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肝炎中医降酶治疗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贾艮林[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治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例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用药经验。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20年01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晶日教授门诊,且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西医诊断标准及本研究其他各项标准的病例共计160例,整理提取病例首诊信息,规范其中的专业术语,继而完整准确地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选择“平台”相应的功能,对病例首诊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提取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症状、核心药物以及症状、证型、中药三者之间的关联规则等,形成直观的网络展示图,或导出数据分析结果到2019版Excel,绘制相应的表格、柱形图或饼状图。结果:1.本研究1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男性患者97例(60.63%),女性患者63例(39.37%),其中36-45岁年龄段内人数最多,为54人(33.75%);2.本研究共涉及118种中医症状,频次前10者为:胁痛(153)、胁肋胀痛(94)、脉弦滑(67)、舌苔黄腻(64)、舌质红(58)、腹胀(54)、纳呆(50)、身倦乏力(50)、寐差(48)、舌有齿痕(47);3.本研究共涉及7种中医证型,频次分别为:肝胆湿热证(46)、肝郁脾虚证(40)、肝郁脾虚兼湿热证(24)、瘀血阻络证(19)、肝肾阴虚证(14)、脾肾阳虚证(9)、肝胃不和证(8);4.本研究共涉及26种中医治法,频次前10者为:清热解毒法(69)、疏肝利胆法(45)、健脾利湿法(30)、疏肝解郁法(24)、疏肝健脾法(24)、活血化瘀法(16)、疏肝行气法(15)、滋补肝肾法(14)、养阴清热法(14)、化湿解毒法(11);5.本研究共涉及147味中药,频次前10者为:板蓝根(144)、连翘(143)、柴胡(142)、白术(138)、鸡内金(115)、薏苡仁(113)、陈皮(112)、黄芪(100)、佛手(94)、紫苏子(92);6.本研究共涉及19类中药,频次前7者为:补虚药(581)、清热药(581)、利水渗湿药(482)、理气药(397)、化湿药(214)、活血化瘀药(209)、消食药(202);7.中药性味归经方面:药性频次分别为:温性(1250)、寒性(1186)平性(679)、凉性(213)、热性(4);药味频次分别为:苦味(1790)、甘味(1575)、辛味(1249)、酸味(354)、咸味(201)、涩味(80);归经频次分别为:脾经(1649)、胃经(1420)、肝经(1374)等;8.组方规律方面,设置支持度为80(50.0%)、置信度为0.99,获得148条2-6味药物组合模式数据,提取116条药物关联规则;9.新方组合方面,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获得14组聚成新方的核心药组,提取7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方组合;10.药症规律方面,设置合适的支持度、置信度,获得7种证型各自的常见症状组合与常用药物组合。结论:1.谢晶日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主因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侵袭所致;病机多见湿热蕴结、肝络瘀滞、肝脾肾亏虚;临床常见胁痛、脉弦滑、舌苔黄腻、腹胀、纳呆、身倦乏力等症;辨证以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2.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倡“健运脾胃,顾护根本”、“清热解毒,兼重除湿”、“活血祛瘀,缓通肝络”;用药方面,以补虚、清热,性温、寒,味甘、苦、辛,归脾、胃、肝经的药物为主,常用药物有白术、黄芪、板蓝根、连翘、柴胡、鸡内金、薏苡仁、陈皮、佛手、紫苏子等。
胡秋红[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陈四清老师临床诊治该病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总结陈四清老师的临证经验。方法:收集陈四清老师2008年04月—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门诊诊疗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病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2诊次(71例)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舌苔、脉象、处方用药等逐项录入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和SPSS26.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构建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数据挖掘运算模型,应用强化FPGrowth算法、K-MEANS算法,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1.本课题收集的632诊次病案中,共纳入71例患者,男性患者46例,共410诊次,女性患者25例,共222诊次。龄最大者为77岁,年龄最小者为27岁。患者年龄段在30-69岁之间,累计约为95.89%,其中年龄段在40-49岁之间所占比例最高,频次为189诊次,频率为29.91%。2.本次研究中临床以便溏、右胁隐痛、乏力、面黄、口干等症状出现频率较高,其中便溏出现频率最高,高于其他症状出现的频率;舌象分布共有25个,频率大于10%的舌质有质暗红、质红、质淡红、苔薄、苔淡黄腻、苔薄黄腻、苔薄黄、苔薄白。其中质暗红频率最高,高于其他舌象的频率;脉象分布共有7个,出现频率大于10%的脉象有细脉、弦脉、滑脉,以细脉出现频率最高,其与弦脉频率之和为145.25%,大于100%。3.用药方面,陈四清老师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用药范围广泛,病案中所涉及的中药达271味,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种药物分别是:垂盆草、金钱草、郁金、土茯苓、黄连、黄芩、五味子、败酱草、麸炒白术、忍冬藤;其中郁金与金钱草、垂盆草与金钱草、土茯苓与郁金、土茯苓与垂盆草是陈四清老师治疗该病常用药对;其用药范围涉及清热解毒药、利湿退黄药、清热燥湿药、活血药、清热凉血药、补气药、解表药、收涩药等;按药物归经分类常用药物主入肝经,其次入肺、胃、脾经,部分入肾、心经;聚类分析得出陈四清老师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处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犀角地黄汤加减方及陈四清老师的自拟方“肝郁脾虚方”为主。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位主要在肝(胆),涉及脾、胃,部分可及肺、心、肾等;病理因素以湿热、痰湿、疫毒、肝郁、气滞、瘀热、阴虚等为主;病理性质有寒有热,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基本病机为湿热疫毒瘀郁、肝脾肾功能失司。治疗上实证以清热解毒、利胆化湿、凉血化瘀、疏肝解郁为主,虚证以健脾化湿、补益肝肾为主。核心处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犀角地黄汤加减方及“肝郁脾虚方”为主。
赵金龙[3](2020)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治法与方剂配伍用药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依靠数据统计分析,结合相关文献书籍资料,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证型、治法、处方和用药特点进行总结和拓展研究。提高中医药对慢性乙肝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以提高慢性乙肝患者HBeAg的转阴率。方法: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版”为基础,构建治疗慢性乙肝方药信息数据库,将现代医学工作者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方药录入数据库,建立可检索、查询、筛选等功能的数据系统。以该数据库为基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慢性乙肝诊疗经验和配伍用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筛选可祛除慢性乙肝毒邪的方药,同时探究治疗慢性乙肝的民族医药,初步总结民族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用药特点。结果:统计分析得到慢性乙型肝炎共有109个证型,常见的慢性乙肝证型为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湿热毒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5个证型。统计分析得到共106种具体治法,常见的5种治法为清热利湿法,疏肝健脾法,清热化湿法,疏肝理气法,滋阴解毒法,清化法。所使用的中药属性四气中微寒的药物出现频次最高,五味中苦味药物出现频次最高,归属肝经用药频次最高。所用药物功效频次高的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清热凉血,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有特色的民族医药在治疗慢性乙肝中疗效较好,代表性的有藏医药、蒙医药、瑶医药、苗医药。统计分析组方配伍的结果显示药对组合频次高的药物组成为逍遥散。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证型变化多样,应当紧扣邪正关系,辨清寒热虚实。慢性乙肝的治疗中特色中药与民族医药有独特优势。联合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案,提高慢性乙肝患者正气,激活慢性乙肝患者的免疫反应是治疗的重点。
