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孔径,测量,地基,步进,图像,南水北调,遥感。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宋翔,张运保,任梦龙[1](2019)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小基线集(SBAS-InSAR)技术在南水北调双王城水库沉降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的沉降监测一般是在库体沉降区外稳定地方布设基准点,与在沉陷区内的变形监测点组成变形监测网,定期利用水准仪进行高程监测,通过比较不同时间高程的变化,获取地面沉降信息。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 SAR)技术具有连续空间覆盖能力,以及高度自动化和高精度监测地表形变的能力。文章以双王城水库为试点,研究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小基线集(SBAS-InSAR)技术在探测地表沉陷的可行性以及监测双王城水库库体及周边在2012—2015年间的地面沉降及随时间的发展情况。(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6期)
郭森,王玉洁[2](2018)在《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GB-In SAR)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形变监测技术。本文阐述了GB-In SAR的发展背景,系统介绍了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系统IBIS,详细阐述了国内外GB-In SAR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就GB-In SAR技术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自己的见解。(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8年12期)
李秀江[3](2018)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矿山开采区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被证明是一种针对矿山开采区变形监测的有效方法。因此对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矿山开采区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包括对矿山开采区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与矿山开采区沉陷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8年18期)
董桂英[4](2017)在《浅谈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地面沉降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地面沉降可直接导致城市地下管线扭曲折断、洪涝灾害、建筑物结构破坏以及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等,影响范围广,过程缓慢不易规避,易引发其它环境灾害形成灾害链,严重制约着城市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运用更加先进、精度更加精确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城市地面沉降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监测,对城市的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和持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7年08期)
刘斌,葛大庆,李曼,张玲,王艳[5](2017)在《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简要讨论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ground-base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 InSAR)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归纳了常规地基InSAR形变测量的主要处理流程。全面总结了地基干涉测量雷达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发展趋势,地基InSAR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了地基和星载InSAR在形变测量上的优势和不足。(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2017年01期)
薛海伟[6](2016)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量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一种能在全天候条件下获得大测绘带地面高程信息和监测地表形变信息的遥感技术。传统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根据脉冲压缩和合成孔径技术分别实现距离向和方位向的高分辨,获得观测地面的二维信息。InSAR是在SAR的基础上,通过在不同轨道或不同时间对同一地区进行多次观测来获取多幅SAR图像,完成图像间的配准及干涉相位展开后,获得SAR图像对之间的绝对相位差所反映的距离差,最后根据干涉成像几何关系及天线高度、雷达波长、波束视角、基线等参数,来重建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或地表形变图。图像配准、相位滤波和相位展开是干涉SAR信号处理流程中的关键步骤,本论文重点研究了亚像素精度图像配准和相位滤波等干涉SAR信号处理中的关键技术。针对图像高精度配准存在的配准精度和计算复杂度相矛盾的问题,提出了解析搜索亚像素偏移量的配准方法。对于相位滤波问题,提出了两种自适应滤波方法,既有效地抑制了相位噪声,又较好地保持了干涉相位图的细节信息。本文的具体工作概括如下:1、介绍了干涉SAR配准中常用的匹配测度。在实现X-SAR星载重轨双飞数据的配准过程中,首先利用互相关算法实现主副图像的粗配准,然后利用基于干涉频谱经验信噪比的点投影方法,并交换主副图像重复验证控制点对配准精度,最终完成主副图像的精配准。结果表明精配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图像对的相干性。2、提出了两种基于不同匹配测度的亚像素偏移量解析搜索方法。首先分析了现有的基于插值技术的亚像素级精度配准方法,指出这些方法实质上是离散搜索方法。这些方法的配准精度受限于插值单元尺度的大小,无法完全消除引入的配准误差,而且在配准测度计算之前进行插值操作会导致很大的计算量,特别是配准精度要求较高的时候。为了克服上述离散搜索方法的缺点,在像素级配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干涉SAR图像亚像素级配准方法,该方法采用互相关函数作为配准测度,通过整合插值技术和搜索过程构造了一个可解析的代价函数。利用代价函数的梯度信息,采用拟牛顿法中Broyden-Fletcher-Goldfarb-Shanno(BFGS)算法优化代价函数,实现了快速收敛大大降低了计算量。同时由于在连续域内搜索亚像素偏移量,避免了使用离散搜索方法引入的配准误差,提高了配准精度,使其在插值意义上达到最优。另外,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涉频谱信噪比(Signal-to-Noise,SNR)的亚像素配准方法中,构造了随亚像素偏移量连续变化的代价函数,并采用循环迭代算法实现了对亚像素偏移量的快速准确估计。仿真和实测数据的实验结果都验证了这两种精配准方法的有效性。3、干涉相位图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是相位图处理中的重要信息。提出了一种局部干涉条纹方向自适应的窗形滤波器。该滤波器通过连续搜索方向性滤波窗口的旋转角度来确定干涉条纹的方向,然后将方向滤波窗口放置在与条纹一致的方向上,使得包含在滤波窗口内的像素对应近乎相同的地面高度。最后根据最小均方差准则对选取的滤波样本进行自适应强度滤波。实验结果表明该滤波器在有效滤除噪声的同时,还能够合理地避免图像分辨率的损失。4、为了有效提高对InSAR干涉相位噪声的抑制性能并充分保持干涉相位图细节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地形相位补偿和各向异性高斯滤波函数(AGF)的自适应复相位滤波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局部频率估计方法补偿地形相位,消除局部地形相位对滤波窗口内干涉相位的不利影响。然后,构造了尺度和方向自适应的AGF,并对同分布样本进行局部加权的方向滤波。其中,AGF尺度随相干系数等级自适应变化:在低相干区域,采用的大尺度AGF能够充分地抑制相位噪声;在高相干区域,采用的小尺度AGF能更好的保持相位细节信息。AGF方向则根据最大加权相干积累准则确定,以选取同分布的滤波样本估计中心像素相位值。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滤波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减少干涉相位图残差点和保持条纹边缘等方面均具有更好的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11-01)
