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感恩

《聊斋志异》中的感恩

一、《聊斋志异》中的感戴之情(论文文献综述)

陈祺,卞良君[1](2021)在《《聊斋志异》狐朋鬼友形象论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而与人交好的"狐朋鬼友"的异类形象便是小说集中颇具亮点的存在。这些"狐朋鬼友"形象各异,但都有着对朋友"和易可亲"的特点,尤其是他们知恩图报、重情重义、慷慨大方等良好的品德与表现令人钦敬,也映照出人类的某些丑陋的行径及负面的心理,发人深省。与此同时,蒲松龄娴熟地采用了描写"狐朋鬼友"形象的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方式,如其神通广大的专属特长,乐于付出的习惯路数,帮人到底的行为模式等,使得这些形象更具特色。

孙克诚[2](2020)在《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特殊时期,封建时代又到存亡交替关口。当此之际,因政治腐败明王朝急剧没落,以武力血腥清政权勃然兴起,社会变乱四起,战争频发,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人们经历着政治黑暗导致的生活失序,感受着朝代更替带来的心理失落,体会着华夷错位生就的思想阵痛,这是一个令人精神痛苦、心灵扭曲的时代。置身巨大社会变迁中,生性敏感的知识分子的感受尤为深刻。失望于现实的腐霉黑暗,感慨于社会的狂澜难挽,诸多不肯出卖节操以求荣利,不愿屈膝以事异族的高洁之士,此时纷纷走向了遁世之途。与时代沉浮相协应,隐逸历史渊源流长的崂山亦于明末清初,迎来了隐逸文化的繁盛时期。一批士子各有不同出身与经历,或为朝中高官,或为地方官员,或为东林党人,或为复社成员,或为进士举人,或为布衣士子,或为宫廷太监,或为义军领袖,为了驱除胸中郁闷、排解思想痛苦、保全气节操守、苟全身家性命,受到了崂山所承传的隐逸精神的感召,先后来到崂山,隐遁丛林之中,僻居海滨之侧,托身佛道之门,选择了远离尘俗、固守德操、持养心志的隐逸生活。但是他们并非全然忘怀世事,消极以避世,在纷乱时代中,仍然关怀世情民生,持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他们互通声气、彼此支持,结友仁人志士,交往文化名流,形成了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隐逸文人群体,从而对地方多有作为,于社会多有贡献。啸傲在崂山,作为特殊时代中有德操之士的代表,他们的人生之终,或从容赴死,或慷慨就义,或守志终老,各自成就了人生的价值,光扬了崂山文化的精神。栖息在崂山,他们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使命,披荒榛、筑屋舍,修造藏读场所,创办书塾书院,兴造佛庵道庙。于此读书治学、赋诗论艺、习书抚琴、教授生徒、参禅修道,于学术、教育、艺术、宗教上,都有突出的作为与贡献。他们传延了崂山文脉,发展了区域文化。歌哭在崂山,他们以文学为生活方式,记事抒情议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与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他们创办诗社,相聚一起,联吟酬唱、论诗谈艺,主导了崂山及周边的文学风气,繁荣了区域性文学创作,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学遗产。因为隐逸文人的入驻,崂山文化呈现出鼎盛之势。在崂山,隐逸文人们拓建了新的文化空间,营造了新的文学景观,使崂山文化地理的精神内涵再得丰富。明末清初之时,社会种种变局均对崂山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之博弈、奸邪之斗争、生活之动荡、易代之变化、强权之暴虐等诸般时代风雨,都波及到了这边隅海陬之地。旧恩之眷恋、亡国之哀痛、恢复之图谋、出处之矛盾、生死之抉择等诸般文人情思,都在崂山丛林中留下了深深印痕,崂山实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缩影与表征。此时的崂山隐逸文化与文学蕴含着时代的品质与精神,超越了一时一地之局限,具有了普遍性与永恒性的意义。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绪论:论析了选题提出的意义,对与选题相关研究成果作了述评,明确了论文研究任务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作了界定,说明了文献资料的搜集、准备及使用情况。第一章崂山隐逸文化历史传统的形成:首先对崂山隐逸文化的历史发展作了考述,对从秦汉到明前中期二十余位进入崂山隐居人物隐居始末作了探析;其次论析了崂山隐逸文化精神传统的形成及其内涵,分析了影响其形成的自然与文化原因。第二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及其特点、原因:首先对此际崂山隐逸文人群体概况作了考述,对三十余位人物的生平及隐居崂山情况作了考析;其次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表现及特点作了论析;最后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原因作了分析。第三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地理考析: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地理的空间存在及其内涵作了论析。首先对崂山隐逸文化精神地标的形成作了阐析,指出一些文化景观蕴含着独有的精神内涵,因而成为隐逸文人崇尚的精神地标;其次对隐逸人物密集的地理空间所在与变迁情况作了考述,明晰了自然与宗教隐逸空间的创建及历史变动情况。第四章明末清初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游考探:对当时文化名士如施闰章、顾炎武、王士禛、钱谦益、蒲松龄、高珩、王铎、朱彝尊、张英等人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游情况,及其对崂山作出的文化贡献,分别作了考析。第五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代表研究:从隐逸文人中选择高弘图、黄宗昌、张允抡、黄培、胡峄阳等五人为代表人物作了个案研究,对其生平、隐居崂山始末、文化贡献与文学创作情况作了较详备的考述。第六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献:论析了崂山隐逸文人对区域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其在学术、教育、艺术、宗教等方面所作出重要的贡献作了整体性考析。第七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上)——散文成就:对隐逸文人的散文创作情况及其成就作了论析。首先对他们散文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作了考察;其次从文体角度,对其创作的各种散文类别,分别就其思想意蕴、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对其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作了总括性论析。第八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下)——诗歌成就:对隐逸文人诗歌创作情况及其成就作了论析。首先就其诗歌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进行了考察;其次对其诗歌结社、诗论建树情况作了考论;再次从题材角度,对其所创作各种诗歌类别,分别就其思想意蕴、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对其诗歌整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其学术价值作了总括性论析。结语:就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作了回顾性的概括总结。明晰了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在中国隐逸文化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其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与现实性价值。

