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凝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偏振,毫米波,资料,激光,超短,参量,天气。
水凝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莲,孙学金,周永波,王可,梁垚[1](2019)在《基于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资料对水凝物相态的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不同水凝物相态下反射率因子、多普勒径向速度、谱宽、线性退偏比等云雷达探测参量以及温度的阈值,采用不对称的T型成员函数,建立了识别水凝物相态的模糊逻辑算法,可识别的水凝物类型包括雪花、冰晶、混合相态、液态云滴、毛毛雨滴、雨滴。利用分级逐库订正法衰减订正后的Ka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数据和ECMWF再分析资料温度廓线数据对水凝物相态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的水凝物相态结果基本合理,反映出了空中水凝物相态的演变过程,可进一步应用于降水微物理过程研究和人工影响降水应用研究。(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曾庆伟,高太长,刘磊,刘西川,胡帅[2](2019)在《飞秒激光成丝诱导形成水凝物的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飞秒激光成丝诸多非线性效应及其潜在应用逐渐成为超短脉冲激光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飞秒激光成丝诱导水汽凝结、降雪和破碎冰晶二次增长等方面的探索研究,为人类寻找主动控制天气的新技术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首先,重点分析梳理了飞秒激光成丝诱导形成水凝物的观测和机理研究进展;然后,讨论了飞秒激光诱导水凝物形成机理研究中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对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魏奔[3](2018)在《云中水凝物的毫米波散射特性及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在大气空间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对毫米波在大气空间中传输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大气空间环境下毫米波的传输效应,必须研究云的毫米波散射辐射特性、衰减特征和云中水凝物的类型。而卷云中冰晶粒子的不规则性,加大了对云的研究难度。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算法系统地计算分析了卷云中冰晶粒子在不同条件下的毫米波散射特性,并将计算结果与在相同条件下Mie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了离散偶极子近似算法计算冰晶粒子毫米波散射特性结果的正确性。冰晶粒子融化时,其毫米波散射特性也随之改变。本文使用了同心双层球和同心双层椭球模型计算了融化冰晶在不同条件下的毫米波散射特性,并分析了在毫米波段卷云层的单次散射特性,结果表明,卷云中冰晶粒子尺度对其散射特性有很大的影响。(2)本文使用Rayleigh近似、Mie理论和DDA方法计算分析了不同条件下云滴毫米波散射特性,并将结果进行对比。根据经典公式和工程计算经验公式,计算了云的衰减,分析了经验公式的相对误差,并根据不同类型云(高云、中云、低云、积云、积雨云和雨层云)的实际情况计算了其衰减特性。(3)将模糊逻辑算法和极化雷达探测获得的云参数相结合来反演云中水凝物的类型,结果显示,模糊逻辑算法对水凝物类型的判断基本准确。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一组雷达输入参数,不同类型的水凝物表现的强度可能相同,因此引入神经网络算法与模糊逻辑算法结合的改进算法:神经模糊算法。神经模糊算法通过自动调整隶属函数参数的方法弥补了模糊逻辑算法反演云中水凝物类型的不足,提高了云中水凝物反演的准确性。本文考虑了不同降水类型,反演了非降水云和降水云水含量,并将反演结果与前人未考虑降水类型的结果对比,表明本文云含水量反演结果的正确性,丰富了反演云含水量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冯亮,肖辉,孙跃[4](2018)在《X波段双偏振雷达水凝物粒子相态识别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云中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是双偏振雷达的主要应用之一。本文利用IAP-714XDP-A 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在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利用滑动自适应订正算法对雷达反射率及差分反射率进行衰减订正,进而采用纹理参数SD(ZH)和SD(φDP)区分气象回波与非气象回波,最后建立基于X波段双偏振雷达偏振参量(ZH、ZDR、KDP、ρHV)、环境温度T和纹理参数(SD(ZH)、SD(φDP))的模糊逻辑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算法。本文通过对2016年8月7日一次低仰角的观测,检验了纹理参数SD(ZH)和SD(φDP)对气象回波和非气象回波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SD(ZH)与SD(φDP)两者结合可有效区分气象回波和非气象回波;用2015年8月7日北京一次较大范围的降雹个例,对建立的模糊逻辑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算法进行效果验证,识别降雹落点与地面观测降雹落点一致,表明各种水凝物粒子对应偏振参量取值范围合理;对2016年9月14日一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单体对流云进行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结果显示处于发展阶段对流云中存在过冷水柱,其形成的微物理过程是对流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将暖层的水滴抬升到0°C层之上形成过冷云雨水,进而冻结形成雹胚并发展成为冰雹。(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耿蓉,王雨,傅云飞,李锐,刘国胜[5](2018)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多种水凝物资料的气候态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云的水凝物含量进行研究有利于认识云的辐射性质和强迫效应,以及改善模式的预报性能。