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化学性质论文_陈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化学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面,化学,闪锌矿,化学性质,多孔,溶液,粒子。

表面化学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陈莹[1](2019)在《近红外发光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化学性质调控及其生物胺分子传感与肿瘤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纳米粒子(AuNPs)具有表面易修饰性、稳定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药物运输与疾病诊疗等生物医药领域受到极大的关注。发光AuNPs应用于生物成像避免了荧光标记等烦琐操作,具有无损、实时、高分辨等优势,在生物标记、生物分析、传感检测与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超小AuNPs(<3.0 nm)具有发光性质不受尺寸效应影响的特性,对其光学的调控更多依赖于AuNPs的表面化学性质。表面配体不仅能影响AuNPs的光学性质,同时还是构成AuNPs金核与外界环境的屏障。然而目前对于表面配体在超小AuNPs的光学调控与生物效应影响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我们通过对超小AuNPs的表面化学性质进行系统调控,研究了表面功能化AuNPs与外源性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光学响应,通过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AuNPs荧光响应机理,同时进一步将表面功能化的AuNPs应用于活体肿瘤的靶向与成像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通过对超小AuNPs表面进行不同亲电性设计,我们发现在于外源性富电子胺分子化合物作用过程中,表面化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配体的亲电性决定了AuNPs与胺分子的吸附距离,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光学响应。AuNPs表面的强亲电性配体相当于“锚”,将胺分子拉到AuNPs表面,使得空间位阻小、电子密度高的胺分子能穿透AuNPs表面配体屏障,从而靠近金核发生电子转移,产生新的高能发射峰,由原来的810 nm单发射变为同时具有600 nm和810 nm的双发射。在这一刺激响应型光学变化中,表面配体的亲电性与AuNPs对胺分子响应灵敏度呈正相关,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与实验观察结果相符合。由上述氨基引起的AuNPs由810 nm单发射荧光峰形成同时具有600 nm和810 nm双发射荧光峰,其双发射的比率值I_(600 nm)/I_(810 nm)与胺的浓度有关,因而可以用来构建刺激响应型生物胺分子探针,实时监测早期鱼类变质过程。通过对AuNPs的优化设计,实现了对玻璃猫鱼与叁文鱼的早期腐烂过程产生生物胺的实时成像与传感。这种由外源性物质引起的荧光响应机制为进一步的定量生物分析、生物成像及传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通过对不同尺寸的AuNPs进行相同的表面修饰,研究了不同尺寸带负电荷的AuNPs在活体内的生物效应。我们发现,大尺寸负电荷修饰AuNPs被巨噬细胞吞噬,从而进入网状内皮系统(RES),失去活体肿瘤靶向功能;而超小AuNPs依然具有被动肿瘤靶向功能,且在血液中循环时间长,具有较高的肿瘤靶向效率和较长的肿瘤靶向时间。通过对超小AuNPs表面进行磺酸基修饰,使其具有强的负电荷,与细胞膜相互排斥,从而不被巨噬细胞内吞,在小鼠肝脏、脾脏部位积累较少,可以通过肝脏和肾脏排出体外。(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5)

马先成,李立清[2](2018)在《多孔碳材料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对丙酮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多孔碳材料的多孔结构和官能团对丙酮吸附的相对影响。在这里,我们已经成功地制备氧和氮掺杂多孔碳(ONPCs)的水热法使用烟梗作为碳前体和乙二胺作为氮源。得到的ONPC具有高比表面积(906-2940 m~2g~(-1))和化学掺杂(1.80-5.22at.%N和5.81-11.77at.%O)。该炭具有优秀的丙酮吸附能力(即在25℃和18kPa下16.91mmol g~(-1))。在高压下,ONPCs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对丙酮吸附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在低压下,氧和氮引入碳表面可以提高丙酮吸附。分子模拟结果表明,在引入氧和氮官能团后,丙酮吸附量在低压下得到改善,但平衡吸附量不变。这与实验结果吻合,这些官能团主要负责材料的低压丙酮吸附能力。这项工作提供了对丙酮吸附的材料设计和进一步发展的见解。(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8-08-03)

