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美楠[1]2012年在《我国官方出口信贷支持境外投资研究》文中提出自1979年改革开放、2000年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境外投资先后经历了兴起、调整、再发展的过程。这些年来,境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战略资源的瓶颈问题,间接带动了我国国内相关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增强了我国企业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并提高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可见,境外投资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我国境外投资处于快速成长期,资金瓶颈是对其发展最大的制约。而政策性的官方出口信贷代表政府向参与境外投资的企业提供优惠融资贷款,正可以弥补商业性在该领域的缺失。随着官方出口信贷的不断成长,其对境外投资的支持也不仅仅局限于融资,还包括提供信息、谈判、设计等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并通过经济外交手段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我国官方出口信贷对境外投资的支持仍处于起步期,在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的同时,能否更加有效地支持处于成长期的境外投资,是决定我国境外投资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本文在“市场失灵”理论、国际化经营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出口补贴合规化理论的支撑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经验总结与推理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官方出口信贷和境外投资的概念、类型、特征入手,详细分析了我国官方出口信贷支持境外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现阶段特点及效果,揭示了我国官方出口信贷自身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借鉴了四个代表性国家的官方出口信贷支持境外投资的经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官方出口信贷支持境外投资的基本框架,包括基本思路、基本原则,以及法律、金融、财政、保险和研究等支持机制,并针对我国官方出口信贷的规范发展和自我保护、境外投资的合理布局、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官方出口信贷的筹资渠道、风险管理与控制、以及研究借鉴与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赵强[2]2003年在《境外项目融资与出口信贷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特点和出口信贷支持项目融资以及目前我国在对境外项目融资提供出口信贷支持方面的不足和建议等几个个方面探讨官方出口信贷如何在项目融资项下提供融资支持的问题。 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对出口信贷业务、项目融资作了比较细致的介绍,并引入各自的特点,将出口信贷、项目融资与一般贸易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这部分还着重介绍了项目融资的参与者、融资结构及其各种融资模式;第叁部分、第四部分通过一个操作中的案例进一步分析出口信贷如何根据须融资的项目结构、特点来设计满足项目需要的融资模式,发挥其官方支持的特殊作用;第五部分、第六部分则从具体实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我国目前出口信贷在支持境外融资方面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在文中引用了一个选自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比较典型的项目融资案例,针对该案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便读者加深理解。出于尊重商业秘密的保护需要,在不影响阅读并理解的前提下,本文对融资案例文字和数字上作了一些处理。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从银行的角度,从一个融资案例出发,将出口信贷和项目融资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文中对一些特定范畴进行了解释说明,既规范严谨又浅显易懂。 有关出口信贷和项目融资的文章和书籍很多,然而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研究却不多,目前我国国内实际操作的案例也比较少,通过七年从事出口信贷工作的的经验和参与贸易融资及管理的实践,本文试图将出口信贷与项目融资中有关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进行一次系统化的总结。如何进行业务创新和突破,在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更大发挥出口信贷的作用,也是本人在从事出口信贷工作中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希望本文可以将出口信贷参与项目融资与管理的经验及体会与大家分享和探讨,使本人在这方面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
张敬之[3]2015年在《人民币国际化与对外直接投资互动关系视角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该国货币国际化的进展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梳理研究英国、美国和日本的相关历程可以发现:英镑、美元和日元的国际化伴随着其货币发行国的叁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工业强国、出口大国和投资强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是一国经济的国际化,需要其发行国具备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实力、开放的金融市场与稳定的货币币值;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影响一国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既能促进本国货币国际化的推进,又会受到本币国际化程度的制约。申言之,对外直接投资和货币国际化在发展历程中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降低了购汇成本和汇率风险,而且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优势,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人民币国际化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辅助的推动作用。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深入推进,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更为强势的发展趋势,可以遵循"一带一路”加强对新兴市场的投资,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并购投资,可以借助金融机构的海外扩张扩大投资的力度,可以借助货币国际化的广阔平台,推动企业更为全面和顺利地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角度有力地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从直接影响的视角观察,可以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强化了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和储备功能,从而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首先,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兑换频率,触发货币兑换的乘数效应。