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气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GOALS模式,西北太平洋,海洋同化,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江洁,周天军,吴波,邹立维[1](2019)在《耦合模式FGOALS-s2海洋同化试验模拟的西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观测发现,西北太平洋区域夏季降水—SST存在显着的负相关,主要是由于El Ni?o衰减年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持续至夏季,该过程是检验耦合模式性能的重要参照标准。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期气候预测系统IAP-DecPreS,通过海洋同化试验、大气模式AMIP试验与观测结果的比较,评估海洋同化试验对西北太平洋夏季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特征的模拟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同化试验能够模拟出西北太平洋区域夏季降水—SST负相关,但负相关区域范围偏小。其与观测之间的最大差异出现在8月,西北太平洋负降水异常及异常反气旋位置偏东,强度偏弱。这是由于其模拟的El Ni?o衰减年夏季赤道东印度洋正降水异常偏弱且移动至赤道南侧,对流层增温偏弱,对西太平洋的遥相关作用偏弱。AMIP试验未考虑大气对海洋的反馈作用,不能再现西北太平洋降水—SST负相关,无法模拟出El Ni?o衰减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研究表明,海洋同化试验对西北太平洋区域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特征的模拟能力较AMIP试验有所提升,其对8月西北太平洋降水与环流场的模拟偏差与东赤道印度洋降水模拟偏差有关。(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伍志元,蒋昌波,邓斌,曹永港[2](2018)在《基于海气耦合模式的南中国海北部风暴潮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台风产生的大风、暴雨、巨浪、风暴潮形成的台风灾害链对沿岸地区产生巨大影响,研究台风的形成和运动机理,减小风暴潮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台风影响期间,大气与海洋之间存在强烈的质量、能量交换,风场、流场、波浪场等物理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基于中尺度大气模式WRF和区域海洋模式ROMS,构建南中国海地区海气耦合模式,针对2012年台风"启德"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观测数据对台风路径和强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WRF-ROMS耦合模式在对台风"启德"影响下的南中国海风暴潮模拟中展现出较高的模拟精度.通过数值模式计算结果揭示了台风、风暴增水和风生流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台风运动过程中台风动力场、风暴增水及流场在空间上均具有"右偏性"的不对称分布特征,近岸风暴增水对台风的响应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风生流场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性特征.(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33期)
王鼎宇,陈华忠,林海涛[3](2018)在《冬季NCAR CESM海气耦合模式对蒙古高压的模拟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高压是控制东亚大陆地区冬季气候最强大的系统,对于我国冬季乃至整个北半球冬季的天气气候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蒙古高压的观测与模拟工作显得意义重大,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推出的CESM海气耦合模式是较为成熟的可以对蒙古高压做出模拟的地球系统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对比观测资料与模拟资料下蒙古高压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性以及蒙古高压与北太平洋冬季平均海表温度及海表热通量场的相关关系,来对NCAR CESM海气耦合模式对蒙古高压的模拟效果做出初步评估。结果表明:对于海平面气压场(海温场和热通量场情况类似),模式对其气候态的模拟效果较好,但是对时间变化性的模拟效果较差;对于蒙古高压与北太平洋冬季平均海温场和海表热通量场相关关系的模拟,模式对北太平洋各区域与蒙古高压的相关程度估计偏差较大。(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刘武,杨成荫,李耀东,史小康[4](2018)在《基于MCT耦合器的WRF-POM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在中尺度海气相互过程中的应用,利用MPI(ModelCouplingToolkit)并行通信技术,构建了基于MCT耦合器的WRF-POM并行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并利用该模式对台风"凤凰"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耦合模式可以实现稳定高效的并行计算,并较好地再现了台风"凤凰"的活动过程;相对单一的大气模式,耦合模式可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出台风"凤凰"的路径和强度,其中不使用"Bogus方案"的耦合试验模拟效果最好,其路径平均绝对误差相对控制试验和使用"Bogus方案"耦合试验分别减小了20.1%和72.5%,强度的平均均方根误差则分别减小了41.4%和17.9%;耦合模式还能较好地再现表层海洋对大气的响应特征:台风大风使得表层流速显着增大,强烈的"抽吸夹卷"效应使得低层较冷海水上翻,海表温度降低,混合层深度增加。