铽离子论文_孙冲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铽离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子,荧光,纳米,粒子,阿莫西林,稀土,四倍。

铽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孙冲梅[1](2019)在《基于金及金银合金纳米粒子表面增强铽离子发光测定多巴胺》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巴胺(DA)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肾脏系统的功能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帕金森症、精神分裂症、亨廷顿氏舞蹈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神经系统疾病与生物体液中DA含量的异常密切相关。因此,建立简便、高灵敏、高选择性的DA检测新方法,对于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相关生物医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稀土发光离子是一类优良的荧光探针,因其具有发射光谱窄、光致发光寿命长、Stokes位移大、配位能力强等诸多优点。Tb(Ⅲ)可以与DA的邻苯二酚基团配位结合,通过Tb(Ⅲ)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变化来测定DA浓度。协配体、稀土共发光离子、表面活性剂或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加入可以敏化Tb(Ⅲ)发光,提高DA的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目前关于贵金属纳米粒子敏化Tb(Ⅲ)发光的研究集中于银纳米粒子(AgNPs),基于金纳米粒子(AuNPs)、金银合金纳米粒子(Ag-Aualloy NPs)的报道甚少。AgNPs的等离子体性质活泼,但其化学稳定性欠佳。而AuNPs具有化学稳定性好的优点。本论文旨在研究AuNPs及Ag-Au alloy NPs对Tb3+-DA配合物的表面增强荧光作用,实现对DA的高灵敏测定。本论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检测DA的重要意义及其现有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并对敏化稀土离子探针发光分析方法,以及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组成及其表面增强荧光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第二章以AuNPs为表面增强荧光基底,与柠檬酸钠协同作用,增强了Tb(Ⅲ)荧光,提高了检测DA的灵敏度与选择性。本章中合成了AuNPs,其局域等离子体共振(LSPR)吸收峰位于523 nm处。此LSPR吸收峰与Tb(Ⅲ)的发射光谱(发射峰:547 nm)具有较大的光谱重迭。柠檬酸钠的加入增强了AuNPs的SEF作用:一方面可以适当调节Tb3+-DA与SEF距离;另一方面,使得体系的LSPR吸收峰红移至530 nm,增大了与Tb(Ⅲ)发射光谱的光谱重迭效率。AuNPs的加入对于协配体柠檬酸钠来说,可以有效促进Tb(Ⅲ)与DA之间的分子内能量转移。再者,柠檬酸钠对DA伯氨基的特异性识别作用。柠檬酸钠的引入显着提高了该复合探针对DA的选择性。研究发现:多种金属盐和生物小分子对DA测定的干扰较小。该复合探针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中DA的回收测定。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TEM电镜等技术探讨了Tb(Ⅲ)、DA、柠檬酸钠与AuNPs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荧光增强机理。第叁章采用新合成的Au-Agalloy NPs作为SEF基底,构建了一个简便、高灵敏的复合Tb(Ⅲ)荧光探针,用于DA测定。合成了Au-Ag alloy NPs和不同粒径的AuNPs,并对比了他们的LSPR性质。研究发现,Au-Agalloy NPs集合了AgNPs良好等离子体特性和AuNPs良好化学稳定性等特点。与AuNPs相比,Au-Ag alloy NPs的LSPR吸收峰更强,局域等离子体电场强度更强,等离子体性质更活泼。Au-Ag alloy NPs溶液中的保护剂-柠檬酸钠,一方面,为Au-Ag alloy NPs和Tb3+-DA配合物之间提供了合适的SEF距离;另一方面,通过对Tb3+-DA的固定化作用,减少了Tb3+与水分子的碰撞,降低了非辐射衰减率,增强了Tb3+荧光。通过荧光寿命衰减曲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TEM、共振光散射光谱和拉曼光谱等技术,对体系荧光增强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方法实现了对DA的灵敏检测,线性范围为0.60-90nM和90-1000nM,检出限低至0.19nM(S/N=3)。(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张丽军[2](2018)在《铽离子(Ⅲ)荧光探针法测定阿莫西林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铽离子(Ⅲ)荧光探针法测定阿莫西林含量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激发波长为226nm和发射波长为545 nm,在pH值为6、放置时间为10 min、铽离子质量分数为9.776×10-4mol/L条件下,在1.306×10-6mol/L~1.306×10-5mol/L范围内,阿莫西林的质量分数c与荧光强度存在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F=-6.607c+671.708,r为0.9993,平均回收率为98.75%。(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9期)