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人民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不停地流转,与其它国家货币间的兑换也愈加频繁,促进了人民币国际计价和结算职能的扩展。为了防止企业将利润兑换成人民币汇回后造成供不应求,东道国会加强对人民币的储备,刺激了东道国对人民币的需求,即增强了人民币的储备职能。其次,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可以提升人民币的结算强度,触发货币结算的集聚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为人民币强化结算功能提供平台,促进人民币在外汇交易市场的使用频率,并逐步形成一定的结算规模,增强非居民对人民币的持有意愿。最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可以增加人民币的竞争优势,触发货币的替代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使东道国减少或者取消同类产品的它国进口,转而使用人民币进行本地采购,从而减轻了东道国对其它国际货币的依赖,而这种对其它国际货币的弱化,就相对增加了人民币的竞争优势,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从间接影响的视角观察,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这一中间介质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正面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会引起贸易规模发生不同的转变,既可能激发互补效应,也可能发生替代效应,并且带动贸易结构的转换升级,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可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展。引入货币搜寻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内生标准理论和计价货币选择理论,可以分析发现,开展对外贸易,在扩大贸易份额的同时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并保持本币币值和汇率的稳定,是推动货币国际化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选取美元、英镑、日元在外汇交易、国际债券市场以及在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美国、英国和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比、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对外贸易占比、通货膨胀率、实际有效汇率等作为解释变量,通过构建面板模型对1999年到2013年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平稳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显着影响货币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占比每增长1个百分点,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提高2.36个百分点,货币在外汇交易中的占比提高2.84个百分点,货币在国际债券中的交易占比提高1.18个百分点。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相互影响。作为投资工具,人民币国际化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便利,发挥了积极的辅助作用;作为关键因素,对外直接投资有力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积极发挥了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其功效不可比拟。现实中,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促进和保障。追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始终贯穿其中,发挥了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适应性的调整阶段和开拓性的创新阶段。在调整阶段,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历经探索、兴起和发展,逐步细化并贴近需求,审批权限和审批手续得到放宽,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财税金融鼓励政策,真正地实现了有法可依。在创新阶段,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我国政府适时制定和颁布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由人民银行负责具体的政策制定和部署实施,在企业投融资和资金运营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实现了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史上的伟大创新和重大突破。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大胆改革了行政审批方面曾有的糟粕,进一步简政放权,将自主权交还给企业,加速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因此,如果我国需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就要加大力度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离不开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促进和保障。换言之,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是当前亟需开展的工作,对外直接投资政策能够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进而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增添动力。众所周知,英国、美国和日本在对外直接投资上取得过不错的成绩,这与它们不断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总结和分析这几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战略部署是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是基础设施,健全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是有力保障,完善的财税金融体系是强力支撑,本币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构建是有效补充。因此,在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设计中,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制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战略,尝试设计《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发展纲要》,把握住"一带一路"战略的绝好契机推动"走出去"战略;二是要构建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设立专门的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委员会、政府公司型保险机构和基金机构,简化程序并提高效率;叁是要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在国内层面尝试制定统一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在国际层面充分发挥双边协定的作用,积极加入国际规则的制定中,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和代位求偿权制度;四是要创新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建立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拓宽融资渠道;五是继续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梳理和改进当前的政策障碍,因地制宜地开展政策创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可以积极推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进而为人民币国际化增添助力。