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俗语义学论文-徐育新

国俗语义学论文-徐育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俗语义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俗语义学,跨文化交际学,英语教学,作用分析

国俗语义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育新[1](2015)在《国俗语义学及跨文化交际学对英语教学的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语教学内容中添加有关国俗语义学的教材内容及采用跨文化交际学的方式,对提高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国俗语义学及跨文化交际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究竟该怎样运用,以及运用的合理程度,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处于何种位置和占据多少英语教学内容的比例,一直是当前英语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对国俗语义学及跨文交际学对英语教学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5年22期)

王建龙[2](2014)在《基于国俗语义学的隐喻性“吃”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俗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中的国俗现象和国俗中的语言现象,以及语言与国俗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国俗语义学是国俗语言学重要的分支之一,该学科同时也被一些语言学家称为文化语义学或民俗语义学。国俗词语通常和一个民族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某种联系。国俗词语一方面反映出该词的指称意义和概念意义,另一方面国俗词语也固化和蕴含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其产生的民族文化色彩。人们对于国俗词汇的理解建立在对某一特定文化的内在认知基础之上。汉语中一些词在民族文化基础之上通过隐喻和转喻两个机制获得国俗含义。“吃”是整个人类普遍而根本的生活方式,汉语中的“吃”反映在语言层面上,可以分为字面意义上的“吃”和隐喻性“吃”。本文主要阐释了国俗语义学的一些基本思想观点,并结合隐喻性“吃”字短语来详述和讨论。通过搜集和整理汉语中有关“吃”的短语和熟语,发现汉语中的“吃”字隐喻用法较为普遍,并含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带有深刻的民族文化色彩。其原因很可能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吃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汉语中“吃”字短语大量存在的现象是中国吃文化的具体表现,隐喻性“吃”字短语含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对于其国俗语义的理解是认知主体使用隐喻、转喻或概念整合等一系列认知手段作出的语义推理过程,这一语义推理与交际中的上下文是相符的。2)对外汉语教学应充分考虑到词语的民族文化意义,以便学生能全面地掌握词语的意义和充分了解中国文化。3)在民族文化词汇的翻译中,要防止想当然的代替。4)民族文化意义的研究对于词典编撰的启示。国俗词语的认知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翻译以及词典编撰等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4-01)

巩春亭[3](2010)在《从国俗语义学的角度看韩国的特殊称谓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表现,依赖于具体的民族文化背景,而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承我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语言中有关称谓语的约定,已经积淀成了民族文化的显着特点之一要使韩国语中的这些称谓语所载的信息在翻译、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传达,从国俗语义学的角度来理解称谓语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0年04期)

唐昀,苏超华[4](2009)在《禁忌中的国俗语义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俗语义学是一门把历史、文化、习俗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结合起来研究语义的新兴学科。根据国俗语义学,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里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不同文化里的不同的词却可能具有相同的意义。禁忌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禁忌从国俗语义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更深层次地把握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异同,避免语用错误。(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09年01期)

刘世理[5](2005)在《国俗语义学视阙中汉英文化特性词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中有些成分由于传承民族文化,以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固定下来。一方面这些特殊形式极大地丰富着民族语言,另一方面它们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给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造成理解困难。本文从国俗语义学的视阙,以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特性词语为对象,探讨语言的形式和理据,揭示交际的可行性。从形式上看,汉英文化特性词语涵盖了成语、谚语、典故、俗语等习语的全部特征。成语形式固定,意义由一组字或单词共同表达,不是由单个字义或词义相加。谚语由一个以上的句子构成,表达的意义反映一定的哲理。典故形式和内容固化,有借古喻今的作用。俗语形式活波,约定俗成,反映社情民意,时代性强。从语源上分析,汉英文化特性词语都源于民族文化历史的积淀,包括时代演变、宗教信仰和生活环境。这正是造成不同民族语言中文化特性词语具有国俗语义的原因,是文化特性词语的理据。人类相同的生理要素和物理世界使不同的语言有许多相似性,而民族背景、价值观和语言体系的不同都集中体现到文化特性词语上。研究表明,通过分析是可以认识这些不同,交际或翻译中虽不能求形式上的完全相同,但可达到效果对等。正如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同时也是人类固有的。语言的俗成性赋予语言承载人类不同社会文化的功能; 语言为人类所固有的属性,使得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有交际和理解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5-04-01)