陈强[3](2018)在《基于DNA长距自组装的电化学方法用于废水中痕量铽离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G-四链体结构和DNA长距自组装技术,构建一种非标记型电化学交流阻抗方法用于铽离子的痕量检测。首先,根据Tb~(3+)诱导单链DNA折迭成G-四链体的性质,设计一组捕获探针(Cp)和信号探针(Tp)序列,组装到电极表面,当Tb~(3+)存在时,诱导Tp从双链结构中解离并折迭成G-四链体,导致电极表面的Cp裸露,进而与辅助探针Ap1、Ap2进行级联式杂交,在电极表面形成长距"叁明治"DNA结构,通过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检测Tb~(3+)加入前后Ret值的变化,实现对Tb~(3+)的超高灵敏检测。在1.0×10~(-15)M~1.0×10~(-12)M范围内,?Ret与Tb~(3+)浓度的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测限为3.4×10~(-16)M。将其应用于实际样品中铽离子的痕量检测,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福建分析测试》期刊2018年02期)

陈家越,陈强[4](2017)在《基于富G碱基单链DNA构建荧光生物传感器应用于铽离子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四条具有代表性的DNA序列,分别考察在铽离子作用下DNA构型变化对荧光的增敏效果.实验表明,相对于平行或反平行结构,无自折迭DNA单链结构对铽离子的荧光增敏效果最佳.在最佳条件下,DNA单链结构对铽离子检测线性范围为6.0×10-2~6.0μmol·L-1,检出限为8.0×10-3μmol·L-1.(本文来源于《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张海浜[5](2017)在《硼酸盐玻璃中叁价铈铽离子的光致发光与能量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可再生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光电转换材料以其特殊的性能已经被研究很多年了,然而由于太阳能电池较低的能量转换效率,使太阳能产品的价格还是比较昂贵的。限制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太阳能电池器件只能利用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而大部分的紫外和红外光能量未被利用。据报道,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通过使用光转换层可以从30.9%提高到38.6%。下转换是一种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下转换材料可以将短波长的太阳光转换成太阳能电池可充分利用的可见光。由于Tb~(3+)在可见光区域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所以Tb~(3+)掺杂材料通常被用作下转换材料。另一方面,Ce~(3+)具有较宽的4f→5d发射带,很容易被紫外光所激发,能够将紫外光转换为蓝光,被用作Tb~(3+)下转换材料的敏化剂。在众多的氧化物玻璃中,碱土硼酸盐玻璃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均匀的光学性质,较低的熔点,并且对稀土离子有较好的分散性,再者,在硼酸盐玻璃中稀土离子具有较大的吸收与发射截面,因此,硼酸盐玻璃将被作为下转换材料有效的基质材料。基于上述思考,本文采用高温固相熔融法设计合成了单掺Ce~(3+),单掺Tb~(3+)以及Ce~(3+)/Tb~(3+)共掺的碱土硼酸盐玻璃(RMB)。并通过荧光光谱测试,分析了 Ce~(3+)与Tb~(3+)的发射光谱、激发光谱以及能量传递过程,并找到了该掺杂硼酸盐玻璃中Ce~(3+)与Tb~(3+)的荧光发射强度与掺杂浓度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掺杂不同浓度的Tb~(3+)RBM玻璃在365nm激发下,出现了对应~5D_4→~7F_6,~5D_4→~7F_5,~5D_4→~7F_4,~5D_4→~7F_3能级跃迁的四个发射峰值,分别位于488,543,584,622nm附近处,其中543nm处的绿色荧光发射最强。