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力学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力学,相图,理论,广义,湍流,时间,稳态。
热力学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林根,夏少军,冯辉君[1](2019)在《不可逆循环的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简要回顾有限时间热力学、熵产生最小化理论、理论、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热力循环(包括恒温热源理论热机循环,变温热源理论热机循环,串接、联合和多热源理论热机循环,具有非均匀工质的理论热机循环,多级热力循环)、理论化学机循环(包括单级等温化学机循环,单级非等温化学机循环,多级等温化学机循环,多级非等温化学机循环)、工程热力与化学循环(包括活塞式加热气缸膨胀过程,内燃机循环,光驱动发动机循环)、商业机循环等不可逆循环动态优化研究方面介绍了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除在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内容方面进一步拓展与细化外,追求物理模型的统一性、优化方法的通用性和优化结果的普适性是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另一重要发展趋势,包括建立广义机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崔洪江,王雪琦,陈秉智[2](2019)在《混合动力机车动力间的热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混合动力机车动力间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初始方案基础上提出两种通风系统优化方案:方案1为去掉动力间侧墙百叶窗,保留侧墙换气扇;方案2为同时去掉动力间侧墙百叶窗和换气扇。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FLUENT对动力间内部的湍流性能和熵产进行热力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包括初始方案在内的3种方案动力间内部平均温度均低于设计要求,但方案1可以显着增强动力间内冷却空气的湍流性能,对于迅速降低动力间内部温度更为有效,从而提高动力间通风系统的散热性能。(本文来源于《铁道机车车辆》期刊2019年05期)
周晨亮,赫文秀,兰大为[3](2019)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化工专业《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必修课,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优化,修订了教学大纲,增加了2个实践教学内容,增加了案例教学和角色转换,修改了考核方式。结果表明,具有显着的教学效果并得到了专家组的肯定。(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8期)
吴芮,严新平,孙玉伟,卢明剑,袁成清[4](2019)在《船舶烟气S-CO_2布雷顿循环稳态热力学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机烟气余热进行循环再利用是船舶绿色化的重要技术实现途径,其核心环节在于采用适宜的热力学循环系统实现烟气输入热功到涡轮输出轴功之间的高效能量转换。在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热力学循环系统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换热器、涡轮机和压缩机等系统核心组成设备的数学模型,在Fortran软件环境中建立以系统热效率为目标优化函数的再压缩式循环结构的稳态运行效率数值计算仿真模型,分别针对循环压比、回热器总换热系数、分流系数等参数对系统循环热效率的影响问题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2.10~2.45的压比范围内,不同工况条件下均存在全局最优分流系数使得热效率最大化。船舶热能动力循环发电系统最优运行工况分析中,在涡轮机入口温度500℃、压缩机入口温度35℃下,存在最优分流系数为0.39,对应的循环压比为2.37,循环热效率为32.15%。(本文来源于《中国航海》期刊2019年03期)
蒋贇,黄国幸,郑凌虹,刘立斌,章立钢[5](2019)在《Sm-Sn二元体系的热力学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合评估Sm-Sn体系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CALPHAD方法优化和计算该二元合金体系的平衡相图。液相采用置换式溶体溶液模型,化学计量比中间化合物采用Neumann-Kopp规则描述其热力学函数。通过优化,得到一组合理自洽的热力学参数,利用该热力学参数计算的相图与文献报道的实验信息吻合较好。计算所得1 203 K下的液相混合焓以及295 K下的固相形成焓也与已有的热化学数据符合良好。(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汪森辉,李海峰,张永杰,邹宗树[6](2019)在《基于热力学规则与数据驱动模型的烧结工艺参数优化综合集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物料平衡和热平衡,对烧结过程固体燃料消耗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结合生产数据建立固体燃料和烧结矿质量预测模型,采用极限学习机方法定量分析烧结过程工艺参数对固体燃料和烧结矿质量的影响。将这两种模型综合集成,提出基于热力学规则与数据驱动模型的烧结过程工艺参数优化综合集成方法,从而实现在保证烧结矿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烧结过程固体燃料消耗,促进烧结能源消耗与烧结矿质量的协同优化。(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8-14)