杨兰[4](2020)在《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研究抗病毒三九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疗效,综合评价抗病毒三九膏方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资料,观察单个患者的治疗处方,分别记录每个患者开始疗程到观察结束时各项指标数据,并记录该患者对应疗程长短,按治疗组(抗病毒三九膏方+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对照组(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分类,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病人,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纳入42例。评估各组在接受不同治疗前后HBV-DNA载量、e抗原、e抗体、ALT与AST、临床症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肝功能指标:两组病例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AL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ALT指标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治疗6月和9月,两组病例ALT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病例AS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AST组间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TBIL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患者TBIL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2)HBV-DNA:两组患者治疗HBV-DNA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转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症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9月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4)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治疗后两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病毒三九膏方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肝功能的恢复,有效抑制HBV-DNA复制,且药物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经济成本低廉,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侯志君[5](2019)在《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旨在评估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并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5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其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队列261例和西医队列260例,对两队列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阴转率、抗-HBs阳转率、肝功能(TBiL、ALT、AST、ALB复常率)、肝组织病理学及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长期中医药治疗在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8年。两队列治疗5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1.9%,治疗7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3.5%,治疗10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9%vs 13.5%,两队列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有18例进展为肝硬化,西医队列有35例进展为肝硬化,两队列总体肝硬化发生率为6.9%vs 13.5%,有统计学差异(P=0.013);2.在治疗0.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VDNA阴转率为64.4%vs55.76%,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年、2年、3年、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的HBVDNA阴转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耐药发生率为8.81%vs 1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治疗5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3.48%vs 24.43%,治疗7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9.16%vs 24.28%,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sAg阴转率为10.73%vs 6.54%,但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抗-HBs阳转率为5.7%vs 3.5%,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治疗3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LT复常率为90.04%vs 80.7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队列治疗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AL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10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ST复常率分别为86.9%vs 77.3%、93.24%vs 81.2%,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5年、7年,两组队列间的AS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的ALB正常率为96.93%vs 90%、98.21%vs 94.6%,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7年、10年时,两组队列间的ALB正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共有38例患者完成治疗前后肝穿刺组织检查,其中中西医结合队列20例,西医队列18例。