目前,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非常热门,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也趋于成熟,但是关于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较为有限,尤其是通过政策研究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进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探讨更为罕见。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跨越式进展、人民币加速走向国际化的当下,研究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国际化互动关系的视角下,探索和研究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完善措施,力求将推进政策、对外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即以政策完善保障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行。
徐菲菲[4]2007年在《我国境外投资使用项目融资中的出口信贷支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开展境外投资项目。此前,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是支持我国对外经贸的主要金融工具。随着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步伐的加快以及程度的加深,海外投资及对外承包工程等大型海外项目逐步增多,单纯的传统融资工具已经很难满足这些项目的需求。项目融资以其“项目导向”、“有限追索”和“风险分担”等优势特点成为目前境外投资项目十分重要的融资方式,而出口信贷作为官方支持本国出口的信用方式,其最终目的是确保本国货物和服务的出口,在过去几年,几乎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的出口信贷机构均大大提高其在项目融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并以灵活机动、因地制宜的态度处理有限追索权融资出口信贷。发达国家的出口信贷机构已将项目融资视为其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境外投资使用项目融资中的出口信贷支持状况进行了分析,力求从我国实际出发,使境外投资项目业务能够充分的利用出口信贷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境外投资项目的发展状况,接着论述了大型投资项目使用项目融资的优势,在介绍项目融资当事人和资金来源中引出“出口信贷”这一概念,并重点对其优势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了突出出口信贷的支持作用,本文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印尼巨港电站项目和电解铝项目,把项目融资和出口信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分析我国境外投资使用项目融资中的出口信贷支持作用,最后第六章即从具体实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中总结出我国出口信贷支持对外项目融资的制约因素,并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刘苇[5]2015年在《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国际贸易与投资在一些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但总体上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伴随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态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应把握好此次全球经济布局调整的机会拟定对外发展战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应对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态势和更大的国内民生压力。在国际经济层面,中国通过加入WTO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迅速将建国以来积攒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转化为资本和技术,必然需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革新产业结构,实现资本红利和技术红利;从国际政治层面考量,中国自我认知与国际社会不同层次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知间具有微妙差异,唯有以发展为导向,强调长期利益和长远布局的战略性安排方可弥合中国自身角色和国际预期的多重需求。脱胎于“走出去”战略的海外投资发展战略应运而生。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机制中“共同规则”的制定,可以更好地塑造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合作性权力”。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促进和实现,有必要通过整体性法律构建的研究和制定,规则化地表达中国的利益诉求。通过健全我国海外投资的国内法律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国际法律体制和实施机制,开拓中国海外市场、促进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保护中国海外投资利益、维护海外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历史分析法,对中国海外投资从无到有、从单纯利益考量到立体性战略设计的历史回溯,分析了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发展过程,研究了中国海外投资法律规制与中国经济发展、国际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关系,指出通过规则化表达以促进、保障、监管中国海外投资是中国海外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通过比较分析法,以战略视角审视海外投资法律机制,对不同国家、不同国际投资法律机制之间的立场、优劣等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国海外投资法律构建与国际投资法律规制寻找衔接点或趋同性方向。最终通过规范分析法,从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建构角度,对中国国内法、国际法中法律规范的研读,分析现行法律与我国海外投资现状的吻合度,提出符合我国海外投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建构意见。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及其法律规制”,研究了中国海外投资历史发展,指出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是“走出去”战略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态势和中国自身综合实力发展的具体演化。