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彩虹[1]2004年在《菜籽壳中单宁的提取分离、构成及性质的研究》文中提出植物单宁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活性物质,在植物界分布十分广泛,对植物的生长及利用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在石油、矿业、建材、化工、纺织、食品、医药、农林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油菜籽的种皮约占全籽的12%~19%,全籽中90%以上的单宁都存在于种皮之中,单宁是使菜籽种皮呈黑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菜籽饼粕作为饲料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之一。本文研究了菜籽壳中单宁的含量,分析了对提取率有影响的有关因素,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单宁的提取工艺。并利用有机溶剂萃取、大孔树脂进行了分级纯化,获得不同的级分并对各级分的构成和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在选用乙醇水溶液作为提取液时,在影响单宁提取率的因素中,影响大小次序为:提取温度>提取液pH值>提取液浓度>提取时间,根据两次正交实验的结果,我们确定了菜籽壳中单宁的最佳提取工艺:料液比1:6,70℃、40min、70%乙醇、pH3.0。经过3次重复提取后,97%的单宁可以被提出,较传统的水提法效果要好。 2、粗提物经石油醚、氯仿处理后,纯度提高了9.68%。单宁的分子量大小不同,酚羟基数目不同,极性也不同,分别利用乙酸乙酯、水、甲醇萃取,可初步对不同分子量分布的单宁分离。粗提物利用大孔树脂吸附,80%乙醇洗脱,吸附率46.76mg/g,解吸率31.99%。以单宁标准物比较测定,单宁纯度达到77.39%。 3、对单宁各级分紫外扫描,其在280nm处均有最大吸收,与黄烷醇类单宁的吸收相似。利用反相HPLC以30%乙腈作流动相,对各组分进行分析,乙酸乙酯级分(Ⅰ)保留时间最小,水级分(Ⅱ)保留时间次之,甲醇级分(Ⅲ)最大。同时,利用排阻色谱法测定各级分分子量,分子量分别为M_1=1395.8,M_2=2626.4,M_3=2931.9。 4、采用溶剂分级的方法,可以使菜籽壳单宁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的组分得到初步分离。单宁质量分数约占4%以下的乙酸乙酯萃取的级分Ⅰ,聚合度主要在2~5之间,由二个组分组成,从图谱上推测约占Ⅰ组分70%左右的组分聚合度为3,其余30%的组分为聚合度5的单宁;单宁质量分数约占50%以上的水萃取的级分Ⅱ也主要由二个组分组成,聚合度主要为9的组分约占90%以上,聚合度为5左右的单宁只占10%以下;单宁质量分数约占40%左右的甲醇萃取的级分m组分的聚合度主要为10,约占m组分的30%左右,其余70%左右为聚合度为9的单宁。 5、菜籽壳单宁中4个级分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能力为:单宁111>除杂样>单宁n>单宁I。其中单宁粗品的抗氧化效果要好于单宁n和单宁工。单宁还能与VE、EDTA一起具有协同效应,提高抗氧化效果,具有增效剂的作用。 6、单宁不同级分与明胶的反应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其结合能力为:单宁m>除杂样>单宁11>单宁I,该结果也与其脂质抗氧化结果一致。相同质量比条件下,单宁各级分与明胶的反应程度会随着反应体系pH值的变化而改变,pH值在4一5左右时的相对吸收值R^=(A少A)/A较大,且数值接近,说明菜籽壳的单宁与明胶作用的最适pH值在4一5之间,此范围正好与明胶的等电点(PI=4.7)相接近 7、菜籽壳单宁各级分与其参比试样单宁酸在不同pH条件下的抑菌性能不同,其适宜的pH为4.0一5.0。菜籽壳单宁的各级分在1.Omg/ml质量浓度下对黑曲霉、黑根霉和酿酒酵母均未显示抑制作用。在所选定的测试菌中各级分的抑菌性能依次为:单宁n>单宁I>除杂样>单宁m。与单宁酸的抑菌性能比较,其中单宁11级分的抑菌性能略好于单宁酸。
董加宝[2]2007年在《脱壳菜籽饼生产鱼粉代用品及植酸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广安巨泰植物油厂提供的脱壳菜籽饼粕为实验对象,经预处理后采用乙醇盐酸混合溶液对其进行化学脱毒,既脱除了有毒有害物质也保留了大量的营养成分;对脱毒溶液中植酸进行了分离、纯化,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提高了饼粕的综合利用途径,同时也为植酸的生产提供了新的原料和工艺。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盐酸乙醇体系对脱壳菜籽饼粕进行脱毒时,最适工艺参数为:盐酸体积比为3%,乙醇体积比为60%,纯水为37%,混合料液比为1:5,室温下浸提45min,浸提次数为2次。