治疗后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纤维化分期总改善率为45%vs 11.11%,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医证候总体有效率为95.4%vs 83.1%(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在治疗3年、5年、7年和10年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基于基线资料的肝硬化发生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男性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女性(P=0.038),年龄≥40岁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年<40岁的患者(P=0.012);HBV感染病程10~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7),HBV感染病程>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1);治疗前HBeAg阳性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4);治疗前HBV DNA载量≥107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V DNA≥载量103的患者(P=0.036);有HBV相关家族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HBV感染家族史的患者(P=0.022),有饮酒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饮酒史的患者(P=0.000);不同ALT水平之间的肝硬化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542);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肝硬化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653);7.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95%CI:0.080-0.917,P=0.031)、年龄≥40岁(95%CI:1.001-1.050,P=0.040)、有HBV感染相关家族史(95%CI:1.335-4.327,P=0.006)、饮酒史(95%CI:2.477-11.174,P=0.000)、HBVDNA定量≥ 107(P<0.05)、HBeAg 阳性(95%CI:1.032-4.563,P=0.041)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中医辨证治疗是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保护因素。8.在接受中医药长期辨证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的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指标,结果提示患者在接受长期中医辨证治疗期间,未出现病情加剧或恶化。9.药物频数分析显示,累积使用频率达到30%以上的中药包括炒白术、苍术、延胡索、茵陈、茯苓、炒山栀、六月雪、乌贼骨、制半夏9味;药性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寒性药为主,温性药和平性药次之,凉性、热性药物使用频率较低,热性药物使用频数最少;药味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苦、甘味药为主,辛味药次之;药物归属足厥阴肝经最多,其次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结论:1.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2.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相对提高病毒学应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ALT复常率,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肝脏组织学和影像学,治疗安全性良好。3.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男性、年龄≥40岁、有HBV相关家族史、饮酒史、HBeAg阳性、HBV DNA定量≥107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4.导师陈建杰教授主张从“湿”论治慢性乙型肝炎,强调“清热化湿,顾护中州”的治疗原则,同时认为当以“和”为主,攻补兼施,不忘兼症,讲究用药剂量,用药平和轻灵。5.真实世界研究符合中医临床实际情况,可为评判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孟令怡[6](2019)在《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足三里、蠡沟)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 Ag、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全部患者来自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门诊及病房,纳入90例恩替卡韦治疗2年及以上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SPSS自动生成的随机数字分组原则,分为恩替卡韦对照组(对照组)和恩替卡韦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组(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予恩替卡韦0.5mg/d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足三里、蠡沟)治疗,每2周进行1次,连续观察时间12周。观察两组患者在0周及12周肝功能(ALT、AST、GGT、ALP、TBIL)、病毒学(HBs Ag、HBe Ag、HBc Ab)、免疫相关(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IL-2、TNF-α、IFN-γ)水平,以及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ALT、AST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LP、TBIL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P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GGT两组内治疗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HBs Ag、HBe Ag均有下降,治疗后两组HBe 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e Ag下降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后CD3+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IL-2、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治疗前后IFN-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经过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埋线可明显改善CHB患者“乏力”、“失眠”、“胁痛”等临床症状。结论:穴位埋线(蠡沟、足三里)联合恩替卡韦可以改善CHB患者肝功能(ALP、TBIL)及临床症状,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邓春玲[7](2019)在《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HBe Ag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评价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01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中医证型属于肝郁脾虚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口服恩替卡韦胶囊0.5mg,每日一次,同时加服舒肝解毒汤,水煎300ml,每次100ml,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服用。对照组口服恩替卡韦胶囊0.5mg,每日一次。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治疗48周。主要观察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肝功能指标(ALT、AST、AKP、GGT、TBIL)、HBe Ag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1、肝功能(ALT、AST、GGT、AKP、TBIL):两组治疗12周、24周、48周后ALT、AST、TBIL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2、24、48周时,两组间比较ALT、AST、TBI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GT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在治疗12周时,两组间比较G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4周、48周时,两组间比较GGT,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12周、24周、48周后,AKP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间比较AK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ALT复常方面,48周时,对照组复常率为64.7%,试验组复常率为88.2%,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较对照组在ALT复常方面有明显优势。