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排斥论文-党艳霞,蔡礼明,李学志

媒介排斥论文-党艳霞,蔡礼明,李学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排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媒介-宿主,竞争排斥,离散时滞,全局稳定性

媒介排斥论文文献综述

党艳霞,蔡礼明,李学志[1](2016)在《一类具有离散时滞的多菌株媒介传染病模型的竞争排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和研究了一类具有离散时滞的多菌株媒介传染病模型.证明了当基本再生数R_0<1时,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证明了与具有最大基本再生数对应的菌株占优平衡点是局部渐近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证明了菌株i占优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的,此时竞争排斥原理成立.(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朱懋[2](2015)在《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成为欧洲社会学研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学术术语之一。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国学者对社会排斥问题的关注度也进一步升温,越来越多的社会排斥现象正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本文旨在探讨媒介中呈现的社会排斥现象,梳理并反思社会再造过程中大众媒介造成的普遍性的观念排斥问题。(本文来源于《新闻前哨》期刊2015年02期)

党艳霞[3](2014)在《一类具有离散时滞的多菌株媒介传染病模型的竞争排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和研究了一类具有离散时滞的多菌株媒介传染病模型.证明了当基本再生数R0<1时,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关于菌株占优平衡点的稳定性,我们以菌株1为例证明,与具有最大基本再生数对应的菌株占优平衡点是局部渐进稳定的.与菌株i对应的基本再生数可写成媒介的基本再生数(Rvi)与宿主的基本再生数(Rhi)的乘积,即Roi=RhiRvi.我们证明,如果菌株i满足则菌株i占优平衡点是全局稳定的,此时竞争排斥原理成立.(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4-04-01)

陈文敏[4](2012)在《排斥与增权——当下“城镇弱势群体”的媒介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弱势群体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现代性后果,近年来的媒介呈现大致经历了媒体无意识、意识初醒以及媒体聚焦叁个阶段,但弱势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语者"与"弱者"身份。为突破该族群媒介身份建构的困境,建议尝试两种增权途径,以期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框架中实现媒介与人的双重现代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期刊2012年20期)

汤浩[5](2010)在《媒介排斥论——受众场域筛选机制与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排斥是社会排斥的重要维度。作为场域的大众传播系统,具有空间的依赖性、争斗的复杂性、边界的开放新、影响的广泛性和关系的内隐性五个方面的特点。目前,社会弱势群体不仅在传播空间上遭遇到持续不断的挤压,而且在媒介呈现上,经常成为社会偏见的牺牲品,饱受传媒歧视。在一整套选择机制、心理机制、运作机制和策略的运行中,社会弱势群体逐渐被逼离传媒场的中心地带。(本文来源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汤浩[6](2009)在《媒介排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探讨了媒介排斥的现象和过程、媒介排斥的原因、媒介排斥的评估和治理叁个方面的问题。绪论对国内外媒介排斥议题相关研究做出综述,该部分认为:媒介排斥是社会排斥的重要维度;传播学者在知晓权、传播权和传媒接近权等方面的研究为媒介排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托;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论、知沟研究等从侧面揭示了媒介排斥的过程和机制。第一章分析了大众传播作为“场域”的构成和特点,并提出媒介排斥的主要对象——社会弱势群体。该部分认为,传播场域由政府、广告主、生产者、受众、规制者、传播机构六方构成,并具有空间的依赖性、争斗的复杂性、边界的开放性、影响的广泛性和关系的内隐性五个特点。媒介权益事关传播公平。第二章认为,媒介排斥常常是一个与文化排斥相互交织发挥影响的过程,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化排斥。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社会群体(如农民工、女性)以及他们的声音和意见,在大众传媒信息传播系统中遭受轻视、误解、歧视、歪曲,甚至被排除在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之外,他们的媒介权益遭到忽视、挤压或剥夺。第叁章到第六章具体分析了媒介排斥的过程。基于经济利益考虑,广告主成为媒介排斥的第一主体,在媒介“场域-惯习”的制约下,媒介生产者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媒介排斥具有选择机制、心理机制和运作机制,并采用一系列的策略:利用、“救济”、批评、忽略和淡化、压制和隔离、抛弃。媒介排斥弱势话语、文化和群体。在传播场域,农民工的媒介身份被丑化,逐渐由传播场域的失语者演变为社会的边缘人。符号、科技、目标受众是媒介排斥的中介。媒介排斥的影响和危害表现为:表达障碍、沟通阻隔与弱势群体的边缘化,信息贫困、信息鸿沟与贫富分化,媒介幻像与受众疏离。第七章探讨了治理媒介排斥的战略和基本路径。该部分对不同省份媒介排斥程度的强弱作了评估;对李雷“信息和谐叁角模式”进行修正,提出基于政府、媒介、广告主、受众四方互动的矩形模式,评估媒介排斥程度。第八章探讨了全球化时代的媒介排斥现象。全球传播中的媒介排斥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叁个方面。应对“全球媒介”排斥,应政府引导,构建以我为主、覆盖全球的国际新闻传播体系;重点扶持以新闻媒体为核心的现代“大传媒业”的发展;以文化产品的输出为先导,推进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接轨与对话;增强我国传媒“软实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跨国媒体。(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3-01)