余伟,王辉涛,王建军,朱道飞,陶帅[7](2019)在《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ORC蒸气发生器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低温余热驱动ORC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建立了有机朗肯循环蒸气发生器主要热力性能计算模型,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以蒸气发生器单位换热面积工质?升作为性能优化目标函数,选取了R245fa作为循环工质,在给定烟气进口温度以及保证循环工质在蒸气发生器出口为饱和蒸气条件下,对不同工况下的工质质量流速进行优化,并分析了在一系列换热管管径下,烟气入口温度、工质入口压力、管外对流传热系数、单根换热管烟气质量流量对目标函数及工质最优质量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质入口压力与管外对流传热系数对最优工质质量流速影响显着,随着工质入口压力与管外对流传热系数的增大,最优工质质量流速增大,对应的换热管径减小;而烟气入口温度、单根换热管烟气质量流量对最优工质质量流速影响甚微。(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林根,夏少军[8](2019)在《不可逆过程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是热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有限时间热力学、熵产生最小化理论、理论、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深入剖析了上述热学优化理论的物理内涵及其相互间异同点,然后从传热过程、传质过程、电容器充电电路和经济贸易过程等不可逆过程动态优化研究方面介绍了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比较了熵产生最小化理论和理论在传热传质过程优化中的异同点,最后指出除在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内容方面进一步拓展与细化外,追求物理模型的统一性、优化方法的通用性和优化结果的普适性是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另一重要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邹磊[9](2019)在《Fe-Mo-Nb-Zr体系的相图测定及热力学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环境友好、节能、重量轻、设计可靠的结构材料的需求增加。下一代高性能结构材料,必须具有高的比强度,良好的断裂韧性和良好的连接能力。钢是重要的结构材料之一,因而新一代高性能钢的要求不仅要具有高的强度,而且还要有优异的韧性,例如超高强韧钢。通常,材料强度的增加伴随着韧性降低,韧性的降低将促进应力诱导开裂,材料难以成形。在钢中添加钼、铌和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强度和韧性。钼、铌和锆是强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它们所产生的碳化物例如MC和M2C,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并防止奥氏体化过程中的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小的具有C14结构的沉淀相能有效提高钢的强度和抗蠕变性,而钼、铌和锆的加入有利于C14结构相的形成。锆和硫能形成ZrS2,能防止钢的热脆性。但过高的钼含量高会增加形成σ相的可能性,在加载过程中促进裂纹的形成从而导致钢的韧性劣化。因而,钢中合金元素的加入量需要严格控制。相图提供了材料成分设计和热处理工艺制定时所需的基本数据。因此,获得上述相关体系的相图对高强韧钢的开发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采用合金化法、扩散偶法和相图计算(CALPHAD)方法对Fe-Zr、Fe-Mo-Nb、Fe-Mo-Zr和Fe-Nb-Zr体系相图进行实验测定和热力学优化,并且优化获得了Mo-Nb-Zr体系热力学参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EPMA)和差热分析(DTA)等实验测试方法,对Fe-Zr二元相图进行了修正。通过分析扩散偶样品,确定Fe23Zr6相在Fe-Zr二元体系中稳定存在。通过DTA的结果分析确定了所有和Fe23Zr6、hex.(Fe2Zr)相相关的不变反应温度,同时修正了富Zr侧的不变反应bcc(Zr)→FeZr3+hcp(Zr)的反应温度。(2)利用XRD、EPMA、DTA和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方法分析铸态合金样品的微观组织,确定了Fe-Mo-Nb、Fe-Mo-Zr和Fe-Nb-Zr叁元体系的初晶面;根据合金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相组成,构建了Fe-Mo-Nb体系在1373和1473 K的等温截面图以及Fe-Mo-Zr和Fe-Nb-Zr叁元体系在1273 K的等温截面图。(3)利用CALPHAD技术,设置合理的热力学模型。结合本工作获得的初晶面、等温截面图以及文献中的实验相关数据,优化了 Fe-Zr、Fe-Mo-Nb、Fe-Mo-Zr、Fe-Nb-Zr和Mo-Nb-Zr体系,获得了自洽合理的热力学参数,建立了Fe-Mo-Nb-Zr体系热力学数据库。此外,通过实验测定了Ni-Ti-V体系液相面投影图和1273 K等温截面图。根据实验结果对该体系进行了热力学优化,获得了一套自洽合理的热力学参数,优化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3)
徐呈亮[10](2019)在《CoSb_3基热电材料体系Ce-Co-Sb/Fe叁元系的相平衡测定及热力学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够实现电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使用热电材料制作的温差发电和制冷器件具有污染低、维护简单、安全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工业余热发电、航天、微电子及制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热电材料的性能可用无量纲的热电优值ZT衡量,而ZT值的高低由材料的塞贝克系数、电导率和热导率决定。高性能的热电材料要求同时具有高的塞贝克系数、高的电导率和低的热导率。方钴矿CoSb3化合物是一种具有笼状结构的窄带半导体材料,由于同时具有高的塞贝克系数及较高的电导率,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高效中温热电转换材料。但是CoSb3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导致热电优值ZT较低,从而限制了其在热电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当前的研究手段主要使用掺杂和取代的方法降低CoSb3化合物的热导率,其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金属原子(如Fe、Ni等)置换CoSb3中的Co位,以及使用稀土原子(如Ce、Yb等)填充CoSb3晶格中的笼状间隙位置(晶格孔洞),一方面增强电子或空穴的迁移,提高电子导电率;另一方面形成热声子的散射,降低晶格热导率,最终提高热电转换率。本文主要研究的热电材料体系(Ce,Va)(Co,Fe)4Sb12具有晶格孔洞填充和框架原子取代的双重效应,可以认为是由VaCo4Sb12和CeFe4Sb12形成的化合物固溶体,通过填充和取代的组合优化,实现电子和声子输运的协同调控,显着降低晶格热导率,提高电子导电率,提高热电性能。