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性颅脑损伤论文_张俊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爆炸性颅脑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颅脑,损伤,爆炸性,动物,开放性,高原,大鼠。

爆炸性颅脑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海[1](2012)在《新型大鼠颅脑爆炸性弥散性轴索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爆炸性武器正逐步成为现代高科技局部战争中的主要杀伤武器,被称为战争中"特色损伤"[1]的颅脑爆炸伤(Blast-relat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bTBI)也随之为人们所认识及重视。颅脑爆炸伤是核武器、常规武器战争、矿山开采及恐怖袭击中最常见的一种损伤,具有多发伤、多部位损伤、复合伤的特点[2-4]。以海湾战争为标记的高科技局部战争爆发之后,爆炸性武器已逐步成为现代战争中的主要杀伤武器,其杀伤威力大,头部在爆炸致伤的部位中所占比例尤其高,而爆炸伤也是头部损伤的主要伤类,海湾战争中颅脑爆炸伤占所有颅脑损伤的70-90%[5-6]。因此研究颅脑爆炸伤是现代军事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也是和平时期急救医学和创伤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颅脑爆炸伤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混合性损伤,包括原发性损伤(爆炸冲击波致伤)、继发性损伤(高速弹片、破片致伤)、叁级损伤(爆炸气浪抛跌、旋转扭曲或物体挤压碰撞致伤)、四级损伤(其他非高速致伤因素损害,如有害气体、高温、强光等),这些致伤因素往往同时存在,且不单只损伤头部,而是全身性损伤,全身其他部位的损伤,又可影响颅脑损伤的演变过程,导致颅脑爆炸伤的研究内容纷繁复杂,困难重重[7]。目前尚无成熟、稳定的颅脑爆炸冲击伤动物模型[8],致伤机理主要为液压致伤、激波管致伤、重物打击致伤几类。我们前期设计了应用真实爆炸物、躯干肢体保护的单纯头部爆炸致伤模型,并公开发表得到认可,为本研究奠定了可靠基础。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导致颅脑外伤患者重度伤残、植物状态和死亡的常见原因,其病情重、治疗难、预后差、死亡率高。目前对DA I产生机制的认识趋于一致,即由于外力使头部产生线或角加速度,在脑组织内产生剪切力,导致神经轴索受损甚至断裂、毛细血管撕裂。而DAI与各种颅脑损伤类型的关系仍不甚明了,其在bTBI中的发生情况尚无文献报道。为研究DAI,学者们制作了多种动物模型,主要包括:①Gennarelli(1982年)等[9]瞬间旋转损伤模型;②Dixon等[10]液压冲击损伤模型;③Mamarou等[11]打击负荷损伤模型;④Hong-Cai Wang[12]等旋转打击复合损伤模型;⑤Gennarelli等[13]牵拉损伤模型;⑥加速或减速损伤模型。目前国内外未见使用真实爆炸物致伤DAI动物模型报道。目的本研究以DAI发生机制为基础,采用自行设计颅脑爆炸伤模型装置,利用真实爆炸物致伤,引起大鼠头部瞬间高速摆动,产生线或角加速度,在脑组织内产生剪切力,导致神经轴索受损甚至断裂、毛细血管撕裂,进而建立稳定爆炸性DAI动物模型,为bTBI伴发DAI情况研究提供一个便捷实验平台,也为DAI动物模型的建立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方法1.新型建模装置设计:以前期自行设计大鼠颅脑爆炸伤模型为基础,针对装置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改进,研究设计大鼠头部固定方案,有机结合爆炸源、压力测试系统、爆炸保护舱叁部分为一整体,充分考虑模型准确性、可重复性及便携性。2.SD成年大鼠26只,雌雄各半,质量150±10g,随机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0),采用新型大鼠颅脑爆炸冲击伤装置,实验组暴露额顶枕部,对照组无暴露,400mgTNT当量纸质电雷管起爆,爆炸冲击波超压致伤,高速摄像测定头部矢状位摆动生物力学参数,伤后2、12、24、48h行4次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T2序列扫描,48h检查完毕即刻断头处死,脑干病理学检查。结果1、设计并制作新型大鼠颅脑爆炸性弥散性轴索损伤模型装置;2、实验组头部在矢状平面呈弧形摆动,摆动轴心大致位于颈胸椎交界处,最大角速度约为248rad/sec,最大角加速度约为212krad/sec2;实验组头颅MRI见14例脑干上端背外侧信号混杂,其中6例伴有额顶叶皮层及小脑顶部腹外侧挫伤;对照组1例出现顶叶皮层挫伤;实验组MRI脑干信号混杂14例光镜下检出回缩球(Retraction ball,RB),弥散分布于脑干;对照组脑干形态正常。实验组大鼠14例(87.5%)符合爆炸性DAI诊断,对照组无DAI大鼠,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新型大鼠颅脑爆炸性弥散性轴索损伤模型装置应用弹簧牙钩相对固定头部,减轻致伤时头部与躯干相对位移,模拟真实爆炸场景中可能存在的情况,经致伤强度研究及伤情结果分析认为,可建立较稳定大鼠颅脑爆炸性DAI模型。(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2-03-01)

