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蛛丝蛋白论文_高子涵,蔡晓晴,孙龙,周志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组蛛丝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蛛丝,蛋白,聚乙烯醇,支架,晶核,天冬,压印。

重组蛛丝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高子涵,蔡晓晴,孙龙,周志涛[1](2019)在《基于重组蛛丝蛋白的多层级瞬态衍射光学传感元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衍射光学元件(DOE)与MEMS加工工艺难以兼容、传感应用方面灵敏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因重组蛛丝蛋白材料、利用热纳米压印工艺制成的多层级瞬态可溶DOE。重组蛛丝蛋白性能可按需定制,重复性高,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纳米压印工艺可实现DOE的快速制备,同时控制其降解速率。纳米压印工艺制备的重组蛛丝蛋白DOE最小特征尺寸可达2μm,衍射图案强度为杂散光强度的12倍。随着元件的降解,DOE的衍射图案效率降低,说明了DOE所携带信息随其可控溶解而溶毁,从而可以实现信息的多层级溶毁及生物传感领域的多层级药物实时释放监测。(本文来源于《微纳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吴忠笏[2](2017)在《重组蛛丝蛋白的二级结构及成丝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蛛丝蛋白纤维作为一种优异的生物学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已有研究表明,重组蛛丝蛋白可用作血管、神经导管及药物载体等。目前重组蛛丝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牵引丝、次壶腹腺丝及鞭毛状腺丝蛋白质。缺少梨状腺丝蛋白(Pyriform Spidroin,PySp)的研究,尤其是大腹园蛛(A.ventricosus)梨状腺丝蛋白的编码序列至今仍未有报道,其生物学功能仍有待研究。为了解析大腹园蛛梨状腺丝蛋白重复区(Rp)的功能、研究C端非重复区(CT)对成丝机理的影响、测试梨状腺丝素蛋白的力学性能、获得一种材料学性能优良的重组蛛丝蛋白、为蛛丝蛋白的仿生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并都取得了较理想的研究结果。(1)以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大腹园蛛基因组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获得一段蛛丝蛋白编码序列,通过Blast比对分析,确定该序列包含大腹园蛛梨状腺丝(Piriform spidroin,PySp)的一段完整重复区(Rp)的编码序列,该序列为A.ventricosus的首条完整的PySp重复区基因序列,填补了国内A.ventricosus丝蛋白编码基因克隆的空白,为丝蛋白基因的研究增填了新成员。(2)将PySp-Rp模块与MiSp-NT/CT模块重组构建不具有CT功能模块的MiSpNT-PySp Rp与具有完整功能模块的MiSpNT-PySp Rp-MiSpCT重组蛛丝蛋白表达载体,进行蛋白质表达和纯化,并且优化两种蛋白的表达产量。经过SDS-PAGE胶和Western-blot鉴定,两种重组蛛丝蛋白均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表达产量较高,形成包涵体,经过变性纯化,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蛛丝蛋白。(3)采用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测定不同pH下两种重组蛛丝蛋白溶液的二级结构,计算各二级结构百分含量的变化;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测定两种重组蛛丝蛋白冻干后的红外光谱,计算其酰胺Ⅰ带的各二级结构百分含量。比较两种蛛丝蛋白的二级结构组成发现,随着p H值降低,CT结构域会引发PySp二聚化促进其成丝;红外光谱显示,CT结构域会增加PySp纤维的β折叠的百分含量,揭示了C端非重复区的存在可促进丝素蛋白质的组装成丝,有利于提高固着丝纤维机械性能。(4)使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湿纺获得的MiSpNT-PySpRp-MiSpCT重组蛛丝蛋白纤维的表面形态,显示湿纺形成的MiSpNT-PySpRp-MiSpCT重组蛛丝蛋白纤维表面整体光滑,直径整体均匀,类似于天然蛛丝纤维形态,直径较天然蛛丝略粗,大约为20 um左右。综上所述,本课题不仅填补了大腹园蛛梨状腺丝蛋白重复区编码基因的空白,同时以该基因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研究了CT对蛛丝蛋白成丝机理的作用机制,后续还需要通过增加剪切力等条件进一步探索该重组蛛丝纤维的力学性能。本研究为今后重组蛛丝蛋白的仿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1-11)

