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卿[1]2003年在《不同氮素形态对燕麦生长和磷素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采用控制条件下的溶液培养和砂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对燕麦品种—裸燕323植株生长、体内氨基酸含量、养分吸收及难溶态磷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营养液中含有不同比例氮源时,燕麦生长明显优于供给单一NH_4~+-N或NO_3~--N处理,且以NH_4~+/NO_3~-比例为30:70时最佳;②在总氮浓度相同(3mmol·L~(-1))的条件下,随营养液中NH_4~+-N比例的提高,燕麦地上、地下部多种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其含量均以NH_4~+/NO_3~-比例为70:30时最高;③营养液中NO_3~--N比例的提高,有利于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提高,NH_4~+-N比例的增加对N、P、Fe、Zn的吸收有利,但降低了植株对K~+、Ca~(2+)、Mg~(2+)的吸收,对Mn、Na元素吸收的影响不大;④氮素形态显着影响燕麦的根际环境。砂培试验中,以NH_4~+-N为主要氮源的处理,增加根系分泌物酸度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从而增加了燕麦对难溶性磷的吸收。以上结果为改善燕麦施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樊明寿, 孙亚卿, 邵金旺, 贾立国[2]2005年在《不同形态氮素对燕麦营养生长和磷素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采用溶液培养和砂基培养的方法 ,研究了NO3- N和NH+4 N两种不同形态氮素对燕麦营养生长、氮代谢、根际pH及磷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NO3- N和NH+4 N同时存在的条件下 ,燕麦生长明显优于单一NH+4 N或NO3- N处理 ,且植株生长量特别是根系生长量随着NO3- N在氮源中比例的提高而增加。燕麦吸收NO3- N和NH+4 N对根际pH产生不同影响 ,吸收NO3- N ,根际pH逐渐升高 ,而吸收NH+4 N使根际pH有所降低。当水溶性磷充足供应时 ,氮素形态对燕麦生长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一致 ;但当供应溶解性低的磷素时 ,氮素形态对二者的影响不一致 ,生长量与磷素吸收利用率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 ,而且根际pH与磷素吸收利用率间也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
蒲小鹏[3]2005年在《氮肥对高寒地区燕麦草地生产性能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氮肥对农业生产贡献很大,是全世界应用最多的化学肥料,氮肥投入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存和生活条件;与此同时,氮肥的负面效应也在不断增加。本研究立足青藏高原这块生态脆弱区,以氮肥投入为出发点,研究分析了氮肥对当地草地畜牧业生产稳定性的影响。从2003~2005年,在青藏高原祁连山东段的甘肃农业大学金强河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进行了燕麦氮肥试验,在“土-草-畜”叁位一体的草地生态系统思想指导下,分别研究氮素对燕麦群落、燕麦可消化养分、土壤常规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定量化、模型化地反映了氮素在土-草子系统中的流转过程。结果表明:1、燕麦产量月动态:高寒牧区5月份月平均温度大于5℃,燕麦从5月中旬播种到9月下旬生长期结束,生育期约120天,产量的季节动态呈S曲线,可用Logostic曲线方程来模拟: ,其中x表示生长天数,值域[0,120],y为实际产量占最大产量的比例,值域[0,100]。2、氮肥与燕麦草产量关系:氮肥处理中的氮素以尿素计,草产量与施肥量变化趋势表现为二次曲线,其模型为: y = -0.0001x2 + 0.0253x + 9.5115 (R2 = 0.6626)其中,y-施肥后的小区产量,单位为t/h㎡.DM x-为施肥量,单位为kg/h㎡利用产量曲线可以对最佳施氮量进行预测,通过对模型求导、计算极值,得到的最大草产量和施肥量为11.1t/h㎡.DM和126.5㎏/h㎡。3、氮肥对燕麦各营养成分消化率的影响:用尼龙袋法测定燕麦干草消失率时,随施氮量增加DCP递增,施肥处理DNDF大于对照,DEE和DNFE却呈递减趋势。4、氮肥对燕麦总可消化养分的影响:TDN是根据植物概略养分以及各养分平均消化性来评价饲草,在概略养分基础上,结合了能量体系优点,成为综合的、比较直观的、最简单的一个饲料评价体系和草地生产能力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试验中,TDN在F4处理取得最大值,596g/kg,F8下降为524 g/kg。这种变化趋