3、HBe Ag转换率:治疗24周时,对照组HBe Ag转换率为8.8%,试验组HBe Ag转换率为29.4%,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时,对照组HBe Ag转换率为14.7%,试验组HBe Ag转换率为38.2%。说明试验组较对照组在HBe Ag转换率方面有明显优势。4、HBV DNA阴转率:治疗24周时,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为61.8%,试验组的HBV DNA转阴率为85.3%,统计学分析P<0.05。治疗48周时,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为70.6%,试验组的HBV DNA转阴率为91.2%,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试验组较对照组在HBV DNA转阴方面有明显优势。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后均可明显改善患者总体中医证候,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12w、24w、48w后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对比,试验组治疗12w、24w、48w后对总体中医证候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有效率:两组中医疗效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安全性:对照组及试验组在治疗48周的疗程中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且血常规、肾功能、大便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片等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异常。结论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疗效肯定,安全性好,且疗效优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8](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肝炎一直被列为我国科技攻关的重点之一,并已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初步明确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环节。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的规范化,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证据依据,确保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Hepatobiliary Specialized Committee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Liver Diseases Specialized Committee of China Medical Association of Minorities;[9](2018)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文中指出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肝炎一直被列为我国科技攻关的重点之一,并已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初步明确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环节。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的规范化,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证据依据,确保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近几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防治进展,中
赵君,廖星,赵晖,杨静,邹雯,王乐,支英杰[10](2017)在《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认为系统评价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全面检索国内外8大电子数据库及Clinical Trials,收集关于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标准,2人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仅做描述性分析。共计纳入32篇文献,涉及3 188例患者,男性1 951例(61.2%),女性859例(26.9%),未知男女比例378例(11.9%),所纳入的临床研究总体质量偏低。由于研究疾病复杂,干预措施不尽相同,大部分研究按疾病分类进行描述性分析: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黄疸型肝炎试验组在退黄、肝功能复常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少数Meta分析中,对于黄疸性病毒性肝炎,在苦黄注射液+综合治疗组对比综合治疗组中,前者总有效率高于后者(RR=1.35,95%CI=[1.10,1.66],P=0.61)。另外,当苦黄注射液滴速过快时会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及皮疹等不良反应,减慢滴速可缓解。根据现有证据,苦黄注射液对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大部分研究未对病毒性肝炎进行病原学、临床表现分类以及干预措施多样性,导致临床异质性较大,各研究间的可比性较差,加之研究质量普遍偏低,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需更多设计严紧、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强度。
二、慢性肝炎中医降酶治疗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肝炎中医降酶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名 |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
1.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 |
1.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法 |
1.5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用药 |
2 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2.1 慢性乙型肝炎的概述 |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2.3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用药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收集 |
2.2 数据处理 |
2.3 数据录入 |
2.4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基本信息 |
1.1 性别比例统计 |
1.2 年龄分布统计 |
2 总体分析结果 |
2.1 频次分析 |
2.2 组方规律分析 |
2.3 新方组合分析 |
3 各证分析结果 |
3.1 肝胆湿热证药症规律 |
3.2 肝郁脾虚证药症规律 |
3.3 肝郁脾虚兼湿热证药症规律 |
3.4 瘀血阻络证药症规律 |
3.5 肝肾阴虚证药症规律 |
3.6 脾肾阳虚证药症规律 |
3.7 肝胃不和证药症规律 |
讨论 |
1 基本信息讨论 |
2 频次分析结果讨论 |
3 组方规律分析结果讨论 |
4 新方组合分析结果讨论 |
5 药症规律分析结果讨论 |
6 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总结 |
6.1 谢晶日教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6.2 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特色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理论研究 |
1.中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 |
2.西医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 |
2.3 诊治进展 |
3 陈四清老师从湿热疫毒辨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探 |
3.1 湿热疫毒是其根本病因 |
3.2 湿热是其病机关键 |
3.3 清热利湿解毒是其治疗大法 |
3.4 疗效评价宜客观化 |
4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及应用 |
4.1 数据挖掘应用背景 |
4.2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 |
4.3 数据挖掘主要研究方法 |
4.4 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信息纳入方法 |
2.2 病例的预处理 |
2.3 医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2.4 医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
