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环[1]2004年在《天然药物的毛细管电泳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了天然药物山药、石韦和五味子的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或电化学检测分析方法及用CE对绿原酸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毛细管电泳的简介和应用现状,重点评述了天然药物分析进展和毛细管电泳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指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课题。 论文第二部分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成功了分离了山药中的尿囊素、胆碱和精氨酸。研究了电泳缓冲液的pH、电泳缓冲液的浓度、及外加分离电压等影响因素,在选定的最佳分离条件下,叁组分在5分钟内达到基线分离。本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方便及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有望成为山药药材质量控制的常规检测方法。 论文第叁部分采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研究了天然植物五味子中的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酯甲的分离检测并成功的鉴别了北五味子与南五味子。讨论了电泳运行液、分离电压、进样时间及毛细管柱温对分离效果和检测灵敏度的影响。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酯甲的检测限分别为1.0(g/ml、0.9 (g/ml和0.2(g/ml。实验分别测定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水提取样品和乙醇提取液样品,还成功的应用于模拟尿样品中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酯甲的含量测定。为市场上出售的北五味子与南五味子的鉴别提供了可靠、鉴别的方法。论文第四部分对天然药物石韦中绿原酸、槲皮素和山奈酚分离检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电泳缓冲液的pH、浓度、及表面活性剂因素对分离的影响。绿原酸、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检测限分别为0.2×10-6μg/ml、0.4×10-6μg/ml、0.5×10-6μg/ml。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成功的分离检测了不同地区石韦中绿原酸、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论文第五部分利用毛细管电泳法对绿原酸在兔血清中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3P97计算软件计算出了药代动力学参数,根据这些参数,对被测定物在兔体内的代谢情况作了简单描述。 为了提高石韦中绿原酸、槲皮素的检测灵敏度,本文第六部分用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研究了石韦中绿原酸和槲皮素的分离与检测。实验讨论了电泳缓冲液的pH、浓度、分离电压及进样时间对分离的影响。绿原酸和槲皮素的检测限分别是0.08 (g/ ml和0.02 (g/ml,比紫外检测低了将近一个数量级。本方法还成功的用于模拟牛血清样品中绿原酸和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许雪琴[2]2005年在《某些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化学发光、电化学及毛细管电泳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是药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药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称为活性成分,其含量直接影响天然药物的临床疗效,因此对不同来源的,存在于较复杂体系或基质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快速、灵敏、可靠的定性、定量分析一直是天然药物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以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碱为例,对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分析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并评述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与研究应用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为酸性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在生物碱分析中的应用,对影响化学发光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实验和探讨,建立了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测定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胡椒碱、青藤碱和辛弗林等6种生物碱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黄柏、黄连、胡椒粉、青风藤和枳壳中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此外,在酸性高锰酸钾-生物碱化学发光体系光谱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体系的化学发光反应机理。