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隔震系统论文_盛朝晖,曹野,张童心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础隔震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础,系统,摩擦,主子,模型,目标,阻尼器。

基础隔震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盛朝晖,曹野,张童心[1](2018)在《基于线性流变模型的基础隔震系统的动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基础隔震系统的动态响应和隔离能力,构建服从Hooke定律、Kelvin/Voigt定律的线性流变模型,采用1977年罗马尼亚地震的数据资料,对该模型进行动力特性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然后建立相关参数的表达式,发现各参数受到黏性阻尼系数c的离散变化和角速度ω的连续变化影响较大。通过与实验对比发现所建立表达式是正确的。可以通过最大传递力Q0和运动传递率T来评估系统的动态隔离能力。(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贾娇娇[2](2018)在《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摩擦滑移基础隔震系统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础隔震技术因可以降低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并改善结构安全性而得到了大力推广,对隔振器隔震性能的优化也成为基础隔震研究的一大热点。多目标优化问题在科学和工程应用等现实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类普遍复杂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地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也一直是学者所追求的目标。本文以滑移隔震器为研究对象,对地震作用下摩擦滑移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多目标优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1)应用一种带有复位装置的摩擦滑移隔震器,确定摩擦滑移基础隔震体系的恢复力模型及上部结构的计算模型,建立隔震层动力方程及上部结构动力方程;在Simulink环境下,结合结构的控制方程,对带有该滑移隔震器的滑移隔震结构建模。(2)对MATLAB环境下Simulink建模的结构在叁条不同的地震波下分别进行仿真模拟,得到每条地震波作用下,无控结构和摩擦滑移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改变选定的隔震器参数,得到结构的顶层加速度、顶层位移及隔震层位移随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3)以摩擦滑移阻尼器为减震控制装置,在多目标优化的理论框架下,应用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with elite strategy,简称NSGA-II),对摩擦滑移基础隔震装置进行多目标优化研究,得到能够使滑移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最小化的滑移摩擦阻尼器的最优设计参数,分析比较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无控结构及摩擦滑移隔震结构优化前后,结构的地震响应。(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周经伟[3](2017)在《基础隔震的主子耦合系统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础隔震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的工程应用。在一些工业建筑中,为了减轻工业设备震害,对主体结构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主结构和工业设备之间存在复杂的动力相互作用,组成了主子耦合系统。基于主子耦合系统证论,分析采用基础隔震技术的主子耦合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对工业建筑和工业设备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使用价值。本文建立基础隔震的主子耦合系统的两自由度模型和多自由度模型以及动力方程,并通过频域分析,研究两自由度模型主、子结构频率比、质量比和隔震层阻尼比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输入地震动功率谱,分析基础隔震的主子耦合系统的随机地震响应,并研究主、子结构频率比、质量比和隔震层阻尼比参数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规律。优化主结构的频率和隔震层阻尼比,实现基础隔震的主子耦合系统的最优减震。研究表明,频率比和隔震层阻尼比是影响系统响应的主要参数,当主子结构的频率比在0.56~0.63,隔震层阻尼比在0.8~0.98之间,整个系统的响应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随质量比变化不大。以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工业厂房为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工业厂房的基础隔震模型和非基础隔震模型,分析基础隔震厂房的隔震效果。