刘欢[4]2016年在《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四种植物生长特性影响》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气温变化导致的干旱、水涝、高温、低温、环境退化与污染等生态灾难的频繁发生,使得生物界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而这些变化均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严重影响着农林牧业的生产和发展。为此,人们积极探索保护生境、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安全性的新途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是指植物根系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形成的共生体,而AM真菌-植物体系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丛枝菌根具有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水分、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改善宿主植物的营养状况,促进其生长发育,增加宿主植物产量并改善其品质的“生物肥料”能力;具有拮抗土传病原物、抑制害虫、提高植物抗病性、减轻病虫草危害的“生物农药”作用;同时还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分解有毒有机物、修复污染和退化土壤、提高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生物土壤改良剂”功能。本研究以分离自披碱草根际的AM真菌和其它四种AM菌剂为菌种对象,选取了两种牧草植物(苜蓿、燕麦)及两种蔬菜植物(番茄、黄瓜),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不同AM真菌对植株株高、茎粗、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的影响;测定了AM真菌对植株地上部分N、P、K含量及植株光合特性等的影响;研究了接种AM菌剂对土壤基质有机质、磷含量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分子生物技术鉴定,分离自披碱草根际AM真菌PJ-1属于于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2)供试的5种AM真菌均能与四种宿主植物产生良好的共生关系,各菌剂对苜蓿的侵染率为37.86%-53.73%,对燕麦的侵染率为38.53%-54.26%,,对番茄的侵染率为24.37%-64.33%,对黄瓜的侵染率为26.37%-68.96%。(3)供试的5种AM真菌均能提高苜蓿、燕麦、番茄、黄瓜的株高、茎粗、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其中GM(Glomus monosporum)、PJ-1(Acaulospora)对燕麦株高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分别增加了24.62%、30.17%;GM(G.monosporum)可显着提高番茄、黄瓜株高,使其提高41.96%、74.47%,同时GM(G.monosporum)在对茎粗的生长也有显着影响(P<0.05)。GM可显着提高蔬菜和牧草(苜蓿、燕麦、番茄、黄瓜)的地上生物量,增长幅度分别为16.39%-45.43%、9.73%-32.74%、26.95%-113.76%、12.53%-46.24%。(4)5种接种处理可显着促进宿主植物地上部分对N、P的吸收。菌根对苜蓿、燕麦、番茄、黄瓜地上部分P含量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52%-27.09%、6.23%-28.78%、12.69%-46.15%、8.39%-22.37%。各处理对植株地上部分K的吸收含量也有影响,但其促进作用较小。(5)接种处理可提高番茄和黄瓜的光合特性,增加光合产物的含量。5种菌剂对番茄和黄瓜光合作用促进作用的大小关系均为:GM>GV>GI>PJ-1>AL>CK,而对其光合产物含量大小的关系与之相同。(6)接种处理对土壤磷元素的利用及有机质含量均有提高。5种接种处理下的土壤磷含量均小于未接种处理下磷元素含量,其有机质含量提高幅度为1.99%-14.25%;同时也发现,接种丛枝菌根后可显着提高植物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