在相同条件下,随着Tb~(3+)浓度的增加,绿色荧光逐渐增强。在300~380nm紫外光激发下容易得到有效的绿色荧光。2.Ce~(3+)RBM玻璃在紫外激发下,发射光谱没有呈现尖锐的峰,而是呈宽带状,Ce~(3+)RBM玻璃在280~380nm波长范围内容易被激发,并通过5d→4f跃迁发射将高能紫外光转换为可见蓝光。再者,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Ce~(3+)浓度的增加,Ce~(3+)RBM玻璃发射蓝色荧光强度也随着增强。3.在340~385nm波长范围内,Ce~(3+)的发射光谱与Tb~(3+)的激发光谱相重迭,这就使得Ce~(3+)能够吸收高能紫外光后,通过5d→4f能级跃迁,将高能紫外光子的能量传递给了 Tb~(3+),使Tb~(3+)的发射得到了增强,即Ce~(3+)与Tb~(3+)间产生了有效的能量传递过程。4.在Ce~(3+)/Tb~(3+)共掺RBM玻璃中,随着Ce~(3+)的介入,Tb~(3+)的绿色荧光发射明显增强,由此可见,Ce~(3+)是Tb~(3+)较好的敏化剂。通过对0.02Ce~(3+)-xTb~(3+)掺杂和0.05Ce~(3+)-xTb~(3+)(x=0.5,1.0,2.0)掺杂RBM玻璃在紫外激发下的研究表明,当Tb~(3+)浓度一定时,随着Ce~(3+)浓度的增加,Tb~(3+)的荧光发射强度随之增强;当Ce~(3+)浓度一定时,在一定的Tb~(3+)浓度范围内,随着Tb~(3+)浓度的增加,Tb~(3+)的发射强度也随之增强;当Tb~(3+)浓度一定时,0.05Ce~(3+)掺杂样品比0.02Ce~(3+)掺杂样品的发射要强。通过估算Ce~(3+)和Tb~(3+)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得出,当Ce~(3+)浓度一定时,随着Tb~(3+)浓度的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也随着增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高浓度的Tb~(3+)有较高的能量传递效率。比较308nm激发下的发射光谱可知,0.02Ce~(3+)-2.0Tb~(3+)掺杂和0.05Ce~(3+)-2.0Tb~(3+)掺杂RBM玻璃发射蓝绿色荧光最强,这将可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光转换层,对转换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申金[6](2017)在《银纳米粒子增强铽离子发光测定儿茶酚胺》一文中研究指出儿茶酚胺(CAs)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对于人体大脑神经系统的调控有重要作用。CAs主要包括多巴胺(DA),肾上腺素(EP),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E)。有研究表明,人体内DA含量异常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紊乱,导致一系列的病症,例如帕金森综合症,亨廷顿症等。而EP和NE含量的异常则与高血压和甲状腺等疾病有关。因此,CAs的高灵敏性测定对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稀土下转换发光分析方法可用于CAs的分析测定,但其灵敏度和选择性尚待提高。稀土上转换发光分析方法通常依赖近红外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常用980 nm激光器,而水分子在此波长处的吸收会产生过热效应,可能导致生物组织的热损伤。本文旨在利用各向异性银纳米粒子优良的金属增强荧光作用(MEF),结合稀土共发光效应以及协配体的协同增效和识别作用实现Tb(Ⅲ)下转换发光分析方法对于CAs的高灵敏性和高选择性测定;并利用表面活性剂和银纳米粒子的增强作用,建立稀土 Tb(Ⅲ)上转换发光在水溶液中测定DA的新方法。