吴忠笏,温睿,孟清[3](2016)在《重组杂合蛛丝蛋白MiSpNT-PySpRp-MiSpCT的二级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组蛛丝纤维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已有研究表明,重组蛛丝蛋白可用作血管、神经导管及药物载体等,但其生物学功能仍有待研究。本研究以大腹园蛛基因组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大腹园蛛梨状腺丝(piriform spidroin:Py Sp)一个完整重复区(Rp)编码序列;此Rp模块与Mi Sp NT/CT模块重组,构建微小型杂合蛛丝蛋白Mi Sp NT-Py SpRp-Mi Sp CT,成功在大肠杆菌BL21中高效表达,借助8 mol/L尿素裂解缓冲液进行变性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杂合蛛丝蛋白Mi Sp NTPy SpRp-Mi Sp CT,产量约100 mg/L。CD图谱显示,Mi Sp NT-Py SpRp-Mi Sp CT蛋白质溶液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形式存在,随着溶液p H值降低,部分α-螺旋向β-折迭转变;红外光谱显示,在自然成丝及冻干过程中,部分α-螺旋转化为β-折迭,符合天然蛛丝蛋白成丝过程的二级结构变化特征。本研究结果为今后获得具有天然蛛丝纤维优异性能的人工重组蛛丝纤维材料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王锋,陈格飞,孟清[4](2015)在《蛛丝蛋白MiSp重组模块R1R2CT表达及其纤维化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蛛丝蛋白模块单元在成丝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了大腹园蛛Mi Sp R1R2CT功能模块在不同p H条件下的纤维化动力学特性。大腹园蛛Mi Sp蛋白的R1R2CT功能模块与硫氧还蛋白融合,并在BL21(DE3)中进行表达,表达量约为15 mg/L LB培养基。R1R2CT蛋白在p H 7.5和6.5时较为稳定,在22 h之内不发生纤维化;当p H值降至5.5时,R1R2CT在前2 h内快速纤维化,3~5 h趋势较为平缓;5 h之后R1R2CT蛋白再次出现Th T信号的快速增长,7 h后保持缓慢增长至22 h。R1R2CT的增长速率及幅度高于单独的CT(C-terminal)蛋白,而单独的R1R2在p H 7.5、6.5和5.5时均保持稳定,表明重复区依赖CT模块的快速纤维化模式。已有研究表明,CT在重复区纤维化过程中起晶核作用,该成果也从反面证实CT的晶核理论。(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刘斌,王涛,刘小兵,罗友根[5](2015)在《重组蛛丝蛋白的加工和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蛛丝蛋白特殊的序列结构使其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能、力学性能和优良的生物学性能。随着蜘蛛丝在多领域功能性材料应用价值的发掘,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利用多种宿主表达重组蛛丝蛋白的研究获得一定进展,所制备的重组蛛丝蛋白既能加工成高性能纤维,又能加工成范围广泛的非纤维状形貌,结合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免疫原性,是诸如生物医学应用等的理想选择。本文综述了对重组蛛丝蛋白的体外加工、化学和基因工程修饰的过程和机制。(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张超颖[6](2013)在《优化制备重组蛛丝蛋白复合材料小直径血管支架及应用于动物体内修复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针对这类疾病的旁路搭桥手术治疗可适用的血管移植物种类却很少。自体移植虽然可以利用病人的大隐静脉(SV)或乳内动脉(IMA),却因有限的血管来源而受到限制;临床上可用的人工材料如涤纶(Dacron)和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在大直径血管移植获得成功,但在小直径(<6mm)血管移植中因低血流下缺乏内膜功能,形成血栓、动脉瘤、内膜增生而以失败告终。