论文第叁部分为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其应用,主要成果:(1)研究了辛弗林在多壁碳纳米管-Nafion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建立了以辛弗林为对照品测定枳实中总生物碱含量的新方法,对辛弗林的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2)研究了槲皮素、桑色素、漆黄素、木犀草素、异鼠李素、杨梅素、金丝桃甙、槲皮甙、葛根素、杜鹃素、柚皮甙元和橙皮甙等12种黄酮类化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建立了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微分脉冲伏安法(DPV),检测限可达10~(-7)~10~(-9) mol/L,并用DPV法测定了陈皮中总黄酮含量(以橙皮甙为对照品)和模拟血清中的槲皮素,结果较为满意。此外,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论文第四部分为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毛细管电泳行为研究及其应用,主要成果:(1)详细研究了19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毛细管电泳行为,建立了同时分离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的新方法,该方法简便、灵敏、重现性较好,可望用于天然药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2)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CE-AD)测定天然药物叁白草、鱼腥草、马齿苋、益母草、仙鹤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茵陈中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和绿原酸)含量的新方法,为这些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快速、灵敏、简便的分析方法。
牟秀霓[3]2017年在《基于毛细管电泳的多糖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糖是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生物大分子,其结构的型式及各种生物活性特征,使之具备作为药物载体的潜质,因此多糖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毛细管电泳具有分析速度快,准确性好,所用溶液体系接近生物溶液组成,可以得到较真实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信息等优势,所以目前用于多糖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方法最多。据此,本研究提出将毛细管电泳峰漂移法和配体分离法应用于天然多糖与抗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并采用Scatchard方程计算其结合常数,为载药时天然多糖分子量及释药部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可以提供用以评价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可行性和效能多糖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程度数据,在药物载体的筛选和评价等方面具有明确的研究价值和实用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采用毛细管电泳峰漂移法研究了β-环糊精与5-氟尿嘧啶的相互作用。实验构建了β-环糊精和5-氟尿嘧啶相互作用体系,用毛细管电泳峰漂移模型测试了系列浓度β-环糊精与5-氟尿嘧啶在叁个不同pH环境下相互作用的电泳图谱,采用Scatchard计算模型获得了叁种条件下的结合常数。结果显示β-环糊精与5-氟尿嘧啶在酸性条件下,其相互作用时最强,结合常数是232.5;在碱性条件下,其相互作用较弱,结合常数是84.24;在中性条件下,几乎没有结合。另外,Scatchard方程线性回归作图线性良好,表明两者为1:1结合。2.采用毛细管电泳峰漂移法研究了壳聚糖与5-氟尿嘧啶相互作用。实验构建了壳聚糖和5-氟尿嘧啶相互作用体系,用毛细管电泳峰漂移模型测试了不同分子量的系列浓度壳聚糖与5-氟尿嘧啶相互作用的电泳图谱,采用Scatchard计算模型求解获得了两种分子量的结合常数。结果显示壳聚糖与5-氟尿嘧啶的结合常数是5.625×10~3,壳寡糖与5-氟尿嘧啶的结合常数是5.608×10~4。壳寡糖与5-氟尿嘧啶的结合常数比壳聚糖大一个数量级,说明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与5-氟尿嘧啶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分子量较小壳寡糖更易于与壳聚糖发生相互作用。这是由于分子量大的壳聚糖较分子量小的壳寡糖空间位阻更大,同时分子量小的壳寡糖,有更多的活性修饰位点,故壳寡糖比壳聚糖更容易与5-氟尿嘧啶结合。另外,Scatchard方程线性回归作图线性良好,表明两者为1:1结合。3.采用毛细管电泳峰漂移法和配体分离法研究了寡聚透明质酸与5-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的相互作用。实验构建了寡聚透明质酸和5-氟尿嘧啶相互作用体系,用毛细管电泳峰漂移模型测试了系列浓度的寡聚透明质酸与5-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相互作用的电泳图谱,同时用毛细管电泳配体分离法,测试计算了寡聚透明质酸与5-氟尿嘧啶衍生物的结合常数,采用Scatchard计算模型获得了叁种pH条件下的结合常数。结果显示酸性条件下寡聚透明质酸与5-氟尿嘧啶的结合常数是726.5,碱性条件下是672.3,Scatchard方程线性回归图线性良好,表明两者为1:1结合;中性条件下并未得到线性关系,判断为在此条件下两者未结合。测试的寡聚透明质酸与5-氟尿嘧啶衍生物的相互作用,线性回归相关性不佳,判断其可能不是1:1结合,峰漂移模型不适合进一步分析。进一步考虑用毛细管电泳配体分离法,测试电泳图谱后采用Scatchard方程,进一步计算得到寡聚透明质酸与5-氟尿嘧啶衍生物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7847×10~7和1.3595×10~7,说明寡聚透明质酸与5-氟尿嘧啶衍生物在化学键合的情况下两者为多位点结合。