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对CAs分析方法、稀土下转换和上转换发光分析方法及其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对金属增强荧光、稀土共发光、协配体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敏化稀土发光的方法途径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论文的第二部分,合成了花状的银纳米粒子,以其作为表面增强荧光基质,利用花状银纳米粒子(AgNFs)尖角、边缘结构的电场耦合作用,实现了其对稀土共发光的增强。探讨了多种稀土共发光离子对于体系共发光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荧光增强效应受稀土离子的4f轨道电子分布影响较大,4f电子轨道为全空(La3+),半满(Gd3+),以及不含4f壳层(Y3+)的惰性稀土离子更容易产生稀土共发光效应。本章中选择了荧光增强效果最好的Tb(Ⅲ)-La(Ⅲ)稀土共发光体系,实现了对DA和EP两种CAs的同时测定。并初步探讨了 AgNFs增强稀土共发光的作用机理。在论文第叁部分中,通过调控柠檬酸叁钠,PVP,双氧水,硼氢化钠等反应试剂的用量,制备了适宜的银纳米叁角片(AgNPrs)。由于AgNPrs具有尖端效应,且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吸收峰与Tb(Ⅲ)发射光谱有较大的光谱重迭效率,可作为优良的荧光增强基质。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乙酸根协配体作为Tb3+-DA络合物和AgNPrs之间的间隔基团以及DA的识别基团。研究发现:16种生物小分子(氨基酸,神经递质,EP等),以及常见的无机盐离子均不干扰DA的测定,其中与DA同倍浓度的NE对体系的荧光信号的淬灭也在±5%误差范围内。本方法实现了DA的选择性测定。利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共振光散射光谱和TEM等技术,研究了荧光增强作用机理和Ac对DA的选择性识别作用。论文的第四部分利用表面活性剂和球形银纳米粒子(AgNPs)的协同增强作用,建立了在水溶液体系中灵敏测定DA的Tb(Ⅲ)的上转换发光分析新方法。考察了多种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0P)、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六烷基溴化吡啶(CPB)以及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对于稀土上转换荧光增敏现象的影响,发现SDS对于稀土 Tb(Ⅲ)离子发光有更好的增敏效果。以300 nm和610 mn为激发波长,Tb3+-DA配合物均可发射出547 nm处的特征荧光,分别对应于Tb(Ⅲ)下转换发光和上转换发光类型。以体系的上转换发光优化了实验条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实现了 Tb(Ⅲ)上转换和下转换两种发光分析方法对DA的测定。通过比较发现,本体系上转换发光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及选择性较高。通过共振光散射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TEM电镜等技术对体系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本论文的主要特点:1.研究了各向异性银纳米粒子形貌(花状、叁角片状)对于Tb(Ⅲ)发光增强效果的影响,探究了不同LSPR分布对于MEF效应的影响;2.通过引入AgNFs提高了分子间能量转移效率,促进了 Tb(Ⅲ)-La(Ⅲ)稀土共发光作用,实现了 DA和EP的同时测定;3.利用AgNPrs与协配体作用提高了 Tb(Ⅲ)发光测定DA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并探究了荧光增强作用机理和Ac-协配体选择性识别DA的机理;4.建立了 SDS与AgNPs协同增强稀土 Tb(Ⅲ)上转换发光测定DA的分析方法,与本体系下转换发光分析方法比较,上转换发光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较高。本方法无需激光激发,普通荧光仪可测,简便可行,在水溶液体系中可实现稀土上转换发光,对稀土上转换发光分析方法的研究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30)