(2)盐酸乙醇体系对脱壳菜籽饼粕脱毒效果较好,脱毒后的饼粕未检测到硫甙,对植酸的同步提取率达到了94.11%,脱毒后干物质得率为67%,干物质损失较少,脱毒后的饼粕总粗蛋白提高了1.39%、总氨基酸提高了6.38%,保留了大部分营养元素,提高了饼粕的营养价值。(3)脱毒后的脱壳菜籽饼粕经真空冷冻干燥后色泽较白,对小鼠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替代鱼粉添加到动物的饲料中,是良好的饲用蛋白添加剂。(4)脱壳菜籽饼粕的脱毒液中含有大量的植酸,占提取液总干物质的10.73%,是生产植酸很好的原料来源,对其进行植酸的分离纯化生产可以实现植酸的利用价值和增加饼粕的附加产值。(5)由于脱壳菜籽饼粕脱毒液中本身含有大量的金属矿物离子,在选择沉淀植酸时无需按照传统方法引入外源矿物离子(钙离子),即可沉淀植酸,实现植酸(植酸盐)的进一步分离,简化了生产工序。(6)对脱壳菜籽饼粕脱毒液以酸碱沉淀分离法分离植酸的工艺参数为:用3%盐酸室温下浸提45min,浸提2次后用NaOH溶液调节溶液的pH至9-10,弃去溶液后用0.3mol/L盐酸溶解沉淀后可进行离子树脂纯化。(7)离子树脂纯化植酸盐溶液的工艺结果为:D315弱碱性阴离子树脂对植酸的吸附性能比强碱性苯乙烯离子树脂要好,植酸溶液以2%BV/min流速流过732型阳离子树脂交换柱,再以2%BV/min的流速流过D315树脂上柱吸附,以2mol/LHCl按3%BV/min的流速洗脱植酸为最佳工艺。(8)离子树脂纯化植酸效果好,植酸提取液中植酸的含量3.52%,经过处理最终可以得到91.10%的植酸,且纯度达到76.84%,比国标要求的70%含量要略高,产品质量达到了国标的要求。从饼粕来看,植酸的收率达到85%以上,有效的增加了饼粕的副产值和植酸利用率。(9)对脱毒后溶液中的植酸进行沉淀分离后,溶液中也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还可以对其进行分离提取,实现了综合利用的价值,也提高了饼粕的附加值。总之,本文在解决脱壳菜籽饼粕脱毒的同时,将饼粕中的抗营养成分植酸也最大限度提取出来。经过脱毒低温干燥等处理后的饼粕营养价值大幅度提高,能够基本替代鱼粉添加到动物饲料中,促进动物生长。脱毒液中植酸的分离改变了传统的添加石灰水沉淀的方法,使植酸生产工艺简化,也为植酸的生产提供新的原料。离子树脂工艺纯化植酸效果很好,工艺简单可行,产品质量能够达到国标要求,对实现饼粕进一步开发利用、提高附加值起到了推动作用。
吴谋成, 张燕[3]1998年在《油菜籽中单宁的提取、组成及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菜粕中单宁最佳提取条件为70%的丙酮水,温度30℃,粒度50目。提取率83%。菜粒中硫代葡萄糖甙只残留6.47μmo1/g,植酸几乎没有被提取。菜籽单宁是含有水解单宁和缩合单宁的混合型单宁。分子量范围在1300~2900之间。是无色氰定的4~8聚体。单宁结合有葡萄糖、果糖、鼠李糖和蛋白质。结合蛋白质富含脯氨酸,有较高的疏水参数值。研究了pH值、重金属离子、离子强度、温度等因素对菜籽单宁-蛋白质复合物形成的影响。
杜蘅[4]2011年在《冷榨菜籽饼制备浓缩蛋白工艺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菜籽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油料资源,但因菜籽饼粕中含有硫甙等抗营养成分,使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更无法用作食用蛋白资源。本课题研究以脱皮冷榨菜籽饼为原料,利用醇洗工艺生产高蛋白含量、低抗营养物质残留菜籽浓缩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菜籽浓缩蛋白的改性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利用菜籽饼粕生产高端饲料浓缩蛋白和功能性食用浓缩蛋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脱皮油菜籽经液压低温压榨得到的菜籽饼(残油率17%左右)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在浸提温度45℃、溶剂比(乙醇:正己烷)7:3、固液比1:10、乙醇浓度85%、浸提时间50min/次、浸提5次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菜籽浓缩蛋白的组成为:蛋白含量(干基)70.45%、残油0.95%、植酸1.21%、单宁1.35%、硫甙未检出。又进行了螺旋低温压榨菜籽的工艺研究,并以其冷榨饼(残油率10%左右)为原料,经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得到醇洗制备其浓缩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压榨工艺条件:一级压榨,榨膛温度40℃,榨螺转速35rpm,榨口直径12cm;二级压榨,榨膛温度40℃,榨螺转速35rpm,榨口直径8cm;叁级压榨,榨膛温度50℃,榨螺转速30rpm,榨口直径6cm;四级压榨,榨膛温度30℃,榨螺转速30rpm,榨口直径6cm;蛋白制备最佳工艺条件:浸提温度45℃,浸提时间55min/次,混合溶剂比7.5:2.5,浸提次数4次,固液比1:7.5,乙醇浓度75%。