4.采用毛细管电泳峰漂移法对款冬花均一多糖与5-氟尿嘧啶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索。实验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得到款冬花各级醇沉粗多糖(TFP、TFP1、TFP2、TFP3),采用DPPH法从分子水平上评价了这叁种的抗氧化活性,选用最强氧化活性TFP2进一步纯化得到3种均一多糖,筛选含糖醛酸量最大为20.16%的TFP2-2进行与5-氟尿嘧啶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款冬花均一多糖与5-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相互作用体系,用毛细管电泳峰漂移模型测试得到了其电泳图谱,采用Scatchard计算模型求解结合常数。结果显示TFP2-2与5-氟尿嘧啶的结合常数是9.886×10~4,相关系数良好,两者为1:1结合。结合常数说明TFP2-2与5-氟尿嘧啶的结合较强,属于快结合类型,TFP2-2可作为药物载体开展进一步的研究。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出植物多糖作为载体的可行性,同时也为植物多糖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依据和相关基础信息。
何聿[4]2005年在《一些肿瘤标记物及抗肿瘤药物的毛细管电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本论文选择了分析化学研究热点毛细管电泳法,兼容了分离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前沿课题作为研究内容,对一些肿瘤标记物及抗癌药物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及应用研究。首先,对肿瘤的产生、诊断、治疗以及抗肿瘤药物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述,指出毛细管电泳在核酸与药物分析方面的优势,提出本论文所要从事的研究工作的设想。应用CV、LSV 和DPV 等电化学方法对7-甲基鸟苷在玻碳电极上的伏安行为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电极反应过程及机理,为毛细管电泳与电化学检测法联用提供了电化学研究基础。并建立了微分脉冲伏安法快速测定7-甲基鸟苷的电化学方法。该法选择性好、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可靠,结果令人满意。用自组装的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装置对肿瘤标记物7-甲基鸟苷和抗肿瘤抗生素丝裂霉素进行分离检测,旨以修饰核苷的含量表征临床抗肿瘤药物的疗效。7-甲基鸟苷与丝裂霉素C 检测限分别为0.050 μg/mL 与0.025 μg/mL,对模拟样品的测定获得良好的结果。本方法操作简单、无需对样品进行前处理、重现性好。由于抗肿瘤药物多具有骨髓毒性,为了考察其对人体的损害,采用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对修饰核苷(1-甲基鸟苷)、正常核苷(鸟苷)和两种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进行了考察。在最优条件下,四组分在8 min 内实现基线分离,并成功用于模拟生物试样中上述四组分测定。针对肿瘤临床治疗中采用的多药联合化疗的实际用药情况,应用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用于7 种包含合成和天然抗肿瘤药物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的主要因素,得到最优分离条件。该法成功地用于模拟尿样及模拟血浆中各组分的测定,回收率范围介于90.0~109.2%,可作为快速测定体内抗肿瘤药物的新方法。最后,结合课题项目对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与氟奋乃静的CZE-柱端安培检测法进行了研究。并将该法用于实际药物片剂中奋乃静与氟奋乃静浓度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黄端华[5]2006年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天然药物分析中的研究和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以当今分析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天然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和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新技术、新方法,对叁类天然药物的药效成分、物理常数和药代动力学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无论对于拓展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学的应用范围,还是丰富药物分析新方法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四章,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建立了祖师麻主要成分的毛细管电泳分析和研究的新方法。采用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法对祖师麻五种主要成份进行了分析。优化了分离检测条件,发现:当分离电压为20 kV,运行缓冲液为硼砂硼酸(20 mmol/L,pH 9.0),SDS为10 mmol /L,压力进样30 mbar×10 s,在波长214 nm处,紫丁香苷,7-甲氧基香豆素,瑞香苷,瑞香素和7-羟基香豆素的线性响应范围分别为:1.0-100μg/mL ,1.5-100μg/mL ,5.0-75μg/mL,5.0-75μg/mL,1.0-75μg/mL;检测限达到0.3μg/mL、0.5μg/mL,1.7μg/mL,1.7μg/mL和0.3μg/mL。方法成功的用于实际样品祖师麻片的提取液和祖师麻注射液的检测。