张潇[3](2020)在《《聊斋志异》侠女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蒲松龄以志怪之笔细致描画时代风情,塑造多种多样、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其中以侠女形象尤为突出。“侠”脱胎于历史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侠”精神即以“义”作为根本行动准则,无论是国家大义亦或是民间道义,体现遇强挺身而出、逢弱舍己助人的原则,外化为若干基本行为特征,如嫉恶如仇、锄强扶弱、轻财好义、受恩勿忘等。侠女即是秉持侠义精神,牺牲自身利益维护“义”的女子,其产生与发展反映了不同时代特征及文人风貌与审美要求。《聊斋志异》侠女多通过物质帮助、解除危难、延续子嗣等方式,帮助寒士群体发财致富,实际反映作者自我人生倒影,进而纾解孤愤,肯定自我价值,成为作者自救与救世的工具。她们多仙姿玉貌、遇强挺身而出、逢弱舍己助人,依据行侠目的可分为四大类型:报恩型、复仇型、锄强型、扶弱型。《聊斋志异》中不同类别的侠女呈现不同特点,具体体现在报恩侠女婚嫁报恩,成就美满;复仇侠女独立复仇,敢爱敢恨;锄强侠女肖像塑造单薄,除恶力度减弱;扶弱侠女重视扶贫,扶贫对象较固定。与前代侠女形象相比,其行侠方式、行侠目的、行侠结局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又呈现出若干差别,具体表现在以柔弱外貌及性格描写凸显女性特征;以情感触发而行侠仗义,丰富侠女的情感世界;行为趋向世俗,反映封建伦理束缚等方面,总体呈现女性化、世俗化、伦理化、情感化倾向。《聊斋志异》侠女形象与之前侠女形象相比产生的新变,自有其形成原因。清初时代背景的风云变化、淄川地域文化的熏陶滋养、神道设教的宗教观及清初学术思潮转变的影响、蒲松龄的成长经历、读者层面的接受反馈等方面多样杂糅,共同构成侠女新变原因。

