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吸收窗药物缓释制剂的研发进展

窄吸收窗药物缓释制剂的研发进展

北京科信必成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150000

【摘要】在药品被输送到人体中之后,肠胃道系统将会吸收药品,其吸收区被称作吸收窗,如果药品可以被肠胃道系统中的各处部位有效吸收,则药品为宽吸收窗药品,而仅仅可以在肠胃系统的部分部位被吸收的药品为窄吸收窗药物药品。为了使后一种药品可以被有效运用,医疗人员会配合药品应用一定的缓释制剂,在提升机体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进而提升整体药效,并使药物可以在吸收窗区域保持更长的滞留时间。现探讨相应的缓释制剂应用情况。

【关键词】窄吸收窗药物;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如果患者需要通过长期服用某一种药品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医疗人员往往会更加推崇口服给药的方法,虽然大部分药品都可以被患者有效吸收,但是很多药品在肠胃系统的不同部分呈现出的被吸收效果不同。可主动转运的以及极性药品在肠胃上端部位可以被高效吸收,但是在结肠以及大肠部位的吸收效果会相对比较差,为了保障生物利用度,需应用并开发可用的缓释制剂。现结合窄吸收窗型药物的使用情况,解析相关缓释制剂的应用状况。

1控制药物在其他区域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部分药物在肠胃道的特定位置可以被有效吸收,这主要是受到肠胃道不同位置具有的稳定性以及药物本身的溶解性的影响。同时肠胃道系统的不同部位的浓度、酶的种类以及pH值均存有差异,在一些情况下,内源性物质的差异也会影响到药物吸收。

在不稳定的酸性条件之下,很难确保药物在进入到吸收窗区域之前不被胃酸等体内物质破坏,因此在加工药品时,会通过增加肠溶衣的方法来保护药品,进而将药品制备成肠溶片,红霉素与奥美拉唑药品都是被以这种加工方式处理的。另外蛋白类型以及多肽类型的药品会因受到肠胃系统中的蛋白水解酶物质的影响,仅仅依靠包衣处理并不能达到改进吸收效果的目的,需要运用抑制蛋白酶的制剂或者缓释系统来应对水解问题。

2使药物的滞留时间被充分延长

部分窄吸收窗药物的主要吸收窗主要为小肠区域,固体形态的制剂只能够在小肠部位停留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即使应用了合适的缓释制剂仍旧难以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效提升。如果想要切实改进这类药物的吸收效果,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使药物在肠胃道部位运转时可以保持相对比较慢的速度,将药物可以在吸收窗部位停留更长的时间,进而确保集体可以更好地吸收药物。

2.1提升缓释制剂具有的粘附性

聚合物的选择是增加制剂的黏附性的关键,其黏附性大小不仅与分子结构、分子质量、浓度有关,还与黏附部位的水分、pH、表面张力及pH离子强度等有关。最近有人提出了一种利用多孔亲水凝胶能在水中迅速膨胀,体积变大,与肠壁形成紧密的机械黏附,使药物的肠转运速度变慢的给药系统。同时该系统还使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打开,从而提高药物的膜通透性,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吸收。经试验,在猪模型中使用载有胰岛素的该给药系统后,胰岛素的肠吸收增加。虽然药剂学研究者们对生物黏附的研究已有多年,但以往许多试验是建立在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模型的基础上,而人的胃肠道的生理特性与动物或体外实验模型并非完全一致,包括转运规律、黏附性等均存在着较大差别,因而成功地用于人体的制剂较少。

2.2减缓药物在机体内的运转速度

通过药理手段也可以帮助提升药物的实际运转速度。一些特殊的药品可以帮助改善肠胃道运转情况,患者可服用胃复安药品,该药物可以帮助改变肠胃道蠕动情况,使此处的蠕动变得更加活跃,将胃排空的时间有效缩短,这种复方制剂可在帮助调账肠胃道如东方面可发挥极好的应用效果。同时在制备缓释制剂时,可在其中加入甘油以及油酸等物质,同样可帮助延长肠运转时间,改变药物吸收效果。