张平[5]2012年在《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苗期玉米磷素吸收的影响及其机理》文中指出玉米是一种对缺磷非常敏感的作物,而磷又是有效性最低的营养元素之一。世界范围内大约有570万公顷耕地存在缺磷问题,而作物对磷肥的当季利用效率不足25%,造成某些地区的耕地全磷含量已经高达其有效磷含量的200~500倍。因此,如何高效利用土壤中数量庞大的难溶态磷素资源和减轻植物对磷肥的依赖程度,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生态效应。本论文采用营养液栽培的方法,从氮素调控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玉米耐低磷胁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低磷胁迫条件下不同氮形态培养的玉米水分吸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探讨不同氮形态条件对磷胁迫下的玉米光合速率下降的机理;通过氮形态对磷胁迫下玉米含氮化合物的影响分析,探讨了不同氮形态下耐磷胁迫环境的机理;通过对低磷胁迫下,不同氮形态培养的玉米磷素吸收的分析,及各部位酸性磷酸酶和磷含量的测定,探讨了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玉米磷素吸收的影响及规律。本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当低磷胁迫时,玉米生物量显着降低,28d采样时,单一硝态氮、硝态氮及铵硝混合营养处理整株生物量分别降低达20.6%、12.9%和15.4%,36d采样时分别降低达38.1%、17.4%和20.8%,因而以单一铵态氮处理受抑制作用最小;玉米根系生物学性状因胁迫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异,适当延长磷胁迫时间,对玉米根重的刺激效应相对增加;通过供氮形态调节维持同化物在根、茎和叶之间的适宜分配比例可能是提高玉米耐低磷胁迫的重要途径。2.低磷胁迫降低了玉米植株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吸收量,单一硝态氮、硝态氮及铵硝混合营养处理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了36.9%、9.70%和16.1%,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了21.2%、1.89%和3.00%,细胞间CO2浓度升高达11.3%、7.57%和20.8%,因而不同氮形态下光合速率的变化可能受非气孔因素和叶绿素含量两方面的影响;在光合特性和水分吸收方面,单一铵态氮处理的玉米受到抑制作用最小。3.低磷胁迫环境下,单一铵态氮处理的玉米能够吸收和积累更多的氮素;游离氨基酸、脯氨酸不同部位含量下降幅度最小,且绝对含量最高,因而可能具有协调含氮化合物不同氮组分之间分配的能力,以维持相对较高的抗逆性。4.磷胁迫时,玉米植株体内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且单一铵态氮处理的玉米植株在增强磷素吸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磷胁迫条件改变了磷的吸收和利用途径,引起单一铵态氮处理的玉米植株根系会贮存更多的磷素。综合全文内容表明,低磷胁迫下,单一铵态氮源处理的玉米植株生长受抑制的度明显低于单一硝态氮及铵硝混合营养,主要通过协调同化物在根、茎、叶之间分配及含氮化合物不同氮组分间含量协调分配和维持相对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低磷胁迫条件改变了磷的吸收和利用途径,单一铵态氮处理的玉米植株根系会贮存更多的磷素,且在增强磷素吸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能是其耐低磷胁迫的调控机制。综上所述,在缺磷的土壤上种植玉米时建议适当施用铵态氮肥。
李剑峰[6]2011年在《解磷根瘤菌诱变选育及抗污染菌剂制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由于72%到90%的土壤磷会被土壤中的钙、铝、铁离子和有机化合物所固定,使土壤磷缺乏成为限制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苜蓿和红豆草作为最重要的牧草,栽培面积超过两百万公顷,占全国近四分之叁的人工草地。产量集中于西北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谷物作物轮作区。土壤全磷含量随磷肥的不断施用而逐渐增加,但作物及牧草依旧由于有效磷过低而产生明显的缺磷症状。解磷微生物能够分解土壤中的难溶性无机磷供植物吸收利用,其中的解磷根瘤菌作为一种同时具备解磷和结瘤固氮作用的植物促生菌,对豆科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减少磷化肥的施用,并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但目前解磷根瘤菌剂的应用受到下列因素的限制:1.菌种的选育效率较低,筛选出的菌种综合促生能力不高。2.菌种的应用范围仅限于其寄主植物。3.国内外根瘤菌剂普遍存在污染率高、功能单一、保质期短和占瘤率低的问题。由于解磷根瘤菌本身会分泌有机酸,因此更容易造成菌剂产品的酸化,引起菌体的死亡和杂菌的侵入;4.目前采用的通用泥炭载体基质为不可再生资源,其采集过程会对产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泥炭菌剂也存在一些质量上的缺陷。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1.优化解磷根瘤菌的筛选方法和菌种的诱变增效;2.将能够解磷并有分泌生长素能力的根瘤菌作为根际解磷固氮促生菌在非寄主植物上应用,拓宽其应用范围;3.