(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刘喻道,高郭平,赵进平,矫玉田,王晓宇[5](2018)在《基于海气耦合浮标分析北欧海夏季海气热通量及其对ERA-Interim/OAFlux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2年我国首次在北欧海进行了23 d连续的现场浮标观测的海表面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和海表皮温等观测资料,利用COARE 3.5块体算法计算得到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感热通量为9.34 W/m~2,潜热通量为31.55 W/m~2(海洋向大气为正)。ERA-Interim和OAFlux是国际通用的海洋气象数据集,将浮标观测结果与两类数据集进行了对比分析和验证。结果显示:北欧海暖流区夏季海气温差对于海气界面的感热输送起到主要影响作用,而在中低风速(<10 m/s)的情况下对潜热输送起主导作用的是海气间的湿度差。在夏季北欧海暖流区域内ERA-Interim和OAFlux相对于使用COARE计算的浮标感热通量分别偏高和偏低12.58%与26.33%,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两个数据集对海表皮温和海表气温的估算误差;ERA-Interim和OAFlux对潜热通量分别偏高17.54%和7.76%,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对海表空气湿度的估算误差。(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勇,陈鑫,田立柱,李建芬[6](2017)在《基于海气耦合模型的渤海湾风暴潮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加准确地对渤海湾沿岸的风暴潮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构建了WRF-ROMS相耦合的海气耦合计算模型,耦合模型能在更加真实的动力环境下研究大气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耦合过程中利用开源的耦合器和网格重建程序实现了海洋模式和大气模式之间实时的数据交换.基于所构建的海气耦合模型模拟了2003年10月中旬发生在渤海湾的一次典型寒潮.研究表明,海气耦合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渤海湾风暴潮期间温度场、风场、潮位以及潮流场的变化特征.强冷空气南下所形成的持续偏东大风是引发渤海湾寒潮的主要强迫动力,这是由渤海湾的地形以及岸线分布特点决定的.偏东持续性大风导致的风应力增水作用与天文大潮相迭加容易产生大型风暴潮,给渤海湾近岸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黄勇,黄刚,王业桂,王颖[7](2017)在《中低纬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模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48—2003年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英国气象局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从整体分析地球中低纬叁大洋海气耦合系统的角度出发,使用SVD方法研究中低纬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变化。结果表明,中低纬海气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耦合整体,其变化不管从年际还是年代际上都存在耦合相关性,这一点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全球范围海气耦合变化的思路。提取的海气耦合基本模态的正、负异常年份的海温和风场异常合成分析结果显示,当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水偏暖时,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的海水也偏暖,热带西太平洋直至中纬度太平洋的海温总体偏冷。就印度洋而言非洲大陆以南30~50°S的大片海区存在明显的海温负异常。北美洲大陆的东岸30°N以北和南美洲大陆的东岸30°S以南的海区都为明显的海温负异常。当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水偏冷时各大海区的海温分布情况反之。(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岳江,贺洁颖,郭伟[8](2017)在《海气耦合模式降尺度山西干旱预测平台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1987-2012年海气耦合模式的降尺度预报数据和常规气候数据的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开发了一款业务软件——海气耦合模式降尺度山西干旱预测平台,将引入的海气耦合模式数据、气候观测数据、SPI干旱指数等因子有机结合,完成资料整合;调用Fortran、Arc Gis等气象常用软件完成了资料计算、预测模型建立、预测结果分析与比较、图表处理等模块编程,便于用户查调阅和使用。(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9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论文集》期刊2017-09-27)
刘武,李耀东,史小康[9](2017)在《基于MCT耦合器的WRF-POM并行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构建及对台风“凤凰”的初步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大气和海洋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质量、动量和能量的交换~([1]),这种海气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大气和海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任意一方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另一方的强烈反馈。因此,只有弄清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物理机制才能更加准确的描述出大气和海洋的运动过程。大气和海洋的自身物理性质不同,其运动的空间、时间尺度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很难用一个单一的物理模型来完整描述其运动过程,而单一的(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5 谢义炳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9-27)
