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王杰[1]2004年在《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文中指出教师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而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更是方兴未艾,因此对甘肃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甘肃省张掖、平凉、陇西、靖远等县市为调查重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研究方法,较深入地考察了甘肃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研究中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农村幼儿教师的基本状况、职业认同与期望状况、职业发展状况叁个方面。 调查发现,甘肃农村幼儿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具有以下优势:1、年轻化特征明显;2、身心健康状况良好;3、再培训愿望强烈;4、家庭支持率较高;5、同事关系满意度高;6、职业满意度较高。 与此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1、师资队伍不稳定;2、学历状况较好但专业化程度不够;3、“教育教学教研”问题突出;4、家园合作还停留于表浅水平;5、不能正确开展自我评价。 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1、规范和稳定甘肃农村幼儿教师队伍。(1)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幼儿教师任用制度;(2)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解除专业成长的后顾之忧。 2、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农村幼儿教育经费对教师的投入。(1)扩大经费来源、增加资金投入;(2)强化经费投入和使用管理。 3、加强“培训”,推动甘肃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1)建立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培训网;(2)有效开展园本教师培训;(3)开展园本教研活动;(4)鼓励农村幼儿教师参加幼师专业学历教育。 4、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家园合作,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另外,本论文还对甘肃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张晓晓[2]2012年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日益成为学前教育界的热点议题。因此,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山西省孝义市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途径的现状进行调查,进一步探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原因,同时发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发现,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以下特点:1.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总体水平较高,叁个因子得分也都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其中专业自我得分最高,专业知能得分最低。2.有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经历的农村幼儿教师与无专业学习经历的农村幼儿教师,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能领域,存在显着差异,且前者得分高于后者。3.有正式编制的农村幼儿教师与无正式编制的农村幼儿教师,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能领域,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在专业自我领域,存在显着差异。且前者得分高于后者。4.不同职称的农村幼儿教师,在专业素养上,存在显着差异。四组教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小教一级、小教二级、小教高级、未评职称。5.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幼儿教师,在专业素养上,存在显着差异;在专业知能领域,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高收入教师的得分普遍地高于低收入教师。同时,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存在以下问题:1.非学历培训机制尚未健全合理。2.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缺乏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和指导。3.各农村幼儿园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4.教研活动的效果不够理想。5.师徒制模式尚未受到重视。6.幼儿园评课活动不够科学、民主、客观。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就“如何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提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与制度保障。2.着重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坚持将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4.加强高校与幼儿园以及各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合作。5.重视以幼儿园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

杨娟[3]2012年在《甘肃省临夏市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幼儿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学前教育公平的推进进程。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教师对每一门学科领域都要有较好的基础知识背景、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对幼儿的发展须有更深的把握、并能进行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综合教育活动。但受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仍较普遍存在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技能不足,整体专业素质偏低等诸多问题,与《纲要》对幼儿教师的需求相差甚远,严重制约着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职后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手段,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长期、规范、有效的教师职后培训是当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甘肃省临夏市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甘肃省临夏市农村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培训的计划性不强、培训费用缺乏、培训机会少;2.培训者以幼儿园教师为主,高校教师及幼教管理者的参与不够;3.培训内容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主,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欠缺;4.培训以“参观”、“观摩”为主,培训形式较为单一;5.培训考核方式以组织公开课为主,反馈、改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研究认为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教育主管部门履责不到位;政府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管理及培训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等。针对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落实政府责任,加强对农村民办园的规范管理;2.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加大对农村民办园教师的培训力度;3.培训要分层、分类进行,以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培训需求;4.积极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和城乡教师轮岗制,带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5.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6.引导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加强“自我培训”。

王杰[4]2007年在《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问题。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现状令人堪忧,十分不利于其专业成长,严重影响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具体分析教师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当地实践,建立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培训网、有效开展园本教师培训与园本教研活动、鼓励农村幼儿教师参加幼师专业学历教育是促进甘肃省贫困地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行途径。

尤蓉蓉[5]2013年在《建构主义视阈下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是整个教育工程体系的奠基石。幼儿教师承担着早期教育的重任,是连接课程和幼儿之间的一座极其重要的桥梁。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和人们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幼儿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亟需提高。因此,研究如何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幼儿教师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提升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传统的幼儿教师培养更多的强调外界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忽视了幼儿教师自身在其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和需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及主动建构,这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相吻合。为了了解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探寻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原因及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农村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从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在职培训五个维度进行考察,揭示肃州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本研究所得调查数据和访谈内容的分析,笔者发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1)教育理念与行为严重脱节;(2)专业发展基础知识贫乏;(3)专业发展能力偏低;(4)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薄弱;(5)在职培训形式化严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在职培训两个方面对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在职培训忽视了农村幼儿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个体需求。最后,笔者根据建构主义这一理论视角,提出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四点策略:第一,激发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第二,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第叁,培养农村幼儿教师合作意识与能力;第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自主发展的实践行动。