组织工程血管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结构功能类似自体血管的血管替代物。静电纺丝制备的叁维(3D)多孔纳米纤维支架仿生血管外基质(ECM)环境展示了小直径血管支架的应用前景。本室前期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RGD-重组蛛丝蛋白(pNSR16)/聚己内脂(PCL)/明胶(Gt)(5:85:10)小直径血管支架,并在体外对该复合支架材料进行初步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蛛丝蛋白、PCL以及Gt在材料上的互补结合为改善其各自生物、力学和降解性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组合,在血液相容性抑制血小板粘附、细胞相容性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方面性能良好。pNSR16/PCL/Gt(5:85:10)作为小直径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静电纺丝存在着以单一甲酸为溶剂,电纺中容易出现珠状结构,导致纤维比表面积降低的问题。制备直径均匀且没有串珠结构的超细纳米纤维结构是本实验的工作思路,以更好地应用于血管组织工程。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进静电纺丝电纺液的溶剂体系,采用正交设计对所制备的仿生ECM蛛丝蛋白复合纳米纤维进行优化筛选;考察支架微观结构对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以保证后续动物体内移植实验能顺利进行:从细胞支架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支架对内皮细胞的潜在毒性、内皮细胞在支架上的功能特性包括NO分泌与血栓形成、细胞骨架发育与细胞组织化、明胶酶表达与基质降解,分析细胞与支架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功能化程度;在构建SD大鼠体内血管修复模型的基础上,以支架作为组织工程血管修复材料,研究其中长期通畅性及组织功能重建,探讨支架进入体内能否适应血流环境构建形成组织工程血管,为基于蛛丝蛋白复合纳米纤维小直径血管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实验结果如下:一、正交设计优化制备pNSR16/PCL/Gt(5:85:10)仿生ECM复合纳米纤维。在甲酸溶剂中添加挥发性高的叁氯甲烷改进溶剂体系,结果证实其不仅能改善该复合材料电纺膜的宏观形貌,甲酸/叁氯甲烷混合溶剂配比对电纺纤维的微观结构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叁氯甲烷在溶剂体系中比例的增加,纤维直径增加,均匀系数增大。对影响蛛丝蛋白复合纳米纤维直径和形貌的5个电纺参数进行分析得知,纺丝距离和溶剂体系(甲酸/叁氯甲烷)是最显着的因素,其次是纺丝液浓度、电压,而挤出速度的影响并不显着。通过正交设计综合分析,可获得纤维形貌良好、直径细且分布均匀的最优纺丝工艺条件是溶剂体系(甲酸/叁氯甲烷)6/4,纺丝液浓度10%,电压14kV,挤出速度0.8mL/h,接收距离12cm。对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来制备叁维结构可控的蛛丝蛋白复合纳米纤维应用于血管组织工程,以及今后寻找支架在纤维直径和孔隙率之间,力学强度、降解速率和组织形成速率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正交试验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方法。二、考察优化后支架结构对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保证后续动物体内移植实验的顺利进行。利用自主专利的电纺装置制备了管径3mm,厚度0.1mm-0.3mm,纤维直径50-500nm以内的pNSR16/PCL/Gt(5:85:10)小直径血管支架。根据ISO/DIS7198中血管支架力学评价要求,对其渗透性、爆破强度、缝合强度及拉伸强度进行测试,并探讨直径、孔度及壁厚与力学性能的关系。静电纺丝正交设计优化前后相比,支架在力学性能方面有所提高:具备适宜的渗透性6.085±0.29mL/(min·cm-2)及与天然血管相匹配的断裂应力8.54±0.95MPa和断裂应变125±0.086%;测得的爆破强度为239±0.1kPa,缝合强度高达7.8±1.ON,完全符合临床所需,且二者随支架管壁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叁、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pNSR16/PCL/Gt支架浸提液成分对内皮细胞的DNA损伤。