王怀佩[7](2017)在《铽离子掺杂碳氧化硅薄膜的制备与发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由于硅具有优良的电学和机械等性能且在地球上储量丰富,硅材料已被广泛关注。但由于单晶硅是间接带隙半导体,电子跃迁发出光子,需要吸收或发射一个声子,这比电子直接跃迁发出光子几率小得多,这使得单晶硅发光微弱。因此设计高效、稳定的硅基发光材料是光电子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其中稀土掺杂硅基发光材料可以很好的改善硅基发光效率。因为稀土材料发光性能优良,其f-f跃迁的电子能级丰富、光谱峰形尖锐、颜色纯度高,且稀土发光受外界影响小。此外,+3价的稀土离子,每一电子层中都含有未成对的电子,跃迁时释放光子,适合掺杂到发光材料中。因此,硅基薄膜中掺杂稀土材料是实现硅基发光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将稀土离子——铽掺杂到母体材料SiC_xO_y薄膜中,通过改变薄膜中碳元素的含量以及对样品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从而实现铽离子的最优发光,并分析其发光机制。首先,研究母体材料SiC_xO_y薄膜中氧含量对薄膜发光的影响机制。采用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VHF-PECVD)在250℃下制备一系列非晶SiC_xO_y薄膜。改变薄膜中氧组分的含量,氧组分的变化会影响SiC_xO_y薄膜发光性质和结构。通过光致发光光谱(PL)研究发现,随着薄膜中氧组分的增加,其发光峰位由橙红光逐渐向蓝光移动,肉眼可见较强的发射光。荧光瞬态谱分析表明,薄膜的光子寿命在纳秒量级。综合观察薄膜的XPS、FTIR光谱以及Raman谱,对薄膜的相结构和化学键合进行表征,我们分析SiC_xO_y薄膜的可调光发射机制。之后,研究铽掺杂SiC_xO_y薄膜中碳含量和退火温度对铽离子发光的影响机制。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250℃下制备一系列SiC_xO_y:Tb薄膜。因为薄膜中适量的碳可以促进形成纳米硅团簇,纳米硅团簇可以作为激子介导激发铽离子发光。因此,当薄膜中的碳适量时,以纳米硅团簇激发铽离子发光为主,铽离子的绿色发光增强。然而继续增加薄膜中的碳含量时,铽离子的发光强度反而减弱。这是由于薄膜中碳含量再增加时,以氧缺陷激发铽离子发光为主,但是纳米硅团簇激子激发效果强于氧缺陷激子激发效果。因此,当氧缺陷激发为主时,铽离子发光减弱。此外,通过不同退火温度之后的SiC_xO_y:Tb薄膜,铽离子的绿色发光均有增强。因此,碳含量和退火温度对薄膜中铽离子的发光均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对不同碳含量以及不同退火温度的SiC_xO_y:Tb薄膜的微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了铽离子发光增强机制且找到铽离子最优发光条件。(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刘伟群,任乃林[8](2016)在《铽离子增敏荧光光度法测定鱼肉组织中的恩诺沙星残留(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建立分析测定恩诺沙星的新方法,以铽-恩诺沙星配合物的荧光特性为基础,发现在pH值为6.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铽与恩诺沙星的配合物在545 nm(λex=328nm)处产生了Tb3+的特征荧光峰,可用于恩诺沙星的分析测定,从而建立了简单、快速、灵敏测定恩诺沙星的荧光方法,并优选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在最佳试验条件下,恩诺沙星浓度在1.0×10~(-8)~1.0×10~(-6)g/ml范围内与其545 nm的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 3),检出限为1.3×10~(-9)g/ml;对药片中恩诺沙星的测定回收率为97.7%,变异系数为1.4%;对于鱼肉组织中恩诺沙星测定回收率为79.0%~94.5%,变异系数为2.0%~7.8%。(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6年09期)