倪敏[6](2003)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国俗语义学及跨文化交际学对英语教学的推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国俗语义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两方面来探讨其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的推动作用,以便做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和同步:(1)将国俗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2)跨文化交际学对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培养的指导。(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田惠刚[7](1994)在《谈目前我国语言研究中的“文化过热”现象──兼评《国俗语义学──语言学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谈目前我国语言研究中的“文化过热”现象──兼评《国俗语义学──语言学的新进展》田惠刚一目前,在我国语言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文化过热"现象,即:脱离语言的本质特征而片面研究文化的现象(纯文化研究不在此列)。由于这种"文化过热"现象的冲击和影响,传统语言...(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1994年03期)

孔庆成[8](1993)在《国俗语义学—语言学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俗语义学是上海外国语学院王德春教授提议建立的一门语言学新学科。早在70年代,王先生就把苏联的“语言国俗学”介绍进来。“语言国俗学”的基本论点是: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王德春教授认为,语言的词汇和(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1993年02期)

王德春[9](1991)在《国俗语义学和《汉语国俗词典》》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国俗学”是苏联学者根据对外俄语教学的经验和需要而提出的概念,俄语名称是。近来有人把它译为“语言国情学”,我也在学术报告中试用过几次。但听者常常把它与美国“国情咨文”那个“国情”概念相类比,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国俗学。所以我认为还是坚持用“语言国俗学”为好。近几年来,(本文来源于《辞书研究》期刊1991年06期)

国俗语义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俗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中的国俗现象和国俗中的语言现象,以及语言与国俗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国俗语义学是国俗语言学重要的分支之一,该学科同时也被一些语言学家称为文化语义学或民俗语义学。国俗词语通常和一个民族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某种联系。国俗词语一方面反映出该词的指称意义和概念意义,另一方面国俗词语也固化和蕴含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其产生的民族文化色彩。人们对于国俗词汇的理解建立在对某一特定文化的内在认知基础之上。汉语中一些词在民族文化基础之上通过隐喻和转喻两个机制获得国俗含义。“吃”是整个人类普遍而根本的生活方式,汉语中的“吃”反映在语言层面上,可以分为字面意义上的“吃”和隐喻性“吃”。本文主要阐释了国俗语义学的一些基本思想观点,并结合隐喻性“吃”字短语来详述和讨论。通过搜集和整理汉语中有关“吃”的短语和熟语,发现汉语中的“吃”字隐喻用法较为普遍,并含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带有深刻的民族文化色彩。其原因很可能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吃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汉语中“吃”字短语大量存在的现象是中国吃文化的具体表现,隐喻性“吃”字短语含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对于其国俗语义的理解是认知主体使用隐喻、转喻或概念整合等一系列认知手段作出的语义推理过程,这一语义推理与交际中的上下文是相符的。2)对外汉语教学应充分考虑到词语的民族文化意义,以便学生能全面地掌握词语的意义和充分了解中国文化。3)在民族文化词汇的翻译中,要防止想当然的代替。4)民族文化意义的研究对于词典编撰的启示。国俗词语的认知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翻译以及词典编撰等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俗语义学论文参考文献

[1].徐育新.国俗语义学及跨文化交际学对英语教学的作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5

[2].王建龙.基于国俗语义学的隐喻性“吃”的认知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3].巩春亭.从国俗语义学的角度看韩国的特殊称谓语[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

[4].唐昀,苏超华.禁忌中的国俗语义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

[5].刘世理.国俗语义学视阙中汉英文化特性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6].倪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国俗语义学及跨文化交际学对英语教学的推进[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7].田惠刚.谈目前我国语言研究中的“文化过热”现象──兼评《国俗语义学──语言学的新进展》[J].外语教学.1994

[8].孔庆成.国俗语义学—语言学的新进展[J].外语教学.1993

[9].王德春.国俗语义学和《汉语国俗词典》[J].辞书研究.1991

标签:;  ;  ;  ;  

国俗语义学论文-徐育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