利用抑菌剂降低根瘤菌剂的污染率,提高根瘤菌活菌数和目标根瘤菌的占瘤率;4.以青秸秆粉浸提液作为解磷根瘤发酵培养基,降低菌剂生产成本。并以黄绵土和秸秆粉代替泥炭载体作为固体菌剂载体基质,降低根瘤菌菌剂制备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本研究在逐级分离、定向选育的方法筛选出有利用潜力的解磷分泌生长素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 L-5和Rhizobium sp.RS-1菌株的基础上,通过微波诱变和验证选育得到两株原始菌株的增效耐药突变株Rhizobium. meliloti LW107和Rhizobium sp.RSW96,使菌株的解磷和分泌生长素能力得到增强,并获得对两种抗生素的抗药标记特性。经过遗传稳定性验证后,在以难溶性无机磷为唯一磷素来源的栽培条件下考察诱变选育得到的解磷根瘤菌突变株LW107和RSW96对寄主及非寄主植物的促生性能。在抗污染菌剂的试制过程中,利用突变株的耐药特性,以其耐受的氨苄青霉素作为抑菌剂,进行不同浓度氨苄青霉素对菌株和寄主植物幼苗的毒性测验,优化出液体菌剂的最适抑菌剂浓度和含药菌剂施用时的最佳稀释度。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菌剂成本并提高其质量,本研究优化出最适于解磷根瘤菌发酵培养的碳源种类,讨论了调整成份后的青秸秆粉浸提液作为解磷根瘤菌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的可行性。随后以灭菌的玉米青秸秆粉、黄绵土以及常用的泥炭和蛭石进行载体基质的筛选,试制出含抑菌剂的解磷根瘤菌液体菌剂和固体菌剂,经不同贮存时期进行菌剂性质的测定和验证,得到性质稳定、造价低廉、污染率低、有效期长的解磷根瘤菌剂及其制备工艺的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固氮菌-解磷固氮菌-解磷根瘤菌的逐级筛选模式可以从豆科植物根瘤内分离得到具有良好促生性能的解磷根瘤菌。以该方法筛选出的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 L-5和红豆草根瘤菌Rhizobium sp. RS-1均为快生型根瘤菌,具有结瘤固氮能力较强的特点,兼备解磷和产生长素的特性,耐盐和耐酸碱能力强,可以作为高效解磷根瘤菌进一步选育的基础材料。2.根瘤中可溶解无机磷的解磷固氮菌株以土壤杆菌、放线菌、芽孢杆菌、氮单胞杆菌和其他固氮菌属中的菌株为主,经回接鉴定的根瘤菌仅有5株,仅占总固氮菌株数的1.78%。表明根瘤内有大量无结瘤能力的解磷固氮菌存在。3.采用菌株诱变的方法,可利用已有菌种资源,提高菌种选育效率,弥补野生菌种解磷能力弱的缺陷。作为一种简便、安全、清洁、廉价的辐射源,微波辐照诱变的条件更易于掌控和变更。本研究中随着诱变目的和根瘤菌株的不同,具体的最佳微波辐照参数有较大差异,但最高正突变率均出现于致死率为87%-90%之间的辐照处理。经诱变得到的部分高效突变菌株存在遗传基因不稳定、出现回复突变或产量下降的现象,需验证至少6代菌体的遗传稳定性。4.在仅提供难溶性无机磷的栽培条件下,所有植物都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受抑,叶片生长迟缓、颜色变深,根系变细。具备产生长素能力的解磷根瘤菌对寄主和非寄主植物有良好促生效果,能有效解除寄主和非寄主植物的缺磷胁迫,促进植株生长量和生物量的增长,提高氮素和磷素的吸收。解磷根瘤菌通过溶解难溶性无机磷解除寄主或非寄主植物遭受的缺磷胁迫,使之进入相对均衡的营养环境,同时侵染寄主植株产生根瘤固氮。对非寄主植物,解磷根瘤菌具有根际解磷菌相似的特性,但接种于寄主植物时,植株的叶面积、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干重、根瘤个数、根瘤直径等均优于接种的非寄主植物。5.在低磷条件下,普通根瘤菌依然具备侵染寄主植株并结瘤固氮的能力,但根瘤直径、鲜重和固氮酶活性明显下降。缺磷胁迫下接种普通根瘤菌12531的植株生长状况优于未接种根瘤菌也未施用可溶性磷素的处理CK1,但单叶面积仅分别为接种LW107、RSW96菌株和施用1/4量可溶性磷素处理(CK2)的65.9%、79%和67.4%。接种普通根瘤菌12531的植株生物量干重较CK1处理增加35.93%,但仅为接种解磷根瘤菌LW107和RSW96处理的73.1%和85.29%,也低于施用化学磷肥的处理17.92%。6.氨苄青霉素作为具有低毒性的抑菌剂,低剂量时刺激植物生长而高剂量时产生毒害效应。200mg/L以上剂量氨苄青霉素能够抑制根瘤菌诱导植株结瘤使根瘤数量减少,根瘤剖面颜色变浅,个体变小,固氮酶活性降低至其正常根瘤的1/5以下。低浓度的氨苄青霉素对结瘤和固氮酶活性无抑制作用,还能提高植株结瘤的数目。由于物种间存在差异,苜蓿和红豆草对于同一氨苄青霉素浓度的反应并不相同。7.保存120d、以泥炭、蛭石、秸秆粉和黄绵土为载体基质的固体菌剂中,活菌数随菌剂载体吸附菌液量的增多而升高。由于青秸杆粉疏松多孔,可吸附达自重2.7倍的菌液,并含有大量适于微生物生长的氮源、核酸、可溶性糖和几乎菌种所需的全部矿质元素。菌种进入载体后继续大量繁殖,保存120d时的最大有效菌含量达到泥炭菌剂的155.48%和138.44%,用于菌剂载体有很大潜力。但贮存1a后,由于解磷根瘤菌酸性代谢物的过量积累,使pH值显着降低,杂菌数量上升而根瘤菌数急剧下降。比较发现,黄绵土载体制备的菌剂中LW107和RSW96菌株的有效菌含量显着高于其他载体基质(P<0.05),泥炭载体次之。黄绵土和泥炭基质菌剂的主要性状都达到微生物菌剂国家标准,可以作为菌剂载体基质利用。