杨玉军,王惠[4](2019)在《蒲松龄与墨子论略》文中研究说明墨子与蒲松龄作为同是闻名齐鲁大地的两位大师级人物,墨子对蒲松龄有无影响,是一个较少被人关注却又是很有意义的话题。本文从"兼爱"思想、侠义思想、鬼神思想、商业思想和实干精神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墨子对蒲松龄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认为二人在思想和行为的许多方面都是相似和相通的。在后人的眼中,墨子和蒲松龄都是脚踏实地的平民圣人。

刘小洁[5](2019)在《《聊斋志异》官吏形象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聊斋志异》中的官吏形象数目众多、身份复杂,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认知观念,可将其分为阴间官吏、人间官吏、仙界官吏这三类。并根据文章内容将这些官吏进一步区分出贤败1两类,即贤良与奸邪、爱民与暴虐、刚正与贪腐等区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蒲松龄创作这些官吏形象的原因、艺术手法等。在这三类官吏形象中,阴间官吏是百姓死后能否在阴间受到公正审判的决定因素,官吏昏聩则亡魂受冤,官吏廉正则群鬼来生有望。阴间官吏的存在可以对人间生民形成一种警戒作用,为善者死后入阴曹亦无碍,作恶者在阴间会被审讯施刑。人间官吏作为最接近现实生活的官吏形象,其在三类官吏中亦是篇数最多的,人间官吏在文章中的形象某种程度上便是当时社会吏治的反映。仙界官吏形象是《聊斋志异》中描写最少的一类。相对前两类官吏,阴间官吏要对亡魂的一生作出审判,人间官吏是百姓的直接掌管者,仙界官吏作为三类中地位最高者反而与百姓接触最少。其原因或许是仙界官吏既然已身处仙界,便对人间之事甚少参与,因而其可创作的素材、内容相对较少。这三种官吏形象在蒲松龄笔下皆是善恶皆存,贤虐并有,而且仙界官吏中亦存在暴官虐吏。其对阴间官吏与仙界官吏中反面形象的塑造,实际上便是蒲松龄用变形、取奇的手法对现实中的败官虐吏所作的更入骨的刻画与揭露,可谓穷形尽相。这种阴间、人间、仙界三类官吏的同时描写将三界官吏一网并写,使蒲松龄对官吏形象的描写达到了小说中官吏形象塑造全面化的极致,可谓是文学史上小说人物类型描写全面化的典范。

郑春元[6](2018)在《《聊斋志异》的传神美》文中研究说明《聊斋志异》的高度传神描写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它形象鲜活,成为传世的艺术珍品。其传出了现实人物的丰富多彩之神、鬼狐的特异之神、动物的灵动之神、景物的生机勃勃之神。并呈现了多种艺术之美:张力美、情感美、震撼美、视像美、简洁美。

王立,花卉[7](2017)在《一部全新解读《聊斋》的力着——评郑春元先生新着《〈聊斋志异〉探赏》》文中研究说明《〈聊斋志异〉探赏》是一部全新解读《聊斋》的力着,是一部高水准的学术佳作。该书有六个特点:融研究、评论、鉴赏于一体,特色鲜明;拓宽了《聊斋》的思想内容方面的研究领域,揭示出《聊斋》新的思想内涵;对作品深度挖掘,新见迭现;层层深入透辟的艺术分析,深刻揭示《聊斋》艺术美的奥秘;持论公允,拨正偏误;创新评赏形式,学术性和趣味性完美结合。

郑春元[8](2017)在《略论《聊斋志异》中的墨家思想》文中指出蒲松龄继承了墨家思想,在《聊斋志异》中有多方面表现。主要有:兼爱精神,损己利人、自我牺牲的"任"的人格,贵义重义观念,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天鬼赏罚观念。墨家思想提升了《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

