挡率,这将有望扩大张力带固定手术的适应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黎秀贤,黄薇[6](2019)在《1例下颌角整形患者术后颏部压疮的形成与护理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下颌角整形术后患者颏部压疮形成的原因,总结该类患者临床护理现存的缺陷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解决同类护理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9年03期)

王树[7](2019)在《基于CBCT数据的下颌角截骨前后下颌骨形态变化的叁维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数据进行头颅叁维重建,并对下颌骨叁维模型进行叁维测量,对比研究手术前后的测量结果,探讨下颌角截骨手术对下颌骨形态变化的影响,评价其临床效果,为临床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手术方式为下颌角弧形截骨术联合外板劈除进行下颌角截骨整形术的20名女性患者(年龄20~35岁,平均25.5岁)的完整CBCT资料,将CBCT扫描数据导入到叁维设计软件ProPlanCMF中进行重建,对叁维模型分割、定点,确定相应参考平面,分别测量手术前后反映下颌骨形态的7个测量项目:下颌角间距(Go-Go)、下颌升支长度(Cd-Go)、下颌体部长度(Go-Me)、角区最大宽度(Go-Ri)、下颌角开张度(Ar-Go-Me)、下颌骨倾斜度(MP-FH)和下颌角外翻角(MR-MA),测量由同一测量者测量3次,每次间隔3天,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和配对检验。结果1、叁维图像显示,术后10天内显示下颌骨截骨面边缘锐利,表面较为粗糙。术后6个月通过截骨区骨皮质的增厚以及下颌角区骨皮质的再生,使术后10天的粗糙锐利截骨面消失,代之为边缘光滑流畅柔和的截骨面,形成了柔和自然的下颌角新形态。2、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前与术后10天各项测量指标显示:Go-Go减小(102.94±5.07mm,94.53±4.60mm);Cd-Go两侧减小,左侧(60.97±5.54mm,47.18±5.59mm),右侧(62.51±5.58mm,48.03±5.86mm);Go-Me两侧变长,左侧(72.97±2.71mm,79.01±4.02mm),右侧(74.23±2.71mm,79.14±3.99mm);Go-Ri两侧减小,左侧(38.76±3.90mm,33.89±3.64mm),右侧(39.13±3.20mm,33.44±3.17mm);两侧Ar-Go-Me增大,左侧(109.44±4.06°,124.11±4.89°),右侧(110.25±4.00°,124.35±4.80°);两侧MP-FH增大,左侧(16.48±3.81°,26.39±4.52°),右侧(15.81±4.04°,26.33±5.19°);两侧MR-MA减小,左侧(12.08±2.72°,0.76±1.06°),右侧(11.45±2.63°,0.78±1.10°)。手术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测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左右两侧各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手术使下颌角间距、下颌升支长度、下颌角外翻角、角区最大宽度变小,而下颌角开张度、下颌骨倾度、下颌体部长度变大,手术后双侧下颌骨对称性良好。3、术后6月与术后10天各测量项目比较显示:Go-Go(95.53±4.60mm,95.02±4.97 mm);Cd-Go两侧变长(左侧47.18±5.59mm,47.33±5.57mm,右侧48.03±5.86mm,49.40±6.14mm);Go-Me两侧变长(左侧79.01±4.02mm,79.23±4.06mm,右侧79.14±3.99mm,79.37±4.38mm);Go-Ri两侧变大(左侧33.89±3.64mm,34.10±3.60mm,右侧33.44±3.17mm,33.58±3.12mm);两侧Ar-Go-Me减小(左侧124.11±4.89°,123.89±5.02°,右侧124.35±4.80°,124.02±3.98°);两侧MP-FH减小(左侧26.39±4.52°,26.19±4.52°,右侧26.33±5.19°,25.97±5.27°);两侧MR-MA变大(左侧0.76±1.06°,0.86±1.07°,右侧0.78±1.10°,0.83±1.01°)。术后6月与术后10天上述各测量项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各测量项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手术后截骨面骨再生,下颌骨形态发生变化,但骨再生并未影响术后效果。结论1、下颌角弧形截骨联合外板劈除术能有效去除下颌角区骨质、提高下颌角点高度,从而缩小下颌角间距、下颌升支长度、下颌角外翻角、角区最大宽度,同时使下颌角开张度、下颌骨倾度、下颌体部长度变大达到改变面部轮廓形态的目的。2、术后在截骨面存在骨愈合,表面能形成新的骨痂及骨皮质,会改变下颌骨形态,能够使截骨线及截骨面显得更为流畅及自然,并不影响术后面部轮廓形态。3、基于CBCT数据叁维重建的下颌骨模型,通过全方位的缩放、旋转等操作可以直观全面地显示在X线片上无法呈现的叁维解剖结构,并能从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观察及任意切割、旋转,准确细致地观察下颌骨形态的差别,对下颌骨的测量更准确可靠,可以术前精确规划下颌角截骨术的手术方案,术后定量评估手术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董珍珍,宁宁[8](2019)在《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结了94例经口内入路下颌角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针对患者心理、手术、饮食及健康宣教方面的护理问题实施个体化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期刊2019年01期)