3.研究内容 |
4.研究结果 |
4.1 病例基本信息 |
4.2 频数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
4.3 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结果 |
4.4 药物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病理因素 |
3 病位 |
4 病理性质 |
5 基本治法 |
6 核心方药分析 |
6.1 龙胆泻肝汤加减方 |
6.2 犀角地黄汤加减方 |
6.3 肝郁脾虚方 |
7 验案举隅 |
7.1 验案一 |
7.2 病案二 |
7.3 病案三 |
第四部分 总结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治法与方剂配伍用药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资料收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证型统计 |
1.2.4 方剂统计 |
1.2.5 药物统计 |
1.3 分析软件介绍及来源 |
1.4 数据库建立与中药规范化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证型统计结果 |
2.2 治法统计结果 |
2.3 用药特点统计结果 |
2.3.1 用药频次和用量统计结果 |
2.3.2 中药属性分析统计结果 |
2.3.3 中药功效统计结果 |
2.4 组方配伍统计结果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证型分析讨论 |
3.1.1 湿热证 |
3.1.2 肝郁脾虚证 |
3.1.3 湿热毒蕴证 |
3.1.4 肝肾阴虚证 |
3.1.5 脾肾两虚证 |
3.2 治法分析讨论 |
3.2.1 清热利湿法和清热化湿法 |
3.2.2 疏肝健脾法 |
3.2.3 疏肝理气法 |
3.2.4 扶正解毒法、滋阴解毒法和滋补肝肾法 |
3.2.5 清化法 |
3.2.6 活血法与活血化瘀法 |
3.3 用药特点分析讨论 |
3.3.1 用药属性分析 |
3.3.2 高频用药功效分析 |
3.3.3 特色用药分析 |
3.3.4 民族医用药分析 |
3.4 组方配伍分析 |
4 结论 |
4.1 证型变化多样,紧扣邪正关系,辨清寒热虚实 |
4.2 治疗全程,调治结合 |
4.3 特色用药与民族医药有独特优势 |
4.4 联合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案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方案 |
1.技术路线图 |
2.病例来源 |
3.病例选择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资料收集 |
4.2 观察期限 |
4.3 治疗方法 |
4.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4.5 统计分析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治疗前各项资料比较 |
5.2 各组观察期间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疗效比较 |
6.讨论 |
6.1 慢乙肝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及辨证论治 |
6.2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用药特点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6.3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疗效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的计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设计类型及队列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
2.4 临床随访 |
2.5 疗效指标及判定标准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病例纳入情况 |
2. 两队列基线资料的分析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基线HBV DNA比较 |
2.3 基线肝功能比较 |
2.4 基线AFP水平比较 |
2.5 基线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比较 |
2.6 中医证型分布 |
2.7 病例随访情况 |
2.8 抗病毒治疗情况 |
3.临床疗效分析 |
3.1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率 |
3.2 不同基线特征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 |
3.3 HBV-DNA阴转率 |
3.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
3.5 HBsAg阴转率 |
3.6 抗-HBs 阳转率 |
3.7 耐药的发生率 |
3.8 肝功能主要指标比较 |
3.9 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善情况 |
3.10 中医证候学改善 |
3.11 影像学改善率 |
4.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 |
5.1 血常规正常率的比较 |
5.2 肾功能正常率的比较 |
6. 中药处方分析 |
6.1 药物频数分布 |
6.2 药物四气五味统计 |
6.3 药物归经统计 |
讨论 |
1 真实世界研究与中医临床研究 |
1.1 真实世界研究的研究现状 |
1.2 RWS与RCT的比较 |
1.3 中医药临床研究与RWS |
2 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转归的影响 |
2.1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自然史 |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现状 |
2.3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和诊断方法 |
3 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 |
3.1 中医病因病机转化 |
3.2 中医辨证论治 |
4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
4.1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 |
4.2 不同基线特征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关系 |
4.3 HBV DNA阴转率 |
4.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
4.5 HBsAg阴转率和抗-HBs阳转率 |
4.6 对生化学的影响 |
4.7 对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
4.8 对中医证候学的影响 |
4.9 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
4.10 长期使用中药的安全性分析 |
4.11 导师陈建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规律和临证经验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文献综述 中医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3. 查新报告 |
(6)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确定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观测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
3.1 观测指标 |
3.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3.3 不良反应观察 |
3.4 依从性评价 |
3.5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
4.结果 |
4.1 基线比较 |
4.2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观察项目比较 |
4.3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观察项目比较 |
4.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4.5 脱落病例及依从性评价 |
5.分析与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CHB的认识 |
5.2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 |
5.3 埋线、取穴特色以及分析探讨 |
5.4 研究结果分析 |
6.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综述 经络取穴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治疗组 CRF 表 |
3.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7)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用药方案 |
