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法制备技术论文-张佳丽,张爱霞,刘敬科,赵巍,张玉宗

酶法制备技术论文-张佳丽,张爱霞,刘敬科,赵巍,张玉宗

导读:本文包含了酶法制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米,淀粉糖浆,DE值,淀粉酶解

酶法制备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丽,张爱霞,刘敬科,赵巍,张玉宗[1](2019)在《酶法制备低DE值小米淀粉糖浆的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温α-淀粉酶水解小米淀粉制备低DE值(<20%)淀粉糖浆的工艺,笔者通过单因素试验,明确了温度、时间和酶加入量对水解产物DE值和液化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小米淀粉酶解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当底物浓度为30%时,高温淀粉酶加入量50 U/g淀粉,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30 min,制备的糖浆DE值为16.77%,小米淀粉的液化得率为81.27%。(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丹,岳随娟,龚加顺[2](2018)在《核桃蛋白肽的酶法制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云南核桃加工主要以核桃油为主,产生的大量核桃渣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本实验通过对核桃油加工的副产物核桃渣综合利用开辟新途径,且为核桃多肽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云南大理漾濞核桃为原料提取核桃蛋白,再经蛋白酶水解制得核桃多肽,确定核桃蛋白肽在不同条件下(温度、pH、酶浓度和时间)的最佳酶解率并用凝胶色谱技术测定分子量。结果:采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核桃蛋白,以水解度为指标,确定核桃蛋白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液比1:20,温度为50℃,pH为7,时间为4h,酶浓度为0.5%,水解度为16.56%,核桃蛋白肽分子量Mw平均为759。讨论:天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有食品蛋白质水解(包括酸水解、碱水解、酶水解)、化学合成法、基因重组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等,本文采用的木谷蛋白酶单酶水解,确定了最佳因素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核桃蛋白肽的得率,增加核桃渣的综合利用率,将继续对实验方法进行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韩学燕,李宗文,杨生忠,谈有金,陈虎[3](2018)在《酶法水解牦牛血制备蛋白多肽粉的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性蛋白酶将牦牛血红蛋白水解,探讨各因素对中性蛋白酶水解牦牛血红蛋白的影响以及水解度的关系,并对酶解液进行了活性炭脱色效果的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L_(16)(4~5)],确定了中性蛋白酶水解血红蛋白的适宜条件为pH 7.0,温度45℃,酶底物浓度比4000 U/g蛋白质液,底物浓度5%,酶解时间7 h。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酶解液的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4%,脱色温度75℃,pH 5.0,脱色时间60 min。(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7期)

梁健钦,李世杰,肖思萌,胡文露,岳桂华[4](2018)在《酶法提取联用超微粉碎技术制备桑叶不溶超微颗粒剂及其质量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桑叶不溶超微颗粒剂,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桑叶分别经复合纤维素酶提取法提取总黄酮和总糖成分,经超微粉碎法制备桑叶超微粉,以玉米朊为粘合剂将桑叶提取物和超微粉混合制成不溶性颗粒剂。在质量标准研究中,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颗粒中总糖和总黄酮进行定量。结果:复合纤维素酶提取桑叶总糖、总黄酮,联用超微粉碎工艺制备成不溶性超微颗粒剂后,总糖、总黄酮的溶出速度提高1.6和1.2倍;与对照药材的TLC图谱对比,在相同比移值的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成品中总糖、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33.5%和4.1%。结论:复合纤维素酶联用超微粉碎技术能增加桑叶总糖和总黄酮的提取率,制备得到的不溶超微颗粒剂具有有效成分溶解速度快、颗粒外形保持完整的特点,工艺合理、可行。建立的定性及定量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能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01期)

江凌[5](2017)在《一步酶法催化制备海藻糖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现有合成体系中海藻糖合成的技术路线以及效率问题,采用新型、高效的方法催化合成海藻糖,我们利用Csg A基因编码淀粉样蛋白可分泌到大肠杆菌细胞表面高度聚合定向组装成纤维生物膜的特点,建立了以大肠杆菌为底盘微生物基于多基因共表达和体外模块化结合的精确固定化方法,实现在细胞表面展示功能化纤维网络催化域并为β-淀粉酶(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4-08)

江凌[6](2017)在《一步酶法催化制备海藻糖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现有合成体系中海藻糖合成的技术路线以及效率问题,采用新型、高效的方法催化合成海藻糖,我们利用CsgA基因编码淀粉样蛋白可分泌到大肠杆菌细胞表面高度聚合定向组装成纤维生物膜的特点,建立了以大肠杆菌为底盘微生物基于多基因共表达和体外模块化结合的精确固定化方法,实现在细胞表面展示功能化纤维网络催化域并为β-淀粉酶提供固(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4-08)

