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港滩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港,油藏,油气,油田,地质,斜井,人工岛。
大港滩海论文文献综述
刘英,刘青[1](2019)在《制度推动安全管理 技术助力绿色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2月22日,大港油田滩海开发公司员工张凯、李乐乐在南排河码头登船出海,对埕港海底输油气管道进行巡查。这是他们今年的第4次海巡。作为大港油田海上油气开发的重要单位,滩海开发公司管理着3座人工岛、3座井场、1座联合站。拿埕海1-1人工岛来说,这里与(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19-02-27)
李宁,刘文钰,刘建锋,张静蕾,牟晓慧[2](2018)在《大港埕海油田“滩海模式”剩余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和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即明确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所在的空间位置、规模及其与储集层非均质性、注采状况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及采收率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滩海地区埕海油田"海油陆采"开发现状,综合分析埕海油田剩余油平面、垂向分布特征,首次将埕海油田剩余油分布模式定义为"滩海模式",并划分为难以效益开采型、水驱滞留型和水驱优势型,其中难以效益开采型分为特殊岩性型和深层油藏型;水驱滞留型分为井网难以控制型、层间差异型、单向受效型、局部微构造型、河道砂边部尖灭型、长水平段水平井动用不均型;水驱优势型分为沉积韵律控制型、夹层遮蔽型、底水稠油油藏水锥型、沉积相带控制型。研究认为,埕海油田剩余油平面上呈孤岛状或条带状,纵向上受非均质性及沉积韵律影响,为下一步剩余油挖掘和提高埕海油田采收率提供了支撑。(本文来源于《录井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李宁,牟晓慧,黄国梁,唐和军,蒋成成[3](2018)在《大港油田滩海区域ZH5断块厚砂体夹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港油田滩海区域ZH5断块发育单层厚砂体,目前开发效果差,急需开展夹层研究,寻找注水未波及区,挖掘剩余油.通过采用孔隙度-渗透率交会法与测井识别法有效识别,研究区夹层主要为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夹层纵向对应关系差,平面分布受沉积微相展布特征控制,主要发育于滩坝沉积的侧部.泥质夹层主要分布于断块的中南部,呈条带状分布,物性夹层呈片状不稳定分布.通过对ZH29-29井封堵水淹层,控水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8年04期)
杨宏飞[4](2016)在《大港油田滩海砂岩油藏酸化解堵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港油田滩海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储层物性较差,渗透率低,非均质性严重,注水开发困难,酸化技术作为一种常规的增注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该区块。然而,在酸化过程中也发现了诸多的问题,例如易产生多种沉积物质堵塞孔道,对储层造成了二次伤害,严重影响酸化施工效果。论文针对大港油田滩海砂岩油藏在酸化解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根据储层资料和室内敏感性实验结果,分析了该区块的储层伤害机理,滩海油田储层堵塞主要由钻井泥浆颗粒、外来流体及微粒运移引起,并表现出较强的水敏、速敏和一定的酸敏性,钻井液、完井液及酸液均会对储层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通过实验优选出了适用于大港油田滩海砂岩油藏各层段的酸液最优配方,复合酸酸液体系为5%-8%HCl+0.5%-1.5%HF+5%-8%HBF_4,多氢酸酸液体系为5%-8%HCl+3%SA601+4%SA701,实验发现酸液体系表面张力低、破乳效果好、与地层水有良好的配伍性、铁离子稳定性好,对堵塞物质溶蚀效果优良,解决了砂岩储层因粘土含量高、水化膨胀造成的地层堵塞问题。现场试验证明,优选的酸液体系能够满足大港油田滩海地区的酸化解堵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11-01)
杜晓霞,胡金铜,舒畅,姜晓波,杨天成[5](2016)在《大港滩海油田细分注工艺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港滩海油田的注水井以深井、超深井、大斜度井、水平井为主,且注水井注水量大,易出砂,不适宜通过钢丝作业进行测试、投捞水嘴配水,陆上油田常用的分注工艺技术在滩海油田应用受到制约;滩海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注水层多,单层薄,层间吸水差异大,存在单层吸水、水驱控制程度低的问题,为此急需进行细分注改善注水效果,为了满足滩海油田深斜井细分注的要求,进行了滩海油田多级分注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目前,滩海油田共实施井下分注20口井,应用最大井斜88.02°,最大井深4 843m,最大注水压力26MPa,最大配注量160m3/d,全面提高了滩海油田深斜井分注工艺水平。