在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了瑞香苷、瑞香素和7-羟基香豆素叁种香豆素的离解常数的测定,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在不同pH条件下有效淌度的倒数(1/μe)与缓冲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OH-])的线性关系,推导了CE-UV法测定叁种香豆素(瑞香苷,瑞香素和7-羟基香豆素)的电离常数的线性模型并建立了叁种香豆素的pKa测定方法;同时也采用经典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这些物质的pKa进行测定以验证CZE法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说明CE-UV法用于叁种香豆素的电离常数的测定,快速、简便、结果可靠。进一步以瑞香苷为例,进行了另一种物理常数――水解速率常数测定的方法研究,建立了瑞香苷水解速率常数测定的最佳电泳分析方法,实现瑞香苷和瑞香素实时浓度检测,进而计算得水解的速率常数,并总结了温度及催化剂浓度对速率常数影响的规律。在所加入的盐酸浓度为1M的条件下,温度为337,347,351,363,371 K时的水解常数分别是1.1×10~(-3),4.6×10~(-3),6.6×10~(-3),17.3×10~(-3),33.5×10~(-3) min~(-1)。同时,根据阿仑尼乌斯公式计算该反应的活化能为91.62 kJ mol~(-1)。实验结果表明,水解速率常数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大,同时反应速率常数也随催化剂盐酸的浓度增加而增大。
高苏亚[6]2012年在《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研究者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分析仪器的不断更新和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增多和更新。本文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毛细管电泳法以及区段灌注技术、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等方法研究了姜黄素、坦索罗辛、双醋瑞因、生物碱类及苯甲酸类药物与DNA、牛血清白蛋白、环糊精和金属离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测定了结合常数和相关热力学参数,推测了一定条件下的作用机理。在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中有一定的改进和扩展,并将其研究方法应用于相应的药物分析之中,包括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手性药物对映体的拆分。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引用大量文献详细综述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及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是研究报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光谱法研究姜黄素与有关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应用采用双等色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在pH=6.5时姜黄素与Fe2+的络合稳定常数,同时对实验设计提出新的改进方法,并将Excel应用于迭代法的数据处理中,大大简化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过程。由此建立了姜黄素-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中Fe2+的含量,方法简便可靠。采用双倒数法获得该络合物与ssDNA的结合常数,探讨了其作用机理。采用荧光结合Excel迭代数据处理方法和紫外光谱法系统研究了姜黄素与BSA、p-CD、HP-p-CD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制备并考察了CUR-HP-β-CD包合物的光谱性质、水溶性及稳定性。2.叁种生物碱与BSA及环糊精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应用采用经典的荧光法研究了咖啡因、可可碱和茶碱与BSA的作用机理;同时分别采用以药物为添加剂的“DP”方式和以BSA为添加剂的“PD”方式的亲和毛细管电泳法(ACE)研究了叁种生物碱与BSA的相互作用。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采用紫外分析法测定了叁种生物碱与p-CD的相互作用,利用其识别作用建立了以p-CD为添加剂的CZE法对茶叶、可乐饮料、咖啡、药品等样品中叁种生物碱同时定量的分析方法。3.坦索罗辛与环糊精/BSA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应用采用分光光度法结合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坦索罗辛和β-CD、HP-β-CD的相互作用,以此建立了CZE法同时分离测定坦索罗辛原药及其缓释胶囊中坦索罗辛和相关中间体的方法。采用CZE和ACE原理,探讨了坦索罗辛消旋体的手性拆分、对映体与手性选择剂β-CD、HP-β-CD和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毛细管区段灌注技术和区段前药物代替标记物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坦索罗辛及其中间体与BSA作用的背景干扰问题。4.苯甲酸类与BSA相互作用的光度法研究及其HPCE分析应用采用紫外光度法的静电模型研究了苯甲酸、水杨酸、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与BSA的相互作用。实验过程中以BSA溶液作参比,测定药物-BSA混合体系的吸光度值,可消除残余BSA对药物吸光度测量的干扰,此方法可推广到其它类似的有光谱重迭现象的相互作用体系。采用β-CD修饰的MECC法同时分离了5种苯甲酸类化合物,并应用MECC-内标法分离测定了板蓝根药材中芳香酸类化合物。5.双醋瑞因与环糊精/BS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双醋瑞因是一种新型抗炎药物,可显着缓解和改善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利用简单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双醋瑞因与β-CD、HP-β-CD之间的包合作用;利用荧光分析手段测得双醋瑞因对BSA的荧光有静态猝灭效应,同时用改进的Excel迭代方法计算了双醋瑞因与BSA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和相关热力学参数,并推测出其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和静电作用。