丁艳芬[6]2007年在《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表明,混龄教育的组织模式为幼儿创设了更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认知等多方面发展。因此,当目前我国独身子女社会化成为一个被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时,许多城市幼儿园开始了混龄教育的探索与尝试。然而与城市幼儿园相比,我国的许多农村幼儿园却依然由于受到生源、师资、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被动采取混龄编班的组织形式。本研究试图深入实践中去调查处于这种被动局面中的农村学前混龄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可行性建议。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意义仅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和空间等资源来缓解客观问题,而未能实现对混龄班中幼儿不同能力和经验的有效使用并促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利益的最大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教育者对混龄教育缺乏正确的理念和认识;(二)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目标制定未能突破传统同龄教育模式的限制;(叁)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内容选择缺乏适宜性;(四)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存在较大的“同龄化”倾向;(五)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评价理念滞后;(六)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缺乏有力的师资支持。鉴于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现状以及混龄教育的自身特点,本研究对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理念革新、混龄教育的目标制定、混龄教育的内容选择、混龄教育的实施、混龄教育的评价理念以及混龄教育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王杰[7]2005年在《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基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实地考察结果和问卷资料分析为依据,展示了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文章认为,目前甘肃农村幼儿教师的基本状况有以下四个显着特点:教师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职称评定不规范而且尚未普及;工资待遇低,教师流动性大;学历达标率高,专业对口率低。这些特点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造成了一定影响。

王伶俐[8]2016年在《农村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因素。两期“学前教育叁年行动计划”的连续实施,使我国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前教育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幼儿园规模的扩大转变为幼儿园质量的提升。然而,为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幼儿园规模扩大引起的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问题,通过公开招聘、转岗教师、特岗计划等途径补充了一部分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教师,而这类“考非所专,聘非所用”的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师显然不利于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研究者将农村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在借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与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农村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分别对甘肃H县的40名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师发放该问卷,在此基础上访谈了4名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师与4名农村幼儿园园长,在梳理农村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农村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专业认同度低、专业理念落后、专业知识欠缺、专业能力偏低等问题。研究者在分析影响农村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从地方教育部门、培训机构、幼儿园、教师等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崔新玲[9]2012年在《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新教师的职业适应问题已备受各方关注,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职业适应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是新教师步入教育现实的开始时期,其中必然充满了困难与挑战,这期间所经历的教育生活对其专业成长至关重要。目前理论界主要研究了中小学的教师群体的职业适应问题,现在也逐步开始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适应。当前,为有效缓解我国农村地区幼教师资短缺现状,解决中小学富余教师再就业难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将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应急措施,转岗教师①的加入为幼儿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这些有着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又初入幼教职场的转岗教师能否迅速、健康、稳定地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胜任职业要求?对此我们不得而知,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尚属空白。现实的需要以及理论的空缺急需研究者走进这类特殊教师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他们的真实“境遇”。为此,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在对有关新教师职业适应理论思考的基础上,选取甘肃省农村地区入职叁年以内的119名幼儿园转岗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具体的研究中,采用文献法、问卷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静态视角对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状况、影响因素进行了呈现,从动态视角对转岗教师职业适应历程以及各阶段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互动机制进行了整体性探究,从而获得对转岗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的全面理解。研究表明,转岗教师尽管有过多年的中小学教学经历,有着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管理经验,但初入幼教职场的他们要适应幼儿教师职业仍然困难重重,面临着诸多问题。基于现状及问题的探讨,文章就影响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转岗教师职业适应是自身的内部因素在外部环境中的动态过程,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与相辅相成,不断互动。两者之间的互动体现了“结构”与“能动性”之间的张力。参照新教师职业适应的研究以及访谈结果的分析,本文将转岗教师的职业适应历程划分为幻想阶段、休克阶段、调整阶段和分化阶段,并探讨了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在各个阶段中的互动机制。依据不同的阶段转岗教师面临的适应问题以及内外因素发挥的作用,文章最后就如何加强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缩短适应期,提出应从改善外部结构与提高转岗教师的个体能动性两方面入手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

辛宏伟[10]2004年在《甘肃省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0~3岁婴幼儿早期的家庭教养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甘肃省农村家庭对3岁以下婴幼儿的生存、发展所奠定基础的质量已引起社会的关注。本研究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农村3个乡镇15个村的265个0~3岁婴幼儿的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甘肃省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的现状,并就如何促进甘肃省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研究发现如下: 1.家长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观念非常薄弱。在教养观念上,存在着重养轻教、重男轻女、教育期望过高等方面的偏差。父母与祖辈之间在教养观念上存在差异。 2.在0~3岁婴幼儿的养育中,辅食添加、预防接种以及日常的卫生保健中存在着不足与隐患。在家庭教养中,家长缺乏将日常生活与子女教育相结合的意识,娇惯孩子与打骂孩子的现象并存。 3.父亲在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养中处于一种近乎“缺失”的状态。父亲的角色意识淡薄,在教养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4.从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与家长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尚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在社区早期教育服务活动的开展中,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严重,存在指导人员数量不足、指导方法欠缺、指导内容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等问题。 针对以上现状,本研究认为甘肃省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工作应走向社会化,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加强指导人员培训的对策,并就甘肃省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提出指导对象的全面化、指导时间的灵活性、指导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指导内容的针对性等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 王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D]. 张晓晓. 辽宁师范大学. 2012

[3]. 甘肃省临夏市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4]. 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王杰. 鸡西大学学报. 2007

[5]. 建构主义视阈下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D]. 尤蓉蓉.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3

[6]. 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丁艳芬.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7]. 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基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王杰. 鸡西大学学报. 2005

[8]. 农村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王伶俐. 西北师范大学. 2016

[9]. 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研究[D]. 崔新玲.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10]. 甘肃省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辛宏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标签:;  ;  ;  ;  ;  

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