结果证实在支架浸提液中生长的内皮细胞贴壁正常、形态无异,电泳后细胞呈正常的红色圆形荧光团,边缘整齐,无明显拖尾现象,支架浸提液没有造成SDRAECs DNA损伤,说明支架内叁氯甲烷溶剂挥发完全、无残留,提示优化后的pNSR16/PCL/Gt小直径血管支架无明显遗传毒性,为进一步进入动物体内研究奠定基础,为临床的安全研究提供依据。四、从细胞-支架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内皮细胞在支架上的功能特性。1、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分泌试验表明,各组支架上SDRAECs分泌NO浓度:pNSR16/PCL/Gt组>pNSR16/PCL组>PCL/Gt组>PCL组。与组织培养板(TCP)对照组相比,pNSR16/PCL/Gt小直径血管支架能够显着促进SDRAECs血管活性物质NO的释放(3、5、7d,p<0.05),有望形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工程化血管。2、FITC-鬼笔环肽荧光半定量检测SDRAECs中骨架蛋白F-actin的表达情况:pNSR16/PCL/Gt组>pNSR16/PCL组>PCL/Gt组>PCL组。与PCL相比,PCL/Gt、 pNSR16/PCL、pNSR16/PCL/Gt骨架中肌动蛋白均发育良好,排列较整齐,尤其是pNSR16/PCL/Gt支架上生长的SDRAECs呈现出高度铺展的细胞形态,及贯穿全长的F-actin,应力纤维构建更为活跃,取向更为明显,不仅表现出理想的细胞骨架蛋白发育,细胞间伸出突触“联系”更为密切。提示,优化后的pNSR16/PCL/Gt仿生ECM制备的复合纳米级纤维结构为内皮细胞提供更优良的生长环境,促进细胞肌动蛋白功能,使细胞铺展更好。3、明胶酶谱法检测支架对SDRAECs中基质蛋白酶MMP-2的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支架组上种植的SDRAECs均能合成和分泌MMP-2,其中pNSR16/PCL/Gt支架合成和分泌的MMP-2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该支架能够保证其上生长的SDRAECs维持生理状态时MMP-2的正常表达。五、探讨pNSR16/PCL/Gt小直径血管支架在临床应用上的可行性。构建SD大鼠体内腹主动脉缺损模型,“双袖套法”桥接血管吻合,支架显示出良好的可操作性,无明显渗血、漏血现象。术后大鼠恢复良好,能正常活动及进食。血液生理生化检测支架植入对实验动物肝肾功能无显着影响。支架在血流环境下仍能募集宿主细胞,合成丰富的细胞外基质,形成类似天然血管的稳定内膜与外膜,无明显血栓形成、内膜增生,至少维持6个月结构稳定及通畅,中期修复效果显着,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综上,从支架微观结构、力学强度、内皮细胞功能特性上仿生ECM优化制备,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pNSR16/PCL/Gt小直径血管支架可显着提高其适应体内血流环境的性能,促进内腔的自然内皮化,维持至少6个月结构稳定及通畅,为后期实现更为长期的体内血管功能化修复重建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4)

王宏昕,魏梅红,薛正翔,李敏[7](2009)在《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重组蛛丝蛋白/聚乙烯醇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和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实验的研究,评价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重组蛛丝蛋白(pNSR16)/聚乙烯醇(poly vinyl alcohol,PVA)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通过溶剂浇铸/粒子沥滤的方法制备pNSR16/PVA支架材料及其浸提液。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与浸提液培养,采用MTT法检测培养1、3、5d时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将NIH-3T3细胞与pNSR16/PVA支架材料复合培养2、4、6d后行扫描电镜、HE染色观察,并于复合培养6d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NIH-3T3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生长及表达功能情况。结果MTT法检测显示pNSR16/PVA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为0级。