马晨露[7](2016)在《一步酶法制备7-氨基头孢烷酸关键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 cephalosporanic acid,7-ACA)是合成头孢类抗生素的重要中间体,其传统的制备途径是将CPC (Cephalosporin C, CPC)通过化学的脱乙酰化处理而制得,但是,化学法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并且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生物催化法具有安全性高、环境友好、选择性强及设备投入低等优势。而生物催化主要包括两步酶法和一步酶法两种工艺。其中,两步酶法工艺副产物较多,酶的制备工艺复杂,一步酶法生产工艺相对比较简单,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更具有吸引力,但是一步酶法工艺对CPC的活性较低。迄今为止,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球,两步酶法的工艺已非常成熟,而一步酶法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尤其是低温催化工艺仍然未能突破。研究先将Pseudomonas sp SE 83来源的Ⅲ型CPC乙酰化酶CAⅢ的编码基因,根据E. coli K12的密码子偏爱性将原酶的编码基因进行了密码子优化,优化后委托Takara公司进行了全基因的合成,然后,根据对常用的原核表达载体图谱的分析研究,利用带有Trx标签的pET32a质粒在低温度、低浓度诱导剂浓度的条件下实现了CAⅢ基因的可溶性表达,重组酶reCAⅢ对CPC的比活为6.02 U/mg。分子对接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酶与底物可能的结合位点与方式,在工业酶的理性分子改造中是一种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因此,本研究利用分子对接的手段,使用pymol软件筛选出底物分子3A范围内的氨基酸残基,再结合对文献的分析,确定了CPC乙酰化酶与底物结合部位口袋开口位置的四个关键氨基酸残基,然后通过将其替换为侧链基团更小的氨基酸残基,进行突变,突变体reCAⅢM对CPC的比酶活为26.7 IU/mg,提高了3.44倍。进一步证明了拓宽酶与底物结合部位口袋的开口的大小,减小酶与底物结合的空间阻碍,能够显着提高乙酰化酶对CPC的催化活性。此外,对传统的p-DAB比色法做了一定的改进,优化了终止液的配方,能够有效准确地终止反应,同时利用96深孔板诱导表达及较温和的酶解法,实现了CPC乙酰化酶的高通量筛选。研究过程中对建立的方法也做了初步的论证与应用评价,从CPC乙酰化酶突变文库中随机挑选了190个突变子,进行高通量的表达,从中筛选到了2个在13℃下比酶活明显增高,显着高于原酶的突变体,且通过初筛与复筛,论证了2个突变体的酶活性,确定了筛选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对该方法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做了较为系统的评价,证明了在我们的筛选条件下A405的变化能够准确地反映酶活性的大小,确保了该方法筛选结果的准确度与可信度。研究建立的筛选方法能够加快CPC乙酰化酶改造及筛选的效率,为低温下CPC乙酰化酶的创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研究如何提高我国CPC乙酰化酶的市场占有率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期刊2016-10-20)