杨峰[7]2007年在《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及蛋白结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细管电泳(CE)技术以其高效、快速、微量、操作模式多样化、样品和溶剂消耗少、费用低等优点,受到众多分析化学工作者的特别关注。手性药物的分离是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对药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药物对映体的理化性质极为相近,分离难度很大,且有很高的要求。而手性药物口服或注射到人体内后,药物分子由血液转移到其作用靶点,药物对映体在血液中浓度的测定及与血清蛋白质结合常数的测定,对于手性药物的药理学和立体选择性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未结合药物浓度比起总的药物浓度能更真实的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活动。因此很有必要对手性药物进行对映体药物蛋白结合研究。本论文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与迎头分析(FA)联用,建立了手性药物西孟旦的高效,灵敏和选择性好的CE分离检测方法,并研究了其在线分离对映体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此外还利用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人血及尿样中的甲磺酸帕珠沙星,最后一方面工作是将激光诱导荧光技术与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结合测定了豌豆荚中天然左旋多巴的含量,并将其用于血样中的测定。全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及其在手性药物—蛋白结合相互作用上的研究原理和应用,综述了近十年来的应用及发展情况。第二部分涉及叁方面的工作。一是首次将高效毛细管电泳迎头分析应用于手性药性药物西孟旦-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研究。对CE手性拆分及CE-FA法的实验条件进行综合探索,羧甲基-β-环糊精作为手性选择剂,最佳CE/FA分析条件为:添加了羧甲基-β-环糊精的等渗磷酸盐生理盐水(PBS)作为CE背景电解质:分离电压25kV,分离温度25℃;进样时间为40秒,进样压力1.0 p.s.i。二是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测定了人血及尿样中甲磺酸帕珠沙星。紫外检测的条件是:氧氟沙星为内标,pH 6.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75mmol/L)作为运行缓冲液,在10kV高压下进样12s,分离电压选择20kV,波长为247nm。甲磺酸帕珠沙星在1.0×10~(-8)~7.0×10~(-7)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6),检出限为5.0×10~(-9)g/mL。叁建立了一个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作为衍生试剂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联用检测豌豆荚中天然左旋多巴的高灵敏方法,检测限达到7.8×10~(-10)g/mL。同时我们还测定了食用豌豆荚后人血中左旋多巴的含量,证实了食用大约100g豌豆荚相当于服用一片0.2g左旋多巴胶囊,可用于帕金森症症食物疗法。我们还利用微透析取样技术,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检测方法测定了左旋多巴,CE-LIF方法的灵敏度是其他方法的近1000倍。
吴灵威[8]2005年在《板蓝根抗流感病毒的生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板蓝根是一味历史悠久、作用明确的中药,具有公认的良好抗病毒疗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病毒性流感的预防和治疗。随着近年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开展,板蓝根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药而倍受关注,对其药用成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将为传统中药的现代科学解释提供技术和理论基础。但由于中药多组分协同作用的特点,板蓝根的抗病毒机理研究却仍处于探索阶段。本工作旨在运用毛细管电泳法,结合多种生化研究手段,阐明板蓝根抗流感病毒的生化机理。红细胞体系为检测流感病毒常用的体系之一。本文首先通过显微镜检判定板蓝根不同处理方式下的红细胞经流感病毒侵染后的形态学差异,据此建立了可快速便捷鉴定红细胞不同状态的毛细管电泳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分析、比较按板蓝根不同处理方式分组的各组红细胞的迁移率、峰面积、峰形、峰的个数、特征吸收波长等,推测板蓝根抗流感病毒的机理;结合显微镜镜检、血凝滴度指标、FITC的荧光标记、唾液酸苷酶去除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板蓝根成分分析、多种参照样品的药效研究和成分分析等多方面的实验论证,进一步阐述板蓝根抗流感病毒的生化机理。同时,初步建立用于药物生化研究的毛细管电泳方法,并为其应用扩展做了一定的研究。本论文工作主要有叁个成果:1. 板蓝根抗流感病毒生化机理的阐述:板蓝根主要通过其多糖组分,协同其蛋白组分,作用于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与流感病毒产生竞争性吸附,以包被的方式保护细胞,有效预防了流感病毒对细胞的侵害,从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同时,板蓝根还具有一定的修复病态细胞的功效以及直接灭活病毒的作用。