最佳条件下得到蛋白含量65.04%、残油率0.81%、植酸1.35%、单宁1.64%、硫甙未检测出的菜籽浓缩蛋白产品。并对醇洗菜籽浓缩蛋白生产所得的混合溶剂萃取液进行回收溶剂、残油工艺条件研究。待萃取液的己烷相与乙醇相在室温下静置分层、完全分离后分别旋转蒸发,得到己烷相中含油脂7.34%,乙醇相中含油脂2.26%,能达到一定的残油回收效果,故利用混合溶剂生产醇洗菜籽浓缩蛋白是可行的。为研究菜籽浓缩蛋白作为功能性食用蛋白的可行性,探索了水浴加热方法对蛋白功能性的改善情况。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了以优化菜籽浓缩蛋白水溶性及乳化性为目标的最佳改性工艺条件:pH值9.0,加热温度80℃,加热时间6min,料液比1:8,能得到水溶性、乳化性及凝胶性有较大改善的改性菜籽浓缩蛋白。比较改性前后菜籽蛋白结构的不同:电镜结果显示菜籽蛋白改性后孔隙度变大,结构变得更松散均匀。电泳图谱显示出改性后的菜籽蛋白解离出更多小分子蛋白质。经红外光谱图拟合曲线分析发现蛋白的二级结构在改性后出现了自由卷曲结构,β-转角比例下降。这些结构方面的变化与其功能性的改善是吻合的。
郭贵生[5]2010年在《油菜籽破壳分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菜籽壳(皮)中含有植酸、单宁、色素、芥子碱等有碍物质。传统的制油工艺采用带壳压榨,既降低油的质量、加重毛油色泽,造成精炼困难,也使菜籽饼粕的品质变差,影响进一步开发利用。所以油菜籽脱壳制油新工艺备受关注,其中,破壳(脱皮)、分选技术与设备的开发,成为新工艺的关键。本论文在研究了油菜籽基本物理力学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菜籽破壳的基本原理;设计试制了破壳机,并进行了破壳性能试验,分析了油菜籽含水率,转速等因素对破壳率、粉末率的影响;根据破壳油菜籽的物料组成及特性,分析了破壳油菜籽分选原理,设计试制了分选样机;采用二次正交旋转试验对影响分选机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喂入量、前风道风速、后风道风速等因素与性能指标—壳中含仁率和仁中含壳率的关系。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蓝型油菜籽的体积形状系数分别为0.493、0.468和0.513,接近0.5238球形的体积形状系数;叁种油菜籽的粒径分布分别服从正态分布X~N(1.49,0.1483~2)、X~N(1.25,0.1483~2)和X~N(1.589,0.2417~2)。(2)单粒油菜籽在挤压过程的受力与变形关系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且第一次峰值具有脆性物料的特性;随着油菜籽粒径的增加,两个屈服点和破裂点的力值增加;随着油菜籽含水率的增加,屈服点的力值减小,第一屈服点的变形量减小,第二变屈服点的变形量增加;随着变形加载速度的增加,屈服点的力值增加。(3)随着油菜籽粒径增加,剪切力增加而剪切强度减小;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剪切力和剪切强度均减小;随着剪切速度的增加,剪切力和剪切强度均增加。(4)两次撞击的油菜籽破壳方法,能够实现对油菜籽进行破壳加工,其脱壳率大于75%,粉末率小于5%。(5)给出了油菜籽颗粒在离心甩盘加速作用下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方程;提出了油菜籽破裂所需功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所需功之和,得出了油菜籽破壳所需功的计算方程。(6)随着油菜籽含水率的增加,破壳率和粉末率均降低;随着破壳机喂入量的增加,破壳率和粉末率减少。(7)增加破壳机离心甩盘的转速,能增大破壳率,同时粉未率也增大,壳、仁分选的难度增加。(8)在破壳机离心甩盘下方安装复脱打板,能提高脱壳机的脱壳性能,但打板数量不应太多,应以两个为宜;复脱打板安装位置和高度最佳值分别为:15cm、5cm。(9)依据利用气流、振动和筛选相结合的原理设计了破壳油菜籽分选机,采用筛面前后段筛孔直径不等的方法,能够对破壳油菜籽进行有效分选。(10)给出了破壳油菜籽分选机的喂入量、前吸风道和后风道风速对分选性能指标影响的回归方程;影响壳中含仁率的主次因素为:前吸风道风速、后吸风道风速、喂入量;影响仁中含壳率的主次因素为:前风道风速、喂入量、后风道风速。(11)破壳油菜籽分选机操作参数的最佳组合为:喂入量:650~750kg/h、前风道风速:1.5m/s、后风道风速:5.14m/s。(12)喂入量、前风道风速、后风道风速对壳中含仁率和仁中含壳率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特别是后风道风速与前两者的交互作用明显。本论文的创新之处:(1)提出了两次撞击的油菜籽破壳原理;(2)提出利用气流,振动和筛选相结合的破壳油菜籽分选原理,且筛面采用前后段筛孔直径不同的方法能有效的对破壳油菜籽进行分选;(3)提出了油菜籽破裂所需的功计算方法;(4)建立了喂入量、前吸风道和后风道风速和壳中含仁率、仁中含壳率的回归模型。