关萍萍,李雷[7](2008)在《“媒介排斥”——当代社会的信息失衡现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代社会的信息失衡表现,"媒介排斥"现象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异常突出的传播学问题,其概念命名源于社会学上的"社会排斥",指的是具备信息需求的受众对象(个人、群体或组织),受到大众媒介这一施动者的作用力,从而全部或部分地被排斥出社会的信息化生态圈,造成信息化社会系统参与不足的状态。本文旨在提出"媒介排斥"的概念,分析其特征并对其表现类型加以划分,同时从"知沟效应"的角度阐明"媒介排斥"现象出现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08年09期)

关萍萍,李雷[8](2008)在《论“媒介排斥”现象中“信息叁角模式”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排斥"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遍可见的现象,它己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信息时代最大的社会区隔。本文从分析"媒介排斥"的概念入手,研究媒介排斥现象的"信息叁角模式",分析了政府、媒介和受众之间的6种不同的动态博弈模式,旨在探索和谐状态下的信息叁角关系的建构方式。(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08年05期)

李雷[9](2007)在《媒介排斥:当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失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把媒介传播学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学领域中的“社会排斥”理论相结合,提出“媒介排斥”这一崭新的学术概念。把大众媒介系统看作是社会运转的众多功能性系统中的一个支系统,从社会学“社会排斥”经典理论的视角切入,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为工具,构建理论研究模型,从而系统的分析媒介排斥的症候表征、运行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媒介排斥的生成机制,并试图探求建立起控制、弱化媒介排斥的有效机制的可能性。“建设和谐社会”是目前我国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战略性热点议题,“媒介排斥”的研究正是基于此时代背景而展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4-25)

媒介排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成为欧洲社会学研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学术术语之一。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国学者对社会排斥问题的关注度也进一步升温,越来越多的社会排斥现象正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本文旨在探讨媒介中呈现的社会排斥现象,梳理并反思社会再造过程中大众媒介造成的普遍性的观念排斥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排斥论文参考文献

[1].党艳霞,蔡礼明,李学志.一类具有离散时滞的多菌株媒介传染病模型的竞争排斥[J].应用数学学报.2016

[2].朱懋.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J].新闻前哨.2015

[3].党艳霞.一类具有离散时滞的多菌株媒介传染病模型的竞争排斥[D].信阳师范学院.2014

[4].陈文敏.排斥与增权——当下“城镇弱势群体”的媒介身份建构[J].中国出版.2012

[5].汤浩.媒介排斥论——受众场域筛选机制与策略[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

[6].汤浩.媒介排斥论[D].浙江大学.2009

[7].关萍萍,李雷.“媒介排斥”——当代社会的信息失衡现象探讨[J].东南传播.2008

[8].关萍萍,李雷.论“媒介排斥”现象中“信息叁角模式”的构建[J].当代传播.2008

[9].李雷.媒介排斥:当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失衡[D].浙江大学.2007

标签:;  ;  ;  ;  

媒介排斥论文-党艳霞,蔡礼明,李学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