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类可可脂论文_龚欣,谭志强,郑建仙

导读:本文包含了乌桕类可可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乌桕,可可,结晶,稳定性,巧克力,表观,低热量。

乌桕类可可脂论文文献综述

龚欣,谭志强,郑建仙[1](2014)在《Lipozyme TLIM脂肪酶催化制备低热量乌桕类可可脂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酶促酯交换法,在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催化下制备低热量乌桕类可可脂(L-CTCBE)。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5℃,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L-CTCBE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添加量为19.70 U/g,反应时间为15.5 h,脂肪酸(硬脂酸︰山嵛酸质量比为1︰1)︰乌桕脂为1.86。在该条件下酯交换率为34.9%,SI值为0.55,低热量乌桕类可可脂的熔点为37.0℃。(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4年01期)

谭志强[2](2013)在《酶促酯交换法制备低热量乌桕类可可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巧克力及其制品在我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可可脂是加工制作巧克力的重要原料,但天然可可脂昂贵的价格成为困扰巧克力制品的重要因素,类可可脂是最接近天然可可脂理化特性的替代品,所以类可可脂的制备和研发有着重要的工业意义。随着肥胖问题的凸显,巧克力制品因其高热量的特点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摒弃,降低巧克力制品的热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乌桕脂是我国特有的富含POP型甘油叁酯的油脂,被认为是制备类可可脂的理想原料,故本文研究了以乌桕脂为原料酶促酯交换制备低热量乌桕类可可脂(L-CTCBE)的工艺,并对产品特性进行了分析。本文优化了在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的催化下以乌桕脂、硬脂酸、山嵛酸为原料制备L-CTCBE的工艺。借助气相色谱法、TLC和中心旋转组合设计实验法,以酯交换率和硬脂酸指数为因变量,并辅助以产物熔点,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在水分活度0.06,酶添加量19.70U/g,底物质量比1.86(硬脂酸+山嵛酸∶乌桕脂,其中硬脂酸∶山嵛酸=1∶1),在反应温度65℃下,反应15.5h后,酯交换率可达34.9%,SI值为0.52,脱酸后的L-CTCBE熔点为37.0℃。由于采用酯交换法制备的粗L-CTCBE含有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因此选用液-液萃取脱酸工艺对酯交换产物进行脱酸处理,采用中心旋转组合设计对该脱酸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在35℃实验条件下,最佳萃取溶剂为75%异丙醇溶液,物料比(萃取溶液/L-CTCBE粗油)1.50,在错流萃取级数5次后,可使脱酸率达到97%,L-CTCBE得率在95%以上。由于在加工中L-CTCBE内源抗氧化成分遭到破坏,使其抗氧化能力较弱,故本文研究了L-CTCBE的复配抗氧化剂。利用抗氧化剂间的协同增效作用,采用Schaal烘箱加速氧化法筛选出复配抗氧化剂最优配方:BHT(二丁基羟基甲苯)0.11‰,PA(植酸)0.11‰,VE(维生素E)0.13‰。比较了L-CTCBE和天然可可脂的基本理化性质、脂肪酸和甘叁酯组成。在酸值、碘值、过氧化值、皂化值、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上二者无明显差别,二者在油酸、硬脂酸、棕榈酸的含量上相似度也极高,L-CTCBE的山嵛酸含量达到9.41%,但L-CTCBE的熔点偏高,且在甘叁酯的组成上差别明显。(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黄旭慧,熊涛,曾哲灵[3](2006)在《乌桕类可可脂结晶膨胀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晶过程中乌桕类可可脂(CTCBE)的微观结构发生特殊变化,引起独特的立体膨胀现象。文中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法对比分析了CTCBE在15℃结晶3 h和5 h后的PXRD图谱,研究了CTCBE结晶膨胀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CTCBE结晶膨胀的过程中,外部和中部晶区晶面间距都具有增大的趋势,偏移量分别约为0.12?和0.10?。这说明甘油酸叁酯分子之间间距的自发增大是引起CTCBE结晶膨胀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6年12期)

曾哲灵,吴小禾,高荫榆,陈才水[4](2004)在《乌桕类可可脂结晶过程中表现体积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乌桕类可可脂(CTCBE)缓冷结晶横向胀罐爆裂原因,研究CTCBE结晶过程中的膨胀特性,采用流体静力法测试了不同等温结晶条件下CTCBE结晶形成的表观密度和表观体积及其横纵向膨胀状况。结果表明,CTCBE缓冷结晶后形成外部和中部两个晶区。在5-25℃的各等温结晶范围内,当结晶温度增加时,外部结晶区域减小、表观密度变化不大;中部结晶区域增大、表观密度明显减小,CTCBE的表观体积、横向、纵向膨胀率均增大,膨胀横向大于纵向。进一步表明CTCBE在自然缓冷固化的表观体积根本上由其结晶温度决定。为有效防止横向胀罐,自然缓冷固化温度应低于10℃。(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04年04期)

