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静校正论文_李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剩余静校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剩余,地表,算法,小生境,平面波,子波,水合物。

剩余静校正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1](2019)在《剩余静校正方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剩余静校正处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剩余静校正量不能去除干净,则“周波跳跃”的情况就会时常出现,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种因素产生,一是由于地震资料本身的信噪比较低,剩余静校正量求取不准,导致迭加剖面的质量不高,二是由于剩余静校正量大于地震波周期的一半所产生。随着我国地震勘探后续将会走向起伏变化大的地区,静校正的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剩余静校正量的存在,则会导致地震反射波成像结果的信噪比降低,连续性变差,甚至出现假构造的情况,给后期解释工作带来困扰与不便,因此,研究和解决剩余静校正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论文围绕着在地震资料处理中会遇到的剩余静校正问题,较为系统地叙述了静校正与剩余静校正的理论,以及剩余静校正的假设条件,将模拟退火算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所提出的模拟退火算法基础上,将这种算法应用到地震勘探的剩余静校正处理中。根据前人所提出的理论方法,将其较为详细的表述在算法流程图中,并编程实现了该算法,经理论模型与实际资料试算,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与准确性。在算法实现中,尝试将“记忆因子”加入算法中,加快了算法的运算,提高了计算效率。同时,比较分析了在时间窗口不同的情况下,误差的大小;比较了在不同的覆盖次数情况下,程序计算的准确性;此外,通过在同一个水平层位下,选取不同的时间窗口,判断相关系数的大小,研究时间窗口的选择对于程序计算的结果所带来的影响。最后,通过与某商业软件的对比,比较了最大能量法与模拟退火法剩余静校正的优劣,获得了较可信的结论和结果。(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5-31)

潘龙,刘宜文,郑鸿明,赵勇,郭琪[2](2019)在《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在南安集海地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南安集海探区表层结构复杂,常规的基准面静校正技术难以有效解决严重的基准面静校正问题,导致基于相关的自动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受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和最大1/2波形周期静校正量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解决复杂近地表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由高信噪比初至时差统计求解炮检点的剩余静校正量,不需依赖表层模型、较高信噪比资料等,对校正量的大小也无限制,侧重补充基准面静校正量的中、高频分量。通过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明晰了模型曲线和差分两种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的应用假设前提及综合应用思路,并在南安集海探区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9年02期)

周强,曹琳昱,陈爱萍[3](2018)在《基于泊松碟采样的小生境遗传算法剩余静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线性剩余静校正容易陷入局部解,导致复杂山地地震资料成像效果不佳的难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泊松碟采样的小生境遗传算法剩余静校正方法。在常规遗传算法剩余静校正基础上,应用泊松碟采样对求解的静校正量实数编码,增加初始解空间的均匀度;采用多线程构建多种群小生境,种群内采用"精英+赌轮"选择、余下个体与精英两两交叉、小扰动变异策略进行遗传进化;种群间进行"联姻"操作,优选几个种群中适应度最大个体并与其他种群联姻,充分利用计算机多核并行运算功能以快速搜索到最优剩余静校正量。理论模型及实际资料应用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增强同相轴的连续性,显着提高山前带低信噪比资料成像品质。(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8年05期)

