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利用率论文_李燕青,温延臣,林治安,赵秉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利用率,产量,玉米,冬小麦,氮肥,春小麦。

氮素利用率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青,温延臣,林治安,赵秉强[1](2019)在《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氮素利用率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不同类型畜禽粪便有机肥在成分和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研究了华北地区主要有机肥与化肥以不同比例配施后,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本地区有机肥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进行田间试验。以推荐养分施用量(每季作物N 225kg/hm2)为基础,设置了1个常规单施化肥处理(CF),12个鸡粪、猪粪和牛粪氮分别与化肥氮配比处理(有机肥氮素占比25%、50%、75%、100%),化肥及3种有机肥的加倍单施处理,同时设1个不施肥处理为对照,共18个处理。分析了作物的氮素吸收量、氮素利用效率,测定了0—20、20—40 cm土层土壤氮、磷、钾含量。【结果】常规施肥量下,单施鸡粪、猪粪、牛粪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NHI)均与化肥处理相当,平均为79.06%;单施牛粪处理的氮素生理利用率(NPE)为64.42 kg/kg,显着高于化肥处理;而单施鸡粪、猪粪处理的NPE与化肥处理相当,平均为55.14 kg/kg。与常规施肥量相比,加倍施用鸡粪、猪粪和化肥处理的显着降低NHI值和NPE值,而加倍牛粪处理的NHI与NPE值没有降低。牛粪、鸡粪、猪粪与化肥配施的处理间NHI与NPE值均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且与单施化肥的处理相当。常规施氮量下,单施猪粪、鸡粪处理的氮素偏生产力(PFP)和回收率(NRE)接近,均值为分别39.67 kg/kg和41.85%,达到了单施化肥处理的水平,而牛粪处理的氮素PFP以及NRE仅为29.08 kg/kg和15.6%,显着低于化肥、鸡粪和猪粪处理。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加倍施用牛粪、鸡粪、猪粪和化肥处理的氮素的PFP值平均降低了49.1%,氮肥NRE值平均降低了23.2%。牛粪、鸡粪、猪粪与化肥各配施比例处理的氮素PFP和NRE值均达到了单施化肥的水平。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施没有明显提高土壤全氮含量,但显着提高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单施鸡粪、猪粪处理土壤表层有效磷含量分别是单施化肥处理的5.82和7.06倍。【结论】推荐施肥量下,鸡粪或猪粪单独施用或配施少量化肥氮,牛粪配施75%左右的化肥氮可实现与化肥相当的氮素利用效率,同时提升土壤肥力。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有机肥特性调节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例,实现有机肥的科学利用。(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乔云发,苗淑杰,陆欣春[2](2019)在《不同耕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土区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优化集成耕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土区玉米产量、肥料氮素利用率及去向的影响,探讨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之间的关系,为东北风沙土区玉米生产合理耕作模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在东北风沙土区传统耕作模式(CT)、优化集成耕作模式1(ITP1)和优化集成耕作模式2(ITP2)小区内设置~(15)N标记微区框栽,以CT处理为对照,研究ITP1和ITP2耕作模式下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肥料氮去向。结果表明:2种优化耕作模式玉米籽粒产量显着高于传统耕作模式,分别增产30.10%和15.53%。3种耕作模式氮肥利用率介于27.10%~35.46%,ITP1处理和ITP2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5.46%和31.40%,比CT处理分别提高了30.85%和15.87%。与CT处理相比,IPT1处理氮肥残留量增加18.67%,损失量降低45.65%;IPT2处理肥料氮残留量介于IPT1和CT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IPT2氮肥损失率比CT处理降低24.36%,比IPT1增加39.17%。2种优化集成耕作模式增加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污染,IPT1和IPT2两种优化耕作模式适合东北风沙土地区玉米种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国伟,李阳,王嘉欣[3](2019)在《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生长特性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探究了施肥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状况。[方法]通过野外大田试验,连续3年研究施肥模式对春玉米生长特性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随生长期的变化,施肥和CK春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同时期均表现为FP>OTP>CK;成熟期春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百粒重、穂粒数和穗粒重均表现为FP>OTP>CK。随着生长期的变化,施肥和CK处理下春玉米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施肥降低了春玉米叶片丙二醛含量,施肥与CK之间的差异随生长期的进行而逐渐拉大,也即施肥模式促进了春玉米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合成,其中在成熟期的促进作用表现的最为明显。施能处理下土壤硝态氮的累积主要集中在0~10 cm土层,各处理0~10 cm土层中硝态氮的含量占土壤硝态氮含量(0~30 cm土层)的15.32%~35.64%,这说明土壤硝态氮具有表聚性;施肥处理下总氮吸入量表现为FP>OTP>CK,不同处理间差异均显着(P<0.05)。与CK相比,FP和OTP处理下春玉米总氮吸入量分别提高了58.9和82.9 kg/hm~2,其中FP处理下氮肥利用率最高。[结论]综合比较可知,施肥模式显着提高了春玉米在成熟期的百粒重、穗粒数,表明施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春玉米穗粒数的增加,从而提高了春玉米产量。(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杨媚,吕新,马露露,葛元梅,洪帅[4](2019)在《施氮量对不同品种滴灌棉花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品种滴灌棉花的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为种植棉花高效合理的施用氮肥和高产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供试棉花品种为新陆早50号、新陆早58号、鲁棉研24号,施氮量水平为0、120、240、360 kg/hm~2纯氮。【结果】不同品种棉花吐絮期的各器官氮素分配比从大到小分别为:纤维+种子>叶片>铃壳>茎秆;不同施氮处理对不同品种棉花的平均氮累积量为N_3>N_2>N_1>N_0,不同品种氮累积量为新陆早58号>新陆早50号>鲁棉研24号;新陆早50号和鲁棉研24号在施氮量240 kg/hm~2、新陆早58号在施氮量360 kg/hm~2时的氮素利用率和产量达到最优,在获得高产的同时氮素达到有效的利用。【结论】3个品种中以新陆早58号的氮素分配率、氮累积量、生物量和产量达最高,鲁棉研24号的氮素利用率高于另外2个品种;滴灌棉花在360 kg/hm~2处理下的生物量、氮素累积量和籽棉产量最高。(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夏文斌,林海燕,李明扬[5](2019)在《生物质炭对南方典型农业生态系统土壤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农田生态系统过量施肥而产生的气候变化和氮肥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日益严重,寻找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增加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尤为重要。近年来,生物质炭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而其对各类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转化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并不一致。本文选取生物质炭对南方典型的稻麦轮作系统以及菜地生态系统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进行比较,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质炭与氮肥、植株的互作关系以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李海超,秦保平,蔡瑞国,郭振清,张敏[6](2019)在《小麦氮素利用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国内外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评价指标及小麦需氮规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影响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因素,提出了小麦氮素利用率提高的两条途径,即:(1)从小麦基因型入手,挖掘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能力;(2)从施氮栽培管理体系入手,改善肥料特性,精准施肥,同时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最后对提高小麦氮素利用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欢,陈阜,乔玉强,郑成岩,邓艾兴[7](2019)在《黄淮区不同年代冬小麦主栽品种根系性状及氮素利用率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黄淮区冬小麦主栽品种的根系性状和氮素利用率的年代变化趋势,以12个不同年代主栽品种为材料,采用根袋盆栽方法,研究了根系形态、吸收能力与生产力及氮素利用率的年代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进,小麦籽粒产量、生物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显着提高,增长率分别为每年0.53%、0.38%、0.53%和0.59%,而氮素内部利用效率则呈下降趋势。