尹荣超,朱丹峰,胡雪芹,张洪斌[3](2018)在《卵磷脂悬浮液的表面化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卵磷脂及其水解产物在食品、医疗保健、化妆品等领域都有重要用途。文章将富含磷脂酰胆碱(PC)的浓缩大豆磷脂和乙酸/乙酸钠缓冲液通过高速均质制备为卵磷脂悬浮液,并研究卵磷脂在水相中的表面化学性质,当缓冲液pH值增加时,颗粒粒径变大,体系的电导率增大,Zeta电位绝对值降低,体系的黏度下降;磷脂酶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卵磷脂悬浮液时,卵磷脂悬浮液的Zeta电位出现波动,pH值出现略微下降后最终保持在4.70左右,电导率略微上升后保持在9.5mS/cm左右,流体黏度因固含量下降而下降,最终会保持平衡。对于水解过程中出现的固液分离现象,分2个阶段对其进行讨论,其中第2阶段可分为2种分化途径,一是水解后变大的颗粒相互聚集,形成漂浮于水相上层的脂肪酸杂质;二是水解后变大的颗粒发生分裂,形成了新的悬浮体系。(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高文辉[4](2018)在《PbS胶体量子点表面化学对薄膜性质及其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bS胶体量子点(PbS CQDs)因具有包括禁带宽度可调、宽带光吸收、可溶液加工制备和潜在的多激子产生效应等在内的优异性能,可用于低成本的下一代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尤其是新型光伏器件。近年来,包括量子点配体工程和器件结构工程在内的许多技术被用来提高PbS胶体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其中应用最多的PbS量子点配体是无机配体四丁基碘化铵(TBAI)和有机配体1,2-乙二硫醇(EDT)。虽然目前利用TBAI钝化PbS胶体量子点(PbS-TBAI)作主要光吸收层和EDT钝化PbS胶体量子点(PbS-EDT)作空穴传输层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已取得超过10%的最高能量转化效率,并展现出更优的器件性能稳定性,但是该类双配体器件往往需要短期的空气暴露才能达到最优性能,而且该性能提升的机制尚不清楚。针对该现象,本工作旨在通过理解其内在机制以进一步指导器件的制备与优化,分别以Pb S-TBAI薄膜、PbS-EDT薄膜和PbS-TBAI/PbS-EDT薄膜作为光吸收层,比较研究了不同表面配体和器件结构的PbS胶体量子点/ZnO纳米粒子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及其空气稳定性,并通过表面化学、光学和电学性质测试阐释了双配体器件性能在短时间空气暴露增加的可能机制及其物理化学起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合成了制备异质结量子点电池所需的ZnO纳米粒子和激子吸收峰为950 nm的PbS胶体量子点,并利用吸收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循环伏安测试等表征手段分析了不同配体钝化处理的PbS胶体量子点的光学性质、表面化学、薄膜能带结构等。结果表明:利用TBAI和EDT配体均能对油酸包覆的PbS胶体量子点实现良好的配体置换,但是两者置换之后量子点薄膜内均存在少量的残余油酸;PbS-TBAI薄膜的导带底为-3.86 eV,价带顶为-5.12 eV,PbS-EDT薄膜的导带底为-3.74 eV,价带顶为-4.99 eV,后者相对于前者出现明显的能带向上偏移;在所制备的叁种器件中,PbS-TBAI/PbS-EDT双配体器件的光伏性能最优,平均能量转化效率达到4.25%;在空气暴露实验中,PbS-TBAI/PbS-EDT双配体器件和Pb S-TBAI单配体器件展现出相似的性能变化趋势,在空气暴露叁天后达到最优光伏性能,PbS-EDT单配体器件的空气稳定性差,在空气暴露叁天后光伏性能下降至最优值的四分之一。(2)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和光学、电学性能测试,阐释了双配体器件性能在短时间空气暴露增加的可能机制及其物理化学起源。结果表明:PbS-TBAI层在双配体量子点电池的初始性能改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PbS-TBAI薄膜在短时间空气暴露(1-3天空气暴露)过程中Pb-O和/或Pb-OH物质成分的增加会导致薄膜的p型补偿掺杂,使器件获得更优的能带匹配与更高的内建电势,有利于光生载流子的输运;短时间空气暴露能够进一步钝化器件Pb S-TBAI层中PbS胶体量子点的表面缺陷并显着改善异质结器件的二极管效应;而PbS-EDT层虽然在极短时间(几十分钟)的空气暴露过程中会发生p型掺杂,但是更长时间的空气暴露会在EDT钝化的量子点表面形成绝缘层且由于配体的脱附而使薄膜中的缺陷密度增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宏斌,余辉,唐颐,杨光辉[5](2018)在《松烟和油烟的表面化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制墨发展史中绝对主流的两种墨品松烟墨和油烟墨,其使用性能的差异往往和它们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直接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制墨原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准确测定。为此,对其原料松烟和油烟的主要组成、颗粒结构和分散状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联合采用Zeta电势测定、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程序升温脱附与质谱联用(TPD-MS)、热重(TG)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等不同表征方法,对两种烟料的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松烟和油烟不仅在颗粒尺寸、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等方面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表面电荷、表面基团的种类、分布、相对含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并进一步从黑度、色度、光泽、渗透、层次和稳定性等方面,讨论了松烟和油烟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与用墨性能之间的关系。希望可以更好地明确制墨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一步与制墨工艺、墨的品质相关联,从而指导制墨工艺的改进提高。研究结果可为制墨工艺、墨的使用、鉴别和保存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叶静云,张天雨,徐凌云,殷淑霞,Krishanthi,Weerasinghe[6](2017)在《基于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分子吸附为探针的碳化钼、碳化钨、氮化钼和氮化钨的表面化学性质:密度泛函理论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具有吸引力的电极材料,过渡金属碳化物与氮化物被应用在许多电化学储能及能量转换领域.本工作中,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以及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_2)和氧气(O_2)分子的吸附来表征钼和钨的碳化物及氮化物,如碳化钼(Mo_2C)、碳化钨(W2C)、氮化钼(Mo_2N)和氮化钨(Mo_2C)的表面化学性质.这些探针分子可为研究钼和钨的碳化物及氮化物表面在酸性/碱性的氧化还原性质提供衡量方法.计算结果表明,CO_2分子的吸附发生在路易斯碱位,其碱性降低顺序为α-W_2C(001)>α-W_2N(001)>β-Mo_2C(001)>γ-Mo_2N(100).此外,CO和O_2分子吸附可用于评估上述碳化物及氮化物的还原能力,其还原性减小顺序为β-W_2C(100)>α-Mo_2C(100)>α-W_2N(001)>α-W_2C(001)>β-Mo_2C(001)>γ-Mo_2N(100).由于还原本性,使得上述这些碳化物和氮化物成为在各种催化反应中有可能取代贵金属的良好候选材料.(本文来源于《电化学》期刊2017年04期)

