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柱试验论文-程勤波,陈喜,张志才,张润润,黄日超

土柱试验论文-程勤波,陈喜,张志才,张润润,黄日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柱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流弥散方程,格林函数,时变边界,溶质运移

土柱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程勤波,陈喜,张志才,张润润,黄日超[1](2018)在《时变边界一维对流弥散方程解析解及其在土柱试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格林函数法,推导了一维有界时变边界对流弥散-线性耗散方程的解析解,然后将其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并分别应用于土柱热传导和溶质运移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条件及上、下边界条件的贡献量相互独立,并且初始条件的影响随时间衰减,最终消失;解析解能很好地匹配数值模拟结果、土柱试验实测土温变化和溶质穿透曲线。(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金依婷,王艳,李轲轲,王恒宇[2](2018)在《络合剂淋洗Cu污染粉土的土柱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当前我国备受关注的土体污染为背景,通过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络合剂对Cu的淋洗效果,结果表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二水合物(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 saltdihydrate,EDTA)淋洗效果最佳,柠檬酸(citric acid,CIT)次之,氨叁乙酸叁钠盐单水合物(nitrilotriacetic acid trisodium salt monohydrate,NTA)淋洗效果相对最差;使用不同浓度的EDTA淋洗负载量为150 mg/kg的Cu污染土,浓度增大并未有效促进Cu的解吸,而较小浓度(0.005 mol/L)的EDTA是有效且经济的浓度,其对Cu的去除率达84%;0.015 mol/L的EDTA淋洗不同负载量的Cu污染土,随负载量增加,淋洗率下降,最高去除率为84%,但去除量增加;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污染土的淋洗修复工艺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8年02期)

张倩,江睿君,张亚卿,李同录[3](2017)在《非饱和黄土渗透性规律的土柱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边坡的变形破坏一般与地表水入渗导致的地下水位上升有关。然而,现场观测发现黄土地区地表水入渗深度有限,降雨的湿润峰一般在2m以内。自湿润峰以下至地下水位之间很长一段的含水率是不变的,那么地表水是如何补给地下水的,一直存在争议。为此,本文利用甘肃正宁县地区的Q_3黄土重塑样进行非饱和渗透特性的土柱试验。在一个4m高的玻璃桶内制备土样,土柱上按一定间距插入水分计探头,在顶部按每天1000mL水量均匀渗入水,测得给定时间沿土柱的含水率剖面。结果发现,随着补给时间的延长,湿润峰下移,湿润峰经过的上半土柱含水率几乎不变,当湿润峰到达土柱底部时,形成潜水位,这和现场观察的现象一致。这说明在地表活动带以下,饱和带以上,虽然土的含水率不变,但存在着稳定非饱和渗流,这是黄土地区地下水的唯一补给方式。(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0-26)

王菲[4](2017)在《非饱和土柱试验装置开发及毛细阻滞型防渗层参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细阻滞型覆盖层是一种新型的垃圾填埋场封场覆盖形式,其防渗机理,计算模型,设计参数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为研究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的渗透行为,研发了常规毛细阻滞型覆盖层土柱试验装置和带抽吸作用的土柱试验装置。采用新研发的土柱试验装置进行了均匀土柱,毛细阻滞型土柱,抽吸作用土柱的降雨入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新研发的常规毛细阻滞型覆盖层土柱试验装置和带抽吸作用的土柱试验装置设计合理,工作状态良好,能够满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的渗透行为研究的需要;(2)改进了湿润锋前进法。发现肉眼可观测的湿润锋并不是湿润锋前进法使用的必要条件,通过传感器识别湿润锋是可行的,并且计算精度满足非饱和渗透系数测量的要求。这一改进突破了原有湿润锋前进法中依赖肉眼观测湿润锋的局限性,大大拓展了这一方法的适用范围,并且更加的方便准确;(3)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的击穿时间和毛细阻滞覆盖层细粒土厚度、细粒土初始含水率、降雨强度等有关,且分别呈线性正相关、线性负相关、幂函数负相关关系;(4)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细粒土层储水能力及界面击穿时间的计算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一致;(5)基于毛细阻滞覆盖层细粒土层的储水能力及界面击穿时间计算模型,提出了垃圾填埋场毛细阻滞覆盖层细粒土层的设计原则,并针对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的4个代表性案例,给出的了具体的参数设计;(6)初步进行了带抽吸层与不带抽吸层的毛细阻滞土柱的对比试验,证明在毛细阻滞土柱粗粒土层侧面加细粒土层,能起到引流效果,起到延缓击穿时间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6-01)