张永明,刘家传,杨艳艳,孙文江,汤宏[2](2010)在《兔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颅脑爆炸伤动物模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纸雷管与兔脑距离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600mgTNT当量纸雷管垂直悬吊于兔脑上方爆炸,距离分别为5.0、6.5、8.0cm。观察动物伤后存活情况与生存质量,颅脑损伤区病理与MRI表现。结果5.0cm组兔伤后即刻死亡5只,3d内死亡4只,另1只存活7d以上。6.5cm组兔伤后发生癫疒间3只,肢体瘫痪1只,不能进食伤后4d死亡1只,余动物均存活7d以上;MRI示典型脑挫裂伤改变;病理示损伤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空泡样变、周围水肿、微血管破裂出血;电镜观察示损伤区细胞超微结构破坏严重。8.0cm组动物均存活,但病理及MRI检查未见典型颅脑损伤改变。结论600mgTNT当量纸雷管在垂直兔脑上方6.5cm处爆炸,可造成稳定的颅脑爆炸伤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胥全宏[3](2003)在《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伤情特点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的实验模型,探讨模拟高原颅脑战伤伤情特点,为高原颅脑战伤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通过民用射钉枪射击建立大鼠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模型;(2)通过在金属密闭环境中军用雷管空中爆炸建立大鼠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3)通过低压氧舱模拟高原条件,并与正常平原环境条件下对照,观察上述两种模型的伤情特点;(4)观察两种模型伤后即刻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伤后1h、6h、12h、24h、48h、72h和168h各时相点的脑含水量、伊文氏蓝含量、病理学的改变,了解伤情变化;(5)应用Moor 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和LICOX CMP组织氧监测仪进行局部脑血流量和局部脑组织氧分压动态监测,了解两种模型伤情变化特点。(6)应用墨汁灌注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模型伤后微循环的改变。结果:(1)本实验条件下所制备的大鼠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伤情稳定,可重复性好;(2)大鼠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伤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且伤后即刻及1h内死亡率最高;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伤情较重,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中,伤后即刻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原组;(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伤后较伤前有明显延长,高原与平原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伤后高原组较平原组各波潜伏期有明显延长;(4)脑含水量、伊文氏蓝含量在伤后1h即出现明显增加,24-48h达到高峰,72h开始恢复,到168h尚未完全恢复正常;高原对照组与平原对照组相比,无差异,两组伤后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伤后6-72h,高原组脑含水量和伊文氏蓝含量较平原组明显增高。(5)局部脑血流量于伤后1h开始明显下降,在伤后48-72h下降到最低点,之后开始恢复,到168h仍未完全恢复正常;高原对照组与平原对照组相比,局部脑血流量明显较高,在伤后1h,高原组局部脑血流量仍明显高于平原组,12-72h则明显低于平原组各时相点;(6)局部脑组织氧分压于伤后1h开始明显下降,在伤后24-48h下降到最低,之后开始恢复;高原对照组与平原对照组相比,局部脑组织氧分压无明显差异,在伤后1h仍无明显差异,在伤后6-72h高原组则明显低于平原组;(7)相关性分析显示,伤后局部脑组织氧分压、局部脑血流量的动态变化与脑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之间有密切相关关系;(8)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WP=7>伤区边缘3mm处,伤后1-6h即有神经细胞缺血性改变,胞浆内尼氏体减少,线粒体肿胀,胞体周围间隙赠宽,血管周围水肿,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多;到24-48h,上述变化进一步加重,神经细胞出现坏死;72h后开始逐渐恢复;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伤后各相应时相点,病变更为明显。(9)墨汁灌注及图像分析显示,墨汁染色的毛细血管数量在伤后1h即开始减少,到24-48h达到最少,到168h均未完全恢复正常;高原组各时相点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幅度大于平原组各相应时相点。结论:1、通过民用射钉枪射击和军用雷管在金属密闭环境中空中爆炸致伤,并结合低压氧舱持续减压,可以成功建立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低速低能投射物所致的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2、本实验两种颅脑损伤模型中,伤后脑水肿以血管源性脑水肿为主,且于伤后早期出现,进行性加重,12-48h达高峰,72h后开始恢复,模拟高原条件下两种模型脑水肿进展规律与平原基本一致,但均较平原程度为重,发展快,且持续时间长。3、与平原对照组相比,高原缺氧对照组大鼠局部脑组织氧分压无明显变化,但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加;模拟高原条件下开放性和爆炸性颅脑损伤伤后伤区局部脑组织缺氧和脑血流量下降更为严重、持续时间更长,表明PbtO2和rCBF监测能较好的反映颅脑损伤后缺血缺氧状态,尤其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3-05-01)

爆炸性颅脑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颅脑爆炸伤动物模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纸雷管与兔脑距离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600mgTNT当量纸雷管垂直悬吊于兔脑上方爆炸,距离分别为5.0、6.5、8.0cm。观察动物伤后存活情况与生存质量,颅脑损伤区病理与MRI表现。结果5.0cm组兔伤后即刻死亡5只,3d内死亡4只,另1只存活7d以上。6.5cm组兔伤后发生癫疒间3只,肢体瘫痪1只,不能进食伤后4d死亡1只,余动物均存活7d以上;MRI示典型脑挫裂伤改变;病理示损伤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空泡样变、周围水肿、微血管破裂出血;电镜观察示损伤区细胞超微结构破坏严重。8.0cm组动物均存活,但病理及MRI检查未见典型颅脑损伤改变。结论600mgTNT当量纸雷管在垂直兔脑上方6.5cm处爆炸,可造成稳定的颅脑爆炸伤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爆炸性颅脑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张俊海.新型大鼠颅脑爆炸性弥散性轴索损伤模型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2

[2].张永明,刘家传,杨艳艳,孙文江,汤宏.兔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的建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

[3].胥全宏.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伤情特点的初步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大鼠爆炸性颅脑损伤实验舱示意图2 65 cm 组兔颅脑损伤区大体解剖 2A 整...高原对照组大鼠BAEP高原对照组大鼠BAEP平原开放性颅脑损伤后BAEP平原爆炸伤后大鼠BAEP

标签:;  ;  ;  ;  ;  ;  ;  

爆炸性颅脑损伤论文_张俊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