王垚[8](2016)在《产油微藻高效培养及其酶法制备生物柴油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环境保护尤其是CO2减排的迫切性等因素,生物能源的研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柴油是生物能源中的一种重要产品,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集中在原料的可持续供应。微藻是目前生产生物柴油最有希望和前途的原料,它具有生长迅速、油脂含量高、环境适应力强,“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等特点,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技术开发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生物能源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目前,通过培养能源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路线在实验室虽已打通,但是生产成本太高,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且微藻规模化培养生产及生物柴油制备方面的研究较少,这是制约微藻生物柴油商业化生产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光生物反应器中微藻培养时生物质浓度低,生产效率低,培养过程中生物污染严重,造成生物质大量损失。此外,微藻生产效率低还限制了其在保健品、药物、化妆品、农用化学品和饲料等行业的开发与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改进对提高栅藻产量的影响及培养过程中生物污染防治对降低微藻生物质损失的影响。另外,还研究了酶促酯化反应体系中微藻粗脂和生物质不同底物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CFD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内螺旋筋对管道中流体的影响。分析了内螺旋筋参数对流体旋流数的影响。(1)与普通管道相比,增加内螺旋筋可显着提高流体旋流数,在设定的内螺旋筋数量范围内,筋数越多流体旋流数越大,8根筋管道内流体具有最大的旋流数,较1根筋管道流体旋流数提高了2.5倍;(2)相同内螺旋筋数量,在设定的螺距范围内,螺距越小流体旋流数越大,相比1000 mm螺距,500 mm螺距管道流体旋流数提高了1.3倍。2、采用中试规模(1300 L)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进行室内24 h人工光源培养,研究了内螺旋筋管道对栅藻培养的影响,微藻产量同CFD模拟结果保持一致。内螺旋筋管道内栅藻的生长速率和细胞浓度明显高于普通管道。8根筋500 mm螺距管道内栅藻生长速率和细胞浓度最大,分别达到0.055 d-1和3.2 g·L-1,相比普通管道提高了45%。3、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态学技术(DGGE),研究了小球藻室外开放池培养过程中污染生物的种群构成和数量。共发现19种污染生物或操作分类单元,包括两种真菌、六种鞭毛虫、叁种变形虫、两种丝足虫、叁种纤毛虫、一种轮中和两种大型昆虫。发现一种敌害污染生物马勒姆杯状赭球藻(Poterioochromonas malhanensis)危害巨大,两天内可使小球藻数量减少8倍,而P.malhanensis数量增加15倍。另外,采用形态观察一年内跟踪研究了栅藻室外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过程中的污染生物种类,共发现13种污染生物,包括一种腔轮虫,叁种变形虫(吮噬虫和两种未知种),六种纤毛虫(钟虫、肾形虫、四膜虫、膜袋虫、吸管虫和一种未知种)和叁种鞭毛虫(金藻、眼虫和一种未知种)。除轮虫外,还发现一种敌害污染生物吮噬虫(Leptophrys sp.)危害巨大,叁天内可使栅藻生物质降低1.98倍。4、采用超声波技术对微藻培养中污染生物进行防治。(1)研究了超声波对P.malhanensis和一种轮虫的致死作用。P.malhanensis和轮虫的致死率随着超声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并逐渐饱和,致死率最大分别可达88.6%和96.4%。(2)当超声波超声剂量范围在20 J·mL-1内,对不同生长时期和状态小球藻和栅藻的生长均不产生抑制作用,对细胞油脂含量也无明显影响。3 J·mL-1超声剂量甚至可促进延迟期栅藻的生长,培养10天后细胞浓度比对照组提高了18.8%。(3)超声波对小球藻培养中P.malhanensis污染的防治,发现超声波除可有效控制和预防P.malhanensis的污染外,还可去除或失活包括Colpodella sp.、Saccharomyces sp.、Brachionus calyciflorus、Bradysia sp.、Spumella spp.、Platycotis sp.、一种Orchitophryidae和两种真菌在内的10种污染生物,使小球藻培养中污染生物总类群降低52.6%。(4)敌害污染生物变形虫Leptophrys sp.对超声波不敏感,研究了调节pH对Leptophrys sp.的致死作用。发现利用CO2调节pH至6.0并保持4小时后,可使Leptophrys sp.数量持续降低9倍,栅藻生长未受明显影响。5、建立酶促酯化微藻全脂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研究了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1)反应体系中微藻油脂底物同叔丁醇存在最佳质量比,1:1时转化率最高;(2)转化率随着油脂甲醇摩尔比的升高而增大,超过1:12后转化率增大不显着;(3)反应温度位于25-55 oC之间时,其对转化率的影响不明显;(4)反应的最佳条件是25 oC,油脂叔丁醇1:1,油脂甲醇摩尔比1:12。反应4小时后,达到最大转化率99.1%;降低油脂甲醇摩尔比至1:3反应12小时后,转化率仍可达到95%;(5)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4小时,不同油脂底物的转化率在75-99%之间,说明该体系对多种油脂底物具有良好的适应性;(6)N435酶在体系中预处理165小时后仍能保持90%以上的酶活,说明该体系降低了甲醇对酶的失活作用,酶在建立的反应体系中稳定性良好,适合多次使用。6、建立酶促酯化微藻生物质制备生物柴油的原位反应方法,研究了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对干藻粉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1)体系中干藻粉叔丁醇质量比1:2时生物柴油产量最高;干藻粉甲醇质量比增大到2:1时获得最大生物柴油产量,继续增大甲醇比例不能继续提高生物柴油产量,相反叔丁醇比例过高后会产生稀释作用而降低底物浓度,从而影响产量;(2)当温度范围在25-45 oC之间时,温度越高,产量越高。提高温度可提高油脂的提取效率,从而增加生物柴油的产量;(3)优化后的反应条件是干藻粉叔丁醇甲醇比例2:4:1,反应温度25 oC,反应8 h后生物柴油产量比可达99.2%,同酶促酯化微藻全脂反应的产量相当;反应至12小时后藻粉底物同油脂底物生成生物柴油的产量比达最大值107.7%,超过酶促酯化微藻全脂反应的产量;(4)N435酶在该体系中预处理55 d后仍能保持95%以上的酶活,说明酶在该反应体系中稳定性良好,适合多次使用。另外,使用同样的思路研究了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对湿藻泥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优化后的反应条件是湿藻泥叔丁醇甲醇比例1:1:2,反应温度45 oC,反应16小时后生物柴油产量比最大可达81.5%。N435酶在含水体系中预处理4天后酶活降至57.8%,水的存在严重影响酶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6-30)