2. 鉴定红细胞不同状态的毛细管电泳方法的建立:50cm/65cm×75μm 的石英毛细管;电极缓冲液为0.1mol/l,pH 7.4,含6%葡萄糖的磷酸盐缓冲液;细胞进样量为500 个左右;电压20kV; PDA 检测190~350 nm;温度25℃。3. 适当减少上述方法中的进样量,增大毛细管管径,提高电泳温度,可实现对正常狗肾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异常狗肾细胞的分离鉴定。此研究有助于阐明板蓝根抗病毒的生化机理,使板蓝根能更广泛用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同时,本课题中毛细管细胞电泳的研究为高通量药物筛选和细胞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便捷灵敏的分析检测方法,实现高效、快速、准确地建立抗病毒型药物药理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为新型药物的开发奠定基础。
唐祝兴[9]2007年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细管电泳是80年代初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和试剂消耗少、操作简便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化学、生命科学、药物和环境分析等领域。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技术拓展了毛细管电泳的应用范围,由于许多药物的有效成分具有电化学活性,因此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方法分析药物有效成分是可行的。本论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本论文一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首先简单回顾了毛细管电泳(CE)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CE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对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CE-ED)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介绍了安培检测理论、CE-ED分析范围的拓宽和发展动向等。就药物分析在西药类、体内药物分析、手性分离和中药分析四个方面分别作了介绍。其中重点综述了CE-ED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CE-ED在中药有效活性成分生物碱类、黄酮类、酚酸类、蒽醌类、香豆素类、苷类及其它活性物质的分离检测及其中药指纹图谱分析中的应用。并简单介绍了本论文的目的意义。本章共引用文献208篇。第二章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中药四季青中的活性成分中药四季青为冬青科植物,广泛地分布在中国南部地区,尤其是在江苏、浙江和安徽省。四季青对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溃疡、烫伤和冻疮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本文利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CE-ED),对中药四季青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异香草酸、龙胆酸、山奈酚、槲皮素、咖啡酸和原儿茶酸进行了分离和测定。分别研究了工作电极电位、pH值、运行缓冲液的浓度、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50mmol/L硼砂缓冲溶液(pH=9.0)为运行缓冲溶液。工作电极为直径300μm的碳圆盘电极,检测电位为+0.95V(vs.SCE)。被测物的线性范围超过3个数量级,检测限(S/N=3)从3.0×10-8g.mL-1到2.0×10-7g.mL-1。该方法成功的被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第叁章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联用测定中药黄药子中的表儿茶素、异香草酸、香草酸和杨梅素中药黄药子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又名黄药脂、黄药根、黄独、黄药等。药黄药子具有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抗癌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甲状腺疾病和多种肿瘤均有一定疗效。但是,如果过量使用中药黄药子,会对人体的肝脏有损伤。本文利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CE-ED),对中药黄药子的主要活性成分表儿茶素、异香草酸、香草酸和杨梅素进行了分离和测定。分别研究了工作电极电位、pH值、运行缓冲液的浓度、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40mmol/L硼砂缓冲溶液(pH=8.7)为运行缓冲溶液。工作电极为直径300μm的碳圆盘电极,检测电位为+0.95V(vs.SCE)。四种组份在叁个数量级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S/N=3)从3.0×10-8g.mL-1到1.0×10-7g.mL-1。该方法成功的被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第四章牛至及其复方制剂中活性成分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研究牛至为唇形科牛至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及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生于海拔2000米的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上,该属我国仅一个种。