通过区分中国海外投资产生、初步发展、逐步增长、高速稳定增长和发展战略的五个发展阶段,以及当时中国海外投资法律与践行的研究,指出中国通过规则化表达以促进、保障、监管中国海外投资是中国海外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第二章“中国实现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法律构建框架调整”,结合中国海外投资现状,研究了海外投资经济理论和国际政治关系理论,预测了中国海外投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对应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横向、纵向多层次展开,法律构建应设定多维的战略目标和不同的战略层次,在成熟的全球性多边投资机制中,中国应扮演积极的参与者,接受这些机制的规则和理念,但应明确表达自身意愿;在处于磋商建设阶段的全球性多边投资机制中,中国应扮演理性的建设者,在坚持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可以让渡某些利益,一方面协调机制运作,一方面积极推动机制的规则建设;在区域性和双边投资机制中,中国应当扮演活跃的倡导者,对投资规则的倡议、条文的草拟、谈判的推动与相关辅助机制起全面主导的作用。提出了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及其重点与主要任务。第叁章“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之国内法构建”,研究了中国与海外投资相关的内国法规范,针对性地分析了促进、管理和保障叁个法律体系的功能实现和缺位等现实问题,提出:我国海外投资促进法律制度应该从税收优惠、金融扶持、技术援助、提供信息服务方面进行完善;我国海外投资管理法律制度应该通过强化事后监督加以完善;我国海外投资保障法律制度应该通过构建全面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方式加以完善。第四章“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之双边投资条约构建”,以国际投资法体系中bits的重要性为基础,提出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中bits具有承前启后、平衡权重的作用。对比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类国家bits签订情况后,提出了用更开放的态度签订bits以促进中国海外投资,用更灵活的方式使用bits以保证中国海外投资的利益的制度设计理念。第五章“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之多边投资条约构建”,研究了自贸区、非自贸区、普遍性国际投资条约发展,提出:应当基于中国地缘性经济贸易地位突出的特点,优先参与制定地缘性多边投资条约;基于中国参与自由贸易投资条约制定的成功实践,重点参与制定多边自由贸易区投资条约的制定;基于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长期合作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利益必要性,主导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出于“同类国家”角度制定多边投资条约。对普遍性投资条约晚近的几个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
李瑞跃[6]2004年在《国际项目融资法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介绍国际项目融资及其运做程序的基础上,从法律的角度对项目融资进行研究。在项目融资中,由于成功项目融资的标志在于项目融资各方当事人之间风险的合理分配,而风险分配又主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风险分配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融资的成败,因此,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始终把握“风险及其分担”这一主线并予以展开。本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国际项目融资概述,第二章、国际项目融资的法律简析,第叁章、国际项目融资组织形式的法律研究,第四章、国际项目融资模式法律研究,第五章、国际项目融资担保法律研究,第六章、国际项目融资合同法律研究,第七章、国际项目融资中保险法律研究,第八章、国际项目融资的税法研究,第九章、国际项目融资中国际私法研究,第十章、中国项目融资现状及评价。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文的基础部分,主要从国际项目融资的概念、法律特征以及运作程序入手,对国际项目融资作一简单分析,以求对国际项目融资的重要法律问题——项目风险以及分担有一总体把握。并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对国际项目融资法律特征、法律关系、法律渊源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项目融资法律分析重要性的结论。为了下文对项目风险法律对策研究打下基础,在第二章中最后,还专门就国际项目融资风险逐一列举。本文的第叁章到第九章是本文对国际项目融资法律思考的重要部分,作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国际项目融资风险的法律对策进行分析。在第叁章,主要从国际项目融资组织形式角度进行研究,试图从投资结构的角度探讨如何分散项目风险,顺利地安排项目融资,认为首要的任务就是须依照准据法的规定和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公司型、合伙型以及契约型等投资结构形式中,选择适当的投资结构,使得项目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明确化,以降低项目融资风险,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第四章是对国际项目融资模式的法律研究,由于国际项目融资模式的多样性,又是项目融资中实质性的一个环节,关系到项目的资金能否按时出资到位,关系到项目各方当事人的权利能否实现、义务能否按时履行,关系到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等等。因此,融资模式的慎重选择、确定,是项目融资整体结构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其他环节的顺利进行与否。因此,作者在本章中以较重笔墨对不同的融资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希望通过对不同融资模式的研究,抽象出项目融资模式的一些共性,即项目风险的分担、有限追索的实现、成本最优等特征,以便项目发起人根据项目的具体环境,准确识别项目法律关系,采取法律手段,恰当处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妥善将风险在各个当事人之间分配。<WP=5>第五章是关于国际项目融资担保法律制度的研究,项目融资不是风险投资,贷款人仍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构建起可靠的担保方式以确保债权实现,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本章主要就国际项目融资中的担保法律制度加以研究,通过多种法定形式和创新形式的担保,将各种法律关系稳定化,以维持项目融资动态平衡。同时为了客观认识担保在国际项目融资中的作用,本章也对担保在国际项目融资中的一些消极作用做了说明,以求更加全面合理地认识该法律制度的作用。第六章是对国际项目融资合同法律制度的研究,在项目融资中,纷繁复杂的法律关系同时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项目融资的不断创新,法律的滞后性就显示出来。合同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项目融资当事人之间平衡彼此权利义务的重要法律手段,各种法律关系的平衡和协调需要通过合同来实现。本章对合同的结构、合同的类型等加以归纳分析,充分认识到合同作为国际项目融资当事人之间利益平衡器的作用。第七章是国际项目融资中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在国际项目融资中,保险的功能本身对于项目融资具有分散风险的作用;另外,保险资金对于项目融资具有重要补充作用,这一点也在越来越成为项目融资发起人关注的资金来源。根据本文写作要求,本章着重对保险资金在国际项目融资中的运用加以研究。本章最后还从国际私法角度对保险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研究国际项目融资有关的税法问题。本章并不是就税法进行的泛泛研究,而是紧紧抓住与国际项目融资有关的、对国际项目融资影响重大的问题研究,如国际项目融资所涉及的税目、融资结构模式设计对避税影响以及国际避税的法律研究等。在深入分析项目融资所涉各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合理税务安排,降低融资成本,对项目融资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第九章是从国际私法角度研究国际项目融资,作者认为这是一个较新的视角,是对一般国际项目融资法律研究的补充。传统国际私法主要涉及管辖权、法律适用、法院判决和涉外仲裁裁决的承认执行等问题,对涉外法律关系中争议的解决而言,国际私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项目融资风险而言,导入国际私法制度,是对项目融资风险问题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对管辖权、法律适用的明确约定,对争议解决方式的明确约定,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充分考虑,可以在争议出现后,避免对上述问题的摸棱两可,快速公正解决争议,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及时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是对风险出现后?
