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声音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空探险片,叙事空间,声音塑造
声音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曾笑鸣,刘嘉[1](2019)在《声音对太空探险片叙事空间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太空探险片是人类对自身和未来、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深入思考后产生的理性幻想。在探索电影形式的实验性和声画处理的新手法方面,太空探险片可谓得天独厚。声音对该类影片场景的真实性还原与超越,以及对观众心理认同感的建构,满足了人们对太空科幻题材的猎奇心和探索欲。类型化的叙事特点、特殊的声场环境,以及声画在横向(空间运动)与纵向(空间层次)上的相互关系,显示出了太空探险片声音在科学立场下实现艺术表达的可能性和独特性。(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19年06期)
杨胡宏[2](2019)在《《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中的声音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已故上校的女儿们》内容丰富,叙事技巧独特。文本中的听觉叙事在表达作品的象征意蕴、声音叙事特质、深化文本中声音与叙事心理特写等方面都显现出了极其重要的意义。该论文尝试从声音叙事这一角度解读该小说,研究作品的叙事声音,以期获得对该作品的新认识。(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刘成勇[3](2019)在《阿来《尘埃落定》的声音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尘埃落定》是一个典型的声音文本。小说以画眉声开篇,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从发生学角度而言,声音的先行出场还有建构文本世界、客观存在、主体自我的本源性意义。麦其土地上的声音景观体现出和谐的一面,同时也体现出与权力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声音的变化既表征着麦其土地的历史和文化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参与到这一变化过程中。因此,重听文学作品中的声音,探究其如何参与文本叙事和历史叙事,有着人类文化和文学研究自我纠偏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冰冰[4](2019)在《女性身份的建构——从作者型叙事声音解读《绛红雪白的花瓣》》一文中研究指出《绛红雪白的花瓣》被称作是米歇尔·法柏最具有野心的一部小说,米歇尔·法柏以男性的笔触细腻地构建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身份。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作者型叙述声音从二分化的女性身份、牢笼中的女性身份、从属男性的女性身份叁个部分探索小说中女性身份的建构过程。(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王珏[5](2019)在《《地球最后的夜晚》声音构思:视角选择与空间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电影,导演毕赣利用个性化的视听语言,建立了一个在现在时空、过去时空和梦境时空之间穿插的复杂叙事结构。本文探讨了声音设计如何帮助该片的主题表达和风格形成,尤其在主客观视角表现和时空处理上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声音对时空处理的自由,将多重时空进行并置或转换;声音对于完整空间的塑造,赋予了影片最大的真实感;以及声音如何完成作者的诗意表达,利用声音的表意特征强化了影片的风格。(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影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李一[6](2019)在《赤子之心与英雄叙事——评麦家《人生海海》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愁声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雄叙事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叙事一种内部情感结构时,长篇小说《人生海海》转道民间文化伦理视角,借由乡村日常伦理生活中的公共话语空间重返历史。叙事的重心从一个已知的、公共的历史现场转向零散的、私人的现实语境,同时民间的文化情感结构也以时间、伦理和一种具体的理解能力和方式强势显形。作品主动放弃了某种叙事的宏图,将虚构文本中的正史姿态、时间性的结构代之以人物传记式的私人话语,从写事到画心,从社会性的愤怒到个人的生命飘零,对历史事件的绝对影响虚化、内化,写出了历史重重标签之下人的天真。(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张绿漪[7](2019)在《论田汉《古潭的声音》中的性别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充满着象征与神秘意味的《古潭的声音》是田汉极具个人早期风格的作品,通过女性主义视阈之下的重新解读,《古潭的声音》正是透过对男女主角不同的书写方式来传达性别上的隐性分歧和矛盾,表现女性在挣脱物质困境后又陷入新的生存困境和异化处境。"古潭"这一中心意象在作品中既表现为一种原始的本真和生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遗留,也是女性抗拒、逃离男权社会的精神处所。追寻"古潭的声音"不仅作为女主角天性的释放,也体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精神漂泊者"永远"在路上"的生存状态。(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0期)
陈智淦[8](2019)在《听觉叙事:《京华烟云》中声音的叁种表现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通过刻画各种声音的听觉叙事表现清末民初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林语堂在小说中以声音的叙事化形式描绘丧礼和婚礼等活动场景,结合梦境、军旅声等主导动机的写作手法,以声音的主题化形式表达梦境与运气之间的关系,并以声音的精神化形式将姚木兰等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融为一体。小说的听觉叙事表现了林语堂对声音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吴远航,周志高[9](2019)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声音叙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诗歌叙事简洁但有极大的张力和很强的叙事性,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典型的代表。依据西方叙事学理论可以从声音叙事的维度更深层地开发更多的的叙事内涵:音景对叙事的烘托;音乐叙事的迷人魅力以及"倾诉"与‘聆听"的叙事视角。(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志艳[10](2019)在《赫斯顿前后期小说中女性叙事声音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960)是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中杰出的女性作家,她的前期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1937)和她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苏旺尼的六翼天使》(1948)均以女性为主人公,她们处在男性主宰的社会竭力去实现自我。本论文以女性主义叙事学苏珊·兰瑟的叙事声音理论为指导,旨在探究赫斯顿前后期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和《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中的叙事声音的动态变化。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了赫斯顿在前后期写作中分别如何运用叙事技巧来建构叙事权威,她的前后时期小说中叙事技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促使她采用不同叙事技巧的社会历史原因。通过对比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为,在前期叙事技巧的基础上,赫斯顿在后期小说中采用了中性化的作者型叙事声音,从整体上建构了更强的叙事权威。研究结果具体如下:首先,赫斯顿在两部小说中均通过使用隐含型的作者型叙事声音和交替性的作者型叙事声音,揭示了珍妮的女性意识的发展和阿薇女性主体性的建立,从而建构了话语权威。其次,赫斯顿均利用个人型叙事声音,成功地建立了叙事权威。最重要的是,赫斯顿只在后期小说《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中使用了中性化的作者型叙事声音,通过叙述者与读者进行互动,揭露了女性自信。赫斯顿小说中的叙事策略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女性意识的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赫斯顿在后期创作中的叙事权威更强一些。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赫斯顿前后期两本小说的叙事声音的研究,为读者更好地欣赏赫斯顿小说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赫斯顿的女性主义观点。(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声音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已故上校的女儿们》内容丰富,叙事技巧独特。文本中的听觉叙事在表达作品的象征意蕴、声音叙事特质、深化文本中声音与叙事心理特写等方面都显现出了极其重要的意义。该论文尝试从声音叙事这一角度解读该小说,研究作品的叙事声音,以期获得对该作品的新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声音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曾笑鸣,刘嘉.声音对太空探险片叙事空间的塑造[J].电影艺术.2019
[2].杨胡宏.《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中的声音叙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刘成勇.阿来《尘埃落定》的声音叙事[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王冰冰.女性身份的建构——从作者型叙事声音解读《绛红雪白的花瓣》[J].文化学刊.2019
[5].王珏.《地球最后的夜晚》声音构思:视角选择与空间叙事[J].现代电影技术.2019
[6].李一.赤子之心与英雄叙事——评麦家《人生海海》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愁声音[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
[7].张绿漪.论田汉《古潭的声音》中的性别叙事[J].名作欣赏.2019
[8].陈智淦.听觉叙事:《京华烟云》中声音的叁种表现形式[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9].吴远航,周志高.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声音叙事解读[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李志艳.赫斯顿前后期小说中女性叙事声音的对比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