利用目前几种较为常用的卫星观测资料(ISCCP、MODIS和CloudSat)和再分析资料(CFSR和ERA-Interim),对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多种水凝物变量,包括积分的云水路径、液水路径和冰水路径,以及分层的液态水含量和冰水含量的气候态水平及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总的水凝物含量方面,无论是描述整个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平分布特征和主要变化模态,还是不同海陆区域的月变化特点,MODIS、ERA和CFSR叁种资料都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而ISCCP的绝对数值和变化幅度与它们均存在一定差异。在液态水含量方面,无论是水平还是垂直分布,ERA-Interim都有最高的数值,作为观测数据的MODIS和ISCCP则显着偏低。对于冰水含量,不同资料间无论是水平和垂直分布形式还是具体数值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不同水凝物资料间气候态分布的差异性特征,有利于认识目前常用的几种水凝物资料的"不确定性"程度,从而更好地估计云的辐射效应,以及理解其在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冉元波,孙敏,高梦清,王海江[6](2017)在《双偏振天气雷达水凝物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双偏振天气雷达回波的水凝物分类,是利用降水粒子对极化电磁波的散射特性对水凝物相态进行识别的过程。不同相态降水粒子由于在形状、大小和空间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一定极化状态的电磁波会产生不同的散射特性,导致与这些特性密切相关的雷达偏振参量也各不相同,综合利用这些偏振参量,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各种水凝物的相态。提出一种利用深度学习和模糊逻辑算法进行联合判别的水凝物相态识别方法:首先,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降水粒子所对应的雷达回波产品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并利用Softmax分类器对提取到的特征进行分类,实现降水粒子所对应降水模式的识别;其次,在已知降水模式的情况下,利用模糊逻辑算法,实现对降水粒子类型的最优判别;最后,结合其他雷达产品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发现两者能够达到极好的吻合。这种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对降水粒子进行初次聚类,再利用模糊逻辑算法实现精确聚类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水凝物识别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佳,梅钦,陈钰文[7](2017)在《WRF模式不同微物理方案水凝物的预报能力检验与集成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卫星TMI(TRMM Microwave Imager)探测反演的云水、雨水和冰水新版改进资料,定量化检验了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6种微物理方案(Lin,WSM6,Thompson,Morrison 2-mom,CAM5.1,NSSL 2-mom)对江苏近海及周边海域上空云中水凝物的预报能力。19次个例统计检验结果表明,6种微物理方案基本都能预报出水凝物的量级及大致范围,对于云水的预报,除NSSL2-mom方案误差较大外,其余5种方案误差均较小;CAM5.1方案对雨水含量较大时的预报效果较好,但对于雨水含量较小时的预报误差较大;Lin方案对于冰水的预报效果较好,更接近于实况。在此基础上,选用等权集成(EMN)和消除偏差集成(BREM)两种方法开展集成预报试验,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均可以减小预报的误差,且消除偏差集成的方法比等权集成的改进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7年05期)
郝宇[8](2017)在《水凝物环境下激光通信散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光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通信技术,正在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无线光通信系统具有信息容量大、安全保密性强、运营成本低廉、以及无需频段使用的许可证、网络构建架设迅速等显着特点。但是,传播介质对通信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与限制,在此前提下,无线光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亟需获得进一步提高。在水凝物环境下展开对激光通信的针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不仅可以丰富已有的散射理论,拓展现有的研究体系,为今后更深层次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深化无线光通信技术的普及使用,并且可以依据激光在水凝物环境下的散射特性进行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发展。本文从水凝物环境的物理特性出发,在对水凝物环境相关参数简单介绍之后,介绍了不同的水凝物环境的衰减预测模型,并对不同模型之间的区别进行了简单对比。随后分析了常用的叁种不同光散射理论,其中着重针对米氏散射理论展开了分析与讨论。随后,针对水凝物环境介质中的无线光通信系统信息传输时的能量衰减特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重点集中在单一水凝物环境与单次散射,并且对于复杂水凝物环境进行了初步的仿真试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团雾这一特殊天气现象下的激光传输过程中强烈的能量衰减的情况,给出了衰减预测模型,通过理论推导、模拟仿真得出随着能见度的变化与团雾区域大小变化而受到剧烈影响的激光信号能量。最后,基于水凝物环境下的激光关键特性研究,通过实测激光器在水凝物分布,传送脉冲信号的实际变化情况,给出了利用散射特性所构造的一个团雾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5-01)