周掌胜,周遂[9](2016)在《《汉语大词典》同义复词条目匡正》文中研究表明同义复词是古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词汇现象。要正确判定和解释同义复词,必须紧紧抓住其意义和结构两个方面的特点:意义上看其组成语素是否意义相同或相近,是否共同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结构上分析其组成语素是否属于并列关系,结构是否凝固。目前,作为最大最权威的《汉语大词典》,由于编撰者的疏忽或误解,对同义复词错误解释的现象时或可见。本文选取其中的10例加以匡正,以期引起词典编纂者的重视。

王立,王莉莉[10](2016)在《近20年中国古代文学报恩母题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报恩题材十分丰富,近20年中国古代文学报恩母题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研究内容上,从报恩故事的结构类型研究向报恩故事的文化内涵、来源及报恩方式研究纵深拓展;研究领域上,呈现出由民间文学逐渐向文人文学、通俗文学研究移植的趋势;研究对象上,由民间故事的"动物报恩型"研究逐渐扩展到植物报恩、女性报恩、精怪报恩、鬼魂报恩、乞丐报恩等多个类型,注意揭示佛教文化、本土恩报伦理等深刻影响,以及作家文人的理想追求的报恩文学史实践。报恩主题的民俗学、社会学方法往往遮蔽了更多理论方法的运用,失之于简单化与平面化。作为一个跨学科性质很强的母题,其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仍相对薄弱。

二、《聊斋志异》中的感戴之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聊斋志异》中的感戴之情(论文提纲范文)

(1)《聊斋志异》狐朋鬼友形象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恩图报的狐朋鬼友
二、重情重义的狐朋鬼友
三、慷慨大方的狐朋鬼友
四、《聊斋志异》中狐朋鬼友表情达意的独特方式
    (一)神通广大的专属特长
    (二)乐于付出的习惯路数
    (三)帮人到底的行为模式
五、结语