陈哲,夏柳荫,Brian,HART,池汝安,余军霞[7](2017)在《球磨介质及尺寸对铜锌矿矿浆化学性质及矿物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和改良球磨机研究了磨矿环境对铜锌矿矿浆的化学性质和闪锌矿的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通过采用改良后的球磨机实现磨矿过程中溶液p H、矿浆电位、电导率、溶解氧含量及离子浓度等矿浆化学性质的实时监测。随着磨矿时间的延长,矿浆p H值缓慢升高,矿浆电位和溶解氧含量迅速下降。结果表明:球形磨矿介质的直径越小,矿浆中溶解氧消耗越快,磨矿后矿浆静电位越低,矿浆的离子浓度也越低。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对磨矿后闪锌矿的表面化学分析表明,磨矿后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会附着于闪锌矿表面,球磨介质的材料与尺寸大小对矿物表面存在的二次离子有较大影响。分别与不锈钢球或者2.54 cm的大球相比,铸铁球或1.27 cm的小球可为矿浆提供更多的铁离子,促进磨矿环境下的电化学反应,从而在闪锌矿表面累积更多的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降低铜离子的吸附。因此,矿浆化学性质和闪锌矿的表面化学性质受磨矿介质的材料与介质的尺寸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陈哲[8](2017)在《磨矿环境对铜锌矿矿浆性质及矿物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磨矿环境对铜锌矿矿浆的化学性质和闪锌矿的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采用改良后的球磨机实现了磨矿过程中溶液pH,矿浆电位,电导率,溶解氧含量及离子浓度等矿浆化学性质的实时监测。研究发现,随着磨矿的进行,矿浆pH值缓慢升高,矿浆电位和溶解氧含量逐渐下降。磨矿介质的材料和大小对矿浆化学和闪锌矿表面化学的影响至关重要。铸铁球比不锈钢球会导致矿浆中溶解氧消耗越快,磨矿后矿浆静电位越低,矿浆的离子浓度也越低。磨球的大小对矿浆化学也有一定的影响。球形磨矿介质的直径越小,矿浆中溶解氧消耗越快,磨矿后矿浆静电位越低,矿浆的离子浓度也越低。当采用通风良好的磨矿设备时会使矿浆中溶解氧含量增加,在铸铁作为磨矿介质的通风环境下矿浆中溶解氧消耗越快,磨矿后矿浆静电位随之降低。当提高原矿中黄铁矿所占的比例时,矿浆溶解氧消耗加快,磨矿后矿浆静电位更低,矿浆的离子浓度也升高。采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对磨矿后闪锌矿的表面化学分析表明,磨矿后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会附着于闪锌矿表面,球磨介质的材料与尺寸大小对矿物表面存在的二次离子有较大影响。铸铁球比不锈钢球更容易与硫化矿发生电化学反应,导致矿浆中铁离子含量增高,从而在闪锌矿表面累积更多的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使用0.5英寸的小球比较于1英寸的大球,促进了磨矿环境下的电化学反应。同样引起铁的氧化产物在闪锌矿表面富集。使闪锌矿表面附着一层亲水层,进而降低了铜离子的吸附,弱化了闪锌矿的浮选回收。通入空气磨矿实验中,矿浆中溶解氧不断得到补充,促使电化学反应正向进行,加剧了闪锌矿表面累积更多的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生成,降低了铜离子的吸附。通过向原矿中添加额外10%的黄铁矿,从而大大提高黄铁矿在硫化矿中所占的比例。表面化学研究显示闪锌矿表面生成更多的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因此,磨矿过程中的电化学,表面化学反应会影响硫化矿浮选行为,而矿浆化学性质和闪锌矿的表面化学性质受磨矿介质的材料与介质的尺寸、磨矿气氛以及黄铁矿的含量控制。(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路艳芳[9](2017)在《表面化学性质调控的纳米金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都离不开蛋白质的参与,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活动的存在。纳米金具有独特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光学效应、量子效应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在生物、化学、医药、信息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纳米金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纳米金作为药物及药物载体进入生物体内,在其表面形成“蛋白晕”,赋予纳米金新的生物识别性,从而改变其生理反应和毒性。因此,研究不同表面化学性质的纳米金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对于全面理解“蛋白晕”的形成因素及发展更为安全有效的生物纳米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1303043)资助课题的一部分,本论文以不同表面化学性质的纳米金与BSA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圆二色谱(C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等技术研究不同表面化学性质的纳米金与B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和UV-vis研究结果揭示了纳米金表面化学性质对其与BSA相互作用机制的影响。