小麦孕穗期和成熟期的根系总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和平均直径均随着年代推移和品种改良呈显着下降趋势,其中成熟期的相应指标分别每年下降0.68%、1.48%、2.26%和0.78%;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亦显着降低,而比根长则呈显着递增趋势。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随着年代推移而显着增加,平均每年增长2.09%。此外,近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硝化势随年代推移和品种更新有增加趋势。可见,近期小麦品种比早期品种在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上更具有优势,可能与根系生长冗余的降低、根系氮素吸收能力的增强、根冠关系的协调优化以及硝态氮营养的增强等有关。(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周超,马宝新,刘海燕,孙善文,王俊强[8](2019)在《增密减氮对嫩单18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紧凑耐密型玉米品种嫩单18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种植密度: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设置4个施氮量:0(N0)、120 kg/hm~2(N1)、240 kg/hm~2(N2)和360 kg/hm~2(N3)。探究栽培密度与氮肥施用水平对耐密型玉米品种嫩单18单株及群体干物质积累特性、氮素转运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氮肥施用水平对千粒重、穗粒数、产量、花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显着;增加种植密度,同一施肥水平下嫩单18的千粒重和穗粒数显着降低,花后氮素同化量对子粒的贡献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对子粒的贡献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与低密度种植情况相反,表明高密度条件下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对提高玉米产量的贡献较大。因此,根据品种特性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减少氮肥用量能够更好地协调群体与个体间的关系,提高群体的光能和养分利用效率,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综合玉米子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嫩单18的适宜栽培模式为密度75 000株/hm~2、施氮量240 kg/hm~2。(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关瑞,张民,诸葛玉平,娄燕宏,王会[9](2019)在《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提高谷子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对谷子生长、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建立高效的谷子一次性施肥技术,为谷子轻简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5—2016年连续两年在山东泰安,以谷子品种‘济谷16’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控释氮肥为硫包膜尿素(SN)和树脂包膜尿素(RN)。试验以不施肥(CK)为对照,在氮素用量相同的前提下,设:常规施肥(NPK);硫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SN1);2/3硫包膜尿素氮基施+1/3尿素氮追施(SN2);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RN1);2/3树脂包膜尿素氮基施+1/3尿素氮追施(RN2)。分析调查了谷子的产量、养分吸收及农艺性状。【结果】SN1处理的产量两年均为最高,分别达到4190.2、4458.3 kg/hm~2,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产量提高了20.1%~53.5%,氮肥利用率提高了46.0%~56.3%。在施用同种控释氮肥的条件下,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处理的谷子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着优于控释氮肥基施+追施尿素处理,其中产量增加了5.8%~7.3%,氮素积累量增加1.6%~7.9%,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了3.7%~19.9%,氮肥生理利用率增加了5.1%~10.1%,氮肥农学利用率增加了21.4%~33.4%。谷子成熟期,不同处理秸秆和籽粒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不同,表现为施用同种控释氮肥的条件下,一次性基施处理的籽粒和秸秆氮磷钾含量显着大于基施+追施尿素处理。【结论】在谷子种植中,一次性基施控释氮肥可以在节约施肥成本的同时提高谷子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文雯,李鑫,李鲁华,王江丽[10](2019)在《施氮量对北疆滴灌春小麦-青贮玉米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新疆北疆滴灌春小麦-青贮玉米种植模式中土壤硝态氮分布规律。【方法】研究前茬春小麦选用新春6号、后茬青贮玉米选用新饲玉13号作为材料,其中前茬设置4个施氮处理(即纯氮量对照0. 0、240. 0、360. 0、480. 0 kg/hm~2,用代码N_(w0)、N_(w1)、N_(w2)和N_(w3)表示),后茬设置4个施氮量处理(即对照0. 0、225. 0、337. 5、450. 0 kg/hm~2,用代码N_(c0)、N_(c1)、N_(c2)和N_(c3)表示),并于前茬春小麦3个生育时期,后茬青贮玉米5个生育时期,分别取0~20、20~40和40~60 cm叁个层次土样,用AA3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土壤硝态氮含量总体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先增加后减少,春小麦在开花期达到峰值,青贮玉米在吐丝期达到峰值,且前茬硝态氮残留量的增加对后茬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提高的作用;前后茬0~20、20~40和40~60 cm叁个层次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中、高施氮量(前茬360. 0和480. 0 kg/hm~2,后茬337. 5和450. 0 kg/hm~2)会促进土壤硝态氮向下层土移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上,前后茬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及构成因素先增加后减少,春小麦在360. 0 kg/hm~2施氮处理下产量最高,达6 713. 39 t/hm~2,青贮玉米在225. 0 kg/hm~2施氮处理下产量最高,达88. 91 t/hm~2(鲜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结论】在北疆地区春小麦-青贮玉米种植模式下,采用前茬360. 0 kg/hm~2、后茬225. 0 kg/hm~2的施氮组合,有利于实现该种植模式的高产和氮素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氮素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优化集成耕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土区玉米产量、肥料氮素利用率及去向的影响,探讨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之间的关系,为东北风沙土区玉米生产合理耕作模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在东北风沙土区传统耕作模式(CT)、优化集成耕作模式1(ITP1)和优化集成耕作模式2(ITP2)小区内设置~(15)N标记微区框栽,以CT处理为对照,研究ITP1和ITP2耕作模式下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肥料氮去向。结果表明:2种优化耕作模式玉米籽粒产量显着高于传统耕作模式,分别增产30.10%和15.53%。3种耕作模式氮肥利用率介于27.10%~35.46%,ITP1处理和ITP2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5.46%和31.40%,比CT处理分别提高了30.85%和15.87%。与CT处理相比,IPT1处理氮肥残留量增加18.67%,损失量降低45.65%;IPT2处理肥料氮残留量介于IPT1和CT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IPT2氮肥损失率比CT处理降低24.36%,比IPT1增加39.17%。2种优化集成耕作模式增加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污染,IPT1和IPT2两种优化耕作模式适合东北风沙土地区玉米种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利用率论文参考文献