高晗[4](2018)在《地震数据剩余静校正与人工智能去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复杂的近地表结构给地震数据处理、地下结构反演等带来了很大挑战。近地表一般有一层覆盖在折射层上的低速风化层,在地质结构复杂的地区可能存在剧烈的横向变化。同时,实际生产中获取的观测数据通常信噪比比较低,有很强的随机噪音和各种相干噪音,还存在坏道和缺失数据问题。这些都对我们的后续数据处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如果不能消除近地表构造和噪音的影响,我们将不能得到质量和保真度高的数据,既而影响后续的速度分析、迭加和偏移等的结果,最终给地质解释人员的工作带来误导和困难。剩余静校正能够消除近地表小构造的速度异常等因素对于反射波到时的影响,提高迭加剖面的质量。传统的剩余静校正方法通常基于反射波,但是在低信噪比的实际数据中,反射波剩余静校正往往无法得出稳定准确的结果。在风化层中,折射波与反射波路径基本相同,剩余静校正值对二者到时的影响也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采用折射波走时计算剩余静校正值,提高反射波迭加剖面的质量。我们利用折射波干涉的方法,通过迭加构建高信噪比的虚拟折射波记录。通过拾取虚拟纪录的能量最大值,获取比较准确的相邻道折射波到时差,然后利用折射波正反传路径构建线性方程组求解剩余静校正值。这种算法不需要人工拾取地震记录的初至,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我们分别测试了方法在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中的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传统的去噪方法通常基于噪声水平估计,需要人工选取数据和调参。实际数据中噪音水平往往分布不均,且噪音频带范围与信号相似,使用传统的去噪方法难以有效压制噪音。我们将深度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地震数据去噪,实现了自适应的噪音压制。相对于传统的小波和曲波方法,深度学习的方法能够更加彻底的去除噪声,且保留更多有效信号细节信息。我们使用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近年来多种深度神经网络结构被提出,例如空洞卷积网络,ResNet,编解码网络等。这些网络模型分别具有不同方面的优势,我们对比了这些模型对于地震数据去噪问题的应用效果。空洞卷积网络能够扩大感知野,但是会在网络正传时丢失细节信息。而编解码网络能够利用跳跃连接补偿学习的细节信息。ResNet通过残差单元的学习,能够改善神经网络的梯度弥散问题,但是在中等层深时没有明显优势。DnCnn网络中的残差学习策略,则有效提高了中等深度网络的训练效果。我们在几种现有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集合了几种网络优势的新的去噪模型。合成数据测试表明,本文提出的网络结构能够提高模型的去噪能力和去噪结果保真度,并且提高训练效率。在神经网络去噪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一种交替迭代最优化策略,对于含噪音且不规则缺失的地震记录同时进行去噪和插值。我们将数据恢复问题的目标函数拆分为两个最优化子问题,并分别使用最小二乘法和神经网络训练的去噪模型进行交替迭代求解。这种方法只需要进行去噪模型的训练,节省了大量的训练和数据处理的时间,并且能够对于噪声分布不均的数据实现自适应的去噪和插值。我们使用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10-01)

黄棱,刘洋,刘殿秘,刘财,王铁柱[5](2018)在《基于地震同相轴预测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野外地表参数测定不准确等因素引起的地震数据剩余静校正问题,通过平面波分解滤波器计算时空变地震同相轴局部倾角,利用局部倾角与同相轴的时空预测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在剩余静校正量计算所需局部平面波方程求解过程中,加入时间方向倾角为常数的整形正则化约束条件,以保证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地震同相轴预测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共中心点道集数据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同时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为实际资料处理提供了较好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8年03期)

吴波,潘树林,王荐[6](2017)在《提高最大能量法剩余静校正中模型道精度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常规最大能量法剩余静校正中模型道精度低的问题,提出提高模型道精度的方法。使用子波畸变道预处理技术消除子波畸变严重的地震道对模型道的影响,提高模型道精度;使用自适应分权迭加算法,削弱子波与模型道相似程度较弱的地震道能量,进一步加强有效信号对模型道迭加的影响。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复杂地区低信噪比资料的静校正精度。(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7年06期)

周强,曹琳昱,刘鸿,陈爱萍[7](2017)在《基于泊松碟采样的小生境遗传算法剩余静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线性剩余静校正容易陷入局部解,导致山前带复杂地震资料成像效果不佳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泊松碟采样的小生境遗传算法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方法在常规遗传算法剩余静校正全局寻优的基础上,应用泊松碟采样对求解的静校正量实数编码,增加初始解遍布解空间的均匀度,进化过程中采用多线程构建小生境,应用多种群优势快速搜索到最优的剩余静校正量。理论模型及实际资料应用结果均表明,该方法以迭加能量最大为准则,采用多种群快速寻找到最优剩余静校正量,能增加同相轴的连续性,是提高山前带低信噪比资成像品质的利器。(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0-19)