其中,半胱氨酸、谷胱甘肽、PEG(2K)及多肽修饰的纳米金与BSA相互作用形成了基态复合物,以静态猝灭为主。而聚合物PEG(5K)、PEG-COOH(5K)修饰的纳米金与BSA相互作用不形成复合物,以动态猝灭为主。借助同步荧光光谱、CD、FTIR等技术,探讨了牛血清蛋白质与不同表面化学性质的纳米金作用前后构象的变化。结果表明,PEG(5K)及多肽修饰的纳米金对BSA构象的影响不大,而半胱氨酸、谷胱甘肽、PEG(2K)、PEG-COOH(5K)、CTAB修饰的纳米金对BSA的二级结构有较大的影响。此外,运用DLS技术考察不同表面化学性质的纳米金表面所形成的“蛋白晕”厚度。我们发现,纳米金的表面化学性质对“蛋白晕”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最后,利用UV-vis吸收光谱研究BSA对不同表面化学性质的纳米金聚集状态的影响。实验结果初步表明,纳米金的表面电荷是影响其聚集状态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工作的开展,对进一步理解纳米材料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本质及纳米粒子的生物学效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国强,郑华艳,郝志强,李忠[10](2016)在《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对负载Cu颗粒性质及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在氮气和氨气气氛下热处理得到的活性炭(AC)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Cu/AC催化剂,考察了AC表面化学性质对催化剂组成、Cu物种颗粒尺寸以及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对AC载体和相应Cu/AC催化剂的表征结果表明,AC在氮气中于600℃热处理后表面大部分羧基被消除,有利于催化剂中Cu物种的分散和减小颗粒尺寸;进一步升高温度至800℃,AC表面部分内酯、酸酐、酚类和醚类官能团被消除,导致催化剂中Cu物种发生团聚和烧结.随着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的减少,前驱体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促进Cu~(2+)还原为Cu+或Cu0.而氨气气氛下热处理会导致AC表面更多含氧官能团被消除,但同时引入了吡啶氮、吡咯氮和4价氮等含氮官能团,更利于催化剂中Cu物种的分散和减小颗粒尺寸.随着表面含氮官能团数量的增加,前驱体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抑制了Cu~(2+)的还原.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随着Cu物种的颗粒尺寸而改变,当以氨气气氛下于800℃热处理的AC为载体时,Cu物种的颗粒尺寸最小(6.8 nm),催化性能最佳,催化反应的甲醇转化率、碳酸二甲酯(DMC)的时空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9.6%,278.7 mg·g-1·h-1和68.3%.(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表面化学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介绍了多孔碳材料的多孔结构和官能团对丙酮吸附的相对影响。在这里,我们已经成功地制备氧和氮掺杂多孔碳(ONPCs)的水热法使用烟梗作为碳前体和乙二胺作为氮源。得到的ONPC具有高比表面积(906-2940 m~2g~(-1))和化学掺杂(1.80-5.22at.%N和5.81-11.77at.%O)。该炭具有优秀的丙酮吸附能力(即在25℃和18kPa下16.91mmol g~(-1))。在高压下,ONPCs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对丙酮吸附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在低压下,氧和氮引入碳表面可以提高丙酮吸附。分子模拟结果表明,在引入氧和氮官能团后,丙酮吸附量在低压下得到改善,但平衡吸附量不变。这与实验结果吻合,这些官能团主要负责材料的低压丙酮吸附能力。这项工作提供了对丙酮吸附的材料设计和进一步发展的见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化学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陈莹.近红外发光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化学性质调控及其生物胺分子传感与肿瘤成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马先成,李立清.多孔碳材料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对丙酮吸的影响[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8