耿蓉,王雨[9](2016)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水凝物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气候因子。云中水凝物含量是用于描述云内各种不同粒径的液相或固相粒子的物理量,其分布和变化与云的外观、相态密切相关。云水路径(CWP)、液态水路径(LWP)、冰水路径(IWP)等是基本的云微观参量。了解水凝物含量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理解和认识云的辐射性质及强迫效应、改善模式的预报性能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气候变化特征显着,地形复杂,是亚洲季风的主要活动区域,因此研究该地区水凝物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资料ISCCP、MODIS,再分析资料CFSR、ERA-I对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凝物:云水路径(CWP)、液水路径(LWP)、冰水路径(IWP)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资料之间水凝物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但值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南方地区云水整体高于北方,ISCCP、MODIS、CFSR、ERA的高值中心均出现在横断山脉西南侧、西南地区、日本东南洋面以及南海,低值中心出现在新疆地区塔里木盆地。液态水路径整体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四种资料LWP高值中心都出现在西南地区、横断山脉西南侧、日本东南洋面,但ERA-I的LWP明显偏高于其他叁种资料。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在反映IWP的陆面高值中心上出现了不同,MODIS、ISCCP都在青藏高原地区呈现高值中心,而ERA-I、CFSR都未反应这一特征,并且ERA-I的IWP值较其他资料明显偏低。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的液水路径相关性较高,但在反映冰水路径时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的一致性较差。2)将四种资料的水凝物都进行EOF分析,除了ISCCP略有不同,其他叁种资料在反映水凝物的第一模态空间分布方面都十分一致,均能很好的表征水凝物的分布,资料之间的相关系数均通过置信度检验。但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的IWP时间序列的相关性整体较差。3)进行典型区域分析时不同区域之间的水凝物值差异很大,水凝物分布受地形、大气环流、水汽输送等因素影响地域特征明显。(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8 数值模式产品应用与评估》期刊2016-11-01)
李浩然,孙学金,王旻燕,卫克晶,张日伟[10](2015)在《中国及周边地区白天各类云及其水凝物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CloudSat的2B-CLDCLASS和2B-CWC-RO产品分析了中国及周边地区白天各类云的云量和云水路径(CWP)分布特征,研究了该区域CWP的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大尺度环流对我国CWP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及周边地区单层云的年平均云量和CWP总体而言大于多层云,30°N是各类云云量和CWP的南北分界线,30°N以南地区云中水凝物含量相对较多;该区域的CWP受大尺度环流条件、水汽条件和地形影响较大,南北差异明显;西风气流的季节性变化对CWP的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5年06期)
水凝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些年,飞秒激光成丝诸多非线性效应及其潜在应用逐渐成为超短脉冲激光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飞秒激光成丝诱导水汽凝结、降雪和破碎冰晶二次增长等方面的探索研究,为人类寻找主动控制天气的新技术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首先,重点分析梳理了飞秒激光成丝诱导形成水凝物的观测和机理研究进展;然后,讨论了飞秒激光诱导水凝物形成机理研究中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对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凝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莲,孙学金,周永波,王可,梁垚.基于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资料对水凝物相态的识别研究[J].气象科学.2019
[2].曾庆伟,高太长,刘磊,刘西川,胡帅.飞秒激光成丝诱导形成水凝物的机理研究进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3].魏奔.云中水凝物的毫米波散射特性及反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4].冯亮,肖辉,孙跃.X波段双偏振雷达水凝物粒子相态识别应用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8
[5].耿蓉,王雨,傅云飞,李锐,刘国胜.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多种水凝物资料的气候态特征比较[J].气象学报.2018
[6].冉元波,孙敏,高梦清,王海江.双偏振天气雷达水凝物识别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7
[7].王佳,梅钦,陈钰文.WRF模式不同微物理方案水凝物的预报能力检验与集成试验[J].气象.2017
[8].郝宇.水凝物环境下激光通信散射特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7
[9].耿蓉,王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水凝物分布特征研究[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数值模式产品应用与评估.2016
[10].李浩然,孙学金,王旻燕,卫克晶,张日伟.中国及周边地区白天各类云及其水凝物变化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