研究表明,基础隔震厂房有着很好的减震效果,在水平地震作用下,隔震层充分发挥了通过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使主结构以及子结构的地震响应大大减小。本文还研究了子结构所在楼层位置、隔震层刚度和隔震层阻尼比对基础隔震的主子耦合系统地震响应的影响,计算分析表明,对主结构采用基础隔震后,子结构所在位置对子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大大减小;适当的隔震层刚度对减小主、子结构地震响应有利;增大隔震层阻尼比对减小隔震层变形有利,当隔震层阻尼比超过某一界限值时对子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王伟[4](2017)在《设备基础隔震的主子耦合系统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设备的地震安全性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地震后生产的连续性。为减小地震作用对工业设备的破坏,许多工业设备采用设备基础隔震技术。实践表明,设备基础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工业设备的震害。结构和置于楼层之上的工业设备形成了典型的主子耦合系统,隔震装置使得主结构和子结构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更为复杂。全面分析设备基础隔震的主子耦合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对于结构和工业设备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首先,建立设备基础隔震的主子耦合系统串联双自由度和串联多自由度两种动力计算模型,并建立运动方程对其进行求解。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频率比、质量比和隔震装置阻尼比对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以减小耦合系统动力响应为控制目标,对耦合系统的位移方差、速度方差和加速度方差分别进行优化。最后,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设备基础隔震与设备基础未隔震的主子耦合系统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并分析隔震装置的刚度对耦合系统自振周期的影响。依据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和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双指标选取地震波的方法选择叁条地震波,分别进行弹性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耦合系统的内力、变形和位移,并分析隔震装置阻尼比对耦合系统水平位移的影响。研究表明,质量比、频率比和隔震装置阻尼比是影响耦合系统地震响应的主要参数,其中,质量比影响较小且规律性较差,可以忽略。当频率比在0.50~0.60之间,且质量较小时,整个系统的响应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设备采用隔震基础后,耦合系统的前九阶自振周期会增大。当隔震装置刚度减小时,耦合系统的前叁阶自振周期增大且较为明显,但从第四阶自振周期开始,几乎不变。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设备采用隔震基础对主结构的基底剪力、楼层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几乎没有影响,却可以明显减小子结构的水平加速度,增大子结构的位移。当增大设备基础隔震装置的阻尼比时,主结构的层间位移变化很小,但子结构的位移明显减小,并且其减小的趋势呈线性变化。本文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对于工业设备减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马国梁,谢强[5](2017)在《大型变压器的基础隔震摩擦摆系统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轻大型变压器等变电设备的地震震害,建议采用摩擦摆隔震系统对大型变压器进行地震防护,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该文阐述了摩擦摆隔震原理和影响摩擦摆摩擦性能的主要因素,综述了现有的摩擦摆系统力学模型和其性能,分析了在地震作用下摩擦摆隔震系统的地震响应,研究了摩擦摆隔震系统用于大型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基础隔震的承载能力特性、导振性能、隔震性能、耗能特性和自复位性能。研究表明:摩擦摆隔震系统的隔震周期与隔震结构质量无直接关系,这种特性特别适用轻质量的变电站设备基础隔震;滑移面的滑移速度、压应力、温度都影响摩擦摆的摩擦性能;多维地震作用对摩擦摆隔震性能影响较大;摩擦摆隔震系统具有可靠的承载能力、隔震性能、耗能能力、导振性能和自复位能力。因此,摩擦摆系统用于大型电力变压器等变电站设备基础隔震是合适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许富华,许博超[6](2014)在《多功能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隔震系统存在的多种缺陷,详细分析了新型"多功能基础隔震系统"的设计理念、构造组成及隔震机理,并研究了多功能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所具有的创新功能,对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4年32期)