(2)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基本概念的界定
    五、文献搜集与使用说明
第一章 崂山隐逸文化历史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发展历史考述
        一、崂山隐逸文化的历史发展
        二、明朝前中期崂山隐逸文化考述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原因
        一、崂山隐逸文化传统的形成
        二、崂山隐逸文化传统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及其特点、原因
    第一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群体考探
        一、明末入崂隐逸文人
        二、隐居崂山的明朝遗民文人
        三、清初入崂隐逸文人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之表现及其特点
        一、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之表现
        二、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特点
    第三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原因
        一、社会现实与隐逸传统原因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安保的加强
        三、区域文化教育的发展
第三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地理考析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精神地标的形成
        一、黄石洞——黄石宫:为而不恃、功成身退
        二、田横岛——五百义士冢:不甘屈服、尽节守义
        三、驯虎山——童公祠:勤政爱民、造福一方
        四、不其山——康成书院:绵延文脉、传道继圣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空间的拓建及变迁
        一、自然隐逸空间的拓建及变迁
        二、宗教隐逸空间的创建及变迁
第四章 明末清初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游考探
    第一节 施闰章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一、施闰章的崂山之游
        二、施闰章与崂山隐士杨还吉的交往
        三、与杨遇吉、蓝润的交往
    第二节 顾炎武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及对崂山文化贡献考述
        一、顾炎武的崂山之行
        二、顾炎武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三、顾炎武陷身黄培文字狱始末
        四、顾炎武对崂山的文化贡献
    第三节 王士禛笔录崂山及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述考
        一、王士禛对崂山、即墨人事的记咏
        二、王士禛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第四节 钱谦益等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一、钱谦益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二、蒲松龄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三、高珩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四、王铎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五、朱彝尊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六、张英与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第五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代表人物研究
    第一节 高弘图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述
        二、着述及存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四、隐居期间的公益作为
        五、隐居期间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黄宗昌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考
        二、着述及其存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四、隐居期间的公益作为
        五、《崂山志》的撰写及其学术价值
        六、创作的隐逸诗歌
    第三节 张允抡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考
        二、着述及传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四、隐居崂山期间的文化贡献
        五、隐居崂山期间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 黄培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述
        二、黄培文字狱案始末、原因及其影响
        三、黄培隐居崂山始末及所创丈石斋诗社
        四、甲申后黄培的交游情况
        五、黄培文化作为及其着述
        六、黄培的诗歌创作
    第五节 胡峄阳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述
        二、着述及存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及其交游情况
        四、胡峄阳的文化贡献
        五、文学创作情况
        六、胡峄阳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献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学术贡献
        一、经学贡献
        二、理学贡献
        三、史学贡献
        四、区域人文地理学贡献
        五、其他学术贡献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教育贡献
        一、从教授业传道
        二、修缮教育设施
        三、创建书舍书院
        四、致力家庭教育
        五、编刊书籍以助风教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艺术贡献
        一、书法贡献
        二、音乐贡献
        三、集藏贡献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宗教贡献
        一、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二、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第七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上):散文成就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及作品传世考探
        一、明末入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二、清初入山遗民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三、清初入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文体类析
        一、传记文
        二、序跋文
        三、碑志文
        四、书启文
        五、哀祭文
        六、论说文
        七、杂记文
        八、赞铭箴赋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
        一、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具有的艺术特色
        二、崂山隐逸文人散文产生的社会影响
        三、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具有的学术价值
第八章 明末清初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下):诗歌成就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考探
        一、明末入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二、清初入山遗民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三、清初入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诗歌结社及诗论建树
        一、诗歌结社
        二、诗论建树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作品的题材类析
        一、隐居诗与隐逸情怀
        二、酬应诗与人际交往
        三、山水诗与诗歌地理
        四、咏物诗与情意寄托
        五、佛道诗与宗教氛围
        六、海洋诗与海洋风情
        七、时事诗与世情关怀
        八、怀思诗与思想意绪
        九、饮酒诗与情感慰藉
        十、时序诗与生命感思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其学术价值
        一、崂山隐逸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崂山隐逸文人诗歌产生的社会影响
        三、崂山隐逸文人诗歌具有的学术价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聊斋志异》侠女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侠”与侠女形象溯源
    2.1 “侠”与侠女
    2.2 侠女形象溯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聊斋志异》侠女形象类型
    3.1 报恩型:有恩必酬
    3.2 复仇型:有仇必报
    3.3 锄强型:锄强惩恶
    3.4 扶弱型:扶危济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聊斋志异》侠女形象新变
    4.1 形象:从“刚柔并济”到“弱不胜衣”
    4.2 情感:从“冷酷无情”到“重情相爱”
    4.3 行为:从“高深莫测”到“渐趋世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聊斋志异》侠女形象新变原因
    5.1 时代背景的风云变化
        5.1.1 明清之际的风云
        5.1.2 科举制度的影响
    5.2 地域文化的熏陶滋养
        5.2.1 齐文化影响
        5.2.2 淄川的民间风情
    5.3 宗教与学术的影响
        5.3.1 以宗教辅助教化
        5.3.2 学术背景的影响
    5.4 蒲松龄成长经历的影响
        5.4.1 家族影响
        5.4.2 蒲松龄的性格和经历
    5.5 读者层面的接受反馈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蒲松龄与墨子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蒲松龄与墨子———一个新鲜而又很有意思的话题
二、墨子的“兼爱”思想与蒲松龄的仁爱情怀
三、墨子的任侠意识与蒲松龄的侠义思想
四、墨子的“尊天明鬼”思想与蒲松龄的鬼神观念
五、墨子的商业思想与蒲松龄的商人意识
六、蒲松龄和墨子都是实干家
七、结语