黄绵土基质由于价格低廉,原料易得,贮存后活菌数量高而杂菌率低,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8.秸秆粉浸提液培养基(CSE)中的碳源和磷素营养都能被菌体很好的利用。补充葡萄糖并调整pH后的秸秆粉浸提液培养基(CSE-2,青秸秆粉与H2O的比例为1:50)适用于LW107菌株的液体发酵,在降低菌剂成本的同时加快菌液的发酵速度,优于通用的YEM培养基;CSE-2中1:100的青秸秆粉浸提液(CSE-3)加入葡萄糖和琼脂后制成的固体培养基对根瘤菌的平板培养效果等同或优于标准YMA培养基,可以作为根瘤菌平板培养的高效廉价培养基。9.降低温度和添加抑菌剂均能提高根瘤菌剂中的有效菌数,降低杂菌率并维持菌剂内pH值的稳定。温度对长期保藏菌剂(1a)的活菌数和污染率影响最大,抑菌剂次之,4oC低温下保存抑菌剂可以有效提高活菌数,并使杂菌的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室温下菌剂中的菌体代谢活跃,有机酸积累量高,pH值偏低,而低温保存或添加抗生素的菌剂则pH值相对稳定。解磷根瘤菌菌剂贮藏1a后的pH值大小顺序为:低温贮藏的含抗生素菌剂>常温贮藏的含抗生素菌剂>低温贮藏的普通菌剂>常温贮藏的普通菌剂。10.以对300mg/L氨苄青霉素和80mg/L卡那霉素的双抗药性和解无机磷特性作为解磷根瘤菌高效突变株的标记特征,获得的菌株可以通过观测解磷透明圈、含药平板甄别的方式进行示踪和检测,使菌剂中目标菌和杂菌的测定过程得以简化,也使含抑菌剂的抗污染剂型制备和目标菌的占瘤率测定得以实现。11.以乙炔还原法测定固氮酶活性时发现,由于缺乏厌氧环境或低氧环境对固氮酶的保护,根瘤菌纯培养物的固氮酶活性远低于其诱导植物形成的根瘤,但源于同一原始菌株的突变株纯培养物固氮酶活性和其同一寄主的根瘤固氮酶活性间,存在正相关,且苜蓿根瘤菌L-5和红豆草根瘤菌RS-1的突变株系都得到一致的结果。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可对高效固氮根瘤菌突变株的快速选育提供借鉴。
翟园[7]2015年在《氮素对燕麦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燕麦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品质不仅由其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同时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肥料是影响燕麦生长发育最活跃的环境因子,施肥量的多少和如何配比直接影响燕麦的生长发育状况、产量和品质。氮磷钾是燕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叁大营养元素,而施氮量的多少对燕麦的生长有关键作用。本试验于2007年在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学科研基地进行。试验以05年引种的燕麦品种坝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随机区组排列。研究不同氮素水平对燕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通过对燕麦各个生育时期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定期观测和利用实验室方法测验分析,旨在找出适合燕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的氮素水平,以期为以后人们研究燕麦提供依据,为我国燕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氮素水平下,燕麦的生长发育动态指标差异显着。测定燕麦的株高、分蘖数、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株高增加,叶面积和分蘖数也会增加,但是施氮量过多则会增加无效分蘖数,生育后期植株贪青影响产量。2适量的氮素水平使燕麦的生理生化指标达正常标准,利于提高燕麦的产量。如叶绿素的含量决定光合速率的高低,继而关系到物质的合成。而叶绿素的含量又和氮肥的施肥量有关,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每公顷施多少144kg/ha的氮肥时,燕麦植株的叶绿素含量较高。3.在一定的氮素水平范围内,燕麦的产量和施氮量成正相关。这也是国内外许多科研人员的普遍观点。本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144kg/公顷时,坝莜1号的产量较高。