4.观察指标及时点 |
4.1 安全性指标 |
4.2 疗效性指标 |
4.2.1 西医疗效性指标 |
4.2.1.1 生化指标 |
4.2.1.2 病原学指标 |
4.2.2 西医疗效判定 |
4.2.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4.2.3.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积分标准 |
5、统计方法 |
6、结果 |
6.1 一般资料比较 |
6.1.1 性别比较 |
6.1.2 年龄比较 |
6.1.3 病程比较 |
6.2 肝功能各指标基线、组内及组间比较 |
6.3 中医症状积分基线、组内及组间比较 |
6.4 HBeAg转换率组间比较 |
6.5 HBV DNA阴转率组间比较 |
6.6 中医疗效组间比较 |
6.7 ALT复常率组间比较 |
7.安全性分析 |
8.讨论 |
8.1 慢性乙型肝炎西医认识 |
8.1.1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动态 |
8.1.2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
8.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认识 |
8.2.1 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认识 |
8.2.2 证候分型 |
8.2.3 中医专方经方治疗 |
8.3 钟森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经验总结 |
8.3.1 基本认识 |
8.3.2 诊治思路 |
8.3.2.1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
8.3.2.2 调和阴阳,治病求本 |
8.3.2.3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
8.3.2.4 注重局部与整体,点线面相结合 |
8.3.2.5 扶正祛邪,贯穿始终 |
8.3.2.6 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 |
8.4 舒肝解毒汤组方分析 |
8.5 导师临床特色用药及现代药理研究 |
8.5.1 常用药物配伍 |
8.5.1.1 莪术、醋鳖甲、水牛角与橘核、荔枝核 |
8.5.1.2 青皮与郁金 |
8.5.1.3 人参、砂仁、甘草 |
8.5.1.4 黄连、茵陈、白花蛇舌草 |
8.5.1.5 丹参、仙鹤草 |
8.5.1.6 女贞子、墨旱莲 |
8.5.1.7 焦山楂、净山楂、建曲 |
9.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一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二 |
附件一:CHB中医证候积分标准表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诊断依据及证候分类 |
3.1 诊断依据 |
3.2 证候分类 |
3.2.1 肝胆湿热证 |
3.2.2 肝郁脾虚证 |
3.2.3 肝肾阴虚证 |
3.2.4 瘀血阻络证 |
3.2.5 脾肾阳虚证 |
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 |
4.1 总体目标 |
4.2 抗病毒治疗 |
4.3 辨证论治方案 |
4.3.1 肝胆湿热证 |
4.3.2 肝郁脾虚证 |
4.3.3 肝肾阴虚证 |
4.3.4 瘀血阻络证 |
4.3.5 脾肾阳虚证 |
4.4 中成药治疗 |
4.4.1 根据西医适应症选择用药 |
4.4.1.1 抑制病毒 |
4.4.1.2 抗肝脏炎症 |
4.4.1.3 调控免疫 |
4.4.1.4 抗肝纤维化 |
4.4.2 根据中医证候选择中成药 |
4.4.2.1 肝胆湿热证常用中成药 |
①叶下珠胶囊 由叶下珠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祛湿利胆, 可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腹胀、纳差、恶心、便溏等慢性肝炎患者。临床研究表明:叶下珠胶囊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可明显改善肝功能, 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 并且能提高干扰素的远期疗效, 明显降低复发率[9, 10];叶下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能提高HBeAg阴转率, 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11];叶下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能提高临床疗效, 促进肝功能恢复, 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12];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能提高患者HBeAg阴转率和HBV DNA阴转率, 且停药后病毒反弹率和复发率低, 其远期疗效好[13]。 |
②苦参素胶囊 由苦参素, 即氧化苦参碱组成。功能主治清热燥湿, 可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表明:①苦参素胶囊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指标, 抑制乙肝病毒复制[14, 15];②苦参素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能够改善肝功能、抑制HBV DNA复制, 疗效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组[16, 17];③苦参素胶囊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 肝纤维化疗效显着, 改善程度优于单用安络化纤丸[18];④苦参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能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降低 HBV DNA 含量, 防止肝细胞损伤及肝纤维产生, 疗效显着, 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组[19, 20]。 |
③乙肝清热解毒冲剂 (颗粒、胶囊) 由虎杖、白花蛇舌草、北豆根、拳参、茵陈、白茅根、茜草、淫羊藿、甘草、土茯苓、蚕砂、野菊花、橘红等组成。功能主治清肝利胆, 解毒除瘟, 可用于肝胆湿热型急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初期或活动期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临床研究表明:①乙肝清热解毒颗粒联合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可提高6个月的HBeAg转阴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1, 22];②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联合拉米夫定对肝胆湿热型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疗效显着, 有效抑制HBV复制且在抑制YMDD变异方面有一定疗效[23~25];③乙肝清热解毒冲剂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和促进乙肝病毒清除[26]。 |
④垂盆草冲剂 由垂盆草全草组成。功能主治清利湿热, 有降低谷丙转氨酶基转移酶作用, 可用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临床研究表明垂盆草冲剂能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恶心、纳呆、上腹饱胀、乏力等症状, 同时对保护肝脏炎症, 有利于降低ALT和AST水平且作用持久, 复发率低, 无毒副作用[8, 27, 28]。 |
⑤当飞利肝宁胶囊 由水飞蓟、归药组成。功能主治清利湿热, 益肝退黄, 可用于湿热郁蒸所致的黄疸 (症见面黄或目黄, 口苦尿黄, 纳少乏力) 、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临床研究表明:①当飞利肝宁胶囊在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转氨酶、保护肝细胞功能方面有良好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抗病毒作用, 提高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疗效, 提高HBeAg转阴率, 且安全性好[29~33];②当飞利肝宁胶囊联合抗病毒药物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门脉高压症状, 具较好的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延缓纤维化进程[34~36];③当飞利肝宁胶囊可更好地控制慢性乙型肝炎腹水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肝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7]。 |