牛至具有抗癌及抗肿瘤的功效。牛至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表、利尿消肿之功效。临床用于预防流感、治疗黄疸、小儿疳积、中暑、感冒、腹痛、呕吐、胸膈胀满、气阻食滞、小儿积食腹胀、腹泻等症状。本文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CE-ED)同时测定了牛至原草及其提取物制剂牛至肝康丸中的异香草酸、香草酸、槲皮素、迷迭香酸、咖啡酸和原儿茶酸等六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实验采用柱端射壁式检测法,以直径300μm的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检测电位为+0.95V (vs.SCE)。在优化的测定条件下,上述六种组分在50 mmol/L,pH 8.7的硼砂缓冲溶液中21min内达到基线分离。被测物浓度与峰面积在叁个数量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S/N=3)达4.0×10-8g.mL-1-2.0×10-7g.mL-1。该法已成功的应用于牛至及其复方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分离检测,结果令人满意。第五章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中药山楂中的活性成分山楂为蔷薇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山楂,山里红及野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尤其在山东,河北,河南和辽宁省,为药食同源植物。山楂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在中国已经有几百年的使用时间。近年来临床常以生山楂用于心脏血管疾病的的治疗。近年来研究表明:山楂提取物对于心脏血管疾病同样具有很好的治疗和保护作用。本文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CE-ED)同时测定山楂及其饮料中的表儿茶素、山萘酚、氯原酸、对羟基苯甲酸、槲皮素和原儿茶酸等六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实验采用柱端射壁式检测法,以直径300μm的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检测电位为+0.95 V(vs.SCE)。在优化的测定条件下,上述六种组分在60mmol/L,pH 8.7的硼砂缓冲溶液中21min内达到基线分离。检测下限(S/N=3)达3.0×10-8g.mL-1-2.0×10-7g.mL-1。该法已成功的应用于中药山楂及其果肉饮料中活性成分的分离检测,结果令人满意。第六章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中药鸡血藤及其复方制剂中的活性成分鸡血藤为传统中药,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干燥藤茎。鸡血藤在我国南方分布广泛。尤其在广东,广西和云南省。鸡血藤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风湿痹痛等疾病的治疗。本文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CE-ED)同时测定鸡血藤原草及其复方物制剂中的表儿茶素、大黄素、丁香酸、香草酸、大黄酸和原儿茶酸等六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实验采用柱端射壁式检测法,以直径300μm的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检测电位为+0.95 V(vs.SCE)。在优化的测定条件下,上述六种组分在60mmol/L,pH 9.0的硼砂缓冲溶液中26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各组分在叁个数量级的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下限(S/N=3)达5.0×10-8g.mL-1-2.0×10-7g.mL-1。该法已成功的应用于中药鸡血藤及其复方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分离检测,结果令人满意。第七章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法测定药物中的盐酸阿米洛利及氢氯噻嗪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片是一种利尿剂,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本文成功采用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快速有效地分离测定了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片以及模拟尿样中的盐酸阿米洛利及氢氯噻嗪,并优化了分离和安培检测的条件。分离检测的最优条件是40 mM pH 8.0磷酸缓冲液,18kV为分离电压,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检测电位为1.0 V(vs.Ag/AgCl,3M KCl),18kV下电动进样8s,在最优条件下两物质在8min内达到基线分离。两被测物检测限分别为0.08和0.10μg mL-1,两批样品平均回收率分别在100%到106%之间。加标尿样采用固相萃取技术进行处理,两被测物质检测回收率均在80%以上。该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片剂的质量控制以及尿样样品的检测。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的分离和测定中草药及其复方制剂和高血压治疗药物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新方法,具有实用意义。这些方法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复方中药的分离和成分鉴定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为从多层次、多水平上研究药物与药效的相关性,以便引导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以期进一步为新药的合成、筛选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打下有力的基础