2.3延长药物在机体内部的滞留时间

从理论上说,将给药系统置于吸收窗以上的部位,并使药物以合适的速度释放是提高药物吸收的有效方法。因为大部分药物的吸收窗位于小肠部位,因此可采用各种方法将制剂滞留在胃里。空腹时,胃活动的运动模式为移动性运动复合波。MMC包括4个时相,总时程约2~3小时。其中第3相(MCCⅢ)持续4~6min,呈强而规则的收缩时相,进食后,MMC周期被打断,胃排空速度减慢。

影响胃滞留的因素包括制剂的密度、形状、大小,食物的摄入量、热量、pH值等以及一些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姿势和疾病等。制剂在饱腹中排空较慢,而且排空速度还与粒径、数量及在胃中的相对位置有关。空腹时MMCⅢ能清空胃中未消化的物质,将其经开放的幽门排入小肠中。然而,开放的人胃幽门直径约为15mm,大于此直径的物体在空腹或饱腹状态下均难以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因此,药物在空腹状态下的排空也依赖于给药时间和MMCⅢ之间的关系以及粒径。虽然MMCⅢ可以被食物所抑制,但在临床上通过重复进食来达到药物的胃滞留显然并不是十分可行的策略。目前,延长胃滞留时间的主要制剂类型包括:胃内漂浮型、生物黏附型、漂浮-生物粘附型、体积膨胀型、胃内伸展型、高密度型及其他延迟胃排空的系统。单纯胃内漂浮型或生物粘附型胃内滞留系统均有其不足之处,但两者结合能协同获得较好的滞留效果。

3对药物的实际吸收窗加以拓宽

由于胃肠道不同部位pH值不同而产生特定部位吸收的药物,可在其制剂中加入一些辅料以调节胃肠道pH值,从而拓宽药物的吸收窗。如呋塞米是弱酸性利尿药,主要在胃部吸收,Terao等利用丙烯酸树脂来调控肠远端pH值,从而拓宽呋塞米的吸收窗,该方法已在大鼠模型中取得满意的结果。加入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膜通透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暂时改变细胞间紧密连接的促渗剂。该法主要用于极性化合物、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如卡托普利是载体转运和被动转运联合作用的药物,它在人体结肠部位几乎不被吸收。Sintov等将油酸和油酸钠作为其吸收促进剂,经动物实验表明,添加促进剂后该药的吸收窗拓宽、药物在大鼠结肠部位的吸收量增加,提高了卡托普利缓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有些药物的吸收会被外排机制所限制,尤其是亲脂性的药物,如普萘洛尔,非洛地平等。

上皮细胞表面的P-糖蛋白(P-gp)是造成这些药物低生物利用度或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的原因。另外,肠道内存在的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CYP3A能使药物在进入小肠后即被代谢,而细胞色素P450也会导致药物在发挥作用之前便被代谢。P-gp和CYP3A的协同作用更会使有关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下降。有研究表明,影响环孢素A体内吸收的主要障碍是广泛的首过代谢和外排机制,而环孢霉素,依曲康唑等可同时受到P450和P-gp的影响。。

4结束语

在开发缓释制剂时,开发人员经常会遇到各种比较特殊的开发情况,部分缓释制剂在体外试验环节可以展现出良好的缓蚀效果,但是在人体内却会出现生物利用度极低的情况,这种问题主要是受到了吸收窗的影响,药物在被传送到吸收窗区域之前,已经出现被讲解的情况,同时部分药品在已经离开吸收窗之后,仍旧没有达到完全释放的程度。因此在研制缓释制剂时应当以吸收窗的情况为准,集中消除掉生物利用问题,本文研究的这一类缓释制剂尚存研发空间。

参考文献

[1]柴佩华,张涛,&高申.(2016).盐酸坦索罗辛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药学实践杂志,34(6),493-496.

[2]刘剑桥,孟莹,&朱艳华.(2017).水飞蓟素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中国药房,28(28),4011-4014.

[3]卢运超.(2016).中药复方制剂释药系统均衡释放的研究进展.中国保健营养,26(5).

标签:;  ;  ;  

窄吸收窗药物缓释制剂的研发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