王英磊[7]2014年在《中国官方出口信用及其机构转型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政策性金融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4年成立,中国叁大政策性银行至今已有20年整的发展历程,承担了增强宏观调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外贸结构、促进本国产品和技术出口、助推企业“走出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项重任,推动实现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等多重使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发展中也存在法律规范缺位、功能定位不明晰、业务范围不甚清晰、治理架构和监管机制不健全、资本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200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改革原则,逐步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2009年11月,国务院初步批复了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方案,明确中国进出口银行继续履行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为本国产品出口和国家对外经济合作提供金融支持。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实质性改革推进迟缓。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第12条明确提出要“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标志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的改革与转型发展更为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人基于多年来从事政策性金融信贷的实际工作经历和感受,并结合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系统理论学习,选择了“中国官方出口信用及其机构转型发展”为题进行博士论文研究,以期从理论和国际比较角度来正本清源地阐述政策性金融中官方出口信用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与重要功能作用,着重提出对当前中国而言,官方出口信用是助推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性支撑,并从实务角度研究提出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业务范围、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规范治理和健全监管等方面的若干建议。本论文主要分叁大模块来论述:第一模块(论文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关于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分析和相关观点辨析。对于政策性金融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存在着两派观点:一种观点(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认为基于我国的发展阶段和客观国情,中国政策性金融及其机构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长期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重任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应强化而非弱化;另一种观点则强调政策性金融存在着道德风险严重、不按市场规则评审贷款项目、对市场融资产生挤出效应等问题,主张应“去政策化”。针对这些讨论和争议,本论文分层次阐述了观点。首先,从理论层面来看,金融资源配置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准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金融约束理论等为政策性金融的存在提供了理论解释。政策性金融是联接政府与市场两个领域、财政预算拨款与商业性金融信贷两种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制度安排,是市场性与公共(产品)性、财政性与金融性、微观性与宏观性、有偿性与无偿性、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的“巧妙”结合体与统一体。政策性金融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与融合,符合整个经济思想发展演进方向,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理论也得到了现实的印证。其次,从国际上看,政策性金融业务是长期存在的,即使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强大且多样化的政策性金融服务。无论是号称最信奉不干预原则的美国,还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德国,抑或是战后出现过经济奇迹的日本、韩国,都存在着财政透明并有着非常清晰的长效介入机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它们广泛地对本国中小企业、农业发展、进出口贸易给予融资支持和特殊扶助。再次,从我国现实国情需要来看,针对正在采取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追求实现“中国梦”的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来说,通过发展政策性金融以适当集中有限资金来重点支持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加快建设的“短板”领域和“瓶颈”项目,如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与“叁农”发展、“走出去”等,以弥补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的不足,填充财政直接支出和商业融资之间的“中间地带”,追求政府财力依托机制转换,实现效率提升的倍加效应,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是我国在发展和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方面应牢牢把握的战略性着眼点。本文研究认为,政策性金融能够将政策性、优惠性和有偿性、市场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政策性金融将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对外经贸发展战略和政治外交意图、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国,政策性金融不是可有可无的,其战略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第二模块(论文第叁、四章),主要论述官方出口信用及机构的战略意义、功能作用以及国际比较和借鉴。