詹良通,邱清文,杨益彪,徐文杰,陈云敏[5](2017)在《黄土覆盖层水–气耦合运移土柱试验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水分储存与释放机理的土质覆盖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垃圾填埋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前人研究土质覆盖层大多侧重于其雨水存储及防渗性能,忽略了填埋气在覆盖层中的运移及其影响。通过在黄土土柱底部通入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比例混合气体模拟填埋气在覆盖层运移,在土柱顶部施加3 cm常水头模拟雨水入渗对黄土覆盖层中气压分布以及各气体组分分布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利用商业软件Geo-Studio中的Air/W模块对黄土覆盖层水–气耦合运移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雨水入渗降低了上层黄土的导气系数,导致土柱中气压显着增加,呈现出先增加至"突破值"然后回落至"稳定值";气压"突破值"约等于上部土体进气值;数值模拟能较好地模拟水分入渗过程并捕捉到气压变化趋势,但由于其无法模拟多组分填埋气在土柱中的复杂物理过程,导致气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存在差距。本文为更准确模拟分析土质覆盖层中水与填埋气耦合运移过程提供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钱伟[6](2016)在《黄土中水—气运移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在中国分部广泛,在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土受水流冲蚀形成的沟谷台塬容易发生滑坡,水是黄土滑坡发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水分的运移是黄土中固、液、气叁相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土地层地下水位的抬升和下降会使黄土层处在干湿转换中,干湿循环环境下水分会改变黄土的结构,影响黄土的渗透性,而黄土空隙空间中的空气也会影响水分的运移。本文通过对泾阳黄土塬滑坡群的实地调查,了解了滑坡发生的基本情况。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反复干湿循环下原状土和重塑土的渗透系数、空隙率和干密度的变化,研究重塑黄土柱中水-气运移规律。得到以下结论:(1)干湿循环作用下,原状土的空隙率减小,重塑土的空隙率增大,晾干的土样会失水干缩产生裂缝,重塑土更容易产生裂缝,并且裂缝比原状土要多,宽度也大,干密度越小裂缝越宽;土柱中渗水时,重塑土在自重作用下产生水平裂缝,裂缝的宽度与产生裂缝的位置有关系,土柱上层容易产生宽度大的裂缝,越往下裂缝越窄;封闭条件下水分运移要比开放条件下慢。(2)据干湿循环试验渗透的结果,原状土的初始渗透系数有随机性,相同取样点原状样的初始渗透系数大小不一样,相差在一个数量级内;经过六次干湿循环,10个原状土样渗透系数都减小了,10个重塑土样渗透系数曲线呈增大趋势。(3)密闭条件下,水分在土柱上部运移快,向下运移变慢;对空气来说土柱中的空隙空间连通性好,气压响应快;水分挤占空气空间会使空隙水压和空隙气压增大,并伴有空气溢出释压现象,空气对水分的阻碍是先大后小再增大动态过程,压差曲线的震荡说明了这一规律;水分自上而下运动,而气体则自下而上运动。开放条件下,空气对水分运移的阻碍作用主要在水分入渗开始阶段,后期空气会通过放水孔进入大气,气阻作用减小。(4)空气占据了非饱和天然黄土和重塑黄土的空隙空间,黄土中存在着连通性好的空隙空间和连通性差的空隙空间,因此水分在入渗时,在连通性好的空隙空间中空气不易形成气塞,气阻作用小,在连通性差的空隙空间中容易形成气塞,气阻作用大,并且会伴有不间断的释压现象。(5)自然条件下,干湿循环作用会使黄土干缩形成裂隙,重塑黄土的渗透系数会增大,而黄土中连通性好的空隙中空气对水分运移阻碍小,这样在黄土中会形成水分运移的优势通道;水分会通过优势通道抬升黄土边坡地带的地下水位,会加速潜在滑坡发生的可能,重塑土边坡由于水土流失更容易产生冲沟和内部侵蚀,加速黄土滑坡和坍塌的发生。(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5-14)

刘志彬,刘松玉,杜延军,陈志龙,方伟[7](2014)在《地下水曝气修复一维土柱试验集总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挥发与半挥发性有机物(VOCs/SVOCs)地下水曝气修复机理描述主要包括集总参数模型和多相流模型两类,但这些模型相对复杂,不适于实用化设计与评价。基于曝气过程气液两相间污染物传质双区理论和试验条件,对已有一维集总参数模型进行简化,得到一个以液相表示的集总参数方程。然后通过不同粒径饱和砂土中甲基叔丁基醚(MTBE,methyl tert-butyl ether)地下水曝气修复一维土柱试验,确定了不同曝气流量条件下的液相集总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液相集总参数与砂土的性质及曝气流量密切相关。最后,利用获得的集总参数对不同深度处曝气修复过程污染物浓度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简化处理后的模型可以预测及评价高进气流量条件下地下水曝气修复过程及效果,具有一定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刘志彬,刘松玉,杜延军,陈志龙,方伟[8](2014)在《地下水曝气修复一维土柱试验集总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挥发与半挥发性有机物(VOCs/SVOCs)地下水曝气修复机理描述主要包括集总参数模型和多相流模型两类,但这些模型相对复杂,不适于实用化设计与评价。基于曝气过程气液两相间污染物传质双区理论和试验条件,对已有一维集总参数模型进行简化,得到一个以液相表示的集总参数方程。然后通过不同粒径饱和砂土中甲基叔丁基醚(MTBE,methyl tert-butyl ether)地下水曝气修复一维土柱试验,确定了不同曝气流量条件下的液相集总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液相集总参数与砂土的性质及曝气流量密切相关。最后,利用获得的集总参数对不同深度处曝气修复过程污染物浓度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简化处理后的模型可以预测及评价高进气流量条件下地下水曝气修复过程及效果,具有一定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7)