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复合培养4d后即可覆盖支架材料表面,细胞呈一定方向排列。HE染色示细胞能在支架表面黏附和生长,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向支架内部迁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NIH-3T3细胞分泌的bFGF,细胞能进行正常分化。结论pNSR16/PVA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有望作为一种较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郑剑[8](2009)在《乳糖诱导大肠杆菌表达重组高分子量蛛丝蛋白高密度发酵》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蜘蛛丝由于良好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实验室已经构建了高分子量重组蛛丝蛋白工程菌BL21(DE3)pLysS/pNSR32,表达重组蛛丝蛋白32聚体,分子量为102KD。但由于蜘蛛丝独特的编码序列,含有大量的丙氨酸和甘氨酸密码子,以及重组蛛丝蛋白32聚体分子量较高,其表达量比较低。IPTG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还会给人体带来潜在危害,本文从大规模发酵培养成本和产品安全角度考虑,改用乳糖为诱导剂,在了解摇瓶培养生长特性和表达条件后,于10L发酵罐中优化了高密度培养和高表达的发酵控制工艺,提高了重组蛛丝蛋白的发酵产量,并且初步摸索了重组蛛丝蛋白的纯化条件,为本室下游组织工程应用研究提供了重组蛛丝蛋白原材料。本文首先研究了重组质粒pNSR32在宿主菌BL21(DE3)pLysS和BL21(DE3)中的表达情况,确定了合适的宿主菌BL21(DE3)。用乳糖替代IPTG作为诱导剂,发现乳糖对促进BL21(DE3)/pNSR32生长和提高重组蛛丝蛋白表达表达量的效果均优于IPTG。通过摇瓶实验还考察了BL21(DE3)/pNSR32发酵培养基,诱导强度,诱导时机,诱导时间,装液量,诱导后培养温度,诱导后培养pH值,乙酸钠对工程菌生长和重组蛛丝蛋白表达的影响,诱导对宿主蛋白表达的影响,重组质粒稳定性等条件。在10L发酵罐分批发酵中初步验证了摇瓶培养条件,并且在不同的溶氧水平下培养观察到大于30%的溶氧就能较好的促进菌体生长。高密度发酵采用pH-stat结合溶氧反馈及梯度增加的补料方法,优化了高密度发酵诱导时机,诱导前后的碳源及乳糖诱导方式,发酵最高密度OD_(600) nm最高达到130,干重达到55.83g/L(DCM),重组蛛丝蛋白表达量达到26%。在重组蛛丝蛋白初步纯化实验中,通过加热出去大部分杂蛋白后,用硫酸铵沉淀,能够得到电泳纯的重组蛛丝蛋白。此方法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纯化,但得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1)

陈登龙[9](2009)在《RGD-重组蛛丝蛋白复合支架材料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蜘蛛丝蛋白作为高性能的生物材料如人造肌腱、人工韧带、人工器官、组织修复等组织工程新材料,具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国外对蜘蛛丝蛋白作为组织工程材料的研究报道较少,国内以蜘蛛丝蛋白为材料制备组织工程材料除本课题组外也未见相关报道。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高分子物理化学手段,将具有特定细胞粘附信号识别功能的RGD叁肽的基因重组蛛丝蛋白pNSR16(分子量约为60kD)分别与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PVA)、聚己内酯(PCL)复合,充分发挥蛋白质和高分子材料两方面的优异性能,可以得到一类综合性能优良的组织工程新材料。为此,本研究采用冷冻干燥/粒子沥滤法和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两类4种重组蛛丝蛋白复合支架材料(pNSR16/PVA和pNSR16/PCL的多孔支架材料和纳米纤维支架材料),对重组蛛丝蛋白复合支架材料结构、理化性能进行分析,并对其生物学性能进行研究。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甲酸使pNSR16分子构象进一步向无规卷曲方向转变,饱和LiBr溶液则使其构象向β-链方向转变;加热和变性都能促使pNSR16分子构象向β-链方向转变;PVA和壳聚糖的加入,能明显促进pNSR16分子构象由无规卷曲向β-链转化。pNSR16/PCL支架材料的红外光谱显示:pNSR16和PCL可能只是以物理形式相结合。