⑥肝炎灵注射液 由山豆根组成。功能主治降低转氨酶, 提高机体免疫力, 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研究表明:①肝炎灵注射液联合苦参碱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 降低转氨酶, 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停药后短期内不易反跳, 且无毒副作用[38~41];②肝炎灵注射液联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 降低转氨酶, 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促进HBeAg阴转, 且无毒副作用[42, 43];③肝炎灵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可以充分发挥甚至放大肝炎灵的药效,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打破患者的免疫耐受状态, 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增强机体清除乙肝病毒的能力 [44];④肝炎灵和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苦参素口服时可明显改善YMDD变异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 促进肝功能复常, 提高HBeAg和HBV DNA阴转率, 诱生IL-2、IL-6[45]。 |
⑦鸡骨草胶囊 由三七、人工牛黄、猪胆汁、鸡骨草、白芍、大枣、栀子、茵陈、枸杞子组成。功能主治疏肝利胆, 清热解毒, 可用于急、慢性肝炎和胆囊炎属肝胆湿热证者。临床研究表明鸡骨草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可使异常的肝功能快速复常;在抗乙肝病毒方面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具有更好的护肝、抗乙肝病毒等作用[46]。 |
⑧八宝丹 由牛黄、蛇胆、羚羊角、珍珠、三七、麝香等组成。功能主治清利湿热, 活血解毒, 去黄止痛, 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发热、黄疸、小便黄赤、恶心呕吐、纳呆、胁痛腹胀、舌苔黄腻或厚腻干白、或湿热下注所致尿道灼热刺痛/小腹胀痛, 以及病毒性肝炎见有上述证候者。临床研究表明八宝丹胶囊可以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和凝血功能, 起到保肝降酶, 延缓肝纤维化发生的过程, 而且用药安全无副作用[47, 48]。 |
⑨双虎清肝冲剂 由金银花、虎杖、黄连、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丹参、野菊花、紫花地丁、法半夏、甘草、瓜蒌、枳实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化痰宽中, 理气活血, 可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胃脘痞闷、口干不欲饮、恶心厌油、食少纳差、胁肋隐痛、腹部胀满、大便粘滞不爽或臭秽、或身目发黄、舌质暗、边红、舌苔厚腻、脉弦滑或弦数者, 以及慢性乙型肝炎见有上述证侯者。临床研究表明双虎清肝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脘痞闷、口渴口干、食少纳差、恶心厌油、大便粘滞不爽或臭秽、身目发黄、胁肋隐痛等湿热内蕴的症状, 恢复肝功能[49]。 |
⑩熊胆胶囊 由熊胆粉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明目。临床研究表明熊胆胶囊治疗高黄疽的慢性乙型炎患者, 具有保肝利胆功效, 减轻患者黄疸症状[50, 51]。 |
4.4.2.2 肝郁脾虚证常用中成药 |
①肝苏颗粒 由扯根菜组成。 功能主治降酶, 保肝, 退黄, 健脾, 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和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表明:①肝苏颗粒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 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有效的抑制HBV DNA复制, 升高IL-21水平, 提示肝苏颗粒在降酶、退黄、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具有疗效, 能通过抗乙肝病毒、保护肝功能和调节免疫的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52~55];②肝苏颗粒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 阻断、延缓及改善肝纤维化, 但对HBV DNA转阴无明显影响[56~58]。 |
②九味肝泰胶囊 由三七、郁金、蜈蚣 (不去头足) 、大黄 (酒制) 、黄芩、山药、蒺藜、姜黄、五味子组成。功能主治化淤通络, 疏肝健脾, 可用于肝郁脾虚、气滞血淤所致的胁肋胀痛或刺痛、抑郁烦闷、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不调、或胁下痞块等。临床研究表明九味肝泰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可改善患者胸胁胀痛、肋下痞块、抑郁烦闷、倦怠乏力、舌质瘀斑瘀点等症状、体征, 显着改善HA和PIIIP等肝纤维化指标[59]。 |
③强肝胶囊 由白芍、板蓝根、丹参、当归、党参、地黄、甘草、黄精、黄芪、秦艽、山药、山楂、神曲、茵陈、郁金、泽泻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补脾养血、益气解郁, 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中毒性肝病、脂肪肝等。临床研究表明:①强肝胶囊能加强抗病毒药物的疗效, 有效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病理指标, 在逆转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减轻肝内炎症坏死方面有较好的疗效[60~62];②强肝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 有助于患者肝功能指标、脾门厚度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 且患者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阿德福韦酯组;替比夫定联合强肝胶囊治疗YMDD变异的失代偿期HBV肝硬化患者, 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替比夫定单药治疗组[63, 64]。 |
④逍遥丸 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组成。 功能主治疏肝健脾, 养血调经, 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临床研究表明:①阿德福韦酯联合加味逍遥丸治疗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可明显提高HBeAg阴转率、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降低了停药后肝功能复发率[65~67];②逍遥丸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提高显效率和总有效率, 降低患者 ALT和AST水平, 促进HBV DNA和HBsAg转阴[68, 69]。 |
4.4.2.3 肝肾阴虚证常用中成药 |
①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功能主治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临床研究表明:①六味地黄丸联合五苓散加减能改善慢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白蛋白和ALT水平, 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促进肝功能恢复[70]。②六味地黄丸联合干扰素-α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肝功能, 提高患者血清HBsAg下降幅度[71]。③Meta研究纳入18个RCT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 能明显改善ALT、AST和ALB水平, 提高临床有效率[72]。 |
②杞菊地黄丸 由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功能主治滋肾养肝, 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临床研究表明杞菊地黄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可明显降低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和ALT 水平, 提高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 有利于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同时能缩短抗病毒药物的疗程[73, 74]。 |
4.4.2.4 瘀血阻络证常用中成药 |
①复方鳖甲软肝片 由鳖甲、莪术、赤芍、当归、三七、党参、黄芪、紫河车、冬虫夏草、板蓝根、连翘组成。功能主治软坚散结、化瘀解毒、益气养血, 用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以及早期肝硬化属瘀血阻络、气血亏虚、兼热毒未尽证。临床研究表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的肝功能、肝纤维化, 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75~77]。 |