魏胜华,王卫军,王宏,朱必玉,钱伟[9](2015)在《酶法原位分离技术制备葡萄糖酸》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使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固定化的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作为催化剂,在鼓泡式反应器中采用原位分离技术转化葡萄糖制备葡萄糖酸的过程。研究发现,该转化过程受到产物的抑制作用,通过对树脂的筛选,采用对葡萄糖酸具有较好吸附效果的D335树脂,可以解除产物的抑制作用。结合流加补料的转化方式,葡萄糖酸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5.5%。连续使用4个批次,其平均转化率在85.7%以上,系统的稳定性较好。(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5年11期)

黄菊,丁晨,谢超,裘晓华,俞群娣[10](2015)在《海藻胶低聚寡糖的酶法制备纯化技术及保水理化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藻胶低聚寡糖是从马尾藻等藻类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多糖类物质,具有良好的保水功能。本文采用酶解技术对海藻胶低聚寡糖的制备纯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对酶解过程中反应温度、酶解时间、加酶量、底物浓度和pH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酶解温度50°C、时间4h、加酶量45%、底物浓度0.4%、pH 6.0时,海藻胶降解成低聚寡糖的产率最高,达到75%左右。进一步对海藻胶低聚寡糖进行纯化,结果表明当温度控制在27°C,时间在2h时,分子量为6000—8000Da海藻胶低聚寡糖分离效率最高,达到70%以上,并对6000—8000Da海藻胶低聚糖的保水理化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000—8000Da海藻胶低聚寡糖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本研究可为开发一种安全、高效、节能、环保,适用于冷冻鱿鱼和虾仁等的生物保水剂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5年03期)

酶法制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云南核桃加工主要以核桃油为主,产生的大量核桃渣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本实验通过对核桃油加工的副产物核桃渣综合利用开辟新途径,且为核桃多肽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云南大理漾濞核桃为原料提取核桃蛋白,再经蛋白酶水解制得核桃多肽,确定核桃蛋白肽在不同条件下(温度、pH、酶浓度和时间)的最佳酶解率并用凝胶色谱技术测定分子量。结果:采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核桃蛋白,以水解度为指标,确定核桃蛋白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液比1:20,温度为50℃,pH为7,时间为4h,酶浓度为0.5%,水解度为16.56%,核桃蛋白肽分子量Mw平均为759。讨论:天然活性肽的制备方法有食品蛋白质水解(包括酸水解、碱水解、酶水解)、化学合成法、基因重组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等,本文采用的木谷蛋白酶单酶水解,确定了最佳因素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核桃蛋白肽的得率,增加核桃渣的综合利用率,将继续对实验方法进行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酶法制备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张佳丽,张爱霞,刘敬科,赵巍,张玉宗.酶法制备低DE值小米淀粉糖浆的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赵丹,岳随娟,龚加顺.核桃蛋白肽的酶法制备技术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韩学燕,李宗文,杨生忠,谈有金,陈虎.酶法水解牦牛血制备蛋白多肽粉的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

[4].梁健钦,李世杰,肖思萌,胡文露,岳桂华.酶法提取联用超微粉碎技术制备桑叶不溶超微颗粒剂及其质量标准研究[J].中药材.2018

[5].江凌.一步酶法催化制备海藻糖关键技术[C].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6].江凌.一步酶法催化制备海藻糖关键技术[C].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7].马晨露.一步酶法制备7-氨基头孢烷酸关键技术的研究[D].南阳师范学院.2016

[8].王垚.产油微藻高效培养及其酶法制备生物柴油技术研究[D].暨南大学.2016

[9].魏胜华,王卫军,王宏,朱必玉,钱伟.酶法原位分离技术制备葡萄糖酸[J].精细化工.2015

[10].黄菊,丁晨,谢超,裘晓华,俞群娣.海藻胶低聚寡糖的酶法制备纯化技术及保水理化性质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5

标签:;  ;  ;  ;  

酶法制备技术论文-张佳丽,张爱霞,刘敬科,赵巍,张玉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