(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孔令江[6](2016)在《大港滩海地区地震属性解释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港滩海地区各区块增储,上产的重、难点问题是储层分布问题,少量的钻井资料难以准确反映储层分布,结合本区所需,基于地震属性的解释方法可以较好地认识储层分布。该方法运用以敏感地质要素为指导,以优选属性、合理确定时窗类型及时窗大小为基础的解释方法,通过属性研究落实沉积砂体分布,指导了滩海地区水平井实施。滩海地区属性研究表明,在未受后期构造强烈改造的深层,属性刻画砂体效果显着;属性应用关键是对地质要素的掌握及与地震的结合。(本文来源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李瞳[7](2015)在《地震油藏地质研究及其在大港滩海地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开发的需要,提出了研究地震油藏地质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对在大港滩海地区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5年10期)
李建,刘冬梅[8](2015)在《研发揪住“杀手” 联动解开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事 大港滩海躺井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油田稳产上产。 因 地质条件复杂,受电缆、电泵等关键设备性能的制约。 补 强化与设备生产厂家的互动关联,缩短设备制造到现场应用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15-10-15)
赵爱军,徐海峰,赵玥[9](2015)在《大港滩海油藏试井设计优化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滩海油藏不同于陆上油藏,如果仍然采用陆上试井的方法,可能需要测试的时间长,引起的费用较高。从如何优选试井方式、优化试井设计、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料分析认识油藏入手,把试井的作用充分发挥,节约时间,节约费用,指导大港滩海地区的试井工作。(本文来源于《油气井测试》期刊2015年02期)
徐芳,张文旗,窦松江,江艳平,周连敏[10](2015)在《大港滩海地区少井多参数地质建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港滩海地区为平台式钻井,以大斜度/水平井进行开发,钻、测井资料少。该区断层多而复杂,构造起伏大,储层横向变化快,钻井风险大。本文基于研究区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等,利用地震解释成果及井数据依次建立断层模型、构造模型;将地震属性、地震反演等成果作为第二变量,充分应用有限的井资料,采取逐级约束、逐级控制的方法,从泥质含量模型到岩相模型,再到沉积微相模型,进一步到孔隙度模型,最后到渗透率模型,最终完成了地质模型的建立。同时利用地震数据体空间检验、剖面检验等多种方法检验地质模型,确保了模型的准确性。该套少井多参数联合地质建模技术解决了井资料匮乏带来的难题,所建立的地质模型为提高钻井成功率提供保障,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大港滩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认识和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即明确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所在的空间位置、规模及其与储集层非均质性、注采状况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及采收率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滩海地区埕海油田"海油陆采"开发现状,综合分析埕海油田剩余油平面、垂向分布特征,首次将埕海油田剩余油分布模式定义为"滩海模式",并划分为难以效益开采型、水驱滞留型和水驱优势型,其中难以效益开采型分为特殊岩性型和深层油藏型;水驱滞留型分为井网难以控制型、层间差异型、单向受效型、局部微构造型、河道砂边部尖灭型、长水平段水平井动用不均型;水驱优势型分为沉积韵律控制型、夹层遮蔽型、底水稠油油藏水锥型、沉积相带控制型。研究认为,埕海油田剩余油平面上呈孤岛状或条带状,纵向上受非均质性及沉积韵律影响,为下一步剩余油挖掘和提高埕海油田采收率提供了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港滩海论文参考文献
[1].刘英,刘青.制度推动安全管理技术助力绿色生产[N].中国石油报.2019
[2].李宁,刘文钰,刘建锋,张静蕾,牟晓慧.大港埕海油田“滩海模式”剩余油研究[J].录井工程.2018
[3].李宁,牟晓慧,黄国梁,唐和军,蒋成成.大港油田滩海区域ZH5断块厚砂体夹层研究[J].地质与资源.2018
[4].杨宏飞.大港油田滩海砂岩油藏酸化解堵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5].杜晓霞,胡金铜,舒畅,姜晓波,杨天成.大港滩海油田细分注工艺技术的应用[J].新疆石油科技.2016
[6].孔令江.大港滩海地区地震属性解释研究与应用[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6
[7].李瞳.地震油藏地质研究及其在大港滩海地区的应用[J].石化技术.2015
[8].李建,刘冬梅.研发揪住“杀手”联动解开难题[N].中国石油报.2015
[9].赵爱军,徐海峰,赵玥.大港滩海油藏试井设计优化与应用[J].油气井测试.2015
[10].徐芳,张文旗,窦松江,江艳平,周连敏.大港滩海地区少井多参数地质建模技术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