(5)《聊斋志异》官吏形象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阴间官吏
    1.1 基本类型
        1.1.1 明断是非之官吏
        1.1.2 昏聩暴虐之官吏
    1.2 创作原因
        1.2.1 文化因素
        1.2.2 社会因素
        1.2.3 个人因素
    1.3 艺术手法
        1.3.1 阴间景象
        1.3.2 阴间时空描写
        1.3.3 阴间官吏描写
第二章 人间官吏
    2.1 基本类型
        2.1.1 仁政爱民之官吏
        2.1.2 贪腐虐民之官吏
    2.2 创作原因
        2.2.1 文化因素
        2.2.2 历史背景
        2.2.3 个人因素
    2.3 艺术手法
        2.3.1 移花接木——避讳现实贪腐败吏
        2.3.2 神异描写——完美化贤官良吏
        2.3.3 皴染手法——层层递进
第三章 仙界官吏
    3.1 基本类型
        3.1.1 体恤爱民之官吏
        3.1.2 仗势虐民之官吏
    3.2 创作原因
        3.2.1 文化背景
        3.2.2 时代因素
        3.2.3 个人因素
    3.3 艺术手法
        3.3.1 仙界环境描写
        3.3.2 仙界时空描写
        3.3.3 仙界官吏人物描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聊斋志异》的传神美(论文提纲范文)

一、写出万物之神、刻画多类形象神态个性
    1. 传出现实人物丰富多彩之神
    2. 传出鬼狐的特异之神
    3. 传出动物的灵动之神
    4. 传出景物生机勃勃之神
二、传神描写呈现的艺术美
    1. 传神细节的张力美
    2. 传神描写表现了强烈的情感美
    3. 传神细节动人心魄的震撼美
    4. 叙述语言激发想象的视像美
    5. 传神语言的简洁美

(7)一部全新解读《聊斋》的力着——评郑春元先生新着《〈聊斋志异〉探赏》(论文提纲范文)

一、融研究、评论、鉴赏于一体, 特色鲜明
二、拓宽《聊斋》内容研究领域, 揭示《聊斋》新的思想内涵
三、对作品深度挖掘, 新见迭现
四、透辟的艺术分析, 揭示《聊斋》艺术美奥秘
五、持论公允, 纠偏纠误
六、创新评赏形式, 学术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

(8)略论《聊斋志异》中的墨家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兼爱”精神
二、损己利人、自我牺牲的“任”的人格
三、贵义重义观念
四、兼相爱、交相利思想
五、天鬼赏罚观念
结语

(9)《汉语大词典》同义复词条目匡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隐忧
二、感戴
三、憎疾
四、诳諕
五、蝗蝝
六、凶悍
七、诳赚
八、离背
九、佐治
十、藩溷

(10)近20年中国古代文学报恩母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1993年以前报恩母题研究的成果及维度
二、1993年至2004年报恩母题研究的转向
三、2005年至今报恩母题的研究现状

四、《聊斋志异》中的感戴之情(论文参考文献)

  • [1]《聊斋志异》狐朋鬼友形象论析[J]. 陈祺,卞良君. 蒲松龄研究, 2021(03)
  • [2]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D]. 孙克诚.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3)
  • [3]《聊斋志异》侠女形象研究[D]. 张潇. 燕山大学, 2020(01)
  • [4]蒲松龄与墨子论略[J]. 杨玉军,王惠. 蒲松龄研究, 2019(02)
  • [5]《聊斋志异》官吏形象分类研究[D]. 刘小洁. 河北大学, 2019(08)
  • [6]《聊斋志异》的传神美[J]. 郑春元. 蒲松龄研究, 2018(01)
  • [7]一部全新解读《聊斋》的力着——评郑春元先生新着《〈聊斋志异〉探赏》[J]. 王立,花卉.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8]略论《聊斋志异》中的墨家思想[J]. 郑春元. 蒲松龄研究, 2017(01)
  • [9]《汉语大词典》同义复词条目匡正[J]. 周掌胜,周遂.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10]近20年中国古代文学报恩母题研究综述[J]. 王立,王莉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标签:;  ;  ;  ;  ;  

《聊斋志异》中的感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