高荫榆,何小立,刘梅森,陈芩,魏强华[5](2004)在《乌桕类可可脂晶型衍变与胀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冷却结晶条件下CTCBE和CB的晶型衍变与胀罐的关系。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XRD)对不同结晶条件下两种可可脂样品进行热分析及晶相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未经调温CTCBE缓冷时中心样存在十分严重晶型衍变(粉状物,DSC测试显示双熔点峰),引起晶体结构的改变,导致胀罐发生;而急冷时晶型衍变程度低,不导致胀罐。同样条件下CB晶型衍变程度极低(DSC测试显示单熔点峰),不发生胀罐。经调温处理CTCBE急冷和缓冷对XRD晶相衍射数据基本无影响;而未经调温处理CTCBE在急冷和缓冷时两者晶相衍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调温与未经调温CB在缓冷或急冷时的X-射线衍射数据均具有一致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4年11期)

高荫榆,何小立,熊春红,陈芩,陈才水[6](2004)在《乌桕类可可脂及其巧克力结晶性质的研究(II)》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乌桕类可可脂(CTCBE)巧克力调温工艺操作困难的原因与机理,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对添加天然生物乳化剂(香菇粉)的CTCBE巧克力(LC)和空白CTCBE巧克力(CC)在调温过程中结晶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并采用粘度法、升温破乳法对两种巧克力浆料在调温过程中的流散性及乳化稳定性进行对比研究。DSC和XRD结果均表明添加香菇粉明显促使CTCBE巧克力形成高熔点稳定晶型,LC比CC酱料的粘度降低近20%,乳化稳定性提高100倍以上,有效地改善了CTCBE巧克力调温工艺操作条件,提高产品产量及质量(具有良好热稳定性、抑制霜花效果及抗氧化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4年09期)

何小立,高荫榆,刘梅森,陈芩,陈才水[7](2004)在《乌桕类可可脂及其巧克力结晶性质的研究(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乌桕类可可脂结晶及其巧克力结晶性质的关系,揭示乌桕类可可脂巧克力加工性能差的原因。采用分光光度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粘度法研究乌桕类可可脂和天然可可脂及其巧克力的结晶、固化过程,探讨添加茶叶粉生物乳化剂对改善乌桕类可可脂巧克力加工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乌桕类可可脂结晶固化速率比天然可可脂快,而乌桕类可可脂巧克力结晶速率较天然可可脂巧克力快得多。添加5%~8%茶叶粉不仅改善乌桕类可可脂巧克力加工性能,而且能提高巧克力的热稳定性和抗霜花能力。(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4年08期)

喻艳,程晶,宋峥,蔡明才[8](2004)在《从乌桕脂中提取类可可脂方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用溶剂从乌桕脂中提取类可可脂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将溶剂改为95%酒精,省去了原来的“叁脱”设备, 采用二次分提结晶,加入了溶剂回收工艺。既简化了生产过程,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04年03期)

李彦萍,高荫榆,熊春红,阮榕生[9](2003)在《乌桕类可可脂及可可脂氧化稳定特性之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桕类可可脂 (简称CTCBE)可替代天然可可脂用于制作巧克力 ,口感好 ,但容易被氧化。氧化稳定特性之形态学研究中扫描电镜 (SEM)结果表明 :CTCBE形态结构特征为排列中存在许多细微的孔洞 ,增大了CTCBE与O2 作用比表面积 ,且有利于O2 向CTCBE的界面扩散 ,进入CTCBE内部进行氧化。而天然可可脂(CB)的组织排列结构致密 ,可以产生一种天然物理屏障阻止O2 渗入CB固体内部。这是CTCBE氧化稳定性差 ,而CB氧化稳定性极其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李彦萍,高荫榆,阮榕生[10](2003)在《乌桕类可可脂抗氧化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桕是我国特有油料树种 ,从中提取的类可可脂 (简称CTCBE)因其独特的性能 ,可替代天然可可脂 (简称CB)制作巧克力。但CB氧化稳定性高 ,而CTCBE易氧化酸败变质。通过Ranci mat法及Schaal法对CTCBE抗氧化方法研究得出 ,抗氧化剂BHA、TBHQ、茶多酚、BHA与柠檬酸或EDTA二钠螯合剂混合使用对CTCBE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能延长诱导期 ,抑制过氧化值升高 ,尤以BHA的功效最好。试验结果还表明 ,采用金属螯合剂与抗氧化剂配伍 ,能增强抗氧化剂的作用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03年10期)