何梅[10]2002年在《中药复杂多组分体系的毛细管电泳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现代化迫切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充分说明中药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中药药性理论和配伍等丰富的科学内涵。但目前国内中药复方的研究缺乏能解决中药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思路及方法,还停留在化学成分的定量表达阶段。在分离提纯、定性、定量中药及中药复方之外研究中药体系中多组分药物的相互作用将是达到中药现代化的更为重要的途径之一。本课题进一步发展了毛细管电泳相互作用(CEIA)的分析方法。从分子一对一的相互作用研究发展为多配体与受体结合的相互作用研究,建立了中药的复杂多组分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通过单独比较实验和其它测量方法验证了建立的这种方法的正确性。该方法不仅可对具有相似分子结构的物质与同一受体作用的结合常数进行区分,还可判断各药物的结合活性,由于该方法可成功地从复杂体系中同时测得多种组分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从而可能成为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有效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 依据毛细管电泳相互作用的峰漂移法结合Scatchard方程分析,建立了复杂体系CEIA的模型。对中药大黄有效成分与β-环糊精及羟丙基β-环糊精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单组分体系进行验证,取得了较一致的结果。这几种药物与β-环糊精的结合活性依次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认为是与β-环糊精的外部疏水性结合起了决定作用。这几种药物成分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结合活性依次为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它们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作用是内腔包含占了主导地位,药物分子所含的疏水基团有辅助影响。羟丙基β-环糊精对大黄类药物的包结能力要强于β-环糊精。2. 在建立了复杂体系CEIA模型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生命分子与中药多组分体系的相互作用研究,建立了具有一类结合位点的受配体结合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同时获得了大黄有效成分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对具有相似分子结构的物质与同一受体作用的结合常数可进行区分,并通过紫外光谱法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较一致。大黄类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活性依次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结合能力随其分子亲水性的增强而增强。为完善复杂体系CEIA方法,建立了具有两类结合位点的受配体结合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研究了中药乌头有效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乌头中有效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美沙乌头碱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存在两类非等价结合位点,高亲和力结合位点在结合中起决定作用。实验测得这叁种药物的结合活性
参考文献:
[1]. 天然药物的毛细管电泳研究与应用[D]. 刘远环. 福州大学. 2004
[2]. 某些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化学发光、电化学及毛细管电泳行为研究[D]. 许雪琴. 福州大学. 2005
[3].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多糖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D]. 牟秀霓. 重庆大学. 2017
[4]. 一些肿瘤标记物及抗肿瘤药物的毛细管电泳研究[D]. 何聿. 福州大学. 2005
[5].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天然药物分析中的研究和应用[D]. 黄端华. 福州大学. 2006
[6]. 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 高苏亚. 西北大学. 2012
[7]. 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及蛋白结合研究[D]. 杨峰. 西南大学. 2007
[8]. 板蓝根抗流感病毒的生化机理研究[D]. 吴灵威. 福州大学. 2005
[9].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唐祝兴.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0]. 中药复杂多组分体系的毛细管电泳相互作用研究[D]. 何梅. 重庆大学. 2002
标签:有机化工论文; 毛细管电泳论文; 电化学论文; 氟尿嘧啶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成分检测论文; 药物相互作用论文; 机理分析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药品论文; bs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