刘曦霞[7](2015)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原理及应用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 SAR)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技术也广泛的应用于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中。文章结合作者实际研究,从In SAR技术的自身优势与发展潜力出发,分析了其基本技术原理,并就In SAR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其未来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5年20期)
O.E.里尔,赵春,杨会臣,付湘宁[8](2015)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卫星监测大坝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监测大坝变形的手段一般是人工操作的水准仪。然而近年来,随着人造卫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卫星定位精度的不断提高,基于卫星的大坝变形监测技术已成为可能。其中一种技术就是In 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过去10 a,该技术已经发展为可操作的成熟技术。In SAR技术通过对比在不同时间获取的两个雷达图像来观察表面变形,精度可达毫米到厘米量级。目前,高分辨率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可达1 m。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或者当变形区域面积较大时,基准测量较复杂,此时采用卫星监测方法就大有优势。研究结果表明,In SAR技术的精度和分辨率足够满足大坝垂直位移监测要求,且该方法比传统监测方法在成本上更具竞争力。(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5年06期)
王馨爽,陈尔学,李增元,姚顽强,赵磊[9](2015)在《多时相双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土地覆盖分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采用时相、极化和干涉3种维度的SAR数据进行土地覆盖分类。以黑龙江省逊克县多时相ALOS PALSAR数据覆盖区为研究区,利用不同时相极化SAR、干涉SAR信号对地物特征的敏感性,结合后向散射强度和干涉相干的时变特征进行地物解译,发展了基于多时相、多极化、干涉SAR数据的SVM土地覆盖分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双极化SAR中不同极化(HH-HV)间的相干系数,并结合所选择的时相特征、极化特征以及干涉相干特征进行分类,可解决双极化SAR影像中林地与城市及建设用地的混分问题,得到更高精度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本文来源于《测绘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元昊,李晓锐,胡程,曾涛[10](2014)在《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SAR)是新体制雷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由于测绘带宽、覆盖性能好等优点而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研究基于GEOSAR系统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文章从差分干涉测量(二轨法)数据处理的角度对GEOSAR差分干涉测量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为设计满足客户需求的系统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差分干涉测量二轨法数据处理的步骤,文章得出了地表形变测量精度受干涉相位误差、外部DEM误差和轨道定轨误差影响的结论,并针对每个误差源所引入的形变测量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GEOSAR差分干涉测量可以监测地表的微小形变,且形变测量精度受垂直基线长度的影响;在20mm形变测量精度要求下,GEOSAR卫星定轨精度需优于1.7米,且垂直基线长度越长,定轨精度需求越高。(本文来源于《第叁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天基对地观测技术分会)优秀论文集》期刊2014-12-03)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GB-In SAR)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形变监测技术。本文阐述了GB-In SAR的发展背景,系统介绍了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系统IBIS,详细阐述了国内外GB-In SAR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就GB-In SAR技术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自己的见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宋翔,张运保,任梦龙.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小基线集(SBAS-InSAR)技术在南水北调双王城水库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水利技术监督.2019
[2].郭森,王玉洁.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
[3].李秀江.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矿山开采区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8
[4].董桂英.浅谈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地面沉降监测研究[J].江西建材.2017
[5].刘斌,葛大庆,李曼,张玲,王艳.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17
[6].薛海伟.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量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
[7].刘曦霞.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原理及应用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8].O.E.里尔,赵春,杨会臣,付湘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卫星监测大坝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快报.2015
[9].王馨爽,陈尔学,李增元,姚顽强,赵磊.多时相双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土地覆盖分类方法[J].测绘学报.2015
[10].李元昊,李晓锐,胡程,曾涛.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性能分析[C].第叁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天基对地观测技术分会)优秀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