乌桕类可可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巧克力及其制品在我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可可脂是加工制作巧克力的重要原料,但天然可可脂昂贵的价格成为困扰巧克力制品的重要因素,类可可脂是最接近天然可可脂理化特性的替代品,所以类可可脂的制备和研发有着重要的工业意义。随着肥胖问题的凸显,巧克力制品因其高热量的特点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摒弃,降低巧克力制品的热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乌桕脂是我国特有的富含POP型甘油叁酯的油脂,被认为是制备类可可脂的理想原料,故本文研究了以乌桕脂为原料酶促酯交换制备低热量乌桕类可可脂(L-CTCBE)的工艺,并对产品特性进行了分析。本文优化了在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的催化下以乌桕脂、硬脂酸、山嵛酸为原料制备L-CTCBE的工艺。借助气相色谱法、TLC和中心旋转组合设计实验法,以酯交换率和硬脂酸指数为因变量,并辅助以产物熔点,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在水分活度0.06,酶添加量19.70U/g,底物质量比1.86(硬脂酸+山嵛酸∶乌桕脂,其中硬脂酸∶山嵛酸=1∶1),在反应温度65℃下,反应15.5h后,酯交换率可达34.9%,SI值为0.52,脱酸后的L-CTCBE熔点为37.0℃。由于采用酯交换法制备的粗L-CTCBE含有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因此选用液-液萃取脱酸工艺对酯交换产物进行脱酸处理,采用中心旋转组合设计对该脱酸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在35℃实验条件下,最佳萃取溶剂为75%异丙醇溶液,物料比(萃取溶液/L-CTCBE粗油)1.50,在错流萃取级数5次后,可使脱酸率达到97%,L-CTCBE得率在95%以上。由于在加工中L-CTCBE内源抗氧化成分遭到破坏,使其抗氧化能力较弱,故本文研究了L-CTCBE的复配抗氧化剂。利用抗氧化剂间的协同增效作用,采用Schaal烘箱加速氧化法筛选出复配抗氧化剂最优配方:BHT(二丁基羟基甲苯)0.11‰,PA(植酸)0.11‰,VE(维生素E)0.13‰。比较了L-CTCBE和天然可可脂的基本理化性质、脂肪酸和甘叁酯组成。在酸值、碘值、过氧化值、皂化值、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上二者无明显差别,二者在油酸、硬脂酸、棕榈酸的含量上相似度也极高,L-CTCBE的山嵛酸含量达到9.41%,但L-CTCBE的熔点偏高,且在甘叁酯的组成上差别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乌桕类可可脂论文参考文献

[1].龚欣,谭志强,郑建仙.LipozymeTLIM脂肪酶催化制备低热量乌桕类可可脂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2014

[2].谭志强.酶促酯交换法制备低热量乌桕类可可脂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黄旭慧,熊涛,曾哲灵.乌桕类可可脂结晶膨胀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

[4].曾哲灵,吴小禾,高荫榆,陈才水.乌桕类可可脂结晶过程中表现体积变化[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4

[5].高荫榆,何小立,刘梅森,陈芩,魏强华.乌桕类可可脂晶型衍变与胀罐的关系[J].食品科学.2004

[6].高荫榆,何小立,熊春红,陈芩,陈才水.乌桕类可可脂及其巧克力结晶性质的研究(II)[J].食品科学.2004

[7].何小立,高荫榆,刘梅森,陈芩,陈才水.乌桕类可可脂及其巧克力结晶性质的研究(Ⅰ)[J].食品科学.2004

[8].喻艳,程晶,宋峥,蔡明才.从乌桕脂中提取类可可脂方法的改进[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4

[9].李彦萍,高荫榆,熊春红,阮榕生.乌桕类可可脂及可可脂氧化稳定特性之形态学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3

[10].李彦萍,高荫榆,阮榕生.乌桕类可可脂抗氧化方法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3

论文知识图

CB及CTCBE同时放大1000倍的扫描电镜图...晶体质量百分数(Xt)与结晶时间(t)关系...及CTCBE同时放大250倍的扫描电镜图CB及CTCBE同时放大500倍的扫描电镜图和等高线图℃下,抗氧化因素对CTCBE氧化稳定性...

标签:;  ;  ;  ;  ;  ;  ;  

乌桕类可可脂论文_龚欣,谭志强,郑建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