②扶正化瘀胶囊 由丹参、发酵虫草菌粉、桃仁、松花粉、绞股蓝、五味子 (制) 组成。功能主治活血祛瘀、益精养肝, 用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属“瘀血阻络, 肝肾不足”证者。临床研究表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78~80]。 |
③鳖甲煎丸 由鳖甲胶、阿胶、蜂房 (炒) 、鼠妇虫、土鳖虫、蜣螂、硝石 (精制) 、柴胡、黄芩、半夏 (制) 、丹参、干姜、厚朴 (姜制) 、桂枝、白芍 (炒) 、射干、桃仁、牡丹皮、大黄、凌霄花、葶苈子、石韦、瞿麦等组成。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用于胁下症块者。临床研究表明鳖甲煎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患者, 能够促进肝功能恢复, 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改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肝脏组织病理学显示肝纤维化组织增生程度显着减轻, 疗效上显着优于单用恩替卡韦组[81~83]。 |
④大黄虫丸 由熟大黄、土鳖虫 (炒) 、水蛭 (制) 、虻虫 (去翅足, 炒) 、蛴螬 (炒) 、干漆 (煅) 、桃仁、苦杏仁 (炒) 、黄芩、地黄、白芍、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活血破瘀、通经消痞, 用于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目眶黯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等症。临床研究表明:①大黄虫联合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可以显着改善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疗效优于单用组[84~86];②大黄虫丸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可显着改善患者的HA、LN、PIIIP、IV-C等肝纤维化指标, 提高抗肝纤维化的作用[87]。 |
⑤安络化纤丸 由地黄、三七、水蛭、僵蚕、地龙、白术、郁金、牛黄、瓦楞子、牡丹皮、大黄、生麦芽、鸡内金、水牛角浓缩粉组成。功能主治健脾养肝、凉血活血、软坚散结, 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早、中期肝硬化, 表现为肝脾两虚、瘀热互结证候者。临床研究表明:①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 可以显着改善患者肝组织汇管区和肝小叶内炎症及纤维化, 降低患者HA、LN、IV-C等肝纤维化指标, 改善患者肝脏弹性测量值[88];②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可显着改善肝组织纤维化积分, 降低患者HA、LN、IV-C等肝纤维化指标[89]。 |
4.4.2.5 脾肾阳虚证常用中成药 |
①金匮肾气丸 由地黄、山药、山茱萸 (酒炙) 、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制) 、牛膝 (去头) 、车前子 (盐炙) 组成。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临床研究表明金匮肾气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能提高患者ALT/AS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90]。 |
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5.1 中药联合拉米夫定 |
4.5.2 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 |
4.5.3 中药联合恩替卡韦 |
4.5.4 中药联长效干扰素 |
4.6 中医其他治法 |
4.6.1 穴位注射 |
4.6.2 中药穴位敷贴 |
4.6.3 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 (BILT治疗仪) |
4.6.4 中药离子导入 |
5 疗效评价 |
5.1 疾病疗效评价 |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9)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诊断依据及证候分类 |
3.1 诊断依据 |
3.2 证候分类 |
3.2.1 肝胆湿热证 |
3.2.2 肝郁脾虚证 |
3.2.3 肝肾阴虚证 |
3.2.4 瘀血阻络证 |
3.2.5 脾肾阳虚证 |
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 |
4.1 总体目标 |
4.2 抗病毒治疗 |
4.3 辨证论治方案 |
4.3.1 肝胆湿热证 |
4.3.2 肝郁脾虚证 |
4.3.3 肝肾阴虚证 |
4.3.4 瘀血阻络证 |
4.3.5脾肾阳虚证 |
4.4 中成药治疗 |
4.4.1 根据西医适应证选择用药 |
4.4.1. 1 抑制病毒 |
4.4.1. 2 抗肝脏炎症 |
4.4.1. 3 调控免疫 |
4.4.1. 4 抗肝纤维化 |
4.4.2 根据中医证候选择中成药 |
4.4.2. 1 肝胆湿热证常用中成药 |
4.4.2. 2 肝郁脾虚证常用中成药 |
4.4.2. 3 肝肾阴虚证常用中成药 |
4.4.2. 4 瘀血阻络证常用中成药 |
4.4.2. 5 脾肾阳虚证常用中成药 |
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5.1 中药联合拉米夫定 |
4.5.2 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 |
4.5.3 中药联合恩替卡韦 |
4.5.4 中药联长效干扰素 |
4.6 中医其他治法 |
4.6.1 穴位注射 |
4.6.2 中药穴位敷贴 |
4.6.3 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 (BILT治疗仪) |
4.6.4 中药离子导入 |
5 疗效评价 |
5.1 疾病疗效评价 |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10)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资料提取 |
1.5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1.6.1 多臂试验的处理 |
1.6.2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
2.2.1 纳入研究情况 |
2.2.2 诊断标准 |
2.2.3 样本量及研究对象 |
2.2.4 错误数据处理 |
2.2.5 干预措施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 |
2.4.1 慢性乙型肝炎 |
2.4.2 丙肝、戊肝 |
2.4.3 黄疸型肝炎 |
2.4.3. 1 急性黄疸型肝炎 |
2.4.3. 2 瘀疸型肝炎 |
2.4.3. 3 重度黄疸型肝炎 |
2.4.4 黄疸性病毒性肝炎 |
2.4.5 其他 |
3 讨论 |
3.1 疗效总结 |
3.2 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优势及依据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4 诊断标准 |
3.5 研究对象及干预措施 |
3.6 结局指标 |
3.7 安全性评价 |
4 对临床研究的建议 |
5 结论 |
四、慢性肝炎中医降酶治疗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治经验[D]. 贾艮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四清诊治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研究[D]. 胡秋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治法与方剂配伍用药特点研究[D]. 赵金龙.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杨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D]. 侯志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D]. 孟令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D]. 邓春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J].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9(01)
- [9]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J]. Hepatobiliary Specialized Committee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Liver Diseases Specialized Committee of China Medical Association of Minorities;.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12)
- [10]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赵君,廖星,赵晖,杨静,邹雯,王乐,支英杰. 中国中药杂志, 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