[3].尹荣超,朱丹峰,胡雪芹,张洪斌.卵磷脂悬浮液的表面化学性质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高文辉.PbS胶体量子点表面化学对薄膜性质及其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5].张宏斌,余辉,唐颐,杨光辉.松烟和油烟的表面化学性质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

[6].叶静云,张天雨,徐凌云,殷淑霞,Krishanthi,Weerasinghe.基于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分子吸附为探针的碳化钼、碳化钨、氮化钼和氮化钨的表面化学性质:密度泛函理论分析(英文)[J].电化学.2017

[7].陈哲,夏柳荫,Brian,HART,池汝安,余军霞.球磨介质及尺寸对铜锌矿矿浆化学性质及矿物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7

[8].陈哲.磨矿环境对铜锌矿矿浆性质及矿物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D].武汉工程大学.2017

[9].路艳芳.表面化学性质调控的纳米金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10].张国强,郑华艳,郝志强,李忠.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对负载Cu颗粒性质及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a)胶体刻蚀技术制备金属微纳结构不同浓度的PMA浸泡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硅基表面碳纳米管阵列侧视图(b)饱...不同修饰方法处理碳纤维布阳极SEM图培养7天后细胞形态观察(a)Ti-MAO,(b...接触角测量仪Fig.4-12Contactanglem...

标签:;  ;  ;  ;  ;  ;  ;  

表面化学性质论文_陈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