力学性能测定表明:PVA可以改善pNSR16支架材料的力学性能;静电纺丝可以提高复合支架材料的力学性能。冷冻干燥/粒子沥滤法制备pNSR16/PVA多孔支架材料的最佳制作配比和工艺是:采用粒径150-250μm的NaCl为致孔剂,pNSR16:PVA=100:4(w/w),NaCl与pNSR16/PVA溶液按1:1(w/v)比例混合后倒膜,经-80℃冷冻干燥时间2小时10分钟后,再用65-75%乙醇变性后洗涤除盐。得到的pNSR16/PVA多孔支架材料孔隙均匀,孔径在100-200μm之间,符合细胞生长的要求;且支架材料整体均匀,PVA与pNSR16相容性较好,未发生相分离现象。静电纺丝法制备粗细均匀的pNSR16/PVA复合纳米纤维的电纺过程参数是:电纺温度45℃,纺丝液浓度15%、电纺电压80kV、固化距离20cm、挤出速度5ml/h。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pNSR16/PVA复合纳米纤维的直径随着纺丝液浓度、纺丝电压、固化距离以及挤出速度的增大均呈现增大的趋势;乙醇处理会引起复合纳米纤维间产生明显的粘连现象。在pNSR16/PCL浓度为30%,NaCl的粒径为150-250μm,NaCl相对于pNSR16/PCL溶液体积的重量为1:1时,可以制得孔径达100μm以上的pNSR16/PCL多孔支架,pNSR16/PCL多孔支架的孔径已基本满足常规细胞培养的要求,但pNSR16/PCL多孔支架的孔结构分布不是很均匀,孔的结构也不是完全相通的。电纺过程参数控制在纺丝液浓度30%、电纺电压80kV、固化距离20cm、挤出速度5ml/h的条件下,可以获得粗细均匀的pNSR16/PCL复合纳米纤维。当pNSR16与PCL的质量比为5:100、纺丝液浓度为30%时,pNSR16/PCL复合纳米纤维直径随着纺丝电压的增大呈现减小的趋势,当电纺电压达90kV时,纤维直径分布不均匀,纤维间有部分粘连;复合纳米纤维直径随着固化距离增大也呈现减小的趋势,复合纳米纤维直径随着挤出速度增大呈现增大的趋势,同时纤维变得不均匀。pNSR16/PVA多孔支架在PBS磷酸盐缓冲液和含有弹性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胰蛋白酶的PBS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降解行为初步证实了pNSR16/PVA多孔支架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说明可以通过改变pNSR16与PVA的混合比例来调节支架的降解速度。pNSR16/PVA支架材料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反应为1级、符合生物材料的合格标准;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和人类结肠腺癌细胞Caco-2与pNSR16/PVA多孔支架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结果表明:pNSR16/PVA多孔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有利于细胞的粘附和生长。pNSR16/PVA复合纳米纤维的孔隙率、吸湿性、渗出液在纤维间和纤维内的分布比值、溶涨率分别为84.85%、4.381g/g、6.140g/g,pNSR16/PCL复合纳米纤维的相应指标为86.47%、4.794g/g、14.58g/g,均比多孔支架有明显的增加,表明静电纺丝技术可以有效提高pNSR16/PVA支架作为生物敷料的相关性能指标。pNSR16/PCL复合支架材料的毒性等级在1级以下、符合生物材料的合格标准;pNSR16/PCL复合支架材料的毒性小于纯PCL支架材料,说明pNSR16能增强PCL支架的某些生物学性能。pNSR16/PCL复合支架材料与NIH-3T3细胞的复合培养结果表明:pNSR16能提高PCL的细胞相容性,同时静电纺丝法制成的支架材料在诱导细胞定向生长方面优于冷冻干燥/粒子沥滤法制成的多孔支架材料。(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5-25)

姚清华[10](2009)在《RGD-重组蛛丝蛋白/聚乙烯醇电纺膜创面敷料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和阻止微生物入侵起重要作用,因包覆在人体表面容易受到创伤。各种烧烫伤患者人数每年居高不下,创伤不仅在形式上不断增多,而且也变得十分严重和复杂。同时,全球老龄人口比例的迅速增加,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大面积皮肤溃疡患者也越来越多。各种外伤和疾病引起的大面积皮肤缺损,导致皮肤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给患者带来的肉体和心灵的痛苦特别难以忍受而持久。因此用于修复皮肤缺损的人工皮肤、创面敷料的研究和应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创面敷料对原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要求较高,合适的材料不多。