德科加[8]2014年在《施肥对叁江源区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叁江源区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区,由于境内原始植被丰富、土壤富含有机质,因此其水源涵养能力显着,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叁江源区面积为31.8万km2,超过青海省国土面积的一半,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生产有机畜产品和功能性畜产品的理想之地。鉴于叁江源区在高原和高寒极端环境下所形成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外源营养元素的输入不当会对整个草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恢复起来极为困难,因此,研究如何进行高寒草甸科学施肥,对于提高叁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场外源肥料的利用率,减轻或避免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青海大学叁江源生态系统观测站的典型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海拔梯度下,高寒嵩草草甸地上植物量及土壤养分的变异,并通过外源肥料添加试验,探讨了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植物养分、土壤养分对肥料的响应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高寒草甸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均呈相似的分异趋势。其中,土壤全氮、速效钾与地上生物量成显着正相关(P<0.05)。而土壤全磷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相对稳定,因此,对高寒草甸采取外源养分添加,可促进草地生产力的增加。2)以氮、磷和钾叁种肥料在叁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地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寒草甸草地,叁个施肥因素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顺序为氮肥>磷肥>钾肥,地上生物量可用其与氮、磷间的二元二次方程很好地估测,最优的施肥组合为氮肥269.69kg/hm2(N)+磷肥119.36kg/hm2(P2O5)。从养分分析来看,与对照相比,施肥均增加了植物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能显着提高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而土壤养分变化幅度不大。3)不同施肥时期及氮肥用量对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植物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不同。其中,施肥时间为7月10日时,地上生物量都要高于其他时期同等施肥水平。从不同施肥水平间比较看,施氮能显着增加地上生物量,植物氮素也显着增加,但当氮肥用量达到300~450kg/hm2(N)时,地上生物量则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见,选择在雨热同季的7月上旬,氮素用量为150~300kg/hm2(N)时,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达最大值,是适宜的施肥方案。4)叁种形态氮肥及施肥水平也对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植物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不一致。结果显示,不同形态氮素对地上生物量、植物及土壤养分的影响顺序为硫酸铵>尿素>硝酸钙;当硫酸铵施用量为200kg/hm2时,地上生物量、植物全氮、土壤全氮均为各处理中的最大值,较尿素和硝酸钙,施用硫酸铵后,土壤铵态氮显着增加,高寒草甸增产效果最明显。相关性分析也表明,硫酸铵、植物全氮、土壤铵态氮和地上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硝酸钙与土壤硝态氮呈显着正相关。铵态氮肥、硝态氮肥不同配比比较试验同样证明,当铵态氮/硝态氮为100:0时,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植物全氮含量均为最大值。5)添加牦牛粪便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盖度、高度及地上生物量与对照相比都呈上升趋势,而当牦牛粪便施用量为1100kg/hm2,各处理样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总体来说,添加牦牛粪便对叁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产力产生了显着的影响,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草地生产能力,减轻了环境污染,建议今后草地保护和改良当中应大力推广。