康斐[7](2014)在《组合基础隔震系统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组合基础隔震系统能充分利用不同隔震支座体系的优势,有效减弱建筑上部结构地震反应。文章结合组合基础隔震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采用组合隔震支座分析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利用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通过结果比较,研究分析组合基础隔震系统的地震反应及其恢复力。结果表明组合基础隔震系统不仅能有效地削弱建筑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而且能保证隔震层的变形在安全范围之内。(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14年30期)

邓林[8](2014)在《磁流变阻尼器智能基础隔震系统的模糊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新型控制装置磁流变阻尼器应用于基础隔震结构,设计了符合磁流变阻尼器特点的模糊控制器,根据隔震层位移和加速度决定控制电压的大小。3层隔震结构的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技术有利于发挥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模糊控制方案的减震效果优于被动控制方案。(本文来源于《河南城建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邓林,沈小璞[9](2014)在《基础隔震与TMD混合控制系统减震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基础隔震结构附加TMD组成的混合控制系统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计算了不同地震波作用,不同参数组合下的结构响应,对不同工况下的隔震层位移和加速度峰值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系统参数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附加TMD可以减小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但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减震效果不够稳定。增大TMD质量比可以提高减震效率,TMD阻尼比对减震效果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延庆,杨庆丽,高向宇[10](2013)在《带有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基础隔震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常规摩擦阻尼器的起滑力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复合摩擦阻尼系统(CFDS),它由非线性硬弹簧和摩擦阻尼器串联而成。当地震较小时,摩擦阻尼器处于附着状态,非线性硬弹簧发挥作用,防止隔震层位移过大;当地震较大时,非线性硬弹簧的变形则保持不变,摩擦阻尼器处于滑动状态,通过摩擦阻尼耗散能量。建立了带有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基础隔震结构的运动方程,指出摩擦阻尼器处于附着和滑移2种状态下边界条件。据此研究了常规强震和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复合摩擦阻尼装置对橡胶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仿真分析表明:安装复合摩擦阻尼系统,在显着降低隔震层位移的同时,对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加速度均有一定的减震效果;并且,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摩擦阻尼器会在附着和滑移2种状态之间来回切换。详细研究了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3个参数对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由于摩擦阻尼系统参数的变化导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因此最优参数的取值与输入地震波类型和地面加速度峰值有关,并且不存在使隔震层位移和上部结构加速度同时达到最小的最优参数,因此需要设定合适的控制目标以确定适当的阻尼系统参数。(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基础隔震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基础隔震技术因可以降低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并改善结构安全性而得到了大力推广,对隔振器隔震性能的优化也成为基础隔震研究的一大热点。多目标优化问题在科学和工程应用等现实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类普遍复杂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地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也一直是学者所追求的目标。本文以滑移隔震器为研究对象,对地震作用下摩擦滑移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多目标优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1)应用一种带有复位装置的摩擦滑移隔震器,确定摩擦滑移基础隔震体系的恢复力模型及上部结构的计算模型,建立隔震层动力方程及上部结构动力方程;在Simulink环境下,结合结构的控制方程,对带有该滑移隔震器的滑移隔震结构建模。(2)对MATLAB环境下Simulink建模的结构在叁条不同的地震波下分别进行仿真模拟,得到每条地震波作用下,无控结构和摩擦滑移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改变选定的隔震器参数,得到结构的顶层加速度、顶层位移及隔震层位移随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3)以摩擦滑移阻尼器为减震控制装置,在多目标优化的理论框架下,应用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with elite strategy,简称NSGA-II),对摩擦滑移基础隔震装置进行多目标优化研究,得到能够使滑移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最小化的滑移摩擦阻尼器的最优设计参数,分析比较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无控结构及摩擦滑移隔震结构优化前后,结构的地震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础隔震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盛朝晖,曹野,张童心.基于线性流变模型的基础隔震系统的动力特性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8

[2].贾娇娇.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摩擦滑移基础隔震系统优化设计[D].燕山大学.2018

[3].周经伟.基础隔震的主子耦合系统地震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4].王伟.设备基础隔震的主子耦合系统地震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5].马国梁,谢强.大型变压器的基础隔震摩擦摆系统理论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

[6].许富华,许博超.多功能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J].山西建筑.2014

[7].康斐.组合基础隔震系统性能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

[8].邓林.磁流变阻尼器智能基础隔震系统的模糊控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4

[9].邓林,沈小璞.基础隔震与TMD混合控制系统减震效果分析[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4

[10].张延庆,杨庆丽,高向宇.带有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基础隔震结构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

论文知识图

带地下室基础隔震系统示意图基础隔震系统恢复力模型结构位移和加速度反应方差与频率比a...摩擦摆基础隔震系统计算模型示...基础隔震系统恢复力模型自阻尼铅芯迭层橡胶支座构造详图

标签:;  ;  ;  ;  ;  ;  ;  

基础隔震系统论文_盛朝晖,曹野,张童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