蜘蛛丝蛋白作为高性能的生物材料,在如人造肌腱、人工韧带、人工器官、组织修复等组织工程新材料领域,具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蜘蛛具占地为牢、自相残杀的天性,养殖困难,不能规模化养殖,同时蜘蛛的产丝量小,因此想利用天然蜘蛛丝是不现实的。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蜘蛛丝蛋白质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蜘蛛蛋白质基因组成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已利用基因技术研制出人工合成的蜘蛛丝。且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各种化学修饰方法及基因工程融合表达技术来改造蛛丝蛋白的氨基酸侧链及添加各种细胞因子,进而达到改变支架材料性质的目的,拓宽蛛丝蛋白的应用领域。本文在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已构建好的重组蛛丝蛋白基因工程菌pNSR16/BL_(21)(DE_3)pLysS进行高密度发酵、纯化,获得足量纯度在85%以上含细胞黏附因子RGD的重组蛛丝蛋白(pNSR16)。利用静电纺丝技术,以重组蛛丝蛋白为原料,将其与聚乙烯醇(PVA-124)进行共混纺丝,制备pNSR16/PVA复合纳米纤维膜,考察静电纺丝参数变化及乙醇处理对纤维形貌及结构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结果表明:复合纳米纤维的直径随着纺丝液浓度、纺丝电压、固化距离以及纺丝液挤出速度的增大均呈现增大的趋势;乙醇处理会引起复合纳米纤维间产生明显的粘连现象。原子力显微镜(AFM)、傅立叶红外转换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蛋白与聚乙烯醇很好的实现了共混,电纺条件对共混膜的构象没有明显影响,乙醇可以诱导蛋白构象从无规卷曲向β-折迭转变。为评估pNSR16/PVA复合纳米纤维膜在创面敷料领域的应用前景,测定了其各项创面敷料性能指标。以背部深Ⅱ度烫伤的SD大鼠为模型,研究电纺膜材料对烫伤创面的修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敷料及医用胶原海绵相比较,pNSR16/PVA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孔隙率、吸湿性、渗出液在纤维间和纤维内的分布比值、溶涨率分别为84.85%、4.381 g/g、6.140 g/g、2.606 g/g,比多孔膜有明显增加,但低于纱布和医用海绵。pNSR16/PVA复合纳米纤维膜可很好地实现含RGD细胞黏附因子pNSR16的释放。SD大鼠背部深Ⅱ度烫伤创面修复各项评价结果显示:①pNSR16/PVA复合纳米电纺膜可以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同期创面愈合率略高于传统敷料及医用胶原蛋白膜组。②可以促进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肉芽组织形成、胶原合成及bFGF分泌,加速伤口愈合。但pNSR16/PVA复合纳米纤维膜还存在以下不足:①吸湿性能不如纱布及医用胶原海绵。②无抗菌性。以上结果表明,pNSR16/PVA复合纳米纤维膜,对深度烫伤创面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创面敷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重组蛛丝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蛛丝蛋白纤维作为一种优异的生物学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已有研究表明,重组蛛丝蛋白可用作血管、神经导管及药物载体等。目前重组蛛丝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牵引丝、次壶腹腺丝及鞭毛状腺丝蛋白质。缺少梨状腺丝蛋白(Pyriform Spidroin,PySp)的研究,尤其是大腹园蛛(A.ventricosus)梨状腺丝蛋白的编码序列至今仍未有报道,其生物学功能仍有待研究。为了解析大腹园蛛梨状腺丝蛋白重复区(Rp)的功能、研究C端非重复区(CT)对成丝机理的影响、测试梨状腺丝素蛋白的力学性能、获得一种材料学性能优良的重组蛛丝蛋白、为蛛丝蛋白的仿生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并都取得了较理想的研究结果。