梁颖[6]2005年在《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相关性状形成机理和蛋白质差异表达研究》文中指出油菜是世界上几大油料作物之一,菜籽油在植物油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菜籽饼粕是重要的蛋白质饲料来源。随着我国农作物生产结构的调整,油菜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提高油菜籽含油量,改善油菜品质也就成为农业工作者更加关注的问题。与黑、褐籽相比,黄油菜籽具有皮壳率低、含油量高、油质清亮,饼粕蛋白质含量高,多酚含量低等一系列突出优点,因此黄籽可看作油菜的一个优质指示性状。然而,自然界中只存在野生的白菜型和芥菜型黄籽油菜,而无野生的甘蓝型黄籽油菜,目前所有的甘蓝型黄籽油菜都是研究人员人工培育的。1960年瑞典Qlsson从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中率先找到了黄籽油菜。1975年刘后利先生首次在中国发现了甘蓝型黄籽油菜。此后育种专家们做了大量研究,但因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复杂,黄籽度和黄籽率不稳定而难以获得突破。 从甘蓝型黄籽油菜初次选育到现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许多科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黄籽油菜籽粒特性,然而,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黄籽性状成因一直没有得到清楚的阐述。它一直阻碍着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育种进程。因此,有必要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黄籽性状成因进行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以揭示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的形成机理,为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遗传机理的研究及黄籽油菜的分子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以3对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和黑籽近等基因系及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品种“渝黄1号”为试材,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泽及相关性状形成机理和蛋白质差异表达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甘蓝型油菜种皮中主要呈色物质的探讨 在种子发育进程中对黄籽和黑籽油菜种皮6种色素含量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类胡萝卜素含量在黄、黑籽间差异不显着,表明类胡萝卜素对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差异影响不大。花色素和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相近,在整个种子发育期间黑籽含量均极显着高于黄籽,而种子粒色的变化只在种子发育后期发生,表明花色素和多酚不但对成熟种皮呈色有影响,而且可作为前体物质影响成熟后期种皮色素物质形成。叶绿素和黑色素含量在种子发育前期黄、黑籽种皮间差异不大,在种子发育后期黑籽种皮颜色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叶绿素含量不断下降,而黄籽种皮叶绿素变化不大,最终使黄籽种皮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黑籽,黑籽种皮黑色素含量极显着高于黄籽,说明黑色素是决定黄、黑籽种皮色泽差异的主要因素,叶绿素对黄籽种皮呈色有一定影响。类黄酮含量的变化在种子发育后期黄、黑籽间无显着差异,而在前期差异较大,且黄籽呈上升趋势,黑籽先降后升,说明类黄酮对甘蓝型油菜成熟种子色泽影响不大,而对呈色物质形成有影响,黑籽种子发育前期种皮类黄酮较黄籽易转变为其它物质。 综上所述,黑色素是造成甘蓝型油菜粒色差异的主要因素;多酚和花色素也对黄、黑