[1].李燕青,温延臣,林治安,赵秉强.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氮素利用率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2].乔云发,苗淑杰,陆欣春.不同耕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土区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王国伟,李阳,王嘉欣.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生长特性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9

[4].杨媚,吕新,马露露,葛元梅,洪帅.施氮量对不同品种滴灌棉花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9

[5].夏文斌,林海燕,李明扬.生物质炭对南方典型农业生态系统土壤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

[6].李海超,秦保平,蔡瑞国,郭振清,张敏.小麦氮素利用率的研究进展[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

[7].陈欢,陈阜,乔玉强,郑成岩,邓艾兴.黄淮区不同年代冬小麦主栽品种根系性状及氮素利用率的差异[J].麦类作物学报.2019

[8].周超,马宝新,刘海燕,孙善文,王俊强.增密减氮对嫩单18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东北农业科学.2019

[9].关瑞,张民,诸葛玉平,娄燕宏,王会.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提高谷子产量和氮素利用率[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10].文雯,李鑫,李鲁华,王江丽.施氮量对北疆滴灌春小麦-青贮玉米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氮肥及基蘖肥比例对晚稻氮素利用率2-20每季作物在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的...烟株下部叶(a)、中部叶(b)、上部叶(c...2缓释氮肥和尿素不同施肥量的氮素利不同处理氮素利用率镉对两个品种小白菜氮素利用率...

标签:;  ;  ;  ;  ;  ;  ;  

氮素利用率论文_李燕青,温延臣,林治安,赵秉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