赵可可,侯韵雯,袁华[9](2018)在《下颌角大小与下颌小舌位置关系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下颌小舌是临床上重要的解剖学标志,其位置在各种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是使用锥形束CT来探讨具有不同下颌角大小的人的下颌小舌的位置是否存在变化。研究方法:我们设计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其中包括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招募的407名成年汉族人。为了测量下颌小舌的位置,我们使用了锥形束CT测量了下颌小舌最高点至同侧乙状切迹最低点(LN)、下颌升支前缘(LA)、下颌升支后缘(LP)、下颌下缘(LB)以及下颌咬合平面(op)的距离。同时,测量每个人的下颌角大小,并将拥有不同下颌角大小的人分为高角组(<125°)和低角组(>125°)。研究结果:男性中,LN在低角组的平均距离为17.64mm,在高角组为16.76mm,两组值有统计学差异(P <0.001);LA在低角组的距离也明显大于高角组(P <0.001)。女性的LN、LA值在高低角两组中未发现有明显差异。另外,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LP、LB在低角组的平均距离均大于高角组的相对值(P <0.01),其中男性的LP在低角组为17.94mm,高角组为16.9mm;女性LB的平均距离在低角组为33.32mm,在高角组为32.37mm。研究结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观察了下颌角大小和下颌小舌位置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拥有不同大小下颌角的人的下颌小舌位置是有差异的。另外,通过此次研究,我们还发现下颌小舌的位置在不同性别人中也是有差异的。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口腔医生在临床操作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余丹,刘建华,王慧明,朱慧勇[10](2018)在《3-D打印技术在矫正下颌角肥大不对称畸形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结合叁维CT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技术,术前设计截骨线,预计术后效果,并制作个性化下颌骨截骨导板,以矫正下颌角肥大/不对称畸形。研究方法:2011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共收治52例因双侧/单侧下颌角肥大不对称畸形而要求行下颌角截骨的患者。年龄18~28岁,平均24岁;双侧下颌角肥大病例39例,单侧下颌角肥大病例13例;女性患者44例,男性患者8例;合并咬肌肥大病例10例。首先采集患者叁维CT扫描数据,结合计算机辅助技术基于镜像原理设计个性化下颌角模型及截骨线,在此基础上设计合理截骨导板,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截骨导板。术中行口内入路,将截骨导板就位并固定于颌骨表面,在截骨导板引导下行下颌角截骨术。研究结果:手术时间40~60 min(双侧下颌角截骨术),30~40min(单侧下颌角截骨术),平均50 min。术后口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肿、张口困难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面部对称性显着改善,双侧下颌骨形态对称;所有患者术后1周下颌骨叁维CT扫描检查,示术后下颌角实际截骨弧度与术前设计的理想下颌角截骨弧度拟合度满意,偏差在0.2+/-0.12mm。研究结论:叁维CT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技术以及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个性化下颌角截骨导板,为矫正双侧/单侧下颌角肥大不对称畸形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和精确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下颌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分析在面部轮廓整形中采用耳后切口下颌角弧形截骨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双侧下颌角肥大患者,均采取双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治疗,其中1例患者同时进行颧骨缩小,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18例患者中, 17例患者取得良好的切口愈合效果,且有效改善面部外形情况,面部轮廓匀称,双侧保持对称;1例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出现一侧血肿的情况,经过再次治疗后两侧保持对称。有1例下颌角肥大患者矫正手术后第2天因引流管侧孔脱出,在左侧下颌角处发现血肿,经过再次的加压包扎以及止血药治疗后,血肿情况得到稳定,患者拆线后再进行热敷理疗,手术完成后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在面部轮廓整形中采用耳后切口下颌角弧形截骨能够使得患者的面下部正面与侧面外观得到有效改善,且切口较为隐蔽,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颌角论文参考文献

[1].魏宝山.下颌角及升支区颌骨囊肿口内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2].于洪泉,王桂权,于智涌,邓生玉,刘金超.观察耳后切口下颌角弧形截骨在面部轮廓整形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9

[3].刘思宇,吕长胜.下颌角肥大的矫正术式及常见并发症[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9

[4].李立峰,史婧怡,屠军波,侯成群,虎小毅.下颌神经管在下颌角区的位置特征及其在下颌角骨折微创治疗中的意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5].李艳.3D打印个性化钛板用于下颌角骨折的有限元分析[D].山东大学.2019

[6].黎秀贤,黄薇.1例下颌角整形患者术后颏部压疮的形成与护理应对[J].中国医疗美容.2019

[7].王树.基于CBCT数据的下颌角截骨前后下颌骨形态变化的叁维测量分析[D].南京医科大学.2019

[8].董珍珍,宁宁.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

[9].赵可可,侯韵雯,袁华.下颌角大小与下颌小舌位置关系的临床观察[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10].余丹,刘建华,王慧明,朱慧勇.3-D打印技术在矫正下颌角肥大不对称畸形中的应用[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论文知识图

ⅡM68(女)(唐代)右下颌角外侧...3 下颌角外板矢状截骨术截骨线标...3-14下颌角肥大合并小颏畸形患...下颌骨区-图12-1-2 下颌骨的内侧面1.关节突...神经损伤-图4-2-1 颈阔肌肌皮等的标志1:腮...5 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前后患者对比...

标签:;  ;  ;  ;  ;  ;  ;  

下颌角论文_魏宝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