从国际规则角度来看,官方出口信用是WTO和OECD框架下唯一认可和允许的合法手段,是政府可以灵活运用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对国际市场和海外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各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功能和作用都趋于加强,在各国经济和外交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上70多个国家共建立有80多家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本文在考察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及其运行的基础上,发现各国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弱化官方出口信用的作用,反而是在不断强化其职能并赋予其新的工作和业务。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程度将愈来愈深,进一步发展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然而,当前我国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需要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提升贸易层次和发展水平,需要加大产品和资本输出,同时也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发展资源,需要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当前的外部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进一步加快发展需要深度参与并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官方出口信用及其机构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比拟的运作优势,因此其使命不但不应减弱,而是需要进一步发挥好更大、更积极、更为重要的作用。当然,发挥作用的方式需不断调整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新形势和新格局。第叁模块(第五、六、七、八、九章),研究提出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相关政策建议。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我国的官方进出口信用机构之一,自建行以来,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始终从国家政治经济大局出发,积极发挥了政策性融资渠道作用,为服务服务国家外交总体战略、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与安哥拉等非洲国家合作中开创的“资金信贷-基础设施项目-能源资源”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出口信贷和国家能源战略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建立了新的稳定的能源资源供应渠道,成效显着,意义重大。当然,也应该看到,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专门的立法规范;二是《章程》滞后于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叁是资本充足率严重偏低,目前不到1%;四是融资成本较高,资金补充渠道较少且数量不稳定,客观上降低了支持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五是政策性业务亏损缺乏规范、稳定的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了机构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六是风险管控和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基于此,本论文开宗明义地提出,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功能定位应该是:在国际竞争中积极打造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机制性支撑,助推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升级版。这是因为:首先,“中国梦”的追求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质上是带有“赶超”意义的国家发展战略,必然要求超越一般市场经济理论的机制支撑,作为政策性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官方出口信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和政策手段,可以发挥守正出奇的战略性功能作用。其次,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与此同时国内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深度参与到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不能仅依赖于一般市场主体,还必须要有专门机构来体现和执行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应进一步强化、丰富和扩展,要全力打造成为“国家意志明显、政策定位明晰、业务种类齐全、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规范、风险控制有效”的国际经济合作银行。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功能和作用,需要积极推进改革、拓展业务、规范管理和加强监管:一是明确转型发展的目标。论文研究提出,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与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应适应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服务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为重点,按照“政策性目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总体原则,转型为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将进出口银行办成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规范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境内外两种资源,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我国发展空间。二是实施业务领域纵深开拓战略。与“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目标定位相适应,就必须纵深拓展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领域,在突出以支持“走出去”为重点和基本方向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合作全方位发展的客观情况,在支持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大力气开展创新,在支持领域和支持手段上勇于尝试。叁是完善进出口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和资金来源机制。在资本金补充方面,一是建立国家财政预算追加注资机制;二是考虑由管理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中国投资公司向政策性银行注入资本金;此外,还可以考虑通过减免政策性银行税金来增补资本金。在完善资本金制度基础上,应建立资本、资产负债及风险拨备约束机制。在完善资金来源方面,建议通过财政借款、境外筹资、资产证券化、创新债券品种,搭建与外汇储备资金间沟通桥梁,加强与社保基金等大规模国有资金管理者的长期合作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稳定、低成本、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机制。四是进一步完善业务经营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分账户经营,分类核算,分类管理”。