张东凌,卢姁,张铭[10](2017)在《印度洋冬季风异常海气环流耦合模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印度洋冬季风异常海气环流耦合主要模态做了分析和讨论,得到以下结果:第一模态海面和低空大气环流的异常主要发生在东印度洋海域上空,而上层大洋环流的异常则主要反映了印度洋冬季风环流的异常,并主要体现在西向赤道暖流和东向赤道逆流上。第二模态的大气环流相应异常主要发生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赤道印度洋上空,而上层大洋环流异常除与第一模态类似外,还包括索马里暖流的明显异常。第一、二模态分别是印度洋冬季风的偏东、偏西模态,也是其主、次模态;均有约4年的年际变化,还分别有约18、22年的年代际变化;该主、次模态分别在1976年及1976、1986年有突变发生;这样印度洋冬季风有约4年的年际变化,并在1976年出现明显突变。该主、次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也是冬季北太平洋海气联合复EOF分解第二、第一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这反映两大洋之间有密切联系,这是因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南亚、东亚冬季风的共同源头,对两大洋的大气环流异常都有明显影响。南亚冬季风偏强时印度洋的Hadley环流和赤道辐合带上的对流均偏强,反之亦然;且该冬季风的主、次模态都如此;这也反映了南亚冬季风大气环流异常与冬季热带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耦合关系。当该主、次模态发生正、负异常变化时,近表层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分别呈现横贯大洋的南北向跷跷板变化以及大洋东、西向的跷跷板变化;但前者是主要的。印度洋冬季风对印度洋偶极子起着抑制作用,这是该偶极子在冬季最弱的原因。在热带印度洋,大气低空垂直运动下沉、上升区域都分别大致位于该大洋近表层的下沉、上升运动区域之上,这构成了海气相互作用的负反馈机制,并有助于南亚冬季风、Hadley环流、赤道辐合带以及印度洋中冬季风环流的维持和稳定。(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海气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台风产生的大风、暴雨、巨浪、风暴潮形成的台风灾害链对沿岸地区产生巨大影响,研究台风的形成和运动机理,减小风暴潮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台风影响期间,大气与海洋之间存在强烈的质量、能量交换,风场、流场、波浪场等物理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基于中尺度大气模式WRF和区域海洋模式ROMS,构建南中国海地区海气耦合模式,针对2012年台风"启德"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观测数据对台风路径和强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WRF-ROMS耦合模式在对台风"启德"影响下的南中国海风暴潮模拟中展现出较高的模拟精度.通过数值模式计算结果揭示了台风、风暴增水和风生流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台风运动过程中台风动力场、风暴增水及流场在空间上均具有"右偏性"的不对称分布特征,近岸风暴增水对台风的响应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风生流场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性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气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江洁,周天军,吴波,邹立维.耦合模式FGOALS-s2海洋同化试验模拟的西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特征[J].大气科学.2019
[2].伍志元,蒋昌波,邓斌,曹永港.基于海气耦合模式的南中国海北部风暴潮模拟[J].科学通报.2018
[3].王鼎宇,陈华忠,林海涛.冬季NCARCESM海气耦合模式对蒙古高压的模拟结果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4].刘武,杨成荫,李耀东,史小康.基于MCT耦合器的WRF-POM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构建及应用[J].海洋科学.2018
[5].刘喻道,高郭平,赵进平,矫玉田,王晓宇.基于海气耦合浮标分析北欧海夏季海气热通量及其对ERA-Interim/OAFlux的评估[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8
[6].李勇,陈鑫,田立柱,李建芬.基于海气耦合模型的渤海湾风暴潮数值模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7
[7].黄勇,黄刚,王业桂,王颖.中低纬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模态变化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7
[8].岳江,贺洁颖,郭伟.海气耦合模式降尺度山西干旱预测平台设计与实现[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论文集.2017
[9].刘武,李耀东,史小康.基于MCT耦合器的WRF-POM并行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构建及对台风“凤凰”的初步试验[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5谢义炳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10].张东凌,卢姁,张铭.印度洋冬季风异常海气环流耦合模态分析[J].大气科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