(1)以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大腹园蛛基因组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获得一段蛛丝蛋白编码序列,通过Blast比对分析,确定该序列包含大腹园蛛梨状腺丝(Piriform spidroin,PySp)的一段完整重复区(Rp)的编码序列,该序列为A.ventricosus的首条完整的PySp重复区基因序列,填补了国内A.ventricosus丝蛋白编码基因克隆的空白,为丝蛋白基因的研究增填了新成员。(2)将PySp-Rp模块与MiSp-NT/CT模块重组构建不具有CT功能模块的MiSpNT-PySp Rp与具有完整功能模块的MiSpNT-PySp Rp-MiSpCT重组蛛丝蛋白表达载体,进行蛋白质表达和纯化,并且优化两种蛋白的表达产量。经过SDS-PAGE胶和Western-blot鉴定,两种重组蛛丝蛋白均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表达产量较高,形成包涵体,经过变性纯化,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蛛丝蛋白。(3)采用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测定不同pH下两种重组蛛丝蛋白溶液的二级结构,计算各二级结构百分含量的变化;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测定两种重组蛛丝蛋白冻干后的红外光谱,计算其酰胺Ⅰ带的各二级结构百分含量。比较两种蛛丝蛋白的二级结构组成发现,随着p H值降低,CT结构域会引发PySp二聚化促进其成丝;红外光谱显示,CT结构域会增加PySp纤维的β折叠的百分含量,揭示了C端非重复区的存在可促进丝素蛋白质的组装成丝,有利于提高固着丝纤维机械性能。(4)使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湿纺获得的MiSpNT-PySpRp-MiSpCT重组蛛丝蛋白纤维的表面形态,显示湿纺形成的MiSpNT-PySpRp-MiSpCT重组蛛丝蛋白纤维表面整体光滑,直径整体均匀,类似于天然蛛丝纤维形态,直径较天然蛛丝略粗,大约为20 um左右。综上所述,本课题不仅填补了大腹园蛛梨状腺丝蛋白重复区编码基因的空白,同时以该基因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研究了CT对蛛丝蛋白成丝机理的作用机制,后续还需要通过增加剪切力等条件进一步探索该重组蛛丝纤维的力学性能。本研究为今后重组蛛丝蛋白的仿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组蛛丝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高子涵,蔡晓晴,孙龙,周志涛.基于重组蛛丝蛋白的多层级瞬态衍射光学传感元件[J].微纳电子技术.2019

[2].吴忠笏.重组蛛丝蛋白的二级结构及成丝机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7

[3].吴忠笏,温睿,孟清.重组杂合蛛丝蛋白MiSpNT-PySpRp-MiSpCT的二级结构表征[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6

[4].王锋,陈格飞,孟清.蛛丝蛋白MiSp重组模块R1R2CT表达及其纤维化动力学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15

[5].刘斌,王涛,刘小兵,罗友根.重组蛛丝蛋白的加工和修饰[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5

[6].张超颖.优化制备重组蛛丝蛋白复合材料小直径血管支架及应用于动物体内修复实验[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王宏昕,魏梅红,薛正翔,李敏.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重组蛛丝蛋白/聚乙烯醇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

[8].郑剑.乳糖诱导大肠杆菌表达重组高分子量蛛丝蛋白高密度发酵[D].福建师范大学.2009

[9].陈登龙.RGD-重组蛛丝蛋白复合支架材料的研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0].姚清华.RGD-重组蛛丝蛋白/聚乙烯醇电纺膜创面敷料的研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8双色重组蛛丝蛋白DOE用于多级...一420%硫酸按沉淀每批重组蛛丝蛋白一6重组蛛丝蛋白pNsR一16的电纺7热纳米压印前后重组蛛丝蛋白DO...重组蛛丝蛋白仿生纤维显微观察加盖对多孔支架表面结构的影响

标签:;  ;  ;  ;  ;  ;  ;  

重组蛛丝蛋白论文_高子涵,蔡晓晴,孙龙,周志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