徐楷亮[8](2017)在《剩余静校正方法在山地地震资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山地资料处理中,使用层析静校正方法可以解决低降速带及基岩出露所带来的中低频静校正问题,但不可能将地震数据中的静校正异常完全消除,原因有两个:一是模型是以厚度和速度的折中为结果的简化地质模型,这种折中会导致不准确的静校正量;二是静校正本身是对复杂问题的近似求解。阐述了如何利用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技术,解决山地地震资料中残存的高频静校正量问题。(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2017年01期)

李国生,马丰臣,汤浩哲[9](2016)在《一种剩余静校正方法在HJB叁维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HJB叁维工区地表起伏剧烈,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变化剧烈,造成叁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严重,地震资料成像质量较差,目的层波组特征难以连续追踪等问题。在叁维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过程中,常规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效果不理想,难以解决该工区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通过方法研究与试验应用,改进后的剩余静校正计算方法弥补了常规剩余静校正一些算法的不足,运用于HJB叁维中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6年06期)

龚建明,何玉华,王建强,闫桂京,苑春芳[10](2016)在《剩余静校正处理技术在神狐海域水合物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地震剖面上天然气水合物识别的可信度,以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结果为基础,首次将剩余静校正处理技术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资料处理中。结果显示,在经过剩余静校正处理后的地震剖面上BSR特征清晰,反射能量强,极性反转明显。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过神狐海域2口水合物钻井的新老剖面品质,对比结果显示,不论是钻遇天然气水合物的SH3井,还是未钻遇天然气水合物的SH1井,经过剩余静校正处理后的新剖面成像精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剖面显示出的细微结构更加清晰,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因此,建议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尤其是扩散型水合物)的剩余静校正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0期)

剩余静校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南安集海探区表层结构复杂,常规的基准面静校正技术难以有效解决严重的基准面静校正问题,导致基于相关的自动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受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和最大1/2波形周期静校正量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解决复杂近地表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由高信噪比初至时差统计求解炮检点的剩余静校正量,不需依赖表层模型、较高信噪比资料等,对校正量的大小也无限制,侧重补充基准面静校正量的中、高频分量。通过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明晰了模型曲线和差分两种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的应用假设前提及综合应用思路,并在南安集海探区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剩余静校正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晨.剩余静校正方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长安大学.2019

[2].潘龙,刘宜文,郑鸿明,赵勇,郭琪.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在南安集海地区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9

[3].周强,曹琳昱,陈爱萍.基于泊松碟采样的小生境遗传算法剩余静校正[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8

[4].高晗.地震数据剩余静校正与人工智能去噪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5].黄棱,刘洋,刘殿秘,刘财,王铁柱.基于地震同相轴预测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研究[J].世界地质.2018

[6].吴波,潘树林,王荐.提高最大能量法剩余静校正中模型道精度的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

[7].周强,曹琳昱,刘鸿,陈爱萍.基于泊松碟采样的小生境遗传算法剩余静校正[C].2017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8].徐楷亮.剩余静校正方法在山地地震资料中的应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7

[9].李国生,马丰臣,汤浩哲.一种剩余静校正方法在HJB叁维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勘探.2016

[10].龚建明,何玉华,王建强,闫桂京,苑春芳.剩余静校正处理技术在神狐海域水合物识别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论文知识图

剩余静校正前后迭加剖面inline...剩余静校正前后的迭加剖面对比不同函数等值线情况下的坐标轮换法搜...倾角滤波前后的迭加剖面用地表一致性静校模型建立旅行时模...8应用中波长剩余静校正和标志层修...

标签:;  ;  ;  ;  ;  ;  ;  

剩余静校正论文_李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