首先,坚持政策性金融发展方向,明晰政策性业务边界;其次,将业务分为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与此相适应设立“国家账户”和“银行账户”,分别核算,在两个账户之间设置防火墙,以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对两类业务实行不同的风险补偿机制,属于“国家账户”的业务由财政补贴亏损,属于“银行账户”的业务则自负盈亏,建立不同的监督管理和评价考核办法,自营性业务盈利经批准后可用于补贴政策性业务,但自营性业务的亏损不能由财政弥补。此外,不同政策性金融机构之间应加强协调配合,在开展境外合作项目中不作为单个主体相互竞争,以避免损害国家整体利益。五是完善官方进出口信用机构立法和法律监管。首先,加快专门性立法规范,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性质、宗旨、职能定位、业务范围、治理、监管等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为中国进出口银行依法经营、稳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以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其次,要抓紧修订完善现有的《中国进出口银行章程》,及时动态调整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范围,进一步规范治理结构,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六是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符合政策性银行特征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明的内部权责制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良好的内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基础管理和制度建设。将董事会定位为部际协调和重大政策决策机构,体现国家发展战略意图,着重对中国进出口银行重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以及业务范围等原则性问题做出决策。
李爱民[8]2003年在《利用项目融资提升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的融资能力》文中提出项目融资是以项目本身未来的现金流和收益为主体安排融资。近30年来,项目融资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为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开发筹集资金的独特而有效的手段,在西方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和金融界广为应用。 目前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融资能力低,在融资方面面临许多问题和障碍。如何尽快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已成为每一个企业的迫切任务。 国际和国内工程承包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已经为项目融资的应用带来了更多机会,但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还不了解这一先进的融资方式,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一方式采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 本文注重论证了项目融资是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的现实选择,并就如何利用项扫融资提出了两条可供选择的策略。
张宏伟[9]2001年在《国际贸易融资研究》文中提出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绩,使我国实现了贸易小国向贸易大国的转变。然而,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机电产品出口提高缓慢,一些产品竞争力不强;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外贸企业流动资金严重匮乏,企业债务负担重;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不到位;自营出口企业增长乏力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我国在外贸和金融方面的协调不足,这无疑会阻碍我们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与国际经济合作方式日益融为一体。在这种趋势下,已不能抛开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单纯地研究商品的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己由过去依附于国际商品与劳务流动发展到对它起促进作用。在当今影响国际贸易成交的诸多因素中,提供优惠信贷条件已占居重要位置。随着国际贸易规模、数量、贸易伙伴的范围的不断扩大,贸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贸易双方处于既希望成交又畏惧风险的矛盾境地中。利用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从微观角度讲,它既可以满足企业出口对资金的需求,减少资金占压,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又可以借以向贸易伙伴提供优惠的信贷条件增强自己的贸易竞争势力,扩大贸易机会,从而达到开拓市场,增加出口的目的。从宏观方面来看,国际贸易融资促进了贸易出口,实现了国际资本和商品的流动,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国际贸易融资这一突出的忧势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真正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国际贸易融资进行系统地研究,找出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建议和措施,使它能为我国外贸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二、论文主题 本论文从银行角度出发,以国际贸易融资为主线,通过对国际贸易融资的产生背景、作用、特点的研究,以及对各种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探讨和比较,客观地对各种方式进行评价。通过对当代西方国家国际贸易的融资方式、融资机构、融资的作用以及融资趋势的比较和分析,找出当前我国在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融资主体,即银行和外贸企业方面分析造成融资中问题出现的原因与背景以及制约我国融资发展的深层次的政策因素,并提出改进的微观措施和宏观建议。最终提出要彻底改变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融资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并结合我国的外贸发展实际情况,一方面提出了外贸企业和银行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决策时应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对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叁、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可分为五部分,共九章。第一章为第一部分,概述国际贸易融资的历史、类型、主体、作用和特点等。第二章至第四章为第二部分,阐述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其中包括中长期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短期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以及融资中的贸易结算问题。第五章为第叁部分,研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预测与规避。第六章为第四部分,对国际贸易融资进行国际比较,从中发现其发展趋势。第七、八、九章为第五部分,指出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原则与对策。具体说来,各章的内容人体如卜: 第一章国际贸易融资概述 厂-)国际贸易融资的历史沿革;l、中世纪的国际贸易与融资;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国际贸易与融资;3、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国际贸易与融资。 (二)国际贸易融资的概念与类型:国际贸易融资系指银行对外贸企业办理国际贸易业务而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它是促进进出口贸易的一种金融支持手段。随着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种类也随着国际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它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按照融资的期限划分门)短期国际贸易融资;(二)中长期国际贸易融资。 2。按照融资的来源划分门)商业银行贸易融资;(2)政策性贸易融资;(3)国际租赁融资。 3、按与国际贸易纬算关系的紧密程度划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有,福费廷(包买票据业务)、国际保理业务、银行保函业务等。 4、按照融资的货币划分门)本币融资;(2)外币融资。 5。按照融资有无抵押品划分门)无抵押品贷款;(2)抵押贷款。 (叁)国际贸易融资的主体: l、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借款人;根据国际贸易融资的定义可以看出,其融资对象是进出口商。在我国,它包括了国有。叁资。私人所有制下的外贸公司、工贸公司、有进出口经营权的自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对于中长期贸易棚资,特别是出口买方信贷而言;由于其具有鲜明的政府色彩,浓厚的政策性金融的特征,因此,更多的时候,它的借款人足借款国的银行、或是政府。或是信誉高、影响力大、经营状况好,还款能力强的大型企业。2、国际贸易融资中的贷款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四)国际贸易融资?
臧明仪[10]2006年在《中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策性金融问题一直是中外专家学者、法律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致力寻求最佳答案的重点热点问题。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建立现代政策性金融体系是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 1994年我国叁家政策性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形成。十几年来,我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在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我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现行结构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1、政策性金融机构种类少而且业务范围比较狭窄;2、政策性资金筹措与运用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3、政府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方面存在着缺陷;4、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外部的关系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等等。为了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功能,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与探讨。 本文以市场经济理论、转轨经济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研究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构造入手,借鉴国外的政策性金融发展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对于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原则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为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政策性金融体系改革提供建议。 全文除导言外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首先对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基本内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包括政策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我国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状况。旨在说明,政策性金融体系的设计是与各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程度等各种综合因素相关的,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建立符合实际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第二章通过对政策性金融理论的总结性回顾,分析了政策性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基础,以及政策性金融与政府、市场的关系,相应提出了未来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战略。 第叁章作了一个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国别比较。介绍了日本、美国、德国、韩国和法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并重点介绍了国外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我国官方出口信贷支持境外投资研究[D]. 孙美楠.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2]. 境外项目融资与出口信贷支持研究[D]. 赵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3]. 人民币国际化与对外直接投资互动关系视角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研究[D]. 张敬之. 江西财经大学. 2015
[4]. 我国境外投资使用项目融资中的出口信贷支持研究[D]. 徐菲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
[5].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战略法律构建研究[D]. 刘苇. 西南政法大学. 2015
[6]. 国际项目融资法律研究[D]. 李瑞跃. 中国政法大学. 2004
[7]. 中国官方出口信用及其机构转型发展研究[D]. 王英磊.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
[8]. 利用项目融资提升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的融资能力[D]. 李爱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9]. 国际贸易融资研究[D]. 张宏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10]. 中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D]. 臧明仪. 中共中央党校. 2006
标签:金融论文; 投资论文; 出口信贷论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项目融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项目风险论文; 融资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金融论文; 境外投资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法律规则论文; 业务支持论文; 中国进出口银行论文; 外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