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协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空间规划,城镇化,园林水景,西安市,承载力,经济。
空间协调论文文献综述
何裕飞[1](2019)在《多规合一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协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规合一措施的实施,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也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是就多规合一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35期)
李星宁[2](2019)在《基于虚拟现实的园林水景景石空间协调配置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园林水景景石空间协调配置一般采用规范布局搭建,无法有效释放最佳景石空间距。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提出新型水景景石空间协调配置方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当前水景区域前导数据集,转化为VR数据流,获取数据表征,依靠数据流执行参数,环境表征、空间环境数值,综合费用等,建立约束性函数,获取景石最优排列解,利用统计领域的BioWin微观统计模型对当前园林河道坐标进行量化操作,对计算值进行空间拟合,实现景石空间的协调配置。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虚拟现实园林景石空间配置方法后,景石空间规则比提高23%,自然配置空间提高35%,可有效提高景石空间距。(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24期)
谢晗进,刘满凤,江雯[3](2019)在《我国环境经济集聚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分析——基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环境经济集聚状况维持在"协调"以上,但东中西部呈现梯度分布。通过构建环境经济集聚协调度的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了"两化"协调不仅有利于环境经济集聚的协调发展,而且抑制了工业化的不协调效应和逆转了城镇化的不协调效应。从空间异质性GTWR模型分析,内蒙古、辽宁、河南、海南、四川、陕西和青海的"两化"协调产生协调效应;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广东、重庆、贵州、云南和新疆的工业化呈现协调效应;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和新疆的城镇化产生协调效应。因此,提出应通过政策手段提高各地区"两化"协调度、加大资本投入与环境要素投入的协调程度以提高环境经济集聚协调度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12期)
刘旋,余劲[4](2019)在《空间与农户视角下的陕南农村协调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并形成主导产业是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其发展意愿与区域发展相一致是农村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运用国家统计数据和陕南地区一手调研数据,以脆弱性-可持续生计资本框架为理论基础,在把握陕南区域发展现状及空间格局,确定发展优势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分析农户自身的发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农户形成符合区域发展战略的发展意愿,实现农村协调发展。结果表明:陕南地区多维发展指数(MDI)呈西高-东低趋势,空间相关性强,有明显空间集聚性;尽管区域发展现状及优势不同,但农户发展意愿无显着差异,大多数农户都倾向于外出务工来满足生活需要;家庭中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学生个数、是否发生风险以及亲友非农就业状况对农户发展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最后,建议各县结合自身优势和农户发展意愿影响因素形成符合当前状况的协调发展路径。(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22期)
张军涛,翟婧彤[5](2019)在《中国“叁生空间”耦合协调度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生空间"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基于"叁生空间"所反映的经济—社会—自然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了"叁生空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 GIS对2016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叁生空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叁生空间"耦合协调整体水平较低,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叁生空间"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呈沿海地区相对较高、内陆地区相对较低的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9年11期)
刘启明[6](2019)在《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用地”规划协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内部土地建设规划、土地实际利用类型规划、城市局部及总体规划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每项规划内容都具有符合自身特点的细化任务与独特的格局划分思想。在具体的规划项目里会出现土地特点以及空间格局分布上的重迭,也会出现不同规划者的意见冲突。一旦出现冲突就需要进行叁规的协调工作,协调时主要依靠对于土地类型、实际用地规模的布局规划与用地年限约束等方面的慎重把握,且需要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各区域联动且刚柔并济的有序管理规划法来实现合理操作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标准化》期刊2019年22期)
王映月,李朦[7](2019)在《西安市城市“叁生”空间综合利用评价与耦合协调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市域角度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安市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叁生"国土空间综合利用进行耦合协调度评价,为市域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与规划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7年西安市"叁生"空间综合利用水平整体持续增长,持续增长的生活空间指数贡献率最高,生产空间指数和生态空间指数虽在动态波动变化中也得以增长,但未来仍需进一步提升。发展度、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增长,"生产—生活—生态"叁生空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增强,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从严重失调型逐渐稳定在临界协调型的态势。探究西安城市"叁生"空间耦合协调度变化,主要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冲击、政策调整、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因素有关。因此,提出综合考量区域发展实际,协调衔接各类规划合一形成地方国土规划"一张图",建立健全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律、产权和制度等对策,从而实现西安城市"叁生"空间的合理规划布局与科学质量发展。(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刘勇,李仙[8](2019)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思路——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与沿海叁大核心区一体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分析了新一轮国土空间开发的背景、意义和必要性;探讨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一轮国土空间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总结了沿海叁大核心区国土空间规划和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经验和特点。建议:借鉴沿海叁大核心区国土空间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进经验,在我国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中,高度重视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蒙新和青藏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滕堂伟,孙蓉,胡森林[9](2019)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及其空间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首要要求,而创新是驱动区域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布格局以及空间关联性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1)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指数总体上虽然均有一定的上升,但整体水平较低,2013年开始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2)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度及协调度指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带内空间分异明显,长叁角地区协调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调性呈现集群化现象,且具有"下游>中游>上游"的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低水平协调的城市单元可以划分为科技创新领先区、绿色发展领先区和平衡区3种类型;(4)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内相邻城市协调度的变换具有趋同特征。最后,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1期)
张栋,刘全智,李珍珍[10](2019)在《河北省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相关指标,利用熵权法、协调发展模型计算河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从空间角度对河北省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市场》期刊2019年11期)
空间协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园林水景景石空间协调配置一般采用规范布局搭建,无法有效释放最佳景石空间距。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提出新型水景景石空间协调配置方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当前水景区域前导数据集,转化为VR数据流,获取数据表征,依靠数据流执行参数,环境表征、空间环境数值,综合费用等,建立约束性函数,获取景石最优排列解,利用统计领域的BioWin微观统计模型对当前园林河道坐标进行量化操作,对计算值进行空间拟合,实现景石空间的协调配置。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虚拟现实园林景石空间配置方法后,景石空间规则比提高23%,自然配置空间提高35%,可有效提高景石空间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协调论文参考文献
[1].何裕飞.多规合一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协调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
[2].李星宁.基于虚拟现实的园林水景景石空间协调配置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2019
[3].谢晗进,刘满凤,江雯.我国环境经济集聚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分析——基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视角[J].生态经济.2019
[4].刘旋,余劲.空间与农户视角下的陕南农村协调发展[J].北方园艺.2019
[5].张军涛,翟婧彤.中国“叁生空间”耦合协调度测度[J].城市问题.2019
[6].刘启明.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用地”规划协调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9
[7].王映月,李朦.西安市城市“叁生”空间综合利用评价与耦合协调度分析[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9
[8].刘勇,李仙.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思路——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与沿海叁大核心区一体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9].滕堂伟,孙蓉,胡森林.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及其空间关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10].张栋,刘全智,李珍珍.河北省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