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论文_郭海霞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论文_郭海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族裔,文化,中国,创伤。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郭海霞[1](2019)在《历史·族裔·性别——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生存空间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唐老亚》《凤眼》《莫娜在希望之乡》叁部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作为例,从历史空间、族裔空间、性别空间叁个方面对华裔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华裔作家在主题特征上呈现出多元化和世界主义的后现代倾向,但其作品的生命力依然根植于对华裔生存空间的关怀。对抗记忆的建构构成美国华裔族群身份确立的现代隐喻;流动性族裔空间的开拓揭示华裔生存阈限思考的相对化和复杂化;双性同体的性别操演宣布种族和性别联姻的去合法化,暗示华裔生存空间关注的个性化转向。对华裔历史、族裔和性别空间的大胆勾勒映射出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对其民权运动后生存状态的递进式反思以及对其生存空间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积极开拓。(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黄辉辉[2](2018)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众多中国文化传播路径中,美国华裔文学叙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产这一路径不容忽视。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从叙事结构、叙事修辞、叙事伦理和叙事向度四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逻辑、文化符号、文化场域和文化向心力进行了再生产。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维度,彰显了文学叙事与文化的创伤疗治功效,对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心力和现代生命力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张丽丽,于佳宾,王舒婧[3](2018)在《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主义批判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种理论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来评断文学作品,深入研究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而推动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本文就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了相关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8年06期)

李清柳,刘国芝[4](2015)在《美国高校华裔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华裔是中国当代文学传播过程中的中间力量,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军团"。此研究是对美国华裔高校大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度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美国高校大学生接受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理念、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华裔男、女生接受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异同及其产生的效果,为传播中国当代文学所用。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华裔大学生中男生和女生独具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为中国当代文学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不可取代性,使得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年轻人在世界文化的文学长廊中,成为欣赏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主力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朱丹,苏红莲[5](2015)在《从伍慧明的《骨》评当代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之创伤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伍慧明是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杰出作家,其小说处女作《骨》是感伤文学的代表作品。因此,结合小说《骨》的创作文本,分析其感伤叙事及其相关问题,既利于普通读者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其深邃的主题内涵,又利于创作者研究者分析感伤叙事的相关问题,所以在此有必要结合自己反思小说《骨》的阅读感悟,参考其他研究者对于感伤特点的分析,对小说创作中的"感伤叙事"问题进行一个详细的解读。(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5年30期)