因此,本文针对由此构成的Ce-Co-Fe-Sb四元体系所包含的Ce-Co-Sb和Ce-Co-Fe叁元基础体系,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显微分析(SEM)、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EPMA)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实验方法,进行了相平衡关系和相转变温度的实验测定。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CALPHAD方法,对上述两个叁元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参数的优化评估,建立了相关体系的热力学数据库,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首先,考虑到CoSb3基热电材料体系中的主要组成元素Sb及其代位元素Ge都是易挥发元素,具有较高的饱和蒸汽压,其相平衡关系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很大。本文参考描述凝聚态相压力修正因子的Murnaghan方程和描述真实气体相压力修正因子的逸度系数模型,在充分考虑相平衡关系(常温常压和高温高压下相平衡的压力-温度关系)、热化学性质(常压和高压条件下的热容-温度关系)、热物理性质(一定温度条件下的压力-体积关系)等数据自洽合理性的基础上,对纯组元Sb和Ge的热力学特征参数进行了优化评估,建立了含压力修正因子的高温高压Sb/Ge纯组元热力学数据库。针对Sb和Ge的摩尔体积、热膨胀系数和压缩系数,计算了Sb和Ge的压力(P)-温度(T)相图、摩尔体积(Vm)-压力(P)关系图、热容(Cp)-温度(T)曲线等。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验报道的数据有着较好的匹配度。纯组元Sb、Ge的热力学数据库为与气相分压有关的方钴矿热电材料制备烧结工艺的改进提供了相关基础数据,本文采用的优化方法也为其他纯组元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依据。第二,综合运用XRD、SEM、EPMA及DSC等实验方法,本文对Ce-Co-Sb和Ce-Co-Fe两个叁元系的等温截面、液相面投影图等相平衡实验信息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于Ce-Co-Sb叁元体系,实验测定了823K和673K等温截面图,同时采用铸态组织凝固分析方法,首次建立了Ce-Co-Sb叁元系的液相面投影图。对于Ce-Co-Fe叁元体系,实验测定了823K等温截面图及完整的液相面投影图。Ce-Co-Sb和Ce-Co-Fe叁元体系的相平衡实验测定,为后续的优化评估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第叁,运用CALPHAD技术,充分考虑到Ce-Co-Sb和Ce-Co-Fe叁元系中各平衡相的晶体结构特征,建立了合理的热力学模型。结合文献报道的相平衡实验信息(如溶体相的溶解度区间、不变反应温度、相转变温度、相平衡成分、初晶相区域等),及液相混合焓等热化学数据,结合本文测定的实验结果,优化评估了Ce-Co-Sb和Ce-Co-Fe叁元体系,构建了自洽合理的热力学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相平衡计算和凝固过程分析,很好地再现了相关的实验结果。最后,根据本文优化得到的Ce-Co-Sb和Ce-Co-Fe叁元系数据库,结合已有文献报道的Co-Fe-Sb和Ce-Fe-Sb叁元系数据库,构建了 Ce-Co-Fe-Sb四元系热力学集成数据库。运用构建的热力学数据库,对VaCo4Sb12-CeFe4Sb12垂直截面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了不同含量合金化元素Ce和Fe对Ce-Co-Fe-Sb体系相平衡关系的影响。之后,运用Scheil模型对Ce-Co-Sb和Ce-Fe-Sb叁元合金及Ce-Co-Fe-Sb四元合金的凝固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并与相同成分合金的凝固组织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的热力学模拟计算能够较好地再现实验测定结果。本文获得的Ce-Co-Fe-Sb四元系热力学数据可为多元掺杂CoSb3基热电材料体系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5-31)
热力学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混合动力机车动力间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初始方案基础上提出两种通风系统优化方案:方案1为去掉动力间侧墙百叶窗,保留侧墙换气扇;方案2为同时去掉动力间侧墙百叶窗和换气扇。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FLUENT对动力间内部的湍流性能和熵产进行热力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包括初始方案在内的3种方案动力间内部平均温度均低于设计要求,但方案1可以显着增强动力间内冷却空气的湍流性能,对于迅速降低动力间内部温度更为有效,从而提高动力间通风系统的散热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力学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陈林根,夏少军,冯辉君.不可逆循环的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
[2].崔洪江,王雪琦,陈秉智.混合动力机车动力间的热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J].铁道机车车辆.2019
[3].周晨亮,赫文秀,兰大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化工专业《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优化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9
[4].吴芮,严新平,孙玉伟,卢明剑,袁成清.船舶烟气S-CO_2布雷顿循环稳态热力学优化[J].中国航海.2019
[5].蒋贇,黄国幸,郑凌虹,刘立斌,章立钢.Sm-Sn二元体系的热力学优化[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6].汪森辉,李海峰,张永杰,邹宗树.基于热力学规则与数据驱动模型的烧结工艺参数优化综合集成方法[C].第十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余伟,王辉涛,王建军,朱道飞,陶帅.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ORC蒸气发生器性能优化[J].化工学报.2019
[8].陈林根,夏少军.不可逆过程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
[9].邹磊.Fe-Mo-Nb-Zr体系的相图测定及热力学优化[D].北京科技大学.2019
[10].徐呈亮.CoSb_3基热电材料体系Ce-Co-Sb/Fe叁元系的相平衡测定及热力学优化[D].北京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