董祥开, 刘恩财, 衣莹, 齐华, 高妍萍[9]2008年在《氮磷钾对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燕麦的产量和品质不仅由其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同时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肥料是影响燕麦生长发育最活跃的环境因子,施肥量的多少和如何配比直接影响燕麦的生长发育状况、产量和品质。氮磷钾是燕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3大营养元素。为此,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氮磷钾用量和配比对燕麦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状况,并阐述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冯瑞章[10]2005年在《苜蓿和小麦根际溶磷菌之溶磷特性和促生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溶磷微生物是一类参与土壤磷循环的重要微生物类群,它们能够将土壤中的难溶性磷转化为有效态磷。本文对春小麦和苜蓿根际和土壤进行了溶磷微生物的筛选,得到高效溶磷细菌12 株,对其中4 株的溶磷效果、溶磷能力、溶磷动态、溶磷特性进行研究,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对其中10 株对燕麦生长和磷素、氮素的吸收作用及促生效应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 对春小麦和苜蓿根际和根际土壤中溶磷菌进行了分离得到溶磷细菌368 株,小麦和苜蓿根际溶磷菌数量分布为:根际土(RS)>远离根际土(NRS)>根表(RP)>根内(HP)。利用溶磷圈法初步筛选出66 株具有较高溶磷能力的菌株;经钼篮比色法复选获得12 株溶磷量大于100mg/l 的高效溶磷菌。2. 不同的菌株,培养时间对溶磷量影响不同,但各菌株有机酸随时间的变化与溶磷量变化呈正相关、pH 值随时间的变化与溶磷量变化呈负相关。3. 4 株溶磷菌对Ca3-P、Ca8-P 有较高溶解能力,但溶解Ca10-P 的能力较小,它们在不同磷源培养基中培养后,培养液的pH 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Ca10-P 培养基中分泌的有机酸含量较低。4. 供试的4 菌株对盐分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同的菌株发挥最大溶磷量的盐浓度不同,盐浓度对培养液pH 值变化影响不大,有机酸随盐浓度的变化趋势与溶磷量的变化趋势相似。5. 经过对碳源、氮源、pH 值、盐浓度4 水平9 组合的正交试验,发现各种组合对溶磷菌溶磷量都有较大影响,葡萄糖是最好的碳源,氮源、pH 值、盐浓度对溶磷量、pH值、有机酸的影响在不同组合中各菌株表现不同。6. 供试的4 菌株都为好氧微生物,但不同的菌株对氧的需求量不同。供氧量不同,菌株的溶磷性能不同7. NBRIP培养基最有利于溶磷菌有机酸的分泌,培养液pH值降低以及溶磷能力的发挥,溶磷圈法定性测定溶磷能力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酵母粉对溶磷菌溶磷作用的发挥具有抑制作用,所以从土壤中分离溶磷微生物时,建议用NBRIP 液体培养定量筛选,从而得到更多高效解磷微生物。8. 3 株固氮菌(ChW5、ChW6、ChO6)和4 株溶磷菌(Lx81、Dm84、 Jm92、Lx191)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接种溶磷菌: 3 株固氮菌分别与4 株溶磷菌共同培
参考文献:
[1]. 不同氮素形态对燕麦生长和磷素利用的影响[D]. 孙亚卿.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
[2]. 不同形态氮素对燕麦营养生长和磷素利用的影响[J]. 樊明寿, 孙亚卿, 邵金旺, 贾立国. 作物学报. 2005
[3]. 氮肥对高寒地区燕麦草地生产性能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D]. 蒲小鹏. 甘肃农业大学. 2005
[4].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四种植物生长特性影响[D]. 刘欢.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5]. 氮形态对低磷胁迫下苗期玉米磷素吸收的影响及其机理[D]. 张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6]. 解磷根瘤菌诱变选育及抗污染菌剂制备关键技术研究[D]. 李剑峰. 甘肃农业大学. 2011
[7]. 氮素对燕麦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品质的影响[C]. 翟园.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保障农业提质增效. 2015
[8]. 施肥对叁江源区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和土壤养分的影响[D]. 德科加. 甘肃农业大学. 2014
[9]. 氮磷钾对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董祥开, 刘恩财, 衣莹, 齐华, 高妍萍. 农机化研究. 2008
[10]. 苜蓿和小麦根际溶磷菌之溶磷特性和促生效应研究[D]. 冯瑞章. 甘肃农业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