王凯[6](2015)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华裔文学正经历着新的变化。随着9·11事件的发生,文化和族裔的问题日益突显,反对多元文化的新保守主义也出现了重新抬头的趋势。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语境下,美国华裔作家开始以他们的文学作品体现多元文化主义的特征。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权运动以后,兴起、发展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真正得到广泛的关注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然而,在学术界,人们历来对多元文化主义持有不同的看法。其反对者指责多元文化主义突显肤色和种族的做法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他们担心过多的强调差异会导致社会的分化和矛盾。然而,多元文化主义的支持者却不这么认为。对他们而言,多元文化主义有利于摆脱文化间的不平等,承认不同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有利于保护少数族群和少数族裔的文化和应有的权利。争议固然存在,但双方还是存在着共识之处:即多元文化主义所提倡的是文化的平等和包容。故此,本文将选取学术界的这一共识,以多元文化主义为研究视角考察美国华裔文学在21世纪的新趋向。哈金(Ha Jin,1956-)、谭恩美(Amy Tan,1952-)和任璧莲(Gish Jen,1955-)既是美国华裔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又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家。纵观他们以前的作品,这叁位作家可谓是各具特色。在对文化的观察上,哈金是以中国移民的视角观察中国,谭恩美是以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观察中国和美国,而任璧莲则是以多元文化的视角观察中国和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这叁位作家都出版了个人的新作,其中,既包括虚构类作品,又包括非虚构类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虚构类作品都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体现出了以文化平等和包容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而非虚构类作品不仅表现出了他们在体裁上的突破,还道出了他们的创作思想。故而,本论文分别选取每位作家的一部虚构类作品和一部非虚构类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在小说创作上的新特点,而对非虚构类作品的研究则旨在阐释他们在创作上发生变化的原因。论文研究内容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正文部分共叁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简述了多元文化主义、本论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意义和目的。第一章以哈金的《自由生活》和《移民作家》为研究对象,着重指出了哈金处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和两个世界之间的边缘位置。重要的是,这种边缘的位置不仅赋予了他独特的观察和再现视角,更赋予了他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使他成为了一名与权势对立、与文化霸权对立的作家。故此,在他的第一部美国小说《自由生活》中,哈金将视角转向了美国,着重关照了美国梦、美国的社会问题等重要议题。《移民作家》是哈金的第一部非虚构类作品,这在哈金整个的创作中,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部散文集和《自由生活》以不同的体裁阐述了哈金关心的身份、语言以及家乡的问题。对移民作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的关注体现了哈金对多元文化的思考。第二章以谭恩美的小说《拯救溺水之鱼》和散文集《命运的反面》为研究内容,主要分析了母亲的病故、个人的患病以及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对谭恩美创作上的影响。和谭恩美以前的作品相比,《拯救溺水之鱼》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突破。一方面,这篇小说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族裔背景和性取向,体现了多族裔和多元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该小说在主题上探讨了政治与媒体的共谋关系,鲜明地体现了凯尔纳(Douglas Kellner,1943-)论述的媒体奇观理论。而从《命运的反面》中可以看出,疾病和死亡使谭恩美对生命和苦难有了新的认识。同时,9·11事件这场巨大的灾难则开始让她思考苦难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因素。第叁章主要以任璧莲的《世界与小镇》和《虎书:艺术、文化和互存的自我》为论述对象。《世界与小镇》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第一部反映9·11事件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任璧莲透过对柏拉图哲学思想以及对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的挪用,一方面揭示了文化霸权和文化漠视的原因,突出了其主张多元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拉近了她的作品与文学经典的距离,突出了这部小说的普世性主题。而《虎书:艺术、文化和互存的自我》则是任璧莲的首部文化评论集。在这部作品中,她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分别从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的角度比较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并借此阐明了文化共存的立场。论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9·11事件的影响下,文学界对多元文化主义有了更多的关注。其中,美国华裔文学也渐渐体现出了这一新的特点,正越来越明显地在文化的意义上扮演着抵抗话语的角色。它所挑战的是漠视他者文化的文化霸权,而它所宣扬的则是一种以文化平等、文化包容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主义价值观。在后9·11时代的今天,面对新保守主义对多元文化的巨大挑战以及对族裔问题的负面影响,这种抵抗的话语愈加显得举足轻重。(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5-10-01)

高红梅[7](2015)在《文化过滤与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87年华人在美国发表第一部文学作品以来,a美国华裔文学已有百年沧桑史,但华裔文学进入美国文学主流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意味着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真正崛起。其代表作家都是上个世纪初期的移民后代,包括赵健秀(Frank Chin)、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谭恩美(Amy Tan)、任璧莲(Gish Jen)、雷祖威(David Wong Louie)、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等。从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自身特(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5年02期)

韩林耕[8](2015)在《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概览》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建构少数族裔女性身份与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成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5年02期)

范茗[9](2015)在《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标识》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期,第一代华人移民美国,200多年来,他们定居美国,繁衍后代,这其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华裔作家群。本文论述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标识以及美国文化与中国元素的碰撞和融合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期刊2015年01期)

徐馨芳[10](2015)在《当代美籍华裔文学中族裔身份流动——以谭恩美《喜福会》和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人》文本对比阅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美国文学,一直将对族裔身份的追问作为书写内容之一。本文拟从当代作家谭恩美和任碧莲的着手,结合她们的代表作《喜福会》及《典型的美国人》进行对比阅读,旨在探讨当代美籍华裔作家在创作主旨,表现内容方面等方面对族裔身份的认识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02期)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众多中国文化传播路径中,美国华裔文学叙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产这一路径不容忽视。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从叙事结构、叙事修辞、叙事伦理和叙事向度四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逻辑、文化符号、文化场域和文化向心力进行了再生产。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维度,彰显了文学叙事与文化的创伤疗治功效,对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心力和现代生命力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郭海霞.历史·族裔·性别——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生存空间书写[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

[2].黄辉辉.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2018

[3].张丽丽,于佳宾,王舒婧.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

[4].李清柳,刘国芝.美国高校华裔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5].朱丹,苏红莲.从伍慧明的《骨》评当代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之创伤叙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

[6].王凯.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D].中央民族大学.2015

[7].高红梅.文化过滤与当代美国华裔文学[J].小说评论.2015

[8].韩林耕.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概览[J].现代交际.2015

[9].范茗.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标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

[10].徐馨芳.当代美籍华裔文学中族裔身份流动——以谭恩美《喜福会》和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人》文本对比阅读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5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论文_郭海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