吕杰[7]2011年在《不同种质油茶籽性状及其多酚组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油色泽金黄或浅黄,品质纯净,为我国提倡推广的纯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以及国际粮农组织首推的卫生保健植物食用油。我国茶油素来就有东方橄榄油之称,两种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油脂特性、营养成分十分相似。油茶籽是制取茶油的原料,不同种质(优树、品种或无性系等)油茶籽的性状直接关系到油脂品质的高低,因此对油茶籽的经济性状进行比较研究尤为关键。油茶籽及茶油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茶多酚对于油茶籽的储藏、茶油营养和保健作用及油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有关山茶属植物种子及其油脂的生物酚的研究报导甚少本文以油茶籽为原料,研究了不同种质的油茶籽的主要经济性状,包括含水量、含油率、千粒重和出仁率等,比较种质间种籽的经济性状差异、含油率与其他经济性状间的相关性,为制油挑选最优种籽提供了参考标准;运用液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油茶籽中多酚成分组成及含量的异同,初步掌握了多酚从油茶籽到油的转移规律;并研究了油茶籽脂肪酸的组成与品种、产地之间的关系,同时以冷榨油为对照,将籽和油中的脂肪酸成分及含量进行分析比较。主要实验结果如下:以产自柳州、巴马县、株洲的21个不同种质的油茶为实验材料,按照国家标准对油茶籽经济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油茶籽经济性状千粒重、含水量、出仁率、含油率存在种质及地域间的差异。其中含油率和千粒重受种质的影响变化幅度较大。如千粒重最高值为2969.54 g,最低只有1057.89 g。攸县油茶籽(Camellia yuhsienensis Huseed)的含油率为34.22%,普通油茶籽(Camellia oliefera seed)的含油率为50.63%。含水量、出仁率、千粒重与含油率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含水量与含油率为显着负相关。在选取榨油品种时可优先考虑原料油茶籽的出仁率、千粒重,并挑选含水量低的油茶籽用甲醇、乙醇和丙酮分别提取普通油茶籽及攸县油茶籽多酚,结果显示普通油茶籽的多酚总量为(17.02±1.99)mg/g,高于攸县油茶籽中多酚的含量(15.66±2.49)mg/g,油茶籽多酚品系之间组成差异不大,两种油茶籽多酚中主要的活性物质是单宁、没食子酸、肉桂酸、香豆素和芦丁。其中以没食子酸的含量最多,丙酮提取普通油茶籽多酚没食子酸可达3.32 mg/g。攸县油茶籽多酚含有阿魏酸,而在普通油茶籽多酚中未检出该成分。同时,结果还表明不同的溶剂对提取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甲醇、乙醇提取得到的多酚物质种类较多,但含量很少。丙酮提取普通油茶籽多酚可得到大量的活性物质——没食子酸。通过比较浸出毛油和冷榨油中的多酚组成及含量得出,不同的制油工艺对多酚的含量及组成均有较大影响。用有机溶剂甲醇、乙醇和丙酮分别提取两种油中的多酚,并用液相色谱法分析多酚的组成,结果表明:浸出毛油中含有大量的多酚,含量为(10.88±0.7)μg/g(以caffeic acid计)。其主要成分是单宁、没食子酸、儿茶素及肉桂酸。冷榨油多酚含量较高,为(11.71±0.5)μg/g(以caffeic acid计),主要成分是单宁、没食子酸和儿茶素。丙酮提取出的物质含量一般较高,甲醇、乙醇提取的物质种类多,但总含量远低于丙酮。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普通油茶和攸县油茶种子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发现在不同的种植地点同品种的油茶籽脂肪酸的组成基本一致主要成分是棕榈酸、油酸和硬脂酸,亚油酸未检测出。各脂肪酸的含量存在差异,棕榈峻的含量受地域的影响较大。产于株洲的普通油茶和攸县油茶种子脂肪酸的组成差异较小,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存在种间的差别,普通油茶籽的棕榈酸含量高于攸县油茶籽,但硬脂酸的含量却低于攸县油茶籽。冷榨油脂肪酸的主要成分是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为90.56%,其中亚油酸占4.28%。