申金,吴霞[9](2016)在《银纳米叁角片-乙酸钠协同敏化铽离子发光测定多巴胺》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巴胺(DA)是一种重要的中枢系统神经递质,对人体健康起着关键作用。体液中多巴胺含量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DA含量异常与许多疾病相关,可作为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本工作设计合成了银纳米叁角片,基于银纳米叁角片的表面增强荧光和DA与乙酸钠的共配位作用,协同增强Tb~(3+)发光,建立了一种选择性测定DA含量的荧光分析新方法。研究发现:在近中性HEPES缓冲溶液中,Tb~(3+)离子荧光增强程度与D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6.0×10~(-10) mol/L~1.0×10~(-7) mol/L,R2为0.9987,检出限达到2.2×10~(-10) mol/L(S/N=3)。该方法用于人血清样品的加标回收实验,获得了满意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八分会: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期刊2016-07-01)

左军凤[10](2016)在《基于G-四倍体和荧光新型传感器在铽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稀土元素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稀土元素检测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微量的稀土铽可以通过食物链的循环进入人体,当其在人体内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对骨髓细胞、DNA和肝脏等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稀土铽的检测对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的。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基于G-四倍体构型转变和铽独特的光学特性所构建的新型传感器的设计、构建、表征及性能检测,并将其应用于稀土金属铽离子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检测。本论文总共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概述了荧光传感器和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介绍了基于G-四倍体结构的DNA探针及其在金属离子和基因诊断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作了简要的阐述。第二章:设计了基于硫黄素T(THT)和铽离子(Tb3+)诱导G-四倍体(G-quadruplex)构型转换从而产生荧光变化,构建了一种可灵敏检测铽离子的免标记荧光生物传感器。当Tb3+浓度范围在1.0 pM~1.0 μM之间,荧光强度的变化与Tb3+浓度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同时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26 pM。本章设计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快速、超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优点。因此,该荧光生物传感器有望应用于监测环境中的痕量铽离子的检测。第叁章:设计了一种基于“G-四倍体”和“DNA超级叁明治纳米复合物信号放大技术”的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将其用于Tb3+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通过DNA长距自组装反应,形成了长距超级叁明治纳米复合物,显着的放大了电化学信号,大大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检测限低至0.46 fM。Tb3+诱导特定序列DNA折迭成稳定的G-四倍体结构,又保证了传感器的高特异性。第四章:基于复杂铽离子络合物的形成,设计并构建了一种简单和迅速的荧光传感器并用于铽离子的检测。以噻菌灵为小分子配体,铽离子作为中心离子制备该络合物。当只有噻菌灵存在时,只能观察到微弱的荧光。然而,当加入铽离子后,荧光显着增强。在最优条件下,Tb3+浓度在5×10-6M~3×10-5M之间时,Tb3+浓度与荧光强度的变化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水样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6-06-01)

铽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铽离子(Ⅲ)荧光探针法测定阿莫西林含量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激发波长为226nm和发射波长为545 nm,在pH值为6、放置时间为10 min、铽离子质量分数为9.776×10-4mol/L条件下,在1.306×10-6mol/L~1.306×10-5mol/L范围内,阿莫西林的质量分数c与荧光强度存在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F=-6.607c+671.708,r为0.9993,平均回收率为98.7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铽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1].孙冲梅.基于金及金银合金纳米粒子表面增强铽离子发光测定多巴胺[D].山东大学.2019

[2].张丽军.铽离子(Ⅲ)荧光探针法测定阿莫西林的含量[J].云南化工.2018

[3].陈强.基于DNA长距自组装的电化学方法用于废水中痕量铽离子检测[J].福建分析测试.2018

[4].陈家越,陈强.基于富G碱基单链DNA构建荧光生物传感器应用于铽离子的检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张海浜.硼酸盐玻璃中叁价铈铽离子的光致发光与能量传递[D].大连工业大学.2017

[6].申金.银纳米粒子增强铽离子发光测定儿茶酚胺[D].山东大学.2017

[7].王怀佩.铽离子掺杂碳氧化硅薄膜的制备与发光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8].刘伟群,任乃林.铽离子增敏荧光光度法测定鱼肉组织中的恩诺沙星残留(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6

[9].申金,吴霞.银纳米叁角片-乙酸钠协同敏化铽离子发光测定多巴胺[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八分会: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2016

[10].左军凤.基于G-四倍体和荧光新型传感器在铽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室温下GdNbO4:Tb3+,Bi3+的荧光光谱...不同浓度的铽离子引起的H3TATA...2 铽离子的配位多面体图(A)铽离子滴定1mmol/L锌离子...载铜抗菌硅胶和Cu2+/TbO图10不同铽离子铽离子浓度的影响

标签:;  ;  ;  ;  ;  ;  ;  

铽离子论文_孙冲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