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电离层前兆论文-王静,李东

地震电离层前兆论文-王静,李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电离层前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电离层,前兆

地震电离层前兆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李东[1](2016)在《地震的电离层前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对电离层扰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地震电离层前兆研究的实施流程,提出目前地震电离层前兆研究的难点。(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王若鹏[2](2012)在《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是人类历史上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如何预测地震是世界性的难题。由于地震是地壳运动变化中巨大能量积聚和释放的一种物理过程,伴随地震的孕育发展,在震源周围一定的空间区域内,可能出现一系列地球物理效应,从而在诸如应力形变、水文气象、地质化学及电磁扰动等许多方面,表现出一些异常现象,我们将其称为地震前兆。地震电离层前兆,作为近些来探索发现的一种新的短期临震前兆,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为地震预测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利用中国地区垂测、斜测等电离层数据,提出了一种对于地震电离层前兆预测的新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中国地区电离层foF2变化分析。利用中国地区的foF2观测的历史数据,分析了电离层在中国地区的平静相关性,太阳相关性,并详细分析了电离层在2000年磁暴事件中的季节响应及2000年电离层暴的暴时相关性,总结出了电离层暴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地震电离层前兆进行介绍并分析其与电离层暴的异同点,提出如何区分电离层异常是否为地震电离层暴的初步判断标准。二、中国地区电离层骚扰提前1~3天预测。通过对电离层骚扰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分析,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中国地区电离层骚扰提前1~3天预测模型。通过与实际结果比较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实现电离层骚扰提前1~3天预测。叁、中国地区电离层区域背景场构建。利用中国地区电离层十个垂测站1990年~2004年超过一个太阳活动周期的数据,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考虑太阳活动、地磁活动、中性风、季节通性、季节地域性以及地理位置等对中国地区电离层的影响,构建一个中国地区电离层区域背景场来对中国地区任一地理位置的foF2进行预报。同时考虑到传统的BP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化”,提出了由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通过和IRI2007的预报结果比较显示,该区域背景场比IRI的精度提高约10%及以上。四、中国地区单站电离层暴提前1~24小时预测。利用1990年~2004年超过一个太阳活动周期的所有单站电离层暴数据,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构建了单站电离层暴模型。通过不同台站未参与训练模型的实测数据对模型的预报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的实现单站电离层暴提前1-24小时预测。五、TEC东亚扇区区域外推模型。考虑到现有通用的一些电离层区域重构技术,都是只能进行区域内插,本文利用IGS数据,并通过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TEC外推模型,拟对电离层区域外推做个简单的尝试。通过与实测数据的比较,证明该方法是可靠有效的,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六、华北地区foF2实时地图模型。利用2009年8月~2011年8月的中国地震电离层监测试验网数据来构建了一个华北地区foF2实时地图模型,该方法能对foF2在华北地区进行实时地图,在工程化应用上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七、利用foF2实时地图及中国地区区域背景场构建了一个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及分析初步模型,该模型通过比较实时地图和区域背景场来得出电离层是否异常以及异常产生的幅度和范围,从而能对此电离层异常展开科学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判断其是否为地震电离层前兆。最后给出了该模型的软件实现。(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2-10-01)

赵正予,张援农,陈罡[3](2009)在《地震电离层前兆综合监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前后对电离层进行观测的方法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应用多手段地基无线电遥感探测技术,通过软件无线电形式,实现一机多能,对电离层状态的综合探测,获取地震前电离层变态的多参数数据,结合对地震电离层前兆物理机制的研究,将能大大提高地震电离层前兆预报分析的可信度、可靠性,有助于对地震电磁现象机制的识别和前兆信息的提取和强震预报预测。(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09年07期)

董健,颜蕊,张景发,张学民,刘静[4](2008)在《基于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的电离层地震前兆分析——以汶川地震、东海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可视化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和2007年4月20日东海M_s6.3地震两个震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阐述了基于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提取电离层地震前兆信息的思路,通过对电磁场频谱、等离子体数密度、温度等物理参量的可视化展现,探讨了电离层扰动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排除电离层内一些典型干扰的前提下,地震发生前几天或者几个小时电离层扰动可以被观测到。(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1-15)

蔡军涛,陈小斌,赵国泽,詹艳,汤吉[5](2007)在《地震前兆:电离层F_2层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述了目前提出的地震引起电离层异常扰动的物理机理,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对震前F2层异常扰动的研究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地震活动引起的电离层扰动不仅确实存在,而且在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发生前的几天到几个小时会发生电离层扰动.由于地震引起的电离层F2层变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强震前的F2层异常变化作为地震短临预报的工具.(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07年03期)