肖萌[8]2014年在《益生菌混合发酵菜籽粕及其营养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整合大量前人研究的成果上,采用混菌分步固态发酵的方法发酵菜籽粕,即先接入纳豆芽孢杆菌,再接入短乳杆菌。在评价指标的设定上,以纳豆激酶酶活与小肽含量的配比作为综合评分的指标。确定优化发酵工艺后,对菜籽粕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与活性成分的变化做分析测定,且通过动物试验对发酵菜籽粕的保健功能进行了评价。为开发出一种以菜籽粕为载体的富含多种益生菌且同时具有保健功效的新型功能食品、饲料的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工艺参数。论文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由纳豆芽孢杆菌和短乳菌的生长曲线确定扩大培养分别以12h与18h为宜;在此条件下各菌的生长达到接种要求;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和短乳杆菌对菜籽粕进行单菌、混菌的固态发酵,以活菌数、纳豆激酶酶活和小肽含量为指标确定混菌发酵的接种方式与发酵时间:先接入纳豆芽孢杆菌,2d后再接入短乳杆菌总共发酵4d;确定工艺流程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叁因素叁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其最优发酵工艺,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5%,温度37℃,料水比1:1.05;两菌接种比例为1:1,pH自然。在此条件下发酵96h的菜籽粕中纳豆激酶酶活达到3785.702U/g,小肽含量为5.36%。2、对菜籽粕发酵前后的主要理化和营养指标做了分析测定,发现发酵效果较好。结果表明:菜籽粕经发酵后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提高了27%和33.1%;还原糖含量从0.63%提高到4.59%;总糖较发酵前降低了39.1%;灰分含量增长不明显,仅为0.26%。菜籽小肽含量从0.53%增长到5.38%;增长率高达896.3%。总氨基酸和总必需氨基酸分别提高了18.72%和26.34%;绝大多数氨基酸含量有所提高。发酵样品中的纳豆激酶活力为3785.7U/g,纳豆芽孢杆菌和短乳杆菌的活菌数分别达到2.29×1010cfu/g和3.16×109cfu/g;发酵后的硫甙含量从29.9μmol/g,降低到17.2μmol/g,降解率为42.5%。植酸和单宁也分别降低了10.1%和5.4%,粗纤维从8.45%降低到7.78%。3、通过SDS-PAGE对菜籽粕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不仅小肽含量增长显着,菜籽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的所有电泳条带颜色加深证明发酵过程中总蛋白含量增加显着。4、以秀丽隐杆线虫为试验动物,研究发酵前后菜籽粕水提物对秀丽线虫生理指标(寿命、产卵和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FRSM组(发酵菜籽粕)的平均寿命和最长寿命分别是22.37天和33天,比对照组和RSM组(菜籽粕)分别增长了12.6%、17.9%和9.8%、3.67%;FRSM组的产卵总数为307,相比对照组与RSM组的增长率为43.4%和24.8%;FRSM组的摆头率与身体弯曲率增长了39.9%(P<0.05)和113.3%(P<0.05),与RSM组相比增加了38.7%(P<0.05)和81.5%(P<0.05)。试验证明发酵后的菜籽粕能在生理水平上对秀丽线虫产生保护功效。
周瑞宝, 莫重文, 钱向明, 冯彩蕴, 郭兴凤[9]1991年在《水剂法制油和饲用菜籽浓缩蛋白中试》文中指出本工艺有效地脱除了菜籽中的硫葡萄糖甙、单宁、芥子碱、水苏糖、棉子糖和皂甙等抗营养因子,防止了硫葡萄糖甙降解成异硫氰酸盐、硫氰酸盐、恶唑烷硫酮和腈类毒性物质对油脂、蛋白质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还有效地防止了菜籽蛋白质热劣变。因此,制得的菜籽油含硫量低,有利于加工开发利用,生产的饲用菜籽浓缩蛋白,通过养鸡试验,不仅可以代替豆饼,蚕蛹,而且也可以完全代替鸡日粮中的进口鱼粉。
龙薇运[10]2014年在《低剂量电子束辐照对蛤蜊保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蛤蜊Mactra quadrangularis (Philippi)是中国沿海一带的小型经济贝类,软体动物,壳卵圆形,淡褐色,生活在浅海底,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从口感来看,其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从营养角度来看,蛤蜊机体内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钙、磷、碘、维生素、氨基酸和牛磺酸等多种成分,其营养结构低热能、高蛋白、少脂肪,是物美价廉的海产品。