杨清雷,张金利,杨彤,王睿[9](2014)在《重金属离子在改良黏土中迁移的土柱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衬里是填埋场的重要组成。垃圾填埋场一般采用压实黏土衬里。黏土可吸附多种污染物,但吸附能力相对较低,为提高黏土的吸附能力,通过适量添加黄土对黏土进行改良。基于一系列土柱模型试验,并根据污染物在土层中的迁移数据估算了弥散系数。通过试验和数值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改良黏土衬里吸附Cd(Ⅱ)的能力显着增强,表明所采用的添加材料可有效提高黏土衬里的吸附能力。采用VS2DI对试验数据进行反演,可以得到弥散系数。由土柱试验得到,Cd(Ⅱ)在黏土和改良黏土中迁移的弥散系数分别为6.0×10~(-10)m~2/s和4.6×10~(-10)m~2/s。(本文来源于《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地球物理环境与国家安全》期刊2014-11-01)

杨清雷,杨庆,李宏,杨彤[10](2013)在《重金属在黏土中迁移的土柱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填埋场的衬里是影响渗滤液产生与渗滤液中污染物迁移的重要屏蔽系统。垃圾填埋场一般采用压实黏土衬里。黏土可吸附多种污染物。Cd(Ⅱ)广泛存在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是一种常见的有毒重金属污染物。采用黏土与Cd(Ⅱ)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土柱模型试验,并根据污染物在土层中的迁移数据估算了弥散系数。通过试验和数值分析,可以得到黏土中Cd(Ⅱ)迁移的弥散系数值为6.0×10~(-10)m~2/s,其值与参考文献中数值的范围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九)——防灾减灾与国家安全》期刊2013-10-01)

土柱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当前我国备受关注的土体污染为背景,通过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络合剂对Cu的淋洗效果,结果表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二水合物(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 saltdihydrate,EDTA)淋洗效果最佳,柠檬酸(citric acid,CIT)次之,氨叁乙酸叁钠盐单水合物(nitrilotriacetic acid trisodium salt monohydrate,NTA)淋洗效果相对最差;使用不同浓度的EDTA淋洗负载量为150 mg/kg的Cu污染土,浓度增大并未有效促进Cu的解吸,而较小浓度(0.005 mol/L)的EDTA是有效且经济的浓度,其对Cu的去除率达84%;0.015 mol/L的EDTA淋洗不同负载量的Cu污染土,随负载量增加,淋洗率下降,最高去除率为84%,但去除量增加;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污染土的淋洗修复工艺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柱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程勤波,陈喜,张志才,张润润,黄日超.时变边界一维对流弥散方程解析解及其在土柱试验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金依婷,王艳,李轲轲,王恒宇.络合剂淋洗Cu污染粉土的土柱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8

[3].张倩,江睿君,张亚卿,李同录.非饱和黄土渗透性规律的土柱试验研究[C].2017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4].王菲.非饱和土柱试验装置开发及毛细阻滞型防渗层参数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5].詹良通,邱清文,杨益彪,徐文杰,陈云敏.黄土覆盖层水–气耦合运移土柱试验及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17

[6].钱伟.黄土中水—气运移规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6

[7].刘志彬,刘松玉,杜延军,陈志龙,方伟.地下水曝气修复一维土柱试验集总参数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

[8].刘志彬,刘松玉,杜延军,陈志龙,方伟.地下水曝气修复一维土柱试验集总参数分析[C].第四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9].杨清雷,张金利,杨彤,王睿.重金属离子在改良黏土中迁移的土柱试验研究[C].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地球物理环境与国家安全.2014

[10].杨清雷,杨庆,李宏,杨彤.重金属在黏土中迁移的土柱试验研究[C].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九)——防灾减灾与国家安全.2013

标签:;  ;  ;  ;  

土柱试验论文-程勤波,陈喜,张志才,张润润,黄日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