朱荣[6](2007)在《从卫星观测数据提取地震电离层前兆信息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地震电磁卫星的迅速发展,利用卫星观测数据提取地震电离层前兆信息成为地震预测研究中倍受关注的方法。本文是中国地震电磁试验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预研究项目专题之1.1法国DEMETER卫星数据分析与震例研究子项目的一部分,主要利用DEMETER卫星的数据和资料,进行震例事件研究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寻找大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我们回顾了国外震例研究方面的成果,总结出地震的电离层前兆异常通常在震前较短的时间、在比较接近震中上空的区域观测到。由此得到启示,提出了震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将震例研究步骤分为地震事件筛选、卫星轨道筛选、可视化分析和异常识别与提取四个步骤。我们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和相关资料及本项目组开发的软件尝试进行了如下研究:对2004年7月以来的6个7级以上大地震和2007年6月3日的普洱地震进行了分析。对前者的研究是按照时间范围(震前9天及地震当天)和空间范围(卫星与震中的最小距离小于1300 km)挑选轨道,剔除对应时间段磁活动性强的轨道,在可视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各轨道各物理量参数变化对应的关系,发现了有异常扰动的图。对普洱地震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时间范围:震前9天和地震当天;空间范围:卫星与震中的最小距离小于2000 km),DEMETER卫星在这10天共有284个半轨,其中29个半轨满足上述时间和空间条件,从中发现7个半轨有异常事件发生,这7次异常事件对应的电场频谱、电子和离子的温度与密度与周围空间相比表现了同步的变化。7次事件对应轨道的地磁活动不强,其中5次事件出现在研究的区域内,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可能与普洱地震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07-06-01)

李美[7](2005)在《地震-电离层耦合前兆现象、理论模型与应用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最初接触到震前与电离层扰动有关的现象和描述是在去年刚参加工作后不久,当时,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电磁波出现高值异常,不久,收到辽宁省地震局的一份异常落实报告,报告中描述了异常规律:在近70多天的异常中,通过观测我们发现其异常有一定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电磁波专题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05-12-01)

杜品仁,蒋和荣,郭兼善[8](1998)在《电离层异常能否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日本 4次地震前 5个电离层垂测站资料 ,发现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夜间电离层偶发 E层的临界频率 f0 ES值多数呈下降趋势 ,少数呈增加趋势。分析国际地球物理年 ( IGY)期间多个地震震中附近电离层垂测站资料 ,得出 f0 F2 参数变异的统计特性是震前有正扰趋势。本文对震源电场影响电离层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 ,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有可能作为地震前兆(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1998年02期)

地震电离层前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是人类历史上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如何预测地震是世界性的难题。由于地震是地壳运动变化中巨大能量积聚和释放的一种物理过程,伴随地震的孕育发展,在震源周围一定的空间区域内,可能出现一系列地球物理效应,从而在诸如应力形变、水文气象、地质化学及电磁扰动等许多方面,表现出一些异常现象,我们将其称为地震前兆。地震电离层前兆,作为近些来探索发现的一种新的短期临震前兆,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为地震预测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利用中国地区垂测、斜测等电离层数据,提出了一种对于地震电离层前兆预测的新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中国地区电离层foF2变化分析。利用中国地区的foF2观测的历史数据,分析了电离层在中国地区的平静相关性,太阳相关性,并详细分析了电离层在2000年磁暴事件中的季节响应及2000年电离层暴的暴时相关性,总结出了电离层暴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地震电离层前兆进行介绍并分析其与电离层暴的异同点,提出如何区分电离层异常是否为地震电离层暴的初步判断标准。二、中国地区电离层骚扰提前1~3天预测。通过对电离层骚扰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分析,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中国地区电离层骚扰提前1~3天预测模型。通过与实际结果比较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实现电离层骚扰提前1~3天预测。叁、中国地区电离层区域背景场构建。利用中国地区电离层十个垂测站1990年~2004年超过一个太阳活动周期的数据,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考虑太阳活动、地磁活动、中性风、季节通性、季节地域性以及地理位置等对中国地区电离层的影响,构建一个中国地区电离层区域背景场来对中国地区任一地理位置的foF2进行预报。同时考虑到传统的BP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化”,提出了由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通过和IRI2007的预报结果比较显示,该区域背景场比IRI的精度提高约10%及以上。四、中国地区单站电离层暴提前1~24小时预测。利用1990年~2004年超过一个太阳活动周期的所有单站电离层暴数据,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构建了单站电离层暴模型。通过不同台站未参与训练模型的实测数据对模型的预报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的实现单站电离层暴提前1-24小时预测。五、TEC东亚扇区区域外推模型。考虑到现有通用的一些电离层区域重构技术,都是只能进行区域内插,本文利用IGS数据,并通过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TEC外推模型,拟对电离层区域外推做个简单的尝试。通过与实测数据的比较,证明该方法是可靠有效的,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六、华北地区foF2实时地图模型。利用2009年8月~2011年8月的中国地震电离层监测试验网数据来构建了一个华北地区foF2实时地图模型,该方法能对foF2在华北地区进行实时地图,在工程化应用上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七、利用foF2实时地图及中国地区区域背景场构建了一个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及分析初步模型,该模型通过比较实时地图和区域背景场来得出电离层是否异常以及异常产生的幅度和范围,从而能对此电离层异常展开科学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判断其是否为地震电离层前兆。最后给出了该模型的软件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电离层前兆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李东.地震的电离层前兆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2].王若鹏.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研究[D].武汉大学.2012

[3].赵正予,张援农,陈罡.地震电离层前兆综合监测技术[J].国际地震动态.2009

[4].董健,颜蕊,张景发,张学民,刘静.基于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的电离层地震前兆分析——以汶川地震、东海地震为例[C].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5].蔡军涛,陈小斌,赵国泽,詹艳,汤吉.地震前兆:电离层F_2层异常[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

[6].朱荣.从卫星观测数据提取地震电离层前兆信息的初探[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

[7].李美.地震-电离层耦合前兆现象、理论模型与应用实例[C].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电磁波专题研讨会摘要集.2005

[8].杜品仁,蒋和荣,郭兼善.电离层异常能否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J].地震.1998

标签:;  ;  ;  

地震电离层前兆论文-王静,李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