蛤蜊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类胡萝卜素、多糖、蛋白质、氨基酸、聚醚类、无机化合物等,具有抗肿瘤、抗凝血、保护心脑血管、解有机磷中毒、抗菌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蛤蜊是江浙沿海一带广受欢迎的水产品,由于生长环境的原因,以及人们在烹饪时为了追求鲜嫩口感加热不完全,易导致食用时微生物超标,蛤蜊的灭菌保藏成为发展蛤蜊肉出口和即食/半即食包装蛤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电子束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杀菌技术,对冷冻肉食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辐照其本质是一种能量传输的过程。在食品中多采用60Co、电子束为辐照源的电离辐射,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现在我国在大力发展电子束辐照。电子束通过一定剂量对食品进行辐照处理后,可以有效的杀灭食品中致病菌、腐败菌及其它有害微生物,并能够抑制一些食品的生理过程,如早熟、发芽等,从而延长食品的货架期,达到食品保藏的目的。与传统的食品保鲜方法相比,不存在化学残留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是目前其他保鲜方法无法替代的一种绿色食品保鲜加工技术。已包装的农副产品可以不经打开包装,直接利用电子束辐照,即可杀灭内部害虫和有害微生物并可以达到防止二次污染的目的。本文首先研究蛤蜊的营养价值,测定电子束辐照在蛤蜊保藏期间对其微生物、生化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探讨了低剂量电子束辐照处理(1.5kGy、2.5kGy、3.5kGy和4.5kGy)对蛤蜊品质和保藏效果的影响,选出最佳辐照方式及辐照剂量;同时对市场上常用的保鲜方法(添加山梨酸钾和甲醛)及电子束辐照在袋装蛤蜊保藏过程中的效果对比,验证了电子束辐照的优越性。同时通过添加天然抗氧化剂—白花败酱单宁,探索在不同浓度下白花败酱单宁这一天然抗氧化剂对电子束辐照蛤蜊的脂肪氧化抑制作用。主要如下:1)在蛤蜊的营养价值方面,测定了蛤蜊的鲜出肉率、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含量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该批蛤蜊的鲜出肉率为38.7%,含水量为78.87%,干基蛋白质含量为53.78%,脂肪含量为2.17%,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水产品。蛤蜊中含量最高的叁种氨基酸为天冬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其含量分别为83.6mg/g蛋白质、76.1mg/g蛋白质、72.2mg/g蛋白质。将测定结果与标准模式氨基酸组成比对,可得出结论蛤蜊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且比例适宜,在氨基酸分AAS指标上,亮氨酸超过0.85,异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的AAS值>1,测定的其余氨基酸的AAS值也都超过0.7,即与FAO、WHO规定的标准氨基酸模式接近;在化学评分CS指标上,蛤蜊中赖氨酸的CS值高达0.73,除了蛋氨酸+半胱氨酸的CS值稍低,其他氨基酸的CS值都在0.5左右。蛤蜊中脂肪含量很低,但是其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达到总脂肪酸的76.3%,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50.6%,而DHA和EPA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比例高达28.8%,40.7%。总体来说,蛤蜊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产品。2)为探讨低剂量电子束辐照处理对蛤蜊品质的影响,试验研究以0kGy、1.5kGy、2.5kGy、3.5kGy和4.5kGy梯度计量对蛤蜊进行电子束辐照处理,测量的营养价值,然后测定蛤蜊保藏期间的生化指标、营养指标,通过分析对比,并分析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辐照蛤蜊的菌落总数为5.98*105cfu,1.5kGy辐照蛤蜊菌落总数降至9.5*102,2.5kGy辐照的蛤蜊菌落总数为7cfu,3.5kGy辐照的蛤蜊菌落总数为3cfu,4.5kGy菌落总数为零。由此可见电子书辐照可以有效的杀灭蛤蜊中的杀细菌,而且辐照剂量越大杀菌作用越强,2.5kGy就能够达到抑制微生物的效果,4.5kGy对微生物抑制效果达到完全灭菌。3)为了确定辐照对蛤蜊货架期的影响,本文以2.5kGy的计量对蛤蜊进行电子束辐照处理,而后通过加速破坏性试验,在36℃(±1℃)恒温培养箱中保存样品,定期测定蛤蜊样品的微生物指标,分析不同辐照计量对蛤蜊保藏的影响。测量结果表明,文蛤肉的初始菌落总数为3.621g(cfu/g),辐照结束时1.5kGy组、2.5kGy组和3.5kGy组的菌落总数分别减少到2.61lg(cfu/g)、1.98lg(cfu/g)和1.131g(cfu/g),可见低剂量电子束辐照处理对文蛤肉菌落总数有很好的抑制作用。4)为比较叁种常用处理方式(添加山梨酸钾、甲醛和电子束辐照)对蛤蜊保藏效果的影响。本文选取添加山梨酸钾、甲醛和电子束辐照3种方式,山梨酸钾以0g/kg、0.1g/kg、0.62g/kg、1.34g/kg的浓度添加到蛤蜊中,甲醛以0ml/kg、3.5ml/kg、35ml/kg、350ml/kg(无水甲醛/样品)的浓度添加到蛤蜊中,电子束辐照以3.5kGy的剂量辐照蛤蜊,以叁甲胺为理化指标、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比较不同灭菌保藏方式对蛤蜊的保藏效果,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对抑制叁甲胺生成的效果是最明显的,山梨酸钾处理中效果最好的Sl组的叁甲胺含量变化为从0.1367mg/g到0.6567mg/g,甲醛处理中效果最好的J1组叁甲胺含量变化为从0.1200mg/g到0.4267mg/g,而辐照组的叁甲胺变化为从0.1567mg/g到0.1867mg/g;对照组及添加山梨酸钾和甲醛的蛤蜊中的可溶性蛋白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辐照组中没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变化为从0.5407mg/g到0.3877mg/g;电子束辐照对蛤蜊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影响最为显着,从337.3ug/g变化到1187ug/g,而甲醛对蛤蜊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影响最小,从248.67ug/g变至511.33ug/g。可见,电子束辐照能够增加蛤蜊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叁种处理中,电子束辐照除了对脂肪游离氨基酸影响比较显着,对蛤蜊的其他营养成分影响较小。综合比较,电子束辐照更适合作为水产品食品保藏技术。5)为了探讨辐照对蛤蜊的脂肪氧化的抑制作用,试验通过添加天然抗氧化剂—白花败酱单宁,探索在不同浓度下白花败酱单宁这一天然抗氧化剂对电子束辐照蛤蜊的脂肪氧化抑制作用;同时,试验还通过对蛤蜊进行不同温度的处理(-20℃,-10℃,0℃,10℃,20℃),对比各温度辐照后微生物的变化状况和蛤蜊氧化情况,分析在蛤蜊的辐照灭菌过程中温度对脂肪氧化的抑制左右。实验结果发现,温度对辐照微生物效果影响很大。在零下温度辐照,会使微生物对电子束辐照产生抗性。0℃为分界线,10℃、20℃下辐照第零天蛤蜊的菌落总数分别为10cfu、9cfu,大肠菌群数分别为5cfu、Ocfu;10℃、20℃下辐照的蛤蜊的菌落总数分别为15cfu、18cfu,大肠菌群数分别为10cfu、13cfu。同时,辐照温度对于脂肪氧化非常关键,低温可以降低辐照氧化作用。辐照组的TBARS值都高于对照组。TBARS值与辐照温度呈正相关,温度越低,TBARS值越小。20℃辐照组的TBARS值是对照组的2倍左右,分别为1.27mgMDA/kg,2.69mgMDA/kg。在≥0℃的温度区间内,TBARS值只有微小变化,区别不明显。在≤0℃的温度区间内,不同温度对TBARS值的影响区别比较明显,其中-20℃、-10℃组的TBARS值明显低于其他辐照组,且只比对照组略大,分别为1.71mgMDA/kg、1.82mgMDA/kg。
参考文献:
[1]. 菜籽壳中单宁的提取分离、构成及性质的研究[D]. 钱彩虹.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2]. 脱壳菜籽饼生产鱼粉代用品及植酸新工艺研究[D]. 董加宝. 西南大学. 2007
[3]. 油菜籽中单宁的提取、组成及性质的研究[J]. 吴谋成, 张燕. 中国粮油学报. 1998
[4]. 冷榨菜籽饼制备浓缩蛋白工艺条件的研究[D]. 杜蘅. 河南工业大学. 2011
[5]. 油菜籽破壳分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D]. 郭贵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6]. 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相关性状形成机理和蛋白质差异表达研究[D]. 梁颖. 西南农业大学. 2005
[7]. 不同种质油茶籽性状及其多酚组成的研究[D]. 吕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8]. 益生菌混合发酵菜籽粕及其营养特性的研究[D]. 肖萌. 湖南农业大学. 2014
[9]. 水剂法制油和饲用菜籽浓缩蛋白中试[J]. 周瑞宝, 莫重文, 钱向明, 冯彩蕴, 郭兴凤. 郑州粮食学院学报. 1